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带答案-深圳市宝安中学2016届高三10月月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中学2016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信息等填涂在答题卷上;
2、选择题、综合题均完成在答题卷上;
3、考试结束,监考人员将答题卷收回。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提笔忘字:科技进步导致文化衰退?
日前美国《洛杉矶时报》的一则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由于使用拼音法发手机短信及电脑打字正在取代拥有数千年传统的一笔一画汉字书写,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记得如何用笔书写汉字。
”
显然“提笔忘字”不是个别现象,否则也不会吸引国内诸多媒体纷纷发表报道和评论。
虽然现在用得着手写的地方越来越少,但在偶尔出现需要的时候,如写个便条,填个表格,答个试卷等等,“提笔忘字”却并非偶尔。
此时,人们的解决之道颇为典型:不再去翻《新华字典》,而是掏出手机按几个键,用拼音打出忘了的字。
“键盘依赖症”,就是这样活灵活现。
其实,自从选择了现代化发展之路,汉字手写被更为高效和标准的键盘输入所替代就是必然结果。
御牛耕地,烧火做饭,这些中国人千百年来赖以糊口吃饭的基本技能,都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生存和生活技能的更新换代,是人类文明逐渐进步的伴随现象,这是生产力不断上升的结果,是历史的必然。
然而,对于汉字书写的淡忘,却绝对是中华文化──至少是传统文化的衰退。
相对于其他生存和生活技能,汉字书写还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因为中国文化之精髓所在就寄托在汉字字形和书写汉字的手脑配合之中。
这是汉字区别于其他字母类文字的地方,也是台湾地区力主要把繁体汉字申报为世界遗产的原因之一。
倘若大部分中国人都不再会手书汉字,将是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国文化的重大缺失。
作家王蒙曾言:“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我们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
”
可是,避免成为“新文盲”的目标绝不是一纸政令或者法律法规所能达成的。
今天的人们虽然偶尔还会发出“原来你写的一手好字啊”这样的惊叹,但基本上人们已经淡忘隽秀字体所带来的荣光。
因为,写一手好字已经失去了当年的实际作用,比如找到更好的工作甚至
找到更好的对象;因为,写一手好字并不能与现在的办公自动化“无缝衔接”,这是实用主义的选择。
所以政府不能要求人们从高效低碳的无纸化自动办公环境中返回,也不可能要求人们在打字更高效的场合必须使用手写。
就像曾经的清朝,每年的木兰秋闱可以保证八旗子弟不忘骑射,但是却并不能提升哪怕是保持军队战斗力。
所以,要想阻止“提笔忘字”现象的继续恶化,仅仅依靠感慨和呼吁或是一两条无法施行的法令是不够的,必须让能写一手好字重新成为实用追求,甚至让手书汉字不仅成为一项技能,更加成为一种普遍认同的美的享受──就如同现代社会节奏再快,也挡不住大家停下来喝杯茶的兴致。
而我们知道,咖啡和可乐的入侵并没有让中国人遗忘飘荡千年的茶香。
也许,拿起笔享受书写,比将其看作宏图重任更加轻松,更加实际。
1.下列对“提笔忘字”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提笔忘字”反映的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再一笔一画书写汉字,而是在使用手机或电脑时用拼音进行交流的现象。
B.“提笔忘字”时不去翻字典,而是拿出手机用拼音打出忘记的字,这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人们生活中普遍存在。
C.“提笔忘字”如果成为在大部分中国人中都普遍存在的现象,将给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华文化带来一定程度的损失。
D.“提笔忘字”现象可以不再恶化,但必须让能够写一手好字重新成为实用追求,甚至成为一种对美的享受。
2.下列对汉字书写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汉字书写不仅是生存和生活技能,而且还寄托着中国文化之精髓,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
B.无纸化自动办公比手写汉字更加高效,也更低碳,所以政府不能要求人们在一切场合使用手写。
C.如今写一手好字已经不再令人惊叹,也失去了以此能够找到更好的工作和找更好的对象的功用。
D.“提笔忘字”的最实际解决方案是拿起笔来享受书写,正如中国人停下来喝茶,并享受茶香一样。
3.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A.用键盘输入替代汉字手写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淡忘了汉字书写却表现出传统文化的衰退。
B.美国媒体率先发现了中国存在“提笔忘字”的现象,这一报道引起了国内媒体的纷纷报道和评论。
C.台湾地区力主要把繁体汉字申报为世界遗产,其原因之一是汉字字形和书写汉字中寄
托了中国文化精髓。
D.行政指令或法律无法避免出现数典忘祖的新文盲,正如木兰秋闱无法提升哪怕是保持军队战斗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魏收,字伯起,钜鹿下曲阳人也。
收少机警,不持细行。
年十五,颇已属.文。
及随父赴边,好习骑射,欲以武艺自达。
荥阳郑伯调之曰:“魏郎弄戟多少?”收惭,遂折节读书。
夏月,坐板床,随树阴讽诵。
积年,床板为之锐减,而精力不辍,以文华显。
初除太学博士。
及尔朱荣于河阴滥害朝士,收亦在围中,以日晏获免。
吏部尚书李神俊重收才学,奏授司徒
记室参军。
永安三年,右迁
..为北主客郎中。
节闵帝立,妙简.近侍,诏试收为封禅书。
收下笔
便就,不立稿草,文将千言,所改无几。
时黄门郎贾思同侍立,深奇之,白帝曰:“虽七步
..
