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核心期刊论文发表数据分析统计(共3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力核心期刊论文发表数据分析统计(共3篇)第1篇:2006~2010年髙等教育类14家中文核心期刊发表髙职论文统计分析统计分析发现,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在核心期刊上的发文量有所增长,但数量仍然很少且不平衡,且大多集中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
为此,应增加高职院校教师在“核心期刊”上的发文量,一方面,核心期刊要重视高等职业教育,在选用稿件时去除官本位意识;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也要加强科研管理,多出高质量科研成果,同时注重发挥示范性高职院校的示范作用。
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为论文,其发表的主要载体为期刊。
我国各高校非常注重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并以此作为评价高校科研成果的重要指标。
《中国高教研究》编辑部每年都要对“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064高等教育类14家刊物的发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排名。
2006~2010年,高职院校发表教育科研论文的数量偏少、所占比例较低。
本文通过分析高职院校科研论文发表少的原因,探讨提高发稿量的对策。
一、科研论文统计数据来源与所选取期刊《中国高教研究》编辑部近10年来,每年都要对全国高等教育科研论文成果进行统计分析。
统计所选刊物是北京大学图书馆评出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064高等教育类的14家全国中文核心期刊①〔以下简称“核心期刊”〕上刊载的高等教育科研论文,所选刊物包括:《高等教育研究》、《教育发展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国高教研究》、《江苏高教》、《高等工程教育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现代大学教育》、《高教探索》、《中国大学教学》、《复旦教育论坛》、
《现代教育管理(原辽宁教育研究〕》、《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二、近五年来高校科研论文统计主要数据 2006年“核心期刊”共发表论文3814篇,在全国707所本科院校中,有441所高等学校共发表高等教育类科研论文2957篇,占93.99%,发表5篇以上论文的高校159所,占高校总数的28.24%,所发表论文占被统计论文总量的75.21%。
在全国1147所高职院校中,发表论文院校为104所,仅占全国高职院校总数的9.07%,共发表论文194篇,占被统计论文总数的6.17%。
国家首批28所示范性高职院校中,有10所院校发表了论文,总量为36篇,在所有被统计论文中的贡献率为1.14%,这10所院校占高职高专院校总数的0.87%,但发文总量占了高职高专院校发文总数的18.56%,。
2007年“核心期刊”共刊载论文3946篇,高等院校共发表论文3289篇,约占90.43%。
全国742所本科院校中,有443所院校共发表论文3008篇,占被统计论文总数的91.46%,发表5篇以上论文的院校161所,这些院校共发表论文2459篇,占本科院校发文总量的81.75%。
全国1109所高职高专院校中,发表论文的院校有110所,仅占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总数的9.91%,共发表论文206篇,占被统计论文总数的6.26%。
国家70所示范性高职院校中,有20所院校共发表54篇论文,贡献率1.64%,这20所院校占高职高专院校总数的1.80%,占示范性院校总数的28.57%,其发文总量占26.21%/习。
2008年“核心期刊”共刊载论文3839篇,高等院校共发论文3230篇。
全国755所本科院校中,有440所院校发表论文2883篇,占被统计论文总数的89.26%,其中,发表5篇以上论文的院校155所,
这些院校发表论文2318篇,占被统计论文的71.76%。
全国1169所高职院校中,发文院校为124所,仅占全国高职院校总数的10.61%,发表论文262篇,占被统计论文的8.11%。
国家重点建设的100所示范性高职院校以及9所重点培育院校中,有19所院校共发文67篇,贡献率为2.07%。
这19所院校占全国高职院校总数的1.63%,占示范性院校总数的17.43%,其发文总量占25.57%,。
2009年“核心期刊”共刊载文章4621篇,高等院校共发表论文4078篇。
全国770所本科院校中,有523所院校共发表论文3624篇,占被统计论文总数的88.87%,发表5篇以上论文的院校161所,这些院校发表论文2459篇,占本科院校发文总量的81.75%。
