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优 易错 难题诗歌鉴赏辅导专题训练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1.阅读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游山西村
陆游 (宋)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这首记游抒情诗,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__________的气象。

2.有人说,次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两句充满了情趣和理趣。

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

3.尾联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怀?
【答案】
1.宁静、欢悦。

2.情趣指的是,所写内容充满了自然趣味,理趣指的是包含了一定的哲理。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既写出了诗人游览山西村时所见到得的自然景物变化,同时又包蕴了生活中人们惯常会遇到的一种生活体验,就是在看似山穷水尽、走投无路的时候常常出现转机和希望。

3.参考:诗人对村民的热情好客非常感动,也为当地民风的淳朴所感染,希望可以随时随地来体验这种生活。

一日之游诗人意犹未尽,于是,希望而今而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

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热爱和与农民亲密无间感情。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中的“腊酒”是指上年腊月酿制的米酒。

“足鸡豚”是说农家酒味虽薄,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

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莫笑”二字,道出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

据此可填写作答。

2.试题分析: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在理解诗句意思上分析作答。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是: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此联既写出了诗人游览山西村时所见到得的自然景物变化,同时蕴含了生活的哲理:即在看似好像到了山穷水尽、走投无路的时候,常常出现新的转机和希望。

据此理解作答。

3.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诗歌的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叙写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

于是希望可以随时随地来体验这种生活。

但愿自今而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

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热爱和与农民亲密无间的感情。

据此理解作答。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
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
射天狼。

1.“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2.词人借“射天狼”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情怀?
【答案】
1.这是词人以魏尚自比,也希望朝廷能派人来赦免他的罪名,让他有机会到西北边防抵抗外敌入侵。

运用典故,使表达委婉含蓄。

2.表达自己报效国家、御敌建功的爱国情怀。

【解析】
1.考查对诗句含义及作用的理解。

“持节云中,何日谴冯唐”的意思: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一样信任我)呢?这里作者用了一个典故;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

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了魏尚。

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用典的好处是使表达含蓄而不浅露,表现出一种含蓄雅洁的风姿,内蕴比较丰富。

2.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天狼:星名,又称犬星,旧说指侵掠,这里隐指西夏。

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3.阅读下面诗词,回答下列小题。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乐府诗。

B.“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通过对卖炭翁肖像的描写,突出其劳动的艰辛。

C.“翩翩”二字形象的写出了黄衣使者白衫儿的英俊潇洒之态。

D.这首诗揭露了老百姓承受剥削阶级肆意剥削的现实,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也同时表达出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谈谈你对“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两句诗的理解。

【答案】
1.C
2.作者用同情的口吻,写出了卖炭翁艰难的处境和复杂的内心矛盾。

把当时在饥寒交迫中挣扎的劳动人民的痛苦有力地揭示了出来。

【解析】
1.C错误,翩翩:轻快洒脱的情状。

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

这里表现了宫使装模作样,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形象,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的个人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2.考查对诗句的鉴赏与理解。

“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

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

诗人如此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只用十多个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

4.古诗词赏析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本诗中“决眦入归鸟”中“眦”的意思是______,颔联写出了泰山的________特点。

2.结合全诗,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本诗中决眦入归鸟“眦”的意思是“眼角”,颔联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高大巍峨”特点。

2.作者想攀登最高峰,一览众山的渺小,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

【解析】
1.考查对诗歌词语和所写景物特点的意思。

理解词语的意思结合诗句的意思,“决眦入归鸟”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眦:眼角。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描写泰山的近景。

一个“钟”宇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

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

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考查对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并不满足看岳而是想登上山顶一揽盛景的心情。

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
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

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5.阅读欣赏
醉著
韩偓①
万里清江万里天,一村桑柘②一村烟。

