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18年高考语文 热点追踪一专题复习课件 精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 用法的理解能力。A 项,前者为介词,在;后者为介词, 比。C 项,前者为代词,代这件事;后者为助词,用在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 项,前者为连词,表方 式或状态;后者为连词,表并列关系。B 项,两者均为 指示代词,可译为“这”。
答案 B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从侧面说明王隐君
蠹:蛀蚀
B.日晡.矣,猫促之
晡:日暮
C.尝失.步入一人家
失:过失
D.窃.负松花(化)石一块归
窃:偷偷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
解能力。A 项中的“蠹”,可以表示“蛀虫”“蛀蚀”
等,这里释作“蛀蚀”,名词活用为动词。B 项中的
“晡”,其基本意义是“申时”,这里释作“日暮”
符合原文意义。C 项中的“失”,虽然“过失”也是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伍子胥欲见吴王而不得,客有言之于王子光者,见 之而恶其貌,不听其说而辞之。 译文: 伍子胥想见吴王僚但没能见到,有个门客向 王子光讲了伍子胥的情况,王子光见到伍子胥却讨 厌他的相貌,不听他讲话就谢绝了他。
热点追踪
热点预测 文言文阅读在高考卷里属相对稳定、变化较小的
一块。对应的考查点还是放在实词、筛选、分析综合 和翻译上面。不过,近两年已悄然发生了变化,最大 变化是:从单一的史传转为丰富的记人记事、游记碑 铭等各类记叙性文体。这种变化,更带来了内容主 旨、形式手法等一系列变化。对于考生来说,要走出 史传文的阅读模式并适应丰富多彩的文体阅读。
奇经历等,都使人对这位深隐不出的人充满好
奇。
C.本文中作者无一笔直接写王隐君,却无一笔不落 实在王隐君身上。这种手法在中国画里也是常见 的,比如画山,只将四周云、树勾画出来。
D.在文章结尾,作者提及桥外两棵依倚而立的树, 这不但照应了前文“循塚得木桥”一句,也使文 章结构跌宕有致,文气疏密相间。
解析 本题着重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概括的 能力。在所给的四个选项中,A项,“作者并没有与 这位隐士见过面”错,从文中得知,作者与这位隐士 见过一面。其他各项均符合文意。 答案 A
附,这也是遇到了时机。
D.上天不会给人两次机会,时机不会长期停留,要成 功就需要适逢其时。因而想为百姓忧虑的贤明君主 和杰出人士,只有遇到混乱的世道,才是遇上了合 适的时机。
解析 “乱世当之矣”即“遇到混乱的世道,正是合 适的时机”,但若说成“只有遇到混乱的世道,才是 遇上了合适的时机”意思就变了,因而 D 项理解和分 析不妥当。 答案 D
板块一 记人、说理性散文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5 题。 记王隐君
龚自珍
于.外王父段(玉裁)先生废簏中,见一诗,不能忘。 于西湖僧经箱中,见书《心经》,蠹.且半,如遇簏中诗 也,益不能忘。
春日,出螺师门,与轿夫戚猫语。猫指荒塚外曰:
“此中有人家。段翁来杭州,必出城访其.处,归不向 人言。段不能步,我舁往。独我与吴轿夫知之.。”循 塚得木桥,遇九十许人,短褐曝日中。问路焉,告聋。
能忘掉。在西湖一个僧人的佛经箱中,看到《心经》 一书被虫蛀蚀将近一半了,就像遇到了废纸篓中的 诗,也不能忘掉。
春天我走出螺蛳门,和叫戚猫的轿夫说话。戚猫 指着一片荒坟说:“这里有人家。段先生每次来杭 州,一定要出城寻访此处。回来也不对人说。段先生 不能走路,我抬轿前去。只有我和此地的轿夫知道这 件事。”沿着荒坟到了一座木桥,遇到九、十个人,
当初木桥外有大小两棵树相互依靠耸立着,一棵 是杏树,一棵是乌桕。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10 题。 太公望,东夷之士也,欲定一世而无其主。闻文
王贤,故钓于渭以观之。
伍子胥欲见吴王而不得,客有言之于王子光者,
见之而恶其貌,不听其说而辞之。客请之王子光,王
