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2019高考语文复习课件、习题169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用类文本阅读
筛选整合信息题题组训练
一、核心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作为清朝第一任驻日使馆参赞,黄遵宪表现出很强的历史责任感。

除协助公使处理外交事务外,他“既居东二年,稍稍习其文,读其书,与其士大夫交游”。

黄遵宪不愿埋首经籍,主张“识时贵知今,通情贵阅世”,走经世致用之路。

为了澄清过去封建士大夫对日本的糊涂观念,“遂发凡起例,创为《日本国志》一书”。

该书以“史家纪述,务从实录”为指导思想,力求客观地向中国人全面、准确地介绍日本的历史及现状,“详今略古,详近略远,凡牵涉西法,尤加详备,期适用也”。

显然,黄遵宪想要通过叙述日本明治维新的改革历史,为中国的改革提供借鉴。

书中以叙述日本历史为经,以评论古今得失为纬,用“外史氏曰”的形式,阐发他的见解,从而把自己的改革思想糅合进日本史的叙述之中。

1891年11月1日,黄遵宪被任命为清政府驻新加坡总领事。

到任后,他详察南洋各岛情形,体察侨民疾苦,并着手改善侨胞待遇。

当地英国殖民者设立的华民政务司“名为护卫华人,实则事事与华人为难”,甚至敲诈勒索。

黄遵宪一面与英国殖民主义者斗争,一面将《大清律例》中有关财产各条抄出,并译成英文,要求总督交给华侨聚居地承审官“一体遵办”,以保护华侨的财产。

同时,黄遵宪还提倡发展华文教育,改会贤社为图南社。

他亲任社长,拟定学规,每月设定课题,鼓励南洋诸生学习中国文化,研究地方礼俗,关心民事民瘼。

当他卸任归国时,门生潘百禄在《送黄观察公度夫子返国》一诗中,用“遂令蛮貊文明开”“无异岭表韩公来”表达对老师的赞誉之情。

(节选自《黄遵宪的外交活动》) 1.黄遵宪所撰《日本国志》一书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务从实录、全面准确的写作宗旨,②详今略古、详近略远的编写原则,③史论结合的编纂方法。

解析注意从节选部分第一段中间“该书以……”到段末分类概括。

2.从文中看,作为清政府驻新加坡总领事,黄遵宪的主要功绩是什么?请简要论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详察南洋各岛情形,察访侨民疾苦,改善侨胞待遇;②与当地英国华民政务司斗争,以《大清律例》保护华侨财产;③改会贤社为图南社,积极发展华文教育。

解析注意从节选部分第二段中第二、四、五句分条概括。

(2011·辽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无论研究数学中的哪一个分支,华罗庚总能抓住中心问题,并力求在方法上有所创新。

他反对将数学割裂开来,永远只搞一个小分支或其中的一个小题目,而对别的东西不闻不问。

他将这种做法形容为“画地为牢”。

他曾多次告诫学生:“我们不是玩弄整数,数论跟其他分支是有密切关系的。

”在《数论导引》中,华罗庚首先强调的就是数学的整体性与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1945年,尽管华罗庚已经是世界数论界的领袖学者之一,但他并不满足,决心中断他的数论研究,另起炉灶。

关于他改变自己研究方向的主要原因,正如他以后多次说的,“假如我当时不改行,大概再写几篇数论文章,我的数学生命也就结束了,但改行了就不一样了”。

“在研究数学时,选准方向拼命进攻固然很重要,但退却有时也很重要。

善于退却,把握住退却的时机,这本身就是一种艺术。

”他的改行,实际上是其治学之道“宽、专、漫”中的“漫”,即他在搞熟弄通的分支附近,扩大眼界,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转到另一个分支,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漫”到其他领域。

这样,原来的知识在新的领域还有用,选择的范围就会越来越大。

他一直认为,从解析数论中“漫”出来是他一生研究数学的得意之笔。

对于我国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华罗庚认为,主要出在太注意方法而忽略了原则。

一个数学问题往往要教十几种方法,其实只要一种就够了。

学会一种方法,别的自然可以想到。

在教学方法上,一种毛病是不少老师不愿意改作业,许多题目自己在黑板上演算一遍,让学生照抄了事;另一种毛病是不愿当堂答复学生的问题,这一种态度最坏。

华罗庚上课时,对学生提的任何问题总要在课堂上答复,认为这样可以训练学生如何去“想”。

有时实在解决不了,他也很坦白地告诉学生,他要回去继续想,而不是只顾面子,使问题解决得模模糊糊。

他还讲到“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读书方法:“譬如我们读一本书,厚厚的一本,加上自己的注解,就会愈读愈厚,我们知道的东西也就‘由薄到厚’了。

