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 地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知识主要由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类知识组成。

自然地理知识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

人文地理知识主要包括: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

地理学的两大特性:地域性和综合性。

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空间分布不均一,决定了地理学研究的地域性。

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地理学研究的综合性。

综合研究不是地理学所特有的。

人地相关性的综合研究才是地理学所特有的。

高中地理选修课应完成的两个主要任务是:第一,进一步提高适应现代生活的能力,拓宽人文地理基础知识。

第二,加深对地理区域研究的认识,特别是中国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可能的对策。

只有把握不同区域人地关系的主要矛盾,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才能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高中地理选修课以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知识为主。

所以应注意:第一,人文地理现象的产生来源于人类活动。

第二,人文地理研究的最终结果,要对所研究的人文现象作出理论解释,包括假设检验、模式和理论建造等。

第三,高中地理选修课教材采用了一些生动的案例来说明人文地理问题。

因此:要用因地制宜、发展和变化的观点来分析人文地理现象。

要善于正确运用理论解释,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还要学会运用案例试作具体的分析和概括,把知识学活用活。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
1.1人口再生产
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总体,是由不同年代出生的、不同性别的个体组成的。

人口再生产就是:老一代陆续死亡,新一代不断出生,世代更替,使人口总体不断地延续下去。

四个人口再产生类型:(一)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原始型。

目前,这一类型仅见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个别地区。

(二)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传统型。

仅见于少数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地区。

(三)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的过渡性。

代表性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如巴基斯坦。

(四)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型。

代表性国家主要是一些发达国家,如德国。

标准人口再生产类型:
前工业化时期,芬兰人口再生产以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为特征。

工业化开始后,人口再生产以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为特征。

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
从世界看,发达国家或地区人口再生产类型已处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的“过渡型”。

总的来说世界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过渡型”。

北美指美国和加拿大;拉丁美洲指美国以南的美洲国家和地区。

发达国家和欧洲的人口死亡率较高,是因为老年型人口年龄结构造成的,分年龄死亡水平仍然小于发展中国家和其他地区。

一些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不等于出生率减去死亡率,是因为三个指标是分别计算的,在计算时小数位四舍五入造成的。

(一)发达国家或地区:欧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1%,(二)发展中国家或地区:除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大洋洲其他国家、非洲国家是“过渡型”的典型。

韩国和古巴已进入“现代型”我国由于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工作,所以我国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已属于低出生、低增长的“现代型”。

1.2人口数量与环境人口数量的变化: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原因有:一是人口的自然增长,取决于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二是人口的机械增长,主要是由于人口迁移引起的。

从全球范围看,迁移对世界人口数量的变化并不产生影响,决定人口数量变动的因素主要是人口的自然增长。

考察的地域范围越大,人口迁移对人口数量变动的影响就越小。

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
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生育率和死亡率来实现的。

生育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与育龄妇女数(指15~49岁妇女)数之比,育龄妇女数是决定出生率大小的基础。

(一)环境因素对生育率的影响:
生育率的变化是:经济发展水平、婚姻制度、生育政策、避孕技术、文化及宗教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妇女受教育程度越高,生育的子女数越少。

自然环境因素对生育率的影响是极小的。

(二)环境因素对死亡率的影响:
经济政治因素、受教育水平和医疗卫生条件等社会环境因素是影响死亡率变化的主要因素。

气候、水、土壤等对死亡率的影响较为明显。

克山病和恶性肿瘤的发生与水土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在湿热多雨的夏季,
由于疟蚊大量繁殖,传染病多发地区的疟疾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能明显上升。

环境污染是造成人口死亡率上升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类癌症的发生大多与环境因素有关,在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的地区,癌症的死亡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伦敦烟雾事件是大气中烟尘和二氧化硫难以扩散导致的。

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农业的出现和发展,使人类由过去的完全依赖自然环境,逐步通过日益扩大的生产活动影响和改造着自然。