子光曰:“其貌适.吾所甚恶也。”客以闻伍子胥,伍 子胥曰:“此易故也。愿令王子光居于堂上,重帷而
予心动,揖而徐言:“先生真隐者!”答曰:“我无
印章。”盖隐者与印章声相近。日晡.矣,猫促之。怅 然归。
明年冬,何布衣来,谈古刻。言:“吾有宋拓李 斯郎邪石。吾得心疾,医不救。城外一翁至,言能活 之。两剂而愈。曰:‘为此拓本来也!’入室,径携 去。”他日,见马太常,述布衣言。太常俯而.思,仰 而掀髯曰:“是矣!是矣!吾甥锁成,尝失.步入一人 家,从灶后 户[注]出,忽有院宇,满地皆松化石。循读 书声,速入室,四壁古锦囊,囊中贮金石文字。案有 《谢脁集》,借之,不可,曰:‘写一本赠汝!’越月 往视,其书类虞世南。曰:‘蓄书生乎?’曰:‘无 之。’指墙下锄地者:‘是为我书。’出门,遇梅一 株,方作华,窃.负松花(化)石一块归。若两人所遇其皆 是欤?”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 汉语。 (1)循塚得木桥,遇九十许人,短褐曝日中。 译文: (2)越月往视,其书类虞世南。曰:“蓄书生乎?”曰: “无之。” 译文: (3)参互求之,姓王何疑焉!惜不得锄地能书者姓。 译文: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理解翻译能力与对现 代汉语的表达能力。第(1)小题的关键词语有“循(沿 着)”、“塚(坟墓)”、“曝(晒)”。第(2)小题的关键词语 有“越(超过)”、“类(相像)”、“蓄(养)”。第(3)小题 的关键词语有“参互(交互)”、“求(推测)”、“书(书 法)”。
都穿着短袖粗布衣服在晒太阳。找一个人问路,他告 诉我他是聋子。我心里一动,向他作揖并慢慢地说: “您真的是一位隐者!”他回答说:“我没有印 章。”原来“隐者”和“印章”发音差不多。太阳快 落山了,戚猫催促我。我怅然地回去了。
第二年冬天,姓何的人(布衣:没有当官的人)来 我处谈论古代的刻字。他说:“我有李斯(人名,秦 朝宰相)郎邪石上刻字的宋代拓本。我得了心病,医 生治不好。城外有一个老头来了,说能救活我。服了 两剂药就痊愈了。老头说:‘我是专门为了那个拓本
者的姓,这三句都不能从侧面说明王隐君雅人深致,
有此三句的选项应排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
项是
()
A.这篇文章是近代大诗人龚自珍替一位隐士留下
的传神写照,然而叫人纳罕的是作者并没有与
这位隐士见过面,甚至连他的姓氏也是猜测得
知的。
B.大学问家段玉裁废簏中的诗稿,西湖僧所藏的
手书《心经》,轿夫戚猫的追忆,何布衣的传
雅人深致的一组是
( B)
①见一诗,不能忘 ②春日,出螺师门 ③段不
能步,我舁往 ④案有《谢朓集》 ⑤遇梅一株,
方作华 ⑥太常、布衣皆不言其姓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③④⑤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在所给的
六个句子中,②是述说作者自己外出,③是轿夫述说
段寻访王隐君时的状况,⑥是说太常、布衣不知道隐
予不识锁君,太常、布衣皆不言其姓,吴轿夫言: “仿佛姓王也。”西湖僧之徒取《心经》来,言是王 老者写,参互求之,姓王何疑焉!惜不得锄地能书者 姓。
桥外大小两树,依倚立,一杏,一乌桕。 (选自《定庵续集》,有删改)
注 (jiǎo)户:小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见书《心经》,蠹.且半
墨者有田鸠,欲见秦惠王,留秦三年而弗得见。 客有言之于楚王者,往见楚王。楚王说之,与将军之 节.以如秦。至,因见惠王。告人曰:“之.秦之道,乃 之楚乎?”固有近之而远、远之而近者。时亦然。有 汤武之贤,而无桀纣之时,不成;有桀纣之时,而无 汤武之贤,亦不成。圣人之见时,若步之与影不可离。
故有道之士未遇时,隐匿分窜,勤以待时。时至, 有从布衣而为天子者,有从千乘而得天下者,有从卑 贱而佐三王者,有从匹夫而报万乘者。故圣人之所贵., 唯时也。水冻方固,后稷不种,后稷之种必待春。故 人虽智而不遇时,无功。方叶之茂美,终日采之而不 知;秋霜既下,众林皆羸。事之难易,不在小大,务 在知时。
有。’主人指着墙下锄地的人说:‘是他替我写的。’出 了这家院门遇到一棵梅树,正在开花,偷偷地背了一 块松化石回来。他们两人(锁成和何布衣)的遭遇,岂 不都一样?”
