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海洋生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皇岛海洋生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杜利强;李顺才
【摘要】在分析秦皇岛海洋生物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秦皇岛海洋生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对策,为不断深化秦皇岛市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依据.%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protection and exploitation of marine bio-resources in Qinhuangdao, the strategies and measure for the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marine bio-resources were proposed,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deepening th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marine bio-resources in Qinhuangdao sea area.
【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2(040)022
【总页数】3页(P11377-11379)
【关键词】秦皇岛;海洋生物;资源保护;可持续利用
【作者】杜利强;李顺才
【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生命科技学院,河北昌黎066600;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生命科技学院,河北昌黎0666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31.4
20世纪70年代以来,向海洋进军,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己被列入许多国家的发
展计划。

其中,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最主要的内容之一[1]。

秦皇岛作为一个沿海开放城市,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依赖于海洋提供的各种产品和服务,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是秦皇岛实施海洋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但海洋环境恶化和生态系统退化等海洋环境和资源问题,已经威胁到秦皇岛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真正做到物尽其用,更好、更快地发展海洋生物经济,在宏观战略上进行良好的规划,是关系到秦皇岛海洋生物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问题。

1 秦皇岛海域概况
秦皇岛海域东起冀辽省界、西至滦河口,呈东北、西南走向,海岸线长达162.7 km,沿岸有滦河、洋河、石河等17条河流入海,平均总流量127.15 m3/s。


水营养盐含量适中,年平均磷酸盐含量为0.43 μg/L,硝酸盐、亚硝酸盐、铵盐总量为1.160.43 μg/L。

秦皇岛海域受温暖湿润季风气候影响,秋冬季多西北风,春夏季多西南风。

平均气温10.7℃,月平均气温最高24.5℃(7月),最低-5.1℃(1月),冬季除沿岸局部冰冻外,整个海域不封冻。

秦皇岛海域历来都是渤海主要鱼
虾的良好渔场,是中国对虾、鲅鱼、带鱼等渤海大型的洄游鱼虾的产卵场与索饵场,也是鲆、鲽以及地方性品种鱼、虾、蟹产卵场与索饵场。

2 秦皇岛海洋生物资源及其利用现状
2.1 秦皇岛海洋生物资源秦皇岛海域东起冀辽省界、西至滦河口,海岸线长达162.7 km,管理海域总面积约1 700 km2。

据有关资料统计,秦皇岛近海海岸生物种类繁多,约有600多种,其中浮游植物79种、大型藻类110种、浮游动物
53种、底栖动物166种、潮间带动物163种、游泳性鱼类76种[2-4]。

域内黄金海岸是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分布有珍贵海洋动物斑海豹(Phoca largha)、江豚(Neophocaena pho-conoides)、文昌鱼(Branchsoszoma belcheri
tsingtaoense)等。

2.2 秦皇岛海洋生物资源利用现状
2.2.1 海洋捕捞。

秦皇岛海域是中国对虾、鲅鱼、带鱼等渤海大型的洄游鱼虾的产卵场与索饵场,也是鲆、鲽以及地方性品种鱼、虾、蟹的产卵场与索饵场,历来都是渤海主要鱼虾的良好渔场[5]。

近几十年来,由于过度捕捞以及拖网对幼鱼的损害,致使渔业资源逐年下降。

目前,捕捞产品中短食物链、低营养级的上层鱼类的产量虽有一定幅度的增长,但底层鱼类产量却大幅下降。

随着国家相关禁渔、限渔、护渔政策的实施,海洋捕捞在海洋渔业产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渐下降[6]。

2.2.2 海水养殖。

秦皇岛市海水养殖业发展迅速,养殖品种已发展至20余种。

目前,秦皇岛市浅海养殖品种有海湾扇贝、贻贝、太平洋牡蛎及虾夷扇贝等,其中扇贝养殖面积
3.73万hm2,位居河北省第一;滩涂养殖品种有海参、河豚与对虾等,养殖面积3 000 hm2;浅海底播养殖品种有魁蚶、杂色蛤等,养殖面积3 000 hm2,人工鱼礁增殖1 667 hm2;海水工厂化养殖以鱼类为主,品种有红鳍东方鲀、牙鲆、大菱鲆、美国红鱼、鲈鱼、舌鳎等,工厂化养殖面积达35万m2。

2.2.3 海洋水产品加工。

随着水产品产量的增加和需求的多样化,以提高水产品附
加值为主要目的海洋水产品加工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水产品加工的比例和经济效益逐年提高。

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比例越来越高,产品结构不断优化,鱼类、虾类、贝类和鱼类加工工业体系正在建立并逐渐完善,已基本形成多品种系列化产品,包括冷冻冷藏、腌制、烟熏、干制、罐藏、调味休闲食品和工艺品等门类。

