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学16-2(农业资源与耕作制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 热量资源
4. 中国热量资源与农业利用特点 (1)纬度变化 由南往北、由东向西,随着纬度(海拔)增加,热量减少。 (2)季节变化 南北之间夏季最热日温度差别小,从南到北,喜温作物均 可种植。冬季差别大。 (3)热量较丰富但并不过热 ≥10℃活动积温2000~8000℃,适合多熟制的暧温带和亚热 带耕地占全国耕地面积2/3。 (4)熟制分布 长城以南多数地区可一年两熟,长江以南可一年三熟,东 北、西北部分地区热量较少,生长季节短,有冷害。
第1章 绪论
第1节 资源环境与耕作制度
四. 水资源
1. 与耕作制度有关的水资源指标 (2) 潜在蒸发蒸腾(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PET) 土壤表面全部复盖植被,且土壤水分充裕情况下,地表面 可能的蒸发蒸腾量。它与辐射量、温度、湿度、风速等有 关。
第1章 绪论
第1节 资源环境与耕作制度
第1章 绪论
第1节 资源环境与耕作制度
三. 热量资源
2. 与作物布局及耕作制度有关的温度指标 (3)无霜期长短。无霜期是指一年内连续无霜日平均数。无 霜期决定某些窄温性作物适宜生长温度和日数综合指标。 (4)某些作物生长或分布的临界温度。例如,水稻抽穗温度 下限(18~20℃) 。 (5)作物分布极限温度。例如,冬小麦分布北界(月极端低温 -20~-22℃) 。
第1章 绪论
第1节 资源环境与耕作制度
三. 热量资源
2. 与作物布局及耕作制度有关的温度指标 (1) ≥0℃活动积温(简称积温)。 0℃是喜凉作物生长的起始 温度。 (2) ≥10℃ 的活动积温或有效积温。日均温度高于 10℃的温 度是各种农作物生理活动较活跃的温度。也是喜温作物 生长的起始温度。通常以一地区≥10℃以上的有效积温或 活动积温来衡量该地区的热量条件。
最低
四川盆地,贵州80kcal.cm-2.year-1
最高
西藏150-190kcal.cm-2.year-1
第1章 绪论
第1节 资源环境与耕作制度
三. 热量资源
1. 影响某一地区热量资源因素 (1)温度的纬向性变化。一般纬度每增加一度(约111km),年 平均温度下降0.5~0.9℃。 (2) 温度的海拔高度变化。海拔高度每上升 100 米 , 年均温下 降0.5~0.6℃。夏季递减率大,冬季较小。 (3)温度的坡向性变化:南坡>北坡。 (4)气温年较差。温度年较差以赤道地区最小,随纬度的增 加而增大。大陆比海洋、大陆性气候比海洋性气候温度 年较差大。
第1节 资源环境与耕作制度
二. 光资源
2.光资源对作物生产的影响 (1) 光量和光质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光质影响作物生长、花期和产品品质。 (2) 不同地区 ( 包括不同海拔高度和纬度地区 ) 、不同季节日 照长度的差异限制了作物的时空布局。
第1章 绪论
第1节 资源环境与耕作制度
二. 光资源
3.我国光资源分布的地理特点 大部分地区全年太阳总射为 90~130Kcal/cm2 年 , 北高南低,向西北内 陆方向逐渐增强. 内蒙古西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为160千卡/cm2.年;华北、东北地 区120~130Kcal/cm2年;东南沿海各地一般为110-120千卡/cm2.年;四 川、贵州境内为80-90千卡/cm2.年,为全国低值区。
第1章 绪论
第1节 资源环境与耕作制度
四. 水资源
1. 与耕作制度有关的水资源指标 (1) 干燥度(K)
(t 10 C)
K 0.16
R(同期降水 )
不同K值下的水分状况
K值 水分状况 <0.49 很湿润 0.5~0.99 湿润 1.0~1.5 半湿润 1.6~4.0 半干旱 >4.0 干旱
我国陆地表面年降水量约6万亿m3,形成的淡水总量约 2.8万亿m ,居世界第6位。
3
人均淡水资源约2500m3 (居世界第88位 ),亩耕地水资 源1378m3,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和1/3。
