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杭州市重点高中2013高考命题比赛参赛试题高中历史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高考模拟试卷历史卷
考试时间:100分分值:5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每小题4分,共48分)
1、(原创)西周时的诸侯国吴国(今江苏南部、浙江北部)第一代君主太伯是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即周太王)长子,太王欲传位其三弟季历及其子昌(即周文王)。
太伯知道后,为了达成其父心愿,乃与其二弟仲雍出逃至南方,建立了吴国。
以上事迹反映的周代的制度有
①实行王位世袭制
②建立了完备的宗法制
③实行了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④确立了尊卑分明的礼制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改编)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的中国思想界,“以复古开新的模式完成了集古代思想之大成”。
所谓“复古开新”,主要体现在( )
①先秦民本观念复兴②工商皆本思想提出
③君主专制受到批判④经世致用思潮形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改编)“申江鬼国正通商,繁华富丽压苏杭。
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
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
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上海开放为通商口岸,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生丝
B.清政府废止“重农抑商”政策,工商业发展
C.中国纺丝业使用机器生产,自然经济瓦解
D.苏杭地区传统纺丝业衰弱,上海近代纺丝业发展
4、(改编)据记载,在义和团运动时期,外国人被称为“大毛子”,一律杀无赦。
中国人如信奉天主教、基督教,通被称为“二毛子”;其他通洋学、懂洋语、以至用洋货者,被称“三毛子”以至“十毛子”等,轻则被殴辱抢劫,重则可能有杀身之祸。
我们对这段记载的正确认识应该是
A.不符合史实,有杜撰嫌疑 B.列强掀起瓜分狂潮必然导致极端排外
C.是地主阶级在诬蔑诽谤 D.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可能造成过分仇洋
5、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30年改革进程标志性的分水岭。
“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l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
”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党和政府A.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肯定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
C.确立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D.形成了立体全面的开放格局
6、(改编)“基督教的理想是扩张的凝结剂,使各种各样世俗的要求罩上神圣的光圈,不管是到东方来的达·伽马还是到西方去的哥伦布,都是把宗教目标和现实目标糅合在一起,
无法区分。
”这段话表明新航路开辟中()
A.宗教狂热成为探险家的精神动力 B.教皇发挥了组织作用
C.传播基督教是探险家的主要目的 D.教会蜕变成殖民机构
7、(改编)2009年12月,在中华世纪坛举办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作品展,展出了以下图片。
某同学为此罗列出了以下四个主题,其中符合以下作品内涵的是()
图1 海神波塞东与雅典娜之争的浮雕宝石图2 希腊最伟大的英雄赫拉克勒斯半身像
图3 《春天》画图4 怀抱圣子的圣母和天使及圣人
A.东西文化交融的典范时代 B.理性光芒普照的艺术殿堂
C.复杂的内心、细腻的情感 D.禁欲主义下的人性尊严畅想
8、(改编)为实现“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列宁曾主张“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制,即绝对禁止任何私人的粮食贸易,必须把全部余粮按照固定价格交售给国家,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余粮。
”列宁这一主张
A.有意违背经济发展客观规律
B.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殊产物
C.不利于苏俄的社会主义革命
D.自始至终没有得到人民的支持
9、(改编)某班研究性学习小组对一些方位词相关的政治概念进行了探究,如“东西方冷战”、“东学西渐”、“西学东渐”、“东方”、“西方”、“南北对话”、“南南合作”、“左派”、“右派”、“左倾”、“右倾”、“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等。
有4位同学
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上出现了东西方冷战局面的“东方”有不同的理解,你认为正确的是()
A. 东方是指中国社会主义国家
B. 东方是指日本资本主义国家
C. 东方是指苏联社会主义国家
D. 东方是指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10、(改编)据2010年3月20日美国媒体报道,美国驻伊拉克指挥官8日表示,伊拉克选举进展顺利,这将使美国今年的撤兵计划如期进行。
美军驻伊拉克总指挥官奥德耶诺说:目前在伊拉克有9.6万兵力,这个数字在5月前不会有变化,之后一直到8月份间,这些兵力将陆续撤离。
下达调动军队命令的权力应该属于()
A.总统奥巴马 B.美国国防部 C.美国国会 D.美国陆军部
11、(改编)朝鲜半岛分裂后,斯大林多次暗示金日成要越过“三八线”,统一朝鲜。
但
l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后,斯大林又指使其代表不参加联合国安理会关于朝鲜问题的会议,使安理会顺利通过美国组建“联合国军”的决议,战争规模升级为国际战争。
斯大林的意
图是
A.维护《联合国宪章》的权威B.调整苏联的争霸政策
C.巩固苏联在东欧的战略地位D.构建亚太地区国际关系新秩序
12、(改编)电影《喇叭裤飘荡在1983年》以山青水秀的小镇为背景,反映了那一代年轻人的生活与情感世界。
剧中的男主角希望能穿着流行的喇叭裤和暗恋的女孩跳着流行的迪斯科。
当时喇叭裤、迪斯科的流行说明了()
A.当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完全西化
B.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受到西方影响
C.西方国家对中国和平演变获得成功
D.西方国家对中国展开文化侵略
二、主观题(共52分,其中13题26分,14题26分)
13、(改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6分)
材料一中国古代“道”的另一特征,我想称它为“人间性”。
……中国“道”的人间性更有一个特点,即强调人间秩序的安排。
……先秦诸子,……最后都归结到治国、平
天下之道上去。
——余英时《古代知识阶层的兴起与发展》材料二(1903年)梁启超《论私德》一文列举导致我国国民道德堕落的原因,便有
“专制政体之陶铸”、君王“霸者之摧锄”、“屡次战败之挫沮”、“生计憔悴之逼迫”及“学术匡救之无力”等五项。
其中“学术匡救之无力”应属教化修养的观念领域,虽然也被列为原因之一,但却列居末位,梁启超特别强调前面四端客观原因才是最重要的,“彼四端者,养成国民大多数恶德之源泉也”。