2.2.4 海洋休闲渔业。

海洋休闲渔业是对海洋渔业的补充,是对海洋生物资源的综
合利用,是在海洋生物资源锐减情况下,充分利用现有生产工具和生物资源,开拓出来的一条新路,是海洋生物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

近年来,秦皇岛市海洋休闲渔业发展迅速,形成了出海捕捞、近海垂钓、海洋知识科普(新奥海底世界、山
海关水族馆)、主题公园(山海关乐岛)、湿地观鸟等方式。

2.2.5 海洋生物制药。

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药物和保健品工业)是新兴海洋生物产业。

据笔者调查,秦皇岛海域具有丰富的海洋药用生物资源,仅海洋药动物就有
56科90种;规模化生产的海洋生物,如海参、扇贝、对虾、牙鲆、鲈鱼等主要品
种多具有较高的药用或保健价值,无论是药用生物的种类或是数量,都有很大利用潜力,具有广阔发展前景。

目前,秦皇岛市除河北省水产研究所完成高纯度河豚毒素提取技术等研究外,相关研究与开发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2.3 秦皇岛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3.1 海洋水体污染严重。

随着人口增加,海洋开发活动加快,人们在向海洋索取的同时,也在破坏海洋环境。

据报道,2002年秦皇岛各种途径入海的污染物质总量达2 578.27万t,主要污染物为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总磷(TP)和石油类[7]。

环境污染和过度的捕捞导致了生物资源的衰退和崩溃,海洋水体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邻近养殖区、保护区、滨海风景旅游区等海洋功能区的功能。

由于海域污染的加重,海水富营养化程度加重,造成海洋赤潮频发,2000~2009年秦皇岛海域共监测记录赤潮10次,分析鉴定赤潮生物24科64种,对海洋生物危害
严重。

2.3.2 海洋生物栖息地遭到破坏。

随着沿海地区海岸带、浅海资源的盲目开发利用,秦皇岛海洋环境面临的压力日益增加,海洋生态系统结构失衡,典型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海洋生物栖息地破坏严重。

由于许多优良的索饵场、育苗场、育肥场、增养场的渔业功能丧失,渔业资源的增殖与恢复能力下降,主要传统经济鱼类资源衰退严重[8]。

2.3.3 海洋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海洋生物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海洋生态系统良性循环遭到破坏,“生态异化”问题突出。

由于对物种的资源补充和变动规律缺乏深入的研究,更缺乏科学指导下的宏观调控,过度捕捞和滥用致使近海生态系统的基础生产力下降,种群补充和资源再生遭到破坏,导致生物资源质量严重下降。

从海洋捕捞来看,秦皇岛海域由于长期过度捕捞,渔获物种类日趋减少,渔获物逐渐朝着低龄化、小型化、低质化方向演变;多数传统优质鱼种资源大幅度下降,甚
至难以形成鱼汛,而低值鱼类数量增加,渔获个体也越来越小,渔业资源质量明显下降,面临着衰竭和崩溃的危险。

2.3.4 海水养殖环境问题日益严竣。

近年来,海水养殖业由于一味追求高密度和高产量,过量投喂配合饲料和鲜活饵料、滥用抗生素等水产药物,随意排放未经处理的养殖污水,从而造成局部特定水域环境污染。

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海水富营养化严重,近岸海洋生态结构发生明显的变化,造成近海生物种群发生变化,进而威胁到生态系统健康发展和生态服务功能的发挥。

此外,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集约化程度的提高,秦皇岛海水养殖病害频发,突发性、不明原因的病害种类逐渐增多。

3 秦皇岛海洋生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对策
针对秦皇岛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环境特性及其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遵循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提出秦皇岛海洋生物资源保护性开发利用的政策措施。

3.1 加强宣传以提高全民的海洋生态、环保意识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是转变人类
社会基本观念,调整人类社会的基本行为,其目的是使人类社会的组织形式、运行机制以及管理部门、生产部门的决策、计划和个人日常生活等各项活动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共进的要求[11]。

通过海洋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海洋环保意识,使
人们充分认识到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使全社会懂得海洋环境保护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参与。

在全社会形成自觉的海洋环境保护道德规范,这将对保护海洋生物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根本性意义。

3.2 保护海洋环境,对已衰退的海洋生态环境进行生态修复海洋环境是海洋生物
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海洋生物及海洋环境共同构成了海洋生态系统[9]。

应通过采取海洋污染与生态灾害防治、工程建设资源与生态补偿、海洋生态修复和发展生态养殖等措施,强化海洋生态保护管理,逐步减少人类活动和自然生态灾害对海
洋生态造成的破坏和损失。