淡水资源短缺 时空分布不均匀 大部分地区雨热同季
第1章 绪论
第1节 资源环境与耕作制度
时空分布不均匀
第1章 绪论
第1节 资源环境与耕作制度
五. 地貌
2. 地形(地表面的形状特征,包括坡向、坡位和坡度) 地形对局部地区的光、热、水、土等农业资源产生影响,从而影响 耕作制度
影响热量
南坡所获辐射量一般比北坡多1.6~2.3倍。
影响无霜期
河谷地带、低山山顶或平原凸起的小丘地域比平地无霜期长。盆地 凹洼处容易积聚冷空气,霜害较重。
第1章 绪论
第1节 资源环境与耕作制度
一.农业资源及其特点
1.概念 农业资源是指人类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农 业生产、经营活动所需的全部物质、信息和能源。 2.分类 自然资源:光、温、水、气、土壤、生物、矿产 社会资源:工业装备水平、人力资源、经济条件、信息 资源
第1章 绪论
第 1节 资源环境与耕作制度
地理分布:全国平均 630 毫米 / 年 (10-3000 毫米 ) ,东部
多雨,由南向北,由东向西,降水逐渐减少。长江及 其以南地区,水资源80%,耕地36%,长江以北地区, 水资源18%,耕地64%。
季节分布:夏秋季降水多,冬季和春季降水少。
4~9月为高温季节,降水占全年70~90%
第1章 绪论
第1章 绪论
第1节 资源环境与耕作制度
三. 热量资源
3.温度对作物生长发育与分布的影响 (1) 作物生长发育的三基点温度影响作物的分布及品质 (2)温度影响作物的发育及全生育期的长短 (3)影响病虫害的发生及发展 (4)昼夜温差、极端温度等对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产生影响
第1章 绪论
第1节 资源环境与耕作制度
第1章 绪论
第1节 资源环境与耕作制度
北高南低
北方120-150kcal.cm-2.year-1
南方90-110kcal.cm-2.year-1
西高东低
沿海100-110kcal.cm-2.year-1 内陆140-160kcal.cm-2.year-1
高高低低
青藏高原140kcal.cm-2.year-1以上 长江以南100kcal.cm-2.year-1以下
第1章 绪论
第1节 资源环境与耕作制度
二. 光资源
1.衡量光资源的指标—光质、光量和光时 (1) 光质(光谱成分)
可 见 光 (λ=400~720nm) , 大 部 分 可 用 于 作 物 光 合 生 产
(PAR) ,约占太阳总辐射能的40-50%。
红外光(λ>720nm)。约占太阳总辐射能的50-60%。 紫外光(λ<400nm区段光谱)。约占太阳辐射能的1%。 长波辐射(λ>1000nm)。λ范围取决于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
WUE
=产量/作物生长消耗的水分
WUE与作物生产期的大气湿度、管理技术、作物种类及品
种等因素密切相关。
第1章 绪论
第1节 资源环境与耕作制度
四. 水资源
3. 中国水分状况划分指标及水资源分布特点 (1)水分状况划分指标
地区 湿润 年干燥度 <1.00 年降水量 (mm) >1000 森林 500-1000 250-500 <250 植被 作物 喜湿作物(水稻等) 中等喜湿作物(玉米) 耐旱作物(糜) 无作物
第1章 绪论
第1节 资源环境与耕作制度
四. 水资源
2. 水分对作物分布与生长发育的影响 (2)作物布局必须考虑作物不同生育阶段对水分的敏感性差异 作物布局时,应尽量使外界降水节奏与作物的需水节奏相 吻合,把作物需水临界期安排在降雨季节。 (3) 作物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 WUE)
半湿润 1.00-1.49 半干旱 1.50-4.00 >4.00 干旱
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和旱生森林 草原(干草原或旱生林灌草丛) 荒漠草原
第1章 绪论
第1节 资源环境与耕作制度
四. 水资源
3. 中国水分状况划分指标及水资源分布特点
(2) 水资源分布特点
第1章 绪论Biblioteka 第1节 资源环境与耕作制度
淡水资源短缺
2. 水分对作物分布与生长发育的影响
(1) 长期旱涝差异可导致作物不同水分生态类型的形成
旱生型作物