之才
..,无以过此。
”迁散骑侍郎,并修国史,俄兼中书侍郎,时年二十六。
孝武尝大发士卒,狩于嵩山之阳.,旬有六日。
时寒,朝野嗟怨。
帝与从官及诸妃主,奇伎异饰,多非礼度。
收欲言则惧,欲默不能已,乃上《南狩赋》以讽焉。
虽富言淫丽,而终归雅正。
帝手诏报.焉,甚见褒美。
郑伯谓曰:“卿不遇老夫,犹应逐兔。
”天保元年,除中书令,仍兼著作郎。
二年,诏撰魏史。
四年,除魏尹,故优以厚禄,专在史阁,不知郡事。
初,帝令群臣各言志,收曰:“臣愿得直笔东观,早出魏书。
”故帝使收专其任。
帝敕收曰:“好直笔,我终不作魏太武诛史官。
”收于是专总斟酌,以成魏书。
辩定名称,随条甄举。
又搜采亡遗,缀续后事,备一代史籍,表而上闻之。
时论既言收著史不平,帝诏收于尚书省与诸家子孙共加论讨。
前后投诉,百有余人,或云遗其世职位,或云其家不见记录,或云妄有非毁。
收皆随状答之。
(杨)愔尝谓收曰:“此谓不刊之书,传之万古。
但恨.论及诸家枝叶亲姻,过为繁碎,与旧史体例
不同耳。
”收曰:“往以中国
..丧乱,人士谱牒遗逸略尽,是以具书其枝派。
望公观过知仁,以免尤责。
”
(选自《北史》,有删改)【注】东观:东汉洛阳南宫中一观阁名,为藏书、校书、撰书之地,后泛指宫中藏书、撰书之处。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年十五,颇已属.文属:撰写
B.节闵帝立,妙简.近侍简:选拔
C.帝手诏报.焉报:报答
D.但恨.论及诸家枝叶亲姻恨:遗憾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右迁”指升官,古代官位常常以“右”为尊,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与之相对,“左迁”指贬官。
B.“七步之才”有指七步成诗的才能,比喻人有才气,文思敏捷。
典故出自曹植,文中用这一典故赞美了魏收的文学才华。
C.“阳”指山和水的南面,如“华山之阳”指华山的南面;与之相对,“阴”指山和水的北面,如“江阴”指长江的北面。
D.“中国”在古汉语中的意义和现代汉语中的意义有所不同,它指中原地区,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中的“中国”。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收从小聪明机智,不拘小节,他本想凭借武艺使自己显贵,但因受到荥阳人郑伯的取笑而改变志向,专心读书,并坚持不懈,终于以文才而出名。
B.节闵帝为测试魏收的文才令他撰写封禅书,魏收一挥而就,几乎不作修改,显示了非凡的才华。
于是,节闵帝在贾思同的建议下升任魏收做散骑侍郎。
C.皇帝曾令群臣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魏收说自己的志向是“尽快把《魏史》写出来”,所以皇帝让魏收专门从事修史的工作,并且勉励他要秉笔直书。
D.《魏史》撰写完毕之后,一些人认为撰写不公,纷纷指责魏收,魏收对他们所提的问题一一作了答复;对杨愔关于史书体例问题,魏收也作了解释。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除魏尹,故优以厚禄,专在史阁,不知郡事。
译文:
(2)或云遗其世职位,或云其家不见记录,或云妄有非毁。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11分)
雨晴
陈与义
天缺西南江面清,纤云不动小滩横。
墙头语鹊衣犹湿,楼外残雷气未平。
尽取微凉供稳睡,争搜奇句报新晴。
今宵绝胜无人共,卧看星河尽意明。
8.请分析第二联在写景方面的特色。
(5分)
答:
9.杜牧《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陈与义诗中“卧看星河尽意明”一句即从“卧看牵牛织女星”点化而来,但两者表达的感情却不相同,请比较。
(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暂,并向往长江永恒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屈原在《离骚》中以“鸷鸟”为喻来说明自己和小人绝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