种植农作物、饲养家畜和家禽,以及营造房屋、兴修水利等,都是人类对环境的改造。

人类对环境的改造活动,一方面使人类适应自然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又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人口数量增长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人口数量增多,对资源的需求量加大。

2人口数量增多、人口分布集中以及人均消费水平上升,使得排污量剧增。

3人口数量增长,客观上要求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人口增长过快可能给资源和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但是决不能说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人口数量增长。

环境污染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过程中,不重视保护生态环境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人口数量只是其中之一。

1.3环境人口容量
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
环境人口容量就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所能承载或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也称为环境承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环境人口容量下的定义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对环境人口容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及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

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人类的生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状况,资源越丰富,能够供养的人口数量越多。

封闭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主要取决于本地的各种资源和其他条件。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类的生活除了满足吃喝等生理方面的需求外,还有精神生活的需求。

确定具有什么样的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
(一)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因为现有的资源总数并不确定,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地区与外
界的交流程度及人口消费水平在不断变化,所以决定了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

为了简便,在实际中通常把某一种或几种资源能够供养的人口数,例如土地资源能够供养的人口数量,作为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值。

(二)合理容量:
人口容量是一个地区的资源环境能够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即最高人口。

合理容量是指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且能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人口规模,有些接近地区最适宜人口的涵义。

一个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三)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
在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中,假定条件不同,估计的方法不同,得出的结果不同。

乐观者着眼于尚未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资源,以及未探知和未发现的领域,认为未来世界的人口,不会达到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值。

介于乐观者和悲观者之间的认为未来全球环境人口容量在100亿左右。

1972年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公布的报告认为,将全球人口稳定在110亿或略多一些,可以使地球上的人维持合理健康的生活。

(四)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1991年,中国科学院发表报告《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力研究》主张我国人口承载量最高应控制在16亿左右。

我国人口与环境,特别是人口与一些资源之间的矛盾已经十分突出。

主要表现在:1从人口与可耕地关系看,我国位于世界人均可耕地最低的国家行列,目前人均可耕地不足世界人均可耕地的1/3。

2从人口与淡水关系看,我国的淡水资源严重不足,人均淡水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

因此,我国必须坚定不移地执行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这两项基本国策。

1.4人口素质与环境
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环境因素:
人口身体素质指的是人口群体平均的身体健康状况。

人口身体素质的好坏,主要取决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

遗传因素受环境的影响。

社会经济环境,包括社会制度经济形势、文化传统科技知识、伦理道德等,是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因素。

今天,人口身体素质的高低,越来越取决于社会环境因素。

人口身体素质受自然环境因素的制约。

在人类社会早期,自然环境是影响人口素质的决定性因素。

(一)原生环境因素:
原生环境因素主要指地形气温湿度
降水等自然环境因素。

硒缺乏与克山病和大骨节病有着密切的关系。

环境中硒过剩,可能产生地方性硒中毒,表现出脱发脱甲和某些神经系统方面的疾病。

环境中碘异常,人口易得地方性甲状腺肿大。

放射线过高,易引起胎儿畸形。

(二)次生环境因素:
次生环境因素主要指受人类影响的环境因素。

黄曲霉菌,是目前已知的致癌性最强的物质之一。

现代交通、电信业的发展,使噪声和微波辐射污染不断加剧。

特别是以交通和工业噪声为主的城市噪声污染,已经发展到非常严重的程度。

食品中的亚硝基化合物及防腐剂、抗氧化剂等有一定的致畸、致癌作用。

未经处理的垃圾,是主要的生物污染源之一。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有着特殊的影响。

一个地区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从整体上影响着人们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一个地区人口素质的高低往往决定了当地环境质量的好坏。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着直接的影响。

科学文化素质不同的人口,对资源利用的充分程度也不同。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人类活动的环境后果。

大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实现环境保护的根本途径。

1.5人口迁移与环境
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由迁出地到迁入地永久性或长期地改变。

地理位置的变化不属于人口迁移。

行政区域界线常被用来区分是否发生了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根据地理范围和迁移方向的划分有:按地理范围划分。

