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发展“十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发
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法规类别】机关工作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晋政办发[2013]11号
【发布部门】山西省政府
【发布日期】2013.02.18
【实施日期】2013.02.18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晋政办发〔2013〕11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办、厅、局:
《山西省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3年2月18日山西省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根据《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本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
“十二五”时期,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发展具备良好基础。

过去的五年,全省质量技术监督(以下简称质监)事业实现了稳步发展,质监工作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作用日益凸显。

坚持以质取胜,大力实施质量立省、名牌兴晋战略,质量振兴成效显著。

切实加强质量安全监管,组织开展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质量安全年和质量提升等活动,质量安全状况得到改善。

全面启动标准化战略,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标准化工作协调推进,技术引领作用充分发挥。

着力加强计量基础,突出重点领域计量服务,基础支撑能力明显提升。

不断加快认证认可步伐,广泛开展实验室资质认定和产品、体系认证,技术评价和导向作用日益显现。

深入实施科技兴检战略,以国家级检验检测中心为龙头的公共检验检测服务平台建设取得明显进展,质监关键技术和实用技术研究取得可喜成果,技术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大力加强质监基层基础建设,人、财、物投入力度逐年加大,质监文化创建不断深入,质监工作整体实现了新跨越。

“十二五”时期全省质监事业发展面临良好机遇。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更加注重又好又快、好字优先,凸显了科学发展的质量要素,要求质监工作必须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实现山西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为质监工作发挥作用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煤为基,多元发展,先行先试,争创一流,为质监工作指出了更加明确的方向;全省各级、各部门越来越重视质监工作,人民群众越来越关注质监工作,为全省质监事业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十二五”时期全省质监事业发展也面临严峻挑战。

作为中西部欠发达省份,我省的生产力水平、科技水平和质量管理水平相对落后,质量意识淡薄,基础薄弱,总体水平偏低,加强质量管理、提高质量水平的任务繁重而艰巨;我省经济发展方式粗放、产业结构单一、产业素质不高,发挥质量工作的战略基础作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任务繁重而艰巨;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期,利益矛盾更加显现,诚信缺失问题更加突出,质量违法行为时有发生,假冒伪劣屡禁不止,质量安全隐患仍然存在,维护质量安全、坚守安全底线的任务繁重而艰巨;全省质监工作正处于爬坡奋进的关键时期,工作基础仍然薄弱,体制机制还不能完全适应形势任务要求,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夯实发展基础、厚植发展潜力、有效破解发展难题的任务繁重而艰巨。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全省质监事业科学发展、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

面向未来,全省质监工作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并存,良好机遇与严峻挑战同在。

必须紧紧围绕科学发展的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和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目标,准确把握机遇,科学应对挑战,主动融入大局,充分发挥作用,全力助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促进全省转型跨越发展为目标,以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为载体,坚持先行先试,加快改革创新,大力实施质量强省战略,全面加强质量管理,切实维护质量安全,不断夯实技术基础,有效提升保障能力,充分发挥质监的战略基础作用,努力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牢固树立质量为本的核心理念。

坚持以质取胜,好中求快,依靠质量创造竞争优势,增强我省产业、企业、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以质量促转型,以质量助跨越,以质量赢发展。

--时刻把握安全第一的基本要求。

强化质量安全意识,落实质量安全责任,健全机制,严格监管,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

--全面激发改革创新的内生动力。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改革体制机制,着力攻坚克难,有效破解制约质监事业发展的各种矛盾和难题,不断保持事业发展的蓬勃生机。

--紧紧围绕促进发展的根本任务。

着眼全省转型跨越发展大局,明确思路,改进措施,找准结合点,选好突破口,增强主动性,提升有效性。

(三)总体目标。

--质量总体水平明显提升。

质量强市(县)、质量强业、质量强企不断深化,质量强省战略成效显著;诚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全社会质量诚信水平明显提高;名牌战略稳步实施,全省名牌产品规模、实力达到全国中等水平以上,名牌战略带动作用显著发挥;质量第一深入人心,以质取胜有效推进,全省质量竞争力明显增强。