渔翁醉著无人唤,过午醒来雪满船。

注:①韩偓:晚唐诗人。

②桑柘(sāng zhè):指桑木与柘木。

1.前代诗论家曾指出“唐人忌重迭用字”,但是本诗前两句却重迭使用“万里”“一村”两词。

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这两处是诗人的有意重复,更能达到一定的表达效果。

连用两个“万里”,更能突出清江的开阔绵长和天空的广阔无边;连用两个“一村”,则表现了平野的广阔和村落的连续不断。

2.旷达超脱、平淡闲适,同时也流露出一些迷惘、孤独(悲凉)之情。

【解析】
1.考查重迭使用“万里”“一村”两词的作用。

一定要把词语放入诗句或具体的语境中去解读。

“万里清江万里天,一村桑柘一村烟”:乘船行驶在万里的清江之上,天空辽阔。

清江两岸的村落一个接着一个,炊烟袅袅升起。

两个“万里”突出宽广的天空下也是同样宽广的江水。

两个“一村”,则表现了平野的广阔和村落的连续不断。

由此描绘了一幅安静的乡间冬日风景。

“万里”“一村”两词,以白描手法勾摹广阔的天地,构图明晰,设色疏淡,宛如一幅幅饱含诗意的水墨画卷。

2.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

作者在诗中描绘了两幅画景。

第一幅:宽广的天空下也是同样宽广的江水,清净明亮的静静流淌;在江边的村落里可以看到许多桑树柘树,有的人家已经升起炊烟,袅袅升起树间,一树轻烟。

第二幅:江边的渔翁在静谧中睡着了,虽然到了中午却还不曾转醒,也没有人来唤醒他,却在午后漫天雪花的清冷中醒来。

这两幅画的前后组合,在短暂的时间联系和强烈的对比中,流露出了诗人的内在情绪。

从最末一句“过午”二字看来,这首诗在时间上只写了半天,上午还是清江万里,风光明丽,而中午却降下一天纷纷扬扬的大雪来,风云变幻如此之快,真有些出人意外。

这不单单是指自然风云。

联系作者生活的晚唐和五代初期的情况看,那正是沧海桑田,朝野混乱之际,形势瞬息万变,这当中包含着作者对政治风云变幻莫测的深沉感叹。

关于对这剧烈变化的政治风云作者的态度,作者又巧妙地从渔翁形象中作了暗示。

渔翁是旷达的,他喝醉了酒睡着,也没有人唤醒他,安闲自在,无忧无虑。

直至寒气逼得冻醒了,他看着满船积雪,对这突如其来的变化,诗中流露的情绪虽然令人惊讶,但主要仍是平静、安详,处之泰然,这是十分超脱的态度。

作者写此诗而以《醉著》为题,也暗中透露了这个消息。

当然,其中也多少流露出一些迷惘和孤独感,甚至有“一切皆空”的意味,似乎暗示着作者处境的
艰难和心情的悲凉。

按以上分析整理答案即可。

【点睛】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6.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初授官题高冠草堂
(唐)岑参
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阑。

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

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

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

(注)高冠:山谷名,岑参终南山隐居地。

天宝三载(744)岑参举进士,授官右内率府兵曹参军,此诗即为辞别终南山隐居地高冠谷而作
1.本诗颈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2.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最传神的字是“吞”和“醉”。

“吞”,表现谷水淹没山间小路、恣肆无拘的情态;“醉”,写出山花装点栏杆、旁若无人怒放的情态,两个字表现了高冠谷秀丽清幽的自然环境,表现了作者对原来隐逸生活的留恋之情。

2.尾联运用的表现手法是:用典、借代。

用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用“渔竿”来借代隐逸生活。

表现诗人为微官薄禄不得不割舍闲适自得的隐逸生活的矛盾心情。

【解析】
1.本小题属于诗歌炼字题,考查学生对炼字艺术效果的赏析。

“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吞”、“醉”。

前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谷水淹没山间小路、恣肆无拘的情态,后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山花装点药栏、旁若无人怒放的情态,从而表达诗人对隐逸生活的留恋。

2.本小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及情感的分析能力。

尾联“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两句用典这是用东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

除了这首诗之外,岑参还在多首诗中用了这个典故,如“看君五斗米,不谢万户侯”(《送许拾遗恩归江宁拜亲》);“久别二室间,图他五斗米”(《峨眉东脚临江听猿怀二室旧庐》);“五斗米留人,东溪忆垂钓”(《衙郡守还》)。

“五斗米”不是指实数,而是言其少,意思是借代指“俸禄微薄”。

此诗结尾二句运用了用典、借代的修辞手法,很生动的写景,同时暗喻诗人为了微薄的官禄不得不割舍闲适自得的生活的矛盾心理。

【点睛】
诗歌赏析方法指导:1、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2、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3、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
键词句(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

4、诗词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静结合>对比映衬、虚实明暗、含蓄委婉、直抒胸臆、引用典故等)。

7.阅读宋代诗人王安石的诗,完成后面题目。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秋凤斜月钓船归。

[注释]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1)结合诗歌内容,说说题目中“恬”字的妙处。

(2)简要分析尾联(7、8两句)运用的写作手法。

【答案】(1)一个“恬”字既概括出了恬亭环境清幽、静谧的特点,又流露出了诗人此时的清静安闲的心情。

(2)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期待的情景;借景抒情:清幽的环境里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

(答出1点即可)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鉴赏。

题目中的“恬”是诗眼,全诗围绕着这个“字”来展开。

诗的前四句的意思是:恬亭的栏杆面临小溪绿树围绕,小溪的岸上高高低低的在翠微之中。

太阳落了人在断桥上单独地站立,水中幽静的大树上栖息着飞鸟。

描绘出了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突出了景物的“恬淡”之美。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的意思是:清雅游赏才感到心中没有牵累,静谧的地方谁知世界的玄机?表现了诗人追求自然恬静、自然的生活情境。

所以说“恬”字,既概括出了恬亭环境清幽、静谧的特点,又揭示了诗人恬静、安闲的心境。

(2)考查对写作手法的理解。

诗歌的尾联“更待夜深同徙倚,秋凤斜月钓船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是虚写,这样叙写更突出了清幽闲逸的意境;也是采用情景交融的写法,描绘“更待夜深同徙倚,秋凤斜月钓船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8.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小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贼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1.下列关于这首词表述不正确
...的一项是()
A.“破阵子”是词牌名,这是辛弃疾寄给他的朋友陈同甫的一首词。