(3)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用典故表达暮年返乡的感慨的句子是“,”。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遇见
(俄罗斯)拉丽萨·普罗斯库林娜
①地铁猛地停住了。
②她没来得及抓住扶手。
如果不是被人扶住,她就摔倒了。
她回过头,要感谢及时出手相助的人,但看到时,她心头一颤,感觉这张脸似曾相识。
③在拥挤的车厢里,他微笑着点头,她微笑着回应。
她确定自己认错人了,再也不朝他那边看……到站后,她下了车,从容地四处张望一下,不再想刚才的事,心里盘算着明天
要做什么,就回家了。
④每天都是如此。
⑤晚上,她在凉台的茶几上铺好桌布,把茶杯斟满,就在那里静静地坐着,听绿叶簌簌,听细雨潇潇,忘却了早已凉掉的茶。
她自己也像杯中的茶一样失去了温度。
⑥今晚有些不同往常。
她呷了一口茶,走进花园。
暖湿的夜晚,久居花园的夜莺在动听地鸣唱,仿佛要把她从多年的噩梦中叫醒。
⑦她也曾经爱过,幸福过,后来他参军了,就如同所有十八九岁的男孩子。
他写信,她回信。
他经常来信,后来有一天,来信忽然中断了。
她等待着,可是再也没有收到一封信,她鼓足勇气去了他家。
⑧他妈妈如此解释:“他爱上别人了,很快就会有孩子……”
⑨回到家,她把自己锁在房间哭了很久,不理会家人的敲门声。
⑩很快,他的父母搬走了。
她依然在盼他的来信,盼他来解释为何如此。
她依然不能相信这种无情的背叛。
重阅以往的信件,她始终无法释怀,为什么青梅竹马的恋人会移情别恋?
⑪她终究没有等到他的来信,但会永远记得他。
在一年之内她的父母相继去世,她变得更加孤独。
她刻苦学习,全身心投入事业。
她觉得一切都还在前方,她肯定会遇见命中注定的那个他,但是时光荏苒……
⑫清晨伴着屋顶的雨声到来。
她想起今天是周六,无需出行。
她走到台阶上,呼吸着花园里潮湿的新鲜空气,然后进屋做早餐。
这个早晨,连花园里的鸟啼也有些不寻常,她忽然想歌唱,想变得更漂亮。
久久被遗忘的喜悦感并没有变淡,反而使人不安。
谜底很简单——她在想着昨天在地铁上遇见的那个男人。
她吃着早餐,一边怨恨着自己的过于木讷,不会与男人交往,一边合计着出去散散心。
⑬下雨了,轻风微拂着湿漉漉的树叶。
今天她散步的时间比以往要长。
她贪婪地呼吸着混合杂草清香的空气,思考着自己的生活。
当然,许多事情都不如人意,但是应该承认,生活并没有抛弃她。
她四处旅行,也并不缺乏异性的关注,但终究未能成家。
后来就仅仅是活着,不再幻想,不再等待奇迹,不再期望幸福来敲门。
⑭散步归来,门前站着一对年轻男女。
他们想在夏天租用她的别墅。
她觉得男子的样子非常熟悉,像是来自她遥远的年轻时代——他现在就站在这里,看着她。
简单的问候之后,她不失时机地问了他父亲的名字。
听到答案之后,她跌坐在了门旁的长椅上——腿软了。
⑮她一反常态,生硬地答复他们:“不租。
”但随即补充了一句:“谁让你们来的?”问题一出口,她意识到了自己的无礼,又问到:“就你们俩吗?有孩子吗?”感受到了她的敌
意,年轻男子有些局促,但还是礼貌地回答:“有个儿子,才一岁半。
还有我父亲——他是个残疾人。
”“残疾人。
他怎么了?”年轻人有些激动地说:“阿富汗战争……在坎大哈负伤了,弹片留在身体里。
医生不敢动手术。
”“那你母亲在哪?”“去世很久了。
”
⑯她不说话了,年轻男子还在讲述:父母在战场相识,母亲为了救父亲而踩中地雷,炸断了脚骨。
风不停地撩弄纷乱的枝叶,年轻人的话像是从很远的地方飘来:“按照父亲的意愿,当年他们就结婚了,而母亲已经完全绝望。
她不适合生育,却坚持生下我,不久就去世了。
”“你父亲后来再婚了吗?”“没有。
我从小和爷爷奶奶在一起,而他经常住院。
听说父亲有过未婚妻,父亲非常爱她。
她以前住在这一带。
”她艰难地忍住想要夺眶而出的泪水,几乎哽咽着问道:“你爷爷奶奶还好吗?”年轻男子无奈地苦笑了一下:“如果他们还活着,我们也没有必要找个临时住所了。
”
⑰她的心里对眼前这个孤苦伶仃的年轻男子陡然生出些许柔情。
她故意不看他,严肃地说:“我可以把厢房租给你们,就在花园另一头,过去看看合不合适。
”年轻男子显然没料到会有这样的转机,甚至因为终于找到住处而高兴得脸色微红:“谢谢您!不然我们还要继续奔波。