能忍受大气和土壤干旱而维持生活状态,根系发达,但 不耐涝。
水生型作物
适于长期在水中生活,有发达的通气组织,不耐旱。
中生型作物
对水分的适应性介于上述两者之间,适于湿润土壤环境。 栽培作物大部分为中生型,但也有耐旱与喜湿之分。
化碳含量。
第1章 绪论
第1节 资源环境与耕作制度
二. 光资源
1.衡量光资源的指标—光质、光量和光时 (2) 光量(光照强度、辐射强度)
光量
与阳光垂直的单位面积土体在单位时间内所获得的太阳热量。
第1章 绪论
第 1节 资源环境与耕作制度
1.光通量 是单位时间里通过某一面积的光能,单位为流明(lumen, lm). 流明 : 纯铂在熔化温度 (约 1770℃)时,其 1/60m2的表面积于 1球面度 的立体角内所辐射的光量。 2.光强度 是光源在单位立体角内辐射的光通量 ,单位为坎德拉 (candela, cd). 1坎德拉表示点光源在单位立体角内辐射出1流明的光通量。 3.光照度 是反映光照强度的一种单位,其物理意义是照射到单位面积上 的光通量,单位为勒克斯(Lux,简称lx), 1Lux=1lm/m2 4.立体角 一个锥面所围成的空间部分,单位是球面度(steradian, sr)。 球面度 : 以球心为顶点在球的表面切割等于球半径平方的面积所对应的立体角 为一球面度。球表面积为4πr2,因此整个球有4π个球面度。
第1节 资源环境与耕作制度
二. 光资源
1.衡量光资源的指标—光质、光量和光时 (3) 光时(包括光照时间和日照长度) 日照时间或日照时数是指一段时间内(例如一日内)太阳在 垂直于其光线的平面上的辐射强度超过或等于 120瓦特/平 方米的总时间,以小时为单位。 日照长度指日出与日落之间的时间间隔。
第1章 绪论
第1章 绪论
第2章 农业资源与耕作制度
第1节 资源环境与耕作制度 第2节 农业资源的调查、分析与评价 第3节 农业资源生产潜力 第4节 耕作制度类型
第1章 绪论
第1节 资源环境与耕作制度
一.农业资源及其特点
二. 光资源
三. 热量资源 四. 水资源 五. 地势和地形 六. 土地资源
七. 社会经济技术资源
计量单位
照度(Lux) 辐射通量cal/cm2.s, J/cm2.s, W/cm2,lm(流明) 它们的转换关系如下: 1cal=4.816J,1W=1J/S, 1cal ≈ 7.0-8.0×104Lux, 1Lux=1lm/m2。
光量影响作物的产量,不同类型的作物对光强的适应性不同
第1章 绪论
第1章 绪论
第1节 资源环境与耕作制度
四. 水资源
1. 与耕作制度有关的水资源指标 (4)地下水的深度和丰度 一些地区可依靠地下水从事作物生产。 (5) 灌溉程度 来源于江河、湖泊、融雪等的淡水资源的多少及其利用的 难易程度影响作物布局与耕作制度。
第1章 绪论
第1节 资源环境与耕作制度
四. 水资源
四. 水资源
1. 与耕作制度有关的水资源指标 (3) 湿润指数(Moisture Index,MI)
MI=PC(降水)/PET
湿润指数与作物生产类型
MI <0.03 0.03~0.2 0.2~0.5 0.5~0.75 >0.75
干旱程度与作物生产 极干旱,不适宜于从事农牧业 干旱,仅适宜于从事游牧业 半干旱,上限可旱作,下限可养畜 半湿润,适合于旱作 湿润,可从事水稻生产
第1节 资源环境与耕作制度
五. 地貌
1. 地势(海拔高度) 地势影响温度、水分、植被、土壤而间接影响耕作制度
影响温度、降雨
地势升高,温度降低,降水增加,土壤有机质分解慢 海拔高度相差 100 米,年均温度相差 0.4-0.5℃, 年降水量 相差30~50毫米
影响日照时数
由于云量增加,日照时数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少,海 拔高度超出一定范围后,日照时数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多。
一.农业资源的特点
3.特点 整体性
各种资源相互、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各种资源相互渗透、融于一体
区域性
经度、纬度差异形成农业资源的地带性变化; 海拔高度、地势起伏形成农业资源的非地带性变化; 社会经济条件和科技水平形成了资源利用的区域性差异 不同地区各类资源的组合与分布不平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