但这还只是接受和记忆的过程,读书并不是到此为止。

‘由厚到薄’是消化、提炼的过程,即把那些学到的东西,经过咀嚼、消化,融会贯通,提炼出关键性的问题来。

”(节选自《数学奇才华罗庚》) 3.从解析数论中“漫”出来是华罗庚一生研究数学的得意之笔,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他的数论研究已经达到真正的高水平;②原有的研究领域已无发展空间,改行可使他的选择范围越来越大;③由此及彼,自然“漫”出,使他的数学生命焕发光彩。

解析信息在节选部分第二段,该段最后一句是题眼,循着这条线索,发现有两个句子具有明显的暗示作用:一是“关于他……改行了就不一样了”,二是“这样……越来越大”。

4.华罗庚的数学教学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不仅注重方法,更注重原则;②重视改作业和回答学生问题,启发深入思考;③教给学生“由薄到厚”“由厚到薄”的读书方法。

解析本题信息集中在节选部分第三段,给该段文字划分一下层次,然后摘取关键词句作为要点。

二、综合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王小谟:75岁不失棱角
人民大会堂的颁奖大会上,无数闪光灯照亮了王小谟,他半个世纪以来的科技成绩更是被人们反复传诵——提出中国预警机技术发展路线图,主持研制出中国第一代机载预警系统。

媒体赋予他诸多头衔——“中国预警机之父”、著名雷达专家等。

然而,近些年来,王小谟倒是经常放出些“得罪人”的话,甚至会因为“有个性”“直爽”惹来一些“争议”。

8年前,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北京代表团中,时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科技委副主任的王小谟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就建议要克服在科学研究上的浮躁情绪,切勿追求短期效应。

值得一提的是,王小谟当时话锋直指科技体制,称“要从体制与机制的改革和完善入手,才能推动科研健康发展”。

在两院院士中,就是国家科技最高奖获得者中也不乏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的,但王小谟的履职方式却颇具个性。

至少,与绝大多数科学家只在科技领域谏言不同,这位“学问最高的代表群体”中的一员,还会从一个普通公民的角度看待社会问题,并颇有“个性”地提出自己的想法。

在10年前的一次两会上,王小谟揪住“两院”报告就是一连串的问责,他称报告里面列举出很多数字,说明“两院”做了很多工作,具有说服力,但是,“要做的工作不能仅限于此”。

王小谟发言道,对于人民关注的大案要案,要加大审理透明度和报道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实情并受到警示教育。

当然,这样的“敢言”和“个性”,也让王小谟尝到了舆论的苦头。

上世纪90年代初,海湾战争让人们看到了国家装备预警机的紧迫性,预警机研制又一次提上了日程。

王小谟主动请缨,与十几位老专家联名上书,要求自主研制预警机。

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想法一经提出,迎来的不是技术上的挑战,而是受到了一些质疑。

“我们当然可以从国外买,省时省力,但是一旦战争真的爆发,国外只要卡住几个配件,我们买回来的预警机就用不了!”王小谟据理力争。

这句话后,王小谟不再发声,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干活儿”去了。

再一次公开露面,已到了2009年。

在10月1日的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由王小谟主导研制的预警机作为领航机型,引领机群,米秒不差地飞过天安门广场。

有人看到,看台上的王小谟“流泪了”。

王小谟选择的逻辑很简单,他只想要属于科学的答案,却从不愿意随波逐流。

1987年5月,当德国青年鲁斯特驾驶轻型飞机直入苏联领空,突破当时世界上最强大
的地面雷达防空网后,苏联被吓到了,中国同样震惊了。

低空防御雷达成了一个必须拿下的科技。

那时,已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38所所长的王小谟跃跃欲试。

然而,国家并没有把低空雷达的研制任务交给38所。

王小谟没有就此放弃。

“不让我们做,我们针对国外出口行不行?”看似不合组织口味的这一招,却用成果打败了美国、俄罗斯的雷达,并以国际价格卖给了不少对技术要求很“刁”的国家。

王小谟和其团队也因此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今天,他获得了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人民大会堂里,面对前来采访的年轻记者,他不顾工作人员的阻拦,微笑着和他们握手。