人口迁移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国际迁移是指发生在不同国家之间的人口迁移。

国内迁移是指发生在一个国家领土范围内的人口迁移。

国内迁移根据行政单位的大小分为省际迁移、县际迁移等。

按迁移方向划分。

国内人口迁移分为:由农村到农村的人口迁移,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由城市到城市的人口迁移,由城市到农村的人口迁移。

社会发展的总方向是人口的城市化和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并进而向第三产业转移。

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迁移的基本原因是不同地区的人口和生活资料在数量上的不平衡。

(一)自然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是影响人口迁移及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

其中,气候土壤水矿产资源等是最主要的。

美国有很多老年人在退休后向南方“阳光地带”迁移,就是气候对人口迁移影响的很好例证。

淡水的分布及变化,决定了人口迁移的方向和规模。

逐水草而居是早期人口迁移的最基本形式。

淡水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条件。

土壤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条件。

矿产资源是生产发展,特别是制造业发展的基础。

(二)社会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在多数情况下,人们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经济收入。

从而能有更高的生活水平。

经济布局的改变会造成大量的人口迁移。

深圳是一座移民型的城市。

商务男士,沉稳表现。

人类大规模大范围大跨度的人口迁移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交通和通信的发展。

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人口迁移。

家庭和婚姻对人口迁移有一定的影响。

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

家庭因素在未成年人和老年人口的迁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政治因素
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
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有人口迁移现象。

人类产生之初并不是散居于全球的。

早期人类主要聚居在亚热带气候地区。

(一)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原始采集和渔猎经济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

农业的主要生产对象是土地,土地的不可移动性决定了农业人口的相对稳定性。

机器大工业的兴起,从根本上改变了把劳动力牢牢束缚在土地上的状况。

在人类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是不同的。

自然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作用正在逐步减弱,社会经济因素成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自然环境是影响人口迁移的基础因素。

环境难民是指那些由于发展项目例如防洪工程的建设,或者自然灾害例如地震洪水而无家可归的人,以及那些居住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而无法在当地生存,被迫背井离乡的人。

(二)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既反映在迁入地,也反映在迁出地。

人口迁出缓解了人口压力大的农村的人地矛盾。

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既积极地推动了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同时也
给城市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1.6中国人口迁移
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
黄河中下游平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

秦汉时期,我国人口开始由黄河中下游平原向南方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迁移扩散。

“安史之乱”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地理分布的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北方地区,中国人口分布的中心首次由黄河流域转移到了长江流域。

引起我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最直接的原因是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

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
此时期,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和政策不允许农村居民迁入城市。

其特点是:人口迁移的规模比较小,频率比较低。

西藏迁出迁入持平此时期的人口迁移主要有:
1安置失业人员和闲散劳动力的人口迁移;2支援新开发工业基地建设的人口迁移;3移民垦荒支援边疆建设农林牧业新基地的人口迁移;4高等学校搬迁、招生和分配的人口迁移;5新修水利和水库库区的移民而引起的人口迁移;6压缩城市人口规模而引起的人口迁移;7少量的自发迁移。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
其特点主要表现为流动人口的大量增加。

主要方向是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

人口流动主要是自发性的。

目的主要是务工和经商。

原先有些人口迁移的净迁出地区,开始变为净迁入地区,例如上海市。

20世纪80年代我国出现大规模流动人口的原因是:第一,我国是一个人口多、耕地少的国家,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长期处于潜在的剩余状态。

第二,1984年推出的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的政策,为我国流动人口的大量涌现提供了契机。

第三,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是促使我国人口大量流动的最根本原因。

我国上海市的农民平均收入最高,甘肃省的收入最低。

第二单元城市的地域结构
2.1城市的作用与形态
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
区域条件的改善可以促进城市的发展。

城市在区域中居于核心地位,对区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归结为:1城市是区域的管理中心。

城市一般是各级政权机构的所在地。

城市对一定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活动行使着领导与组织管理作用。

2城市是区域的服务中心。

3
城市是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

城市是区域的生产中心,区域中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主要集中在城市中。

城市的服务范围:
城市的服务范围除城市本身外,还包括小城镇和广大的农村地区。

在一定区域内,各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在空间上相互重叠、交错,形成一个层层嵌套的城市体系。