我们这就把父亲和儿子叫过来。
”
⑱这时她才发现,离大门十米远的地方站着一个老人和一个孩子。
她的心脏几乎停止跳动了。
她大声招呼他们:“喂,别站在那儿了。
过来看看房子吧。
”他们走过来了,老人一瘸一拐地领着小孩。
⑲小孩仰脸看着她,伸出手,奶声奶气地喊道:“奶奶,奶奶……”我还没当过母亲,就直接成了奶奶——她如此想着,抓住了孩子的手。
她抬起头,透过满眼的泪水,看到了很久以前抛弃她的人。
⑳谁是她孤独的源泉?谁让她铭记一生,爱恋一生?!她看着他,认出了他就是昨天在地铁上遇见的人。
(转载于2015年第2期《读者》)(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晚年“她”的生活就像杯中的凉茶一样,没有了温度,“她”对当年的爱情没有了渴望,没有了对后来的奇迹与幸福的期盼,剩下的就只有活着。
B.小说中出现了几处简洁的环境描写,这几处景物描写都是衬托“她”因生活的不幸而产生了忧郁的情怀。
C.小说中“她”吃早餐、散步时的心理描写,交代了“她”在感情受到极大伤害之后,变得不会与男人交往,所以在多年的生活中四处旅行,“她”始终没能成家。
D.小说中对“他”的出场只是寥寥几笔,但是通过侧面描写可见“他”不是因为移情别恋而中断与“她”的感情,而还可见到“他”的善良。
E.小说的故事情节在周五和周六两个时间段集中展开,又在高潮中收尾,短小精悍,“她”的形象刻画得鲜明,而“他”的形象模糊。
(2)请指出第7—11段中作者运用的叙述笔法,并分析其作用。
(6分)
(3)请结合情节简要分析作品中的主人公“她”是一个怎样的人。
(6分)
(4)小说的标题是“遇见”,请指出它都包含哪些层面的含意。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萨本茂:海军世家的世纪梦寻
1924年,萨本茂出生在福建一个铁路职工家庭。
萨家在中国近代最著名的人物,则要数萨本茂的叔公——海军名将萨镇冰。
甲午战争时,萨镇冰奉命守卫渤海湾口的日岛。
1895年1月底,日岛保卫战爆发。
日军以18艘舰艇分四批轮番进攻,并从已被日军占领的威海卫南北炮台以猛烈的炮火狂轰日岛,在十分险恶的情况下,萨镇冰始终沉着指挥反击,英勇抵抗了11天,最后弹尽台毁,在接到提督丁汝昌的命令后才撤回刘公岛。
多年后萨本茂都会提及叔公对自己的影响。
中国近代许多著名的舰船,都与萨家有关。
比如中山舰,就是萨镇冰买回来的。
在艰难的岁月里,这些买来的舰艇,并不能保证国土的安全和人民的安康,甚至连萨镇冰自己的家人亲戚都很难获得庇佑。
日本人侵略青岛,萨本茂就随着家人往外逃,一路逃到上海。
后来她跟随父母弟妹迁居福州。
1944年,福州沦陷。
萨本茂甚至女扮男装,以躲避日本人。
不过,没想到的是,萨家祖辈的国防梦想,却由这个小女孩继承了下来。
在舅舅的接济下,1950年,萨本茂完成了在福州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化学系的本科学业。
1952年她再一次来到上海,到天原化工厂工作。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沿海和长江下游的航标灯主要用乙炔气,由属于军管的上海天原化工厂的乙炔车间生产,其主要原料是美国进口的电石和法国进口的清净剂——黄粉。
由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的遏制、禁运,这两种原料都断档了。
海军司令部海道测量部
蒲锡文副部长几次来厂讲重要性、迫切性。
萨本茂怀意识到这是一场反封锁的斗争,于是没日没夜地干。
年轻的她把铺盖搬到厂里,白天从郊区跑到市区图书馆查文献找资料;晚上一头栽进实验室做实验。
为了找到准确的配方数据,经常通宵达旦。
经过锲而不舍的努力,她在一百多个配方实验中,找到了一种,终于研制成功。
这种国产的乙炔清净剂其性能、质量可与法国生产的乙炔清净剂相媲美,但美中不足的是,容易糊住灯嘴。
针对缺陷,萨本茂用3个月时间,最终从3种全新配方中筛选出一种不沾灯嘴且耐用值高过法国同类产品12.5倍的乙炔清净剂。
萨本茂的科研成果,填补了我国这一产品的空白,并一举跃居世界领先地位。
1955年她调往海军航标工厂,1959年再调解放军4805工厂,从事海军装备维修工作,先后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被誉为“人民海军居里夫人式女杰”。