全国1207所高职院校中,有175所高职院校发表论文365篇,仅占全国高职院校总数的 14.5%,占被统计论文的8.95%。
国家重点建设的100所示范性高职院校以及9所重点培育院校中,有36所高职院校共发文144篇,贡献率3.53%,这36所院校占全国高职院校总数的2.98%,占示范院校总数的33.03%,占高职类院校发文总量的39,45%『41。
2010年“核心期刊”共刊载文章4369篇,高等院校共发表论文4051篇。
全国789所本科院校中,有513所院校发表论文3316篇,占被统计论文总数的88.14%,发表5篇以上论文的高校181所,占同类发文高校总数的35.28%,这些院校共发表论文2644篇,占普通高校发文总量的79.73%。
全国1246所高职高专院校中,有179所高职高专院校(占同类院校总数的14.37%〕发表论文386篇,仅占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总数的14.37%,占被统计论文的10.26%。
国家重点建设的100所示范性高职院校中
有43所院校共发文148篇,贡献率3.93%。
这43所院校占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总数的3.45%,占示范院校总数的43%,占高职类院校发文总量的38,34%『51。
三、全国高职院校科研论文发表排名比较通过分析近五年“核心期刊”统计的高职院校发稿数据,对发稿量前20位进行列表,见表1,并标注是否国家示范院校可以清晰地看出,国家示范性院校的科研论文,无论是发表学校还是数量都增幅较大,充分展示了这20所高职院校的科研实力及核心竞争力。
四、高职院校科研论文发表中存在的问题〔一〉核心期刊不重视高职教育这14家高等教育类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大多数为月刊且办刊时间较早,原来设置的栏目主要是针对普通高等教育,如排在前三位的《高等教育研究》没有开辟高职栏目,且发表的论文大多是主办学校华中科技大学本校的论文;《教育发展研究》也没有设高职栏目;只有《中国高等教育》设了一个“高职教育在线”栏目,但每期只发2篇高职教育论文。
按每本刊物平均每月发表2篇高职论文推算,这14家核心刊物一年内大约也只能发表300多篇高职教育方面的论文。
同时,大量高职教育论文的作者是在读硕士或博士研究生,挂名为所属本科高校,所以高职院校教师在这些核心期刊上的发稿量就永远无法与本科高校相竞争。
(二)核心期刊在录稿时存在官本位由于“核心期刊”每年录用的高职论文数量有限,造成了僧多粥少的局面。
通过对历年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高职教育论文检索浏览发现,高职院校所发表论文的作者大多数是学校的校(院)长和书记,还有不少是省市教育主管部门或教育科学研究院的领导,高职院校普通教师的论文很少
见刊。
现在有不少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录稿时对职称和学历有要求,非副高职称或博士学位不录,这进一步挤压了高职院校教师论文所占的空间。
(三)高职院校科研论文理论性不强由于我国高职院校大多由中专学校合并升格而成,普遍存在科研工作起步晚、科研力量薄弱、研究经验欠缺等问题,与普通本科高校科研的学术性和学科性有着本质区别。
就高职研究栏目的发稿作者单位来说,还有不少诸如“技术师范学院”以及本科院校的作者,这类培养高职教师的本科院校或普通本科办高职教育的学校,其教师的研究水平普24 遍在高职院校教师之上,他们凭本科院校的金字招牌,抢占了本就稀少用于发表高职论文的“席位”,高职院校教师成了“核心期刊”的弱势群体,很难与本科院校相竞争。
(四)高职科研缺乏激励与竞争机制高职院校大多由地方政府所办,属于教学型高校,且办学历史较短,文化底蕴较差。
由于近几年的快速扩张,招生人数急剧增长,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提升科研能力与科研素质还需要一个过程。
同时,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才刚刚起步,科研管理经验不足,大多数高职院校还没有建立科研激励机制,缺乏激发全体教师科研创新的动力,导致高职院校理论水平高、有创新的科研成果少。
五、提高高职院校发稿数量的对策〔一““核心期刊”要增加高职院校的发稿量我国高职教育是近十年才得到快速扩张的,院校数量已大大超过了本科院校,如果核心期刊不扩大高职教育研究论文的栏目,不在办刊指导思想上向高职倾斜,那么对1246所高职院校来说要想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无疑是在挤“独木桥”。
因此,建议现为半月刊的“核心期刊”每月
开辟一期专门用于发表高职研究的论文,现为月刊的期刊增设或扩大高职教育栏目,让高职科研论文也能占据“核心期刊”发稿量的“半壁江山”。
(二)编辑部在录稿时要去除官本位意识“核心期刊”对科研论文必须有一定质量要求,但论文发表只照顾高职学校校长、书记,以官职的高低作为衡量录用高职院校教师论文的条件,不利于学术研究的发展及百家争鸣方针的贯彻落实。
要打破目前实际存在的官本位思想,以科研成果的质量作为录稿的首要条件。