我不认识锁先生,太常、布衣都没有说对方(老头 和大院主人)的姓氏,当地的轿夫说:“(你)遇到的那 人好像姓王。”西湖僧人的徒弟拿《心经》来我处, 说是王老先生所写,相互比较着推测一下,此人姓王 确定无疑了!可惜不知道那个锄地而且会书法的人的 姓氏。
它的常用意义,但结合文意,此处应解释为“迷失”。
D 项中的“窃”,有“篡夺”“偷窃”“私自”等义
项,这里应释作“偷偷”。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
一项是
()
A.皆于.以外美王于父.徐段公先生废簏中
B.必复出前城行访,其欲.处穷其.林
C.独师道我之与.吴不轿传夫也知久矣之.
D.中太峨常冠俯而而..多思髯者为东坡
B.子胥乃.修法制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C.之.秦之道
谨庠序之.教
D.齐以东帝困于.天下 故内惑于.郑袖
解析 D 项都是介词,表被动。A 项前者介词,趁着,
趁机;后者副词,于是,就,便。B 项前者副词,于
是;后者副词,乃至,甚至。C 项前者动词,到;后
者体现“待时”的一
答案 (1)沿着荒坟到了一座木桥,遇到九、十个人, 都穿着短袖粗布衣服在晒太阳。 (2)过了一个月,去看他写的字,像虞世南的字体。问 主人说:“你养着善于写字的书生吗?”主人说:“没 有。” (3)相互比较着推测一下,此人姓王确定无疑了!可惜 不知道那个锄地而且会书法的人的姓氏。
参考译文 我在外祖父段先生的废纸篓中,看到一首诗,不
而来的啊!’于是老头进屋拿了拓本径直走了。”后 来我见到马太常(太常是官职名),告诉了他何布衣的 话。马大人低头沉思,突然翻起胡子说:“对了!对 了!我的外甥锁成曾经迷了路,进入一户人家,从厨 房灶台后边的小门出来。突然看到一座大院,满地铺 的都是松化石。循着读书声,很快进入一间房子,房 子四壁都挂着古代的锦囊,锦囊里边放着刻有文字的 金、石。桌案上有《谢朓集》,向主人求借,主人不 答应,主人说:‘写一本送给你!’过了一个月,去 看他写的字,像虞世南(唐朝书法家)的字体。问主人 说:‘你养着善于写字的书生吗?’主人说:‘没
组是
(D )
①故钓于渭以观之 ②退而耕于野 ③若步之与
影不可离 ④水冻方固,后稷不种 ⑤方叶之茂
美,终日采之而不知 ⑥见贤人,则往不可止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④⑥ D.①②④
解析 ③体现圣人与时机的关系,⑤说明不知时, ⑥说明遇时。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伍子胥想办法拜见王子光,其目的就是想寻找
饥马盈厩,嗼①然,未见刍也;饥狗盈窖,嗼然, 未见骨也。见骨与刍,动不可禁。乱世之民,嗼然, 未见贤者也;见贤人,则往不可止。往者非其形心之 谓乎?齐以东帝困于.天下,而鲁取徐州;邯郸以寿陵 困于万民,而卫取茧氏。以鲁卫之细,而皆得志于大 国,遇其时也。故贤主秀士之欲忧黔首者,乱世当之 矣。天不再与,时不久留,能不两工,事在当之。 (节选自《吕氏春秋·孝行览第二——首时》,略有改动) 注 ①嗼(mò ):静默无声。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 )
A.其貌适.吾所甚恶也 适:恰好,正好
B.搏.其手而与之坐
搏:握住,抓取
C.与将军之节.以如秦 节:礼节,气节
D.故圣人之所贵.
贵:重视,崇尚
解析 节:符节,用于作凭证。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D)
A.请因.说之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时机得到重用,他等待数年,终于在吴国施展
才能,兴国强兵,大败楚国,最终报了杀父之
仇。
B.田鸠在秦国呆了三年,想见秦惠王却没见到;
后来在一门客帮助下,到楚国拜见楚王,楚王
喜欢他,他这才有机会见到了秦惠王。
C.饥饿的马、狗在厩棚或窝中默然无声,是在等
时机,一旦有了食物它们就不再默然无声;混
乱世道的人民,一旦遇到贤能之人就会身心归
见其手,请因.说之。”王子光许。伍子胥说之半,王 子光举帷,搏.其手而与之坐;说毕,王子光大说。伍 子胥以为有吴国者,必王子光也,退而耕于野。七年,
王子光代吴王僚为王。任子胥,子胥乃.修法制,下贤 良,选练士,习战斗。六年,然后大胜楚于柏举。九
战九胜,追北千里。昭王出奔随,遂有郢。亲射王宫,
鞭荆平之坟三百。乡之耕,非忘其父之雠也,待时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