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大;城市等级越低,数目越多,服务范围越小。

每一个城市都有与之相应的服务范围,一定地域范围内也有与之相应的城市。

城市的地域形态:
平原地区的城市形态较为规整,山区的城市形态受地形地貌条件的限制。

城市的形态可以分为集中式、组团式、条带式或放射状几大类型。

集中式的优点是便于集中设置生活服务设施,方便居民生活,便于行政领导和管理,节省市政建设的投资。

组团式用地分散,各片区之间的联系不便,市政工程设施的投资相对要高。

条带式或放射状的城市一般是沿主要交通干道发展而形成的。

城市交通主要集中于某一两个方向,而且运距很长。

这种格局可以使城市的各个部门接近郊区,亲近自然。

兰州市依山傍水,位于黄河谷地中,其发展被迫沿河流两岸向东西延伸,形成条带式格局。

延安位于延河南川河和杜甫河边。

2.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住宅区:
城市的住宅区,为城市居民提供生活和居住的场所,是城市最基本的一项职能。

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是住宅功能用地。

住宅区面积占城市空间的40%~60%。

工业革命前,居住单元和劳动单元混杂布置。

在建筑质量上,出现了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

在位置上,出现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的状况。

同时,低级住宅区往往与工业区相联系,高级住宅区则与文化区相联系。

高级住宅区多建在城市的外缘,配套有相应的学校医院商店和绿地等公共设施,生活方便,环境优美;而低级住宅区则拥挤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环境较差。

商业区:
商业区的区位需求是要有便捷的交通。

商业区的主要活动是商品的交换,影响商店营业额的直接原因是商业区所服务的人口。

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处。

中心商务区的特征有:1它是城市经济活动最为繁忙的地方。

2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很大。

3建筑物高大稠密。

4中心商务区(CBD)内部存在着
明显的分区。

工业区:
特点:重工业相互靠拢布置,有很强的集聚性。

工业相互集聚形成的成片的工业区,即加强了城市的经济实力,又拓宽了原有城市的地域范围。

稍具规模的新建工厂一般都向工业区靠拢。

工业区在城市中的区位特点: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和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是城市地域的基本组成,是各类城市所共有的功能区。

2.3城市功能分区的结构和成因
城市功能分区的结构:
不同的城市具有不同的城市地域结构。

城市地域结构特点的形成与城市性质、城市发展历史及自然环境等因素有关。

一般而言,大城市的中心都是商业区或中心商务区。

城市的地域结构有:同心圆如成都市或扇形或楔形如沈阳。

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
城市功能分区是随着城市的发展壮大而逐渐形成的。

原有基础决定现状,如西安、北京功能区在变化。

(一)历史原因:上海外滩传统上一直是上海的商务中心。

浦东陆家嘴的金融贸易区和浦西的外滩。

(二)经济因素: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通达度和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一般来说,通达度越好,土地价格或者租金就越高。

城市中心有多条道路穿过,通达度最高,租金最贵。

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于商业的影响最大。

(三)社会因素:收入是形成不同级别住宅区的常见原因。

知名度和宗教信仰对于住宅区的选择有很大的影响。

(四)行政因素。

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

A区为城市的中心,商业支付的地租最高,而其他活动所能付出的租金远不能与之相比,所有A区为商业区。

B区靠近市中心,对商业的吸引力下降,但是住宅选择这个区位,既有利上下班,又方便购物,而工业支付的租金不如住宅高,所以在B区形成的是住宅区。

C区远离市中心,由于这里不是最佳区位,商业和住宅活动只愿意付出很低的租金,只有工业出的租金最高,所以,工业就成为该区的土地利用形式。

城市地域结构的发展:
在封建社会,城市的地域结构主要是服从于统治权力的需要。

中世纪欧洲的教堂占据着城市的中心位置。

中国则以行政权力为中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