——李长莉《梁启超论新民德与国民生计》材料三在伏尔泰的心目中,“奉行儒学的中国是开明专制君主制的典范,那里有真正的信仰自由,政府……从不规定国民的宗教信仰”。
“中国的政治体制又是和儒家道德原则结为一体的。
这种政治与道德的统一,也为对现实不满的法国人提供了一种榜样”。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结合孔子思想主张,谈谈你对材料一主要观点的理解。
(8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梁启超认为清末“国民道德堕落”的客观原因。
为此,资产阶级提出了哪些解决方案?(12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伏尔泰高度赞赏中国儒学的原因(6分)
14、(改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6分)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选举”与源自西方的、现在流行的“选举”虽然中文字面相同,在实质内容方面无疑是有着根本性的差别的。
——摘自[英]戴维·米勒等《布来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材料二中国进入近代以前,人们心目中所指的“选举”又与现在人们心目中所指的“选举”不同,它不是指人们投票选举代表、议员或者自基层到最高层的各级领袖,而完全是指另外的、今人已经相当陌生却正是我们现在要叙述的东西。
而由此一个古代概念的完全更新,也正好可以从一个侧面见出天翻地覆的百年巨变。
——摘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秦汉至晚清历史的一种社会阐释》材料三美国建立宪政民主制度,经历了……共180多年,才真正实现公民普选权不受种族、性别、财产、年龄限制。
英国经历的时间更长一些,从建立君主立宪政体到取消选举权的男女不平等经历了240年。
……中国从第一部宪法颁布就规定,除依照法律剥夺政治权利的人之外,我国“年满18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摘自陈红太《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共识和民主现代化的实现》请回答:
(1)“源自西方”的“选举”制度主要是指什么?(2分)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的“选举”与源自西方的、现在流行的“选举”之间的根本性的差别。
(4
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现在人们心目中所指的‘选举’”是指什么制度?(2分)西方这一制度与起源阶段的西方“选举”有什么不同?(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百年历史中,在“选举”制度的思想和实践中是怎样“完全更新”的?(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美国、英国的宪政民主制度中的选举制度与中国1954年《宪法》中的选举制度的主要异同。
(6分)
(4)根据所学知识,概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4分)
2013年高考模拟试卷历史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每题4分,共48分)
1、D【思路点拨】本题以太伯让位的历史典故入手,考查周代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学生阅读分析材料,并从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①②③④符合周代政治制度的特征。
故应选D。
2、D【思路点拨】本题考查的是明清之际的中国思想界的特征。
在明清之际,以黄宗羲等为代表的思想家,继承了先秦儒学民本观念,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工商皆本,倡导经世致用和唯物思想,促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故选D。
3、A 【思路点拨】本题以古诗入手,考查了自然经济解体以及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含义。
“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反映的是自然经济的解体,其原因在于“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即“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生丝”。
故选A。
6、A 本题要求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正确信息,并解读和分析历史信息。
材料体现了传播基督教与开辟新航路的关系。
传播宗教只是开辟新航路的精神动力,而非主要目的,更不能据此说明教会已经成为新航路开辟的组织者。
新航路的开辟是葡萄牙、西班牙政府组织的,以掠夺财富为目的。
随后开始的殖民扩张也是在殖民政府的组织下进行的。
9、选D。
二战后初期,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发生重大的变化,美苏势均力敌,由于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不同,及外交战略的需要,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峙,冷战的局面和两极格局。
所以二战后的东方是指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西方是指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
D项正确。
12、B 迪斯科是八十年代流行世界的舞蹈,在中国的流行恰好说明了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在生活方式上开始受到西方影响。
二、主观题(共52分,其中13题26分,14题26分)
13、(1)孔子提出“仁”和“礼”的学说,注重政治和人事,希望统治者推行德治,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8分)
(2)客观原因:腐朽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落后的社会经济,使人们生计困难;
反侵略战争失利,挫伤民族自尊心。
(6分)
方案:民主共和;实业救国;民主与科学。
(6分)
(3)原因:认为儒学文化具有自由、平等的精神;儒学使政治与道德统一起来;
伏尔泰利用儒学作为宣扬自己主张的思想武器(6分)
14、(1)事件:古希腊雅典等城邦国家推行的直接民主制度。
(2分)差别:中国古代的“选
举”是指选拔官员的制度,范围基本限于奴隶主或地主阶级内部。
(2分)西方现代的“选举”是在人人平等、民主自由基础上的资本主义“选举”制度。
(2分)
(2)制度:代议制。
(2分)不同:起源阶段的“选举”是直接民主;现代西方的“选举”是间接民主。
(2分)起源阶段的“选举”的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现代西方“选举”实质是资产阶级民主。
(2分)更新:维新变法期间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后,颁布《临时约法》,赋予人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4分)
(3)异:西方民主制度中选举制度经历很长时间,相对完善,性质是资本主义民主;中国54宪法的选举权规定,说明民主制度的起点较高,性质是社会主义民主。
(4分)同:都是间接民主(代议制)。
(2分)
(4)成就:修订1982年宪法;1997年确定“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
1999年写入宪法;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