王小谟总是对年轻人青眼有加。

这位曾经的中国预警机系统总设计师,先后培养出18位中国预警机系统或雷达系统总设计师,中国在这一重要领域的事业传承有望!
王小谟,我国著名雷达专家、预警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在50多年的科技生涯中,先后主持研制了多部世界先进的雷达,为我国国土防空网的建设完善做出了重大贡献。

5.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王小谟是中国国产预警机的研制者,荣获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被媒体誉
为“中国预警机之父”。

然而,他因“有个性”经常得罪人。

B.德国青年鲁斯特驾驶轻型飞机飞入苏联领空,突破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地面雷达防空
网,此事坚定了王小谟向低空防御方面探索的决心。

C.王小谟独自开发研制的预警机曾在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作为领航机型引领机群,准
确地飞过了天安门广场,这是中国预警机首次公开亮相。

D.王小谟担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38所所长时,积极主动研制低空防御雷达,并以高
价把雷达卖给了国外对技术要求很高的国家。

E.本文撷取王小谟人生的若干片段,叙述了他献身科技、关心国事、关爱青年的事迹,表
现了一位杰出科学家热爱祖国的伟大情怀。

答案BE
解析A项原文中说王小谟因为“有个性”惹来一些“争议”,但他的这种“有个性”是关心国事的“直言”,并非该项中所表述的“因‘有个性’经常得罪人”。

C项“王小谟独自开发研制的预警机”与原文不一致,原文是“由王小谟主导研制的预警机”。

D项“并以高价把雷达卖给了国外对技术要求很高的国家”与原文不一致,原文是“以国际价格卖给了不少对技术要求很‘刁’的国家”,国际价格并不等同于高价。

6.王小谟为什么主动请缨自主研制预警机?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预警机在现代战争中作用巨大。

②国家急需装备预警机。

③自主研制预警机可以
在技术上免受外国的控制。

解析第一步,先在文章中找到王小谟主动请缨研制预警机的相关语句。

这在文章第4段中。

第二步,从这段文字中寻找表示其原因的语句,从中提取答案要点。

“海湾战争让人们看到了国家装备预警机的紧迫性”一句涉及两个原因:①预警机在现代战争中作用巨大,②国家急需装备预警机。

“一旦战争真的爆发,国外只要卡住几个配件,我们买回来的预警机就用不了”一句指出非自主研制的预警机易受国外控制。

第三步,将这三点内容整合起来,分点阐述,形成完整的答案。

7.王小谟在科技工作上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提出中国预警机技术发展路线图,主持研制出中国第一代机载预警系统。

②主持研制了多部世界先进的雷达,包括成功研制了中国的低空防御雷达。

③培养出18位中国预警机系统或雷达系统总设计师。

解析王小谟在科技工作上的贡献,文章开头提到了一点:提出中国预警机技术发展路线图,主持研制出中国第一代机载预警系统。

文章第7段和第10段分别提到了他成功研制了中国的低空防御雷达,主持研制了多部世界先进的雷达,这两点可整合为一点。

文章第9段提到他培养出18位中国预警机系统或雷达系统总设计师。

这三点结合起来就是本题的答案。

8.王小谟的“不失棱角”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关心国事方面:作为人大代表,建议科学研究切勿追求短期效应,要从体制与机制改革入手推动科研发展;从一个普通公民的角度看待社会问题,提出自己的“个性”想法。

这种“不失棱角”是对国家和人民负责任的表现。

②科技工作方面:主动请缨,与十几位老专家联名上书,要求自主研制预警机,并能在受到质疑时据理力争,然后付诸行动,最终成功研制出中国的预警机;主动研制低空雷达,用成果打败了美国、俄罗斯的雷达。

这种“不失棱角”成就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值得我们学习。

解析题目要求谈谈对王小谟“不失棱角”的理解,作答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关心国事方面,一是科技工作方面。

可以据此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