--质量安全监管更加有效。

产品质量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打假效能进一步提升,制假售假行为得到有效遏制;食品生产环节质量安全监管机制日益完善,质量安全状况明显改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体系更加严密,重特大特种设备事故有效遏制,事故死亡率“十二五”末下降到0.38人/万台。

--质监技术基础全面加强。

标准化战略深度推进,标准体系更加适应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计量基础进一步强化,计量支撑能力明显提升;认证认可步伐不断加快,有效性大幅提高;检验检测机构改革基本到位,资源配置更加科学合理,科研实力明显增
强,技术保障作用充分发挥。

三、任务与措施
(一)全面加强质量管理。

1. 加强宏观质量管理。

加强质量发展规划。

地方各级政府要结合本地区发展状况制订质量发展规划,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及时研究解决质量安全和质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定期分析评估质量安全和质量工作状况,切实提高质量发展水平。

完善质量政策体系。

认真总结国内外先进质量管理经验,针对我省质量发展现状,以有力促进全省转型跨越发展为要求,加强质量理论政策研究,努力构建科学合理、全面系统、实施有效、健全完备的质量政策体系。

深入推进质量强省。

大力开展质量强市(县)、质量强企活动,落实质量责任,严格质量考核,普及质量理念,强化质量意识,夯实质量基础,营造质量氛围,积极推进经济社会质量全面进步。

开展质量状况分析。

立足真实客观、务实功效、注重时效原则,结合我省产业实际,围绕政府关注、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和重点领域,运用科学方法深入开展质量状况分析,研究质量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和重大问题,提出针对性建议,为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2. 实施名牌兴晋战略。

加大名牌培育力度。

围绕大力发展现代装备制造、新兴能源、节能环保以及现代服务业等接续替代产业的要求,科学制订名牌产品培育规划,加快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突出质量的核心价值,大力推行品牌经营,不断壮大名牌群体,充分发挥名牌产品的带动辐射作用,提升我省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完善名牌推进机制。

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组织协调,制定和落实扶持鼓励政策。


索建立以消费者认可和市场竞争力为基础的名牌产品产生机制,提高名牌产品的公认度。

进一步健全名牌产品管理制度,切实加强对名牌产品的监督管理,确保名牌战略健康有序发展。

优化名牌发展环境。

政府有关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严厉打击仿冒名优产品、侵害名优企业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

有关社会中介组织要通过技术检测、政策研究、论坛讲座等形式,积极发挥咨询、引导等服务作用。

新闻媒体要加大宣传力度,为名牌产品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3. 建设质量诚信体系。

建立健全质量诚信机制。

加强质量信用信息的收集、汇总、分类,定期发布质量信用信息。

强化部门合作,探索建立质量诚信联动机制,实现质量诚信信息资源共享。

健全质量诚信评价与分类监管机制,实施质量信用“红黑名单”制度,加大质量信用奖惩力度,推进社会质量诚信体系建设。

加强企业质量诚信建设。

加强法制教育和诚信宣传,引导企业质量自律,增强质量诚信意识,明确企业质量诚信责任。

总结和推广诚信经营模式,推动企业建立重大质量事件企业自查和主动报告等质量信用制度,实施质量承诺,履行法律责任,提升质量诚信水平。

构建质量诚信文化。

广泛开展诚信宣传、教育、普及活动,增强全社会的诚信意识。

以质量诚信法制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社会质量诚信制度文化建设。

把质量诚信建设纳入社会诚信体系框架,以诚信企业、诚信行业、诚信区域等为载体,积极开展质量诚信主题实践活动,推进信用山西建设。

4. 创新质量管理机制。

建立大质量工作机制。

探索建立“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大质量工作机制,以民生、安全等热点领域质量提升为基础,以主导产业和重点行业质量
进步为目标,发挥各方面优势和作用,形成质量工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推动质量事业全面健康快速发展。

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