由于多年的近海捕捞强度过大,秦皇岛近海生物资源的生物链受到严重影响。

目前,应在实施配额捕捞以及禁渔、休渔等制度基础上,以生态工程原理为指导,有计划地积极进行人工生物资源增殖,在一些重要经济鱼虾越冬、产卵场投放人工鱼礁。

由于大型藻类能大量吸收海域中的营养盐,对减轻海域的污染、减少赤潮的发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在重要贝类养殖区养殖大型藻类对一些衰退海域进行生态修复十分必要,促使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3.3 加强海洋生物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基础研究应加强海洋生物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基础研究,组织多学科协作,逐步形成秦皇岛市海洋生物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研究特色,使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有科学基础和应用技术的支撑。

首先,应加强海洋生物资源的调查研究,了解掌握秦皇岛市海域中海洋生物的种类、分布等特征,认识海洋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现状,研究探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对策,为有效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生物奠定基础。

其次,设立专项研究基金,加强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基础研究,进行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的课题招标,提倡鼓励各类企业参与研究开发,以增加资金投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3.4 积极发展生态养殖业针对海水养殖业中存在的问题,应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循环经济等理念进一步改造水产养殖业发展模式;处理好水域、滩涂养殖功能与其他功能的关系,统筹安排好养殖功能区的布局;完善养殖许可证制度,实行清洁渔业生产,建立养殖许可证制度,开展无公害水产品认证[13]。

强化养殖环境监督管理,实施养殖水质监测、环境监控、渔用药物生产审批和投入品使用管理等各项制度;严格执行养殖水产品用药标准,推广HACCP(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管理体系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大力发展休闲渔业,在秦皇岛海域海水鱼类、对虾、扇贝等贝类养殖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可依据生态工程原理,充分利用生物高新技术,使海水养殖从单纯的面积扩张向高产优质的养殖模式转变。

研究适应秦皇
岛地区生态系统的生态渔业技术,支持海水养殖标准化基地的建设,建立良种化、高产、优质、低耗、无污染的良性渔业经济系统,全方位提升秦皇岛市海水养殖业,并利用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向休闲渔业模式转变[14],做到海洋生物资源保护
与开发利用的协调统一。

3.5 运用高新技术实现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根据海洋生物产业发展总的态势,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综合考虑环保和经济效益对加工原料进行综合利用。

今后,秦皇岛海产品加工业应以高新技术来充分挖掘水产品的利用价值,提高水产品的利用率和渔获物的加工率,在资源充分利用的前提下,使水产品加工向以食品为主的系列化、多样化,以及高值综合利用的多功能化方向发展。

海洋生物资源不仅是人类巨大的蛋白质源泉,而且是生物活性物质的宝库。

20世纪60年代以来,已从海洋生物中分离得到15 000余种结构明确的化合物,其中近50%具有各种
生物活性,有些在抗病毒、抗肿瘤、抗炎、抗心血管疾病等方面显示了广阔的药用前景[15]。

秦皇岛海洋生物制品产业应进一步研究开发以海洋生物为原料的药物、功能食品、生化制品和农用产品,创建有较高附加值的新兴海洋生物产业,以提高海洋生物开发的效益。

参考文献
[1]张培军.海洋生物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136-138.
[2]王素凤.秦皇岛海域生物资源及生物多样性[J].河北渔业,2000(6):34-36. [3]尹秀玲,龙茹,李顺才,等.秦皇岛海藻资源的调查[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学报,2004,18(4):22 -26.
[4]闫路娜.秦皇岛海区文昌鱼分类地位的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00:2-3. [5]王生富.秦皇岛海洋渔场特征及增殖型渔业发展方向的探讨[J].河北渔业,1990(1):38-42.
[6]闫莹.秦皇岛渔业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J].河北渔业,2009(4):50
-52.
[7]杨俊.秦皇岛市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探讨[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3(1):13 -15.
[8]谷东起,付军,夏东兴.秦皇岛地区滨海湿地类型及其生态脆弱性[J].海岸
工程,2005,24(4):35 -41.
[9]王世平,谢钦铭.厦门海域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7):13178 -13180.
[10]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编辑部.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发展对策的研究[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1):12-13.
[11]付秀梅.中国近海生物资源保护性开发与可持续利用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8:152-153.
[12]罗瑞新,林烨.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25(5):88 -92.
[13]钟家瑞.舟山市海洋生物资源研发对策研究[J].中国渔业经济,
2005(1):40 -42.
[14]吴宾凤,张振江.秦皇岛发展休闲渔业的经验和建议[J].中国水产,
2007(7):77-79.
[15]李顺才,徐兴友.中国海洋药物[J].生物学教学,2005,30(9):7 -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