B.开篇第一句,将“挑”与“看”两个动作冠以“醉里”二字使笔触由外在形象的刻画透入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C.“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是两个对仗极工、又极其雄健的句子,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军容,表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D.“沙场秋点兵”中这个“秋”字用得极好既点明了季节,又渲染了战争的悲凉气氛。

2.“可怜白发生”一句与标题中的“壮词”是否矛盾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1.D
2.不矛盾,这一句也是壮语,只是它已变雄壮为悲壮,充满了作者壮志不遂的抑郁和愤慨。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沙场秋点兵”中的这个“秋”字用得好,既交代了出征的时间,又暗含是在“秋高马壮”的时候“点兵”出征,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表达的是一种豪壮,并不是“渲染了战争的悲凉气氛”。

故答案为D。

2.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此词通过对作者早年抗金部队豪壮的阵容和气概以及自己沙场生涯的追忆,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

“可怜白发生”一句正是这一情感抒发的集中体现,所以也是“壮”词,只不过是由开始的“雄壮、豪壮”变成了“悲壮”。

但表达的“爱国”情怀并没有改变。

所以,“可怜白发生”一句与标题中的“壮词”并不矛盾。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各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下列最能体现塞下秋天季节特点的一项是()
A.衡阳雁去
B.四面边声
C.长烟落日
D.孤城紧闭
(2)句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思想感情?
【答案】(1)A
(2)这是词人的自抒怀抱。

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思乡之情萦绕心头。

这“一杯”与“万里”形成了悬殊的对比,抒发了作者思乡却又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解析】
【详解】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雁是候鸟,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飞向南方避寒。

所以“衡阳雁去”最能体现塞下秋天季节特点,故选A。

(2)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情感。

要结合写作背景和句子含义分析。

此词是词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时所作。

当时他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线,承担起北宋西北边疆防卫重任。

这首词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一篇之眼,意思是:饮一杯浊酒,我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可是,眼下外患未平,功不成名不就,又怎能半途而废。

直接抒发了词人渴
望建功立业与浓重乡思相矛盾的情感。

10.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

春日京中有怀
杜审言
今年游寓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

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

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京中:指西京长安。

游寓(yù):寓寄他乡。

秦:指长安。

(1)《春日京中有怀》首联中“______”三个字,将诗人______情怀表现得既含蓄又充沛。

(2)《春日京中有怀》和《夜雨寄北》在写法上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1)独游秦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寂寥
(2)两首诗都运用了虚实相生(或虚实结合)的写法。

《春日京中有怀》诗人实写“今年游寓独游秦”的长安景物及睹物感怀的惆怅心绪,虚写想象中洛阳友人赏春欢宴的情景,运用这一虚笔来反衬自己的孤寂,突出对友人怀念的深沉和思归之切。

《夜雨寄北》诗人实写“巴山夜雨涨秋池”的眼前之景,虚写将来回家与亲人团聚后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情景,以想象未来团聚的欢乐来衬托自己思念的寂寞,把思念的深情转化为重聚的希冀,更显得思念情深。

【解析】
【详解】
(1)《春日京中有怀》诗以平缓的语气叙述起,“今年游寓独游秦”,扣住题目的“京中”简洁地交代了宦游的时间、地点,勾勒出了整首诗的背景。

宦游对诗人来说本为平常事,而今年所不同的是“独游秦”。

“独游秦”三字,将诗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寂寥情怀表现得既充沛又含蓄。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写作手法的分析。

《春日京中有怀》诗人实写“今年游寓独游秦”的长安景物及睹物感怀的惆怅心绪,“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颈联描绘了诗人想象中洛阳友人赏春欢宴的情景。

他们在南桥群游兴尽而归,又在西第集宴豪饮。

这欢畅的场面,正与自己“独游秦”形成鲜明的对照。

诗人运用这一虚笔来反衬自己的孤寂,突出对友人怀念的深沉和思归之切。

李商隐《夜雨寄北》实写“巴山夜雨涨秋池”的眼前之景,虚写将来与家人团聚后的情景,以此表达对远方家人的深挚思念。

两首诗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

1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

2.请简要分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两句诗的作用。

【答案】
1.示例:“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

“涨”字一词,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

(言之有理即可)2.这两句想象两人相聚后畅谈的景象,以相见的欢乐来衬托自己思念的寂寞,把思念的深情转化为重聚的希冀,更显得思念情深。

(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诗歌语言的赏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意思:你问我何时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我此时唯一能告诉你的,就是这正在盛满秋池的绵绵不尽的巴山夜雨了。

“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最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

2.本题考查赏析作者感情。

诗歌的情感表达主要体现在两个“巴山夜雨”中,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

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

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

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仍有叙不完的离
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

1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诗人在写行路难时,用“_________”、“_________”(各限填三个字)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与“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
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在写作手法上有何共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