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9课 短文两篇教案 苏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课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识记并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教学重点、难点
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感情;赏析精彩论点,积累名言警句。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的诸多文化遗迹当中,有很多帝王将相的宫府宅邸,它们或者以豪华气派让人惊叹不已,或者以设计精巧让人流连忘返。

但有一处居所,它既小且陋,却因主人的一篇铭文而传颂千载。

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

下面让我们学习《陋室铭》,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

二、基础梳理
(1)生字注音
德馨.(xīn)鸿儒
..(hóng rú)苔.痕(tái)案牍.(dú)西蜀.(shǔ)调.素琴(tiáo)(2)古今异义
①山不在.高(古义:在乎,动词。

今义:表示某物在某地,介词)
②惟吾德馨.(古义: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今义:芳香)
③无丝竹
..之乱耳(古义:管弦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今义:丝绸和竹子)
④无案牍之劳形.(古义:身体。

今义:形状)
(3)词类活用
①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出名)
②有龙则灵.(名词作动词,显出灵异)
③惟吾德馨.(名词作形容词,品德高尚)
④苔痕上.阶绿(名词作动词,蔓上)
⑤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扰乱)
⑥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4)一词多义
何陋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之无案牍之.劳形(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可不译)
2.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著名诗人。

唐顺宗时,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

后又连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

晚年回长安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

作品有《刘宾客集》《刘
梦得文集》。

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

被白居易推崇备至,誉为“诗豪”。

3.背景探寻
刘禹锡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

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

可和州县令是个势利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就故意刁难,半年内就逼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

刘禹锡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三、整体感知
1.作者从哪几方面写“陋室”不“陋”来表现居室主人的品德高尚?
居室环境,交往之人,日常生活。

2. 文章借写“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操? 这是什么写法?
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托物言志。

3.读《陋室铭》,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

刘禹锡生活在唐代中后期,他对当时的社会相当不满,虽奋力抗争却屡遭失败,以致仕途坎坷,多次被贬。

但是,他并没有屈服于权贵,而是以文明志,表现了他不慕荣利、安贫乐道、刚正不阿的品格和对达官显贵的蔑视,并对当时世风进行了辛辣的嘲讽。

四、文本探究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有何深刻含义?
“陋室”二字扣题。

“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

用“惟”字加强语气。

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彩。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

可知室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写室中事。

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室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7.“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

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

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

把“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五、板书设计
六、课后作业
写一篇300字左右托物言志的短文。

如杨柳,松树,白杨。

菊花,梅花等。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 ……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

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二、基础梳理
1.字词清单
(1)生字注音。

夫.(fú) 淫.慢(yín) 险躁.(zào) 遂.(suì) 穷庐.(lú)
(2)古今异义。

①淫慢.则不能励精(古义,懈怠;今义,速度低)
②险躁则不能治.性(古义,修养;今义,治理)
③意与日.去(古义,岁月;今义,白天)
3. 一词多义
夫君子之行.(品德)
①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行走)
非志无以成.学(完成,成就)
②成遂成.枯落(形成,变为)
遂.成枯落(终于)
③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就)
意.与日去(意志)
④意宾客意.少舒(神情)
年与时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⑤驰遂许先帝以驱驰.(奔走)
将复何及.(来得及)
⑥及及.其日中如探汤(等到)
2.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他躬耕陇亩时“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注意结交名士,研读古籍,留心时政,常以管仲、乐毅自励。

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做军师之后就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蜀汉建立,拜为丞相。

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他效忠先主,辅佐后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
抗强魏,先后五次北伐魏国,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

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善政嘉事”“美声溢誉”,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反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

3.背景探寻
这篇《诫子书》是诸葛亮临终时写给他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信,亦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自己一生的总结。

他以自身的言行感染、激励后代子孙,“善政嘉事”“美声溢誉”,其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均义无反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后人所传颂。

三、整体感知
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需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

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2.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你能再补充一个论据(道理或事实均可)吗?
在修身、立志、为人处世方面分析了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等方面的关系。

(论据略) 3.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
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

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

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

4.“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

“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

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

“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四、板书设计
五、课后作业
请写一封书信,表达对爸爸妈妈的感激。

300字左右。

注意:格式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