1959年,世界上第一根舰船尾轴包覆玻璃钢新技术在中国诞生,它大大节约维修成本,这项新技术迅即也被国内外民用船舶广泛采用。
这也是萨本茂的科研成果。
“文革”期间,整整九年,萨本茂在参加体力劳动之外,还给工友们上技术课,与此同时,在仅有1平方米的、由工友帮助垒起来的“实验室”里,愣是搞出了20多项工艺改革。
听到有人说,我们国防科研花那么多钱,没搞出什么像样的东西。
萨本茂反驳说:“我们还是看看事实吧。
事实是,50年代,我们造出了飞机、军舰、坦克火炮;60年代我们造出了原子弹、氢弹、中近程导弹、中远程导弹;70年代我们造出了科学实验卫星、照相侦察卫星;80年代我们造出了洲际导弹、潜射导弹,巨型计算机,地球同步卫星,太阳同步卫星。
”
如今,看到中国的航母驰骋万里海疆,萨本茂感到欣慰。
而说到她本人对海军舰船做出过的重大贡献,萨本茂只是说:“我能从一个普通的蒙古族女大学生,成长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教授级高工,这完全是时代的造就,我个人是微不足道的。
工作中,我个人的体会是要有信心,不畏难,只要全力扑在工作上,没有搞不好的事。
”
(选自《新民周刊》,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1977年,被授予二等功军功章。
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她独自获三项重大科技成果奖,并被评为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
1985年获上海市巾帼一等奖,1986年获二级英模军功章,并被海军授予“热爱海军事业的模范党员”称号。
30多年来,她带领助手,先后获得了64项科研成果,撰写了67篇科研论文和技术资料。
连续9年被评为上海市船舶工业公司先进生产者,4次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2次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百度
百科)
②急国家之急。
萨本茂一再拖延自己的婚姻大事,直拖到知天命之年方才结婚成家。
为了减少对事业的拖累,夫妇俩决定不生儿女。
由于常年累月接触有毒化学物品,她的肝功能和皮肤都受到损伤。
大家提醒她注意身体健康,她总是说:“我个人的健康是小事,千百万人民的健康才是大事。
”(摘自“中国新闻网”)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
...的两项是(5分)()()
A.本文详略得当,叙述了女科学家萨本茂学习,工作,科研的经历,展现这位“居里
夫人式女杰”的伟大人格和献身精神,极具启发意义。
B.1952年萨本茂到天原化工厂工作时废寝忘食,从一百多个配方实验中找到了一种,
成功研制出国产的乙炔清净剂,这次研制的清净剂耐用值高过法国同类产品12.5倍,填补了我国这一产品的空白。
C.萨本茂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三十多年来,她获得了64项科研成果,撰写了67篇
科研论文和技术资料。
连续9年被评为上海市船舶工业公司先进生产者。
D.作者介绍萨本茂时特别提及其叔公萨镇冰,因为作为名将之后,萨本茂对我国国防
的贡献也承载了萨家的期望。
E.当听到有人说防科研花那么多钱,没搞出什么像样的东西时,萨本茂立刻反驳。
这
表明她性格急躁,不容许别人否认科学工作者的贡献。
(2)萨家祖辈的国防梦想能由萨本茂继承下来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6分)
(3)萨本茂是一位出色的科学家,材料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
(6分)
(4)请结合全文分析萨本茂取得成就的自身因素有哪些,并就其中一个方面联系现实谈谈对你的启示。
(8分)
第Ⅱ卷表达题(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