浅谈陕北民歌在中国民族声乐发展中的地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陕北民歌在中国民族声乐发展中的地位
2017年第8期(总第320期)
北方音乐
Northern Music
NO.8,2017
(CumulativelyNO.320)
浅谈陕北民歌在中国民族声乐发展中的地位
范志博
(山西大同大学音乐学院,山西大同 037009)
【摘要】陕北民歌作为高原文化的灵魂和高原人精神的结晶,是中国民族声乐乃至民族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以陕北民歌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举例等多种手法力求全面地论述陕北民歌在中国民族声乐发展中的地位,充分展现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文化。

【关键词】民族声乐;陕北民歌;发展;地位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陕北民歌是陕北人民生活最真实的反映,是一部镌刻在西北黄土高原上的传世巨著。

我们现在所接触到的陕北民歌,大部分产生于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现今流行的两万余首陕北民歌当中,有叙事的、言情的、说理的体裁等,从不同侧面反映了陕北的社会历史发展及其变迁。

这一首首精美的民歌,把陕北民歌带出了山沟沟,并插上了音乐的翅膀飞向世界。

陕北民歌种类很多,大致分为劳动号子、信天游、小调三大类。

一、陕北民歌的艺术特点及其分类
(一)劳动号子的产生及其艺术特点
劳动号子是伴随劳动而产生的歌曲,它是整个人类历史上最早、最古老的艺术作品之一。

劳动号子的曲调一般比较短小,节奏固定,铿锵有力,演唱形式多为一领众和,也有齐唱、独唱形式,例如《军民大生产》。

劳动号子题材极为广泛,有打夯歌、采石歌、吆牛歌、打场歌等。

黄土高原是贫瘠的,陕北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陕北
人民世世代代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辛勤的耕耘着、繁衍着,传承着人类文明。

(二)信天游的流传及其艺术特点
信天游又叫“顺天游”、“爬山调”,是陕北地区最具有特色的民歌形式之一,属于民歌中的山歌体,是农村流传和发展的一种民歌体裁,以绥德、米脂一带最具有代表性。

传统的信天游多是表现情感和对封建礼教束缚的反抗情绪,也有外出走西口的人们对家乡及亲人的思念之情,还有反映劳动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信天游的节奏非常自由,音域宽广,旋律奔放,起伏大,用高腔、平腔演唱;信天游的曲调多为单乐段,由于是户外的山野之歌,因此粗犷奔放、悠扬高亢,充分体现了陕北人的豪放性格,例如:歌手杭天琪演唱的《我热恋的故乡》,这首歌节奏自由明快,旋律奔放。

“我的故乡并不美,低矮的草房苦涩的井水,一条时常干涸的小河,依恋在小村的周围……”歌词两句前后呼应,描写了黄土高坡的地理特点以及作者对家乡的热爱。

(三)小调的分类及其特点
小调是指流行在群众生活休息、集庆等场合中的各种民间歌曲,被人们定义为“山野之歌”,多数小调是由城镇传往农村的。

根据小调的演唱方式、思想内容和用途,分为通行小调、风俗歌曲、社火小调、丝弦小调、大型套曲五大类。

小调的内容题材极为广泛,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有咏唱历史故事传说、描写自然风光、表现男女爱情等等。

它的曲调流畅,感情婉转细腻,旋律常以起、承、转、合的句式为明显特征,结构匀称规整;歌词多为分节歌形式,一般词曲较固定,不具有即兴编唱的特点;演唱形式以独唱为主,还有对唱、齐唱、一领众合。

陕北民歌是陕北文化乃至黄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的雄奇、土的掉渣、美的撩人。

无论你站在陕北的哪个角落,都能感受到陕北人的喜、怒、哀、乐。

这种黄土高原上既通俗又明亮的特色,足以影响着中国的民族文化,影响着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
二、陕北民歌在中国民族声乐发展中的地位
我国各民族的民歌是极其丰富多彩的,是民族音乐的瑰宝,它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中国的民族声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广大的汉族地区流传的民歌中,陕北民歌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它赋予了民歌充足的养分,使之健康的成长。

(一)从歌词上看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的歌词内容紧跟时代步伐,虽然陕北民歌的许多曲调相同,可以说得上是老调子了,但其歌词内容与时俱进,常唱常新。

以我们熟悉的《骑白马》为例,最初是一首情歌“骑白马,跑沙滩,我没婆姨你没汉。

”抗战时期,改为抗日爱国歌词“骑白马,挎洋枪,三哥哥吃了八路军粮。

”陕甘宁边区时期,毛泽东主席领导边区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使人民群众生活大为改善,又改为歌颂党和领袖的《东方红》。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从《东方红》的发展演变过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陕北民歌的发展轨迹。

因此,陕北民歌歌词的时代性对民族声乐歌词创作具有很大的影响,推动了新时期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

(二)陕北民歌曲调的可塑性
陕北民歌曲调的抒情性很强,因为创作者是最普通的劳动者,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和最广大的群众气息相通,生死与共。

他们当过脚夫,赶过牲灵;走过西口,下过三边;兰花花或者类似兰花花的故事就发生在他们身边;三十里铺、四十里铺就是他们的家乡;他们所唱的每—首歌都是真情实感的倾泻和流露。

他们的歌声反映着旧时代人民的悲欢离合,也反映着新时代人民的激情和欢悦。

例如《兰花花》,它的歌词有着强烈的叙事性特点,但它的曲调却有着强烈的抒情性,多少年来一直被人们传唱着,更是专业院校民族声乐学生必唱的曲目。

近年来,作曲家王志信在《兰花花》原来的民歌主题基础上进行编创,在作品头和尾上保留了原主题音调,成为一首在艺术上、内容上另辟蹊径,面貌为之一新的《兰花花》。

(三)陕北民歌音乐形象的可塑性
优秀的民歌,是用音乐形象去感动人的。

无论是写景亦或抒情,一般都是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和鲜明的意境,来刻画音乐形象的。


陕北走西口成风的时期,家里的妻子想念丈夫,经常嘴里吟唱,抒发他们对远方亲人的眷恋之情。

“豌豆开花一点红,拿针缝衣想哥哥,想哥哥想的见不着面,口含冰糖也像苦黄连。

”这些民歌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比喻贴切、质朴无华。

生动地刻画出了相思之情。

在我们新时期民族声乐创造中音乐形象的塑造是非常重要的,一些作曲家经常下到地方,吸取民间音乐的养料,陕北民歌中对这种音乐形象淋漓尽致地刻画,为我国民族声乐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四)陕北民歌的声音技巧
由民歌改编的作品和民歌风的创作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陕北是一个音乐的海洋,陕北民歌也在不断的发展,(下转第56页)
Northern Music 3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