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主题研讨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会动的玩具》一课的教学设计说一说成功与不足标题:
之处
参加研讨:
这节课应该是低年级的一节课,概念比较浅显。
即使是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是考虑得很周全的,整堂课的设计都是很成功的。
从整体到分步骤都本着从现象到本质,看得见的到感觉得到的,由易到难等认知规律进行。
首先创设了一个情境:两个小朋友“冬冬”和“咪咪”让学生参与其中。
接着先是小组合作讨论观察,(这就降低了观察的难度,因为小组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帮助完成任务)而后单独观察,先观察一种玩具,再观察多种玩具。
观察的难度逐渐加大,学生的能力不断得到培养。
最后把玩具分类,使得认识更加明确清晰,这也就是隐含着将物体运动方式分类,是学生形成了运动方式的感性直观概念。
先将方式明确,而后水到渠成给每种方式起一个名字,学生就会有了“转动”“平动”等运动方式的概念。
教师在整堂课的教学中都是在帮助学生一步一步的梳理学生的观察,一到学生的观察。
而学生是在充分的活动中完成观察任务。
当然在开始时引入的两个“虚拟人物”在课堂活动中一直没有得到“关照”,好像给人的感觉是跟这节课的学生活动没有什么联系。
没有很好地利用这一情境。
这是我的一点不成熟的观点。
问题讨论:《会动的玩具》学生记录单设计的成功
我认为这节课的记录单符合低年级小学生的特点,文字书面语表达能力较差,而形象具体的直观表达能力较强。
所以用了画图画的方式记录,符合记录单使用注意事项的原则。
板书的“大记录单”使用“板贴”的方式,更是灵活的体现了过程,形象的让学生看到了前后的变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