另外,本科高校与高职院校是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要一视同仁地对待本科高校与高职院校的论文,并适当向高职院校教师倾斜,给高职院校创设一种公平竞争的科研环境。
(三)高职学校要加强科研管理教育科学研究能为高职教育的科学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与智力支持,是教育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保障,也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办学效益及增强学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措施。
因此,高职院校要大胆创新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构建一套科学的科研管理激励机制,鼓励广大教师多出创新性的高质量成果,鼓励并引导教师朝“核心期刊”投稿,并重奖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教师。
(四)发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示范作用从表1可以看出,国家重点建设的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发文情况领先于一般高职院校。
因此,要充分发挥国家示范院校的示范与引领作用,通过中国职教科研网、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网等媒介,向高职院校传授科研管理经验;通过科研管理学术研究会、高职学术年会推广介绍向“核心期刊”投稿的经验;通过科研管理著作或论文,推广运用增强高职教师教育科
研能力的经验,让全体高职教师树立“科研立校、科研兴校、科研治校、科研强校”的理念,等。
第2篇:发表时滞与论文影响力关系研究探析发表时滞与论文影响力的关系,寻找使论文影响力最大化的理想时滞区间,构建了发表时滞与论文影响力关系数学模型。
【方法】采集2013年图书情报学中文核心期刊论文的发表时滞和被引频次数据,利用双参数威布尔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分别对采集到的3785篇论文的发表时滞的概率分布、发表时滞与论文影响力的关系曲线进行拟合。
【结果】2013年能使论文影响力最大化的理想发表时滞区间为31至210天,当年论文发表时滞的实际分布区间与理想状态尚存差距。
【结论】进一步分析认为论文的影响力与其发表时滞的长短存在相关关系,存在能使论文影响力最大化的理想时滞区间,但发表时滞并非越短越好,预测国内期刊论文发表时滞有进一步缩短的趋势。
1引言论文发表时滞,又称发文时滞、出版周期,是指期刊论文的收稿时间与发表时间的时间差10。
通常,一篇文献定稿之时其情报价值已经形成,新的显性知识产生,象征着该文献生命周期的开始。
知识的时效性从知识形成之日算起,文献会随着其所承载知识的时效性的流失而不断老化,当文献的使用量最终为零,则宣告该文献生命周期终止。
论文发表后才能开始其知识扩散,知识接受者通过知识吸纳,融合创造新的知识,完成知识的再生产环节,即象征着该论文情报价值的一次实现。
因此,从知识转移的视角来看,发表时滞即为知识形成和知识扩散开始的时间差。
发表时滞是评价期刊学术质量与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国外学者最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
关注期刊论文的发表时滞问题,并进行过相关的统计分析工作2。
此后一直有学者跟进关于发表时滞的研究,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有:决对策3。
^〇^61和皿〇“对期刊论文发表时滞及其引证文献的年代分布进行分析,发现论文发表后2-3年间的引证文献对其发表时滞最为敏感0。
瓦呂決6和尺0耶363〇发现直接观察到的论文老化分布是“未被扰动的”真实老化分布与发表时滞分布的卷积05。
随后,等人63和等人7分别证实了论文发表时滞与期刊影响因子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指出发表时滞与同行评议的过程关系密切8。
^^61结合出版现状对其1998年成果进行了修正和扩展,发现在接近25年间,期刊论文的发表时滞缩短了接近50%9。
国内编辑学、计量学和情报学学者们一直关注期刊论文发表时滞的研究:早在1986年刘永胜先生就首度对21种期刊所载论文的发表时滞进行了统计研究010。
早期研究成果多见定性地分析发表时滞的成因、时滞过长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以及缩短发表时滞的意义及相关举措011-12。
也有部分学者将发表时滞作为一种统计量纳入对某种期刊的评价体系中进行应用,进而对目标期刊现有的规范性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学者尝试用定量实证分析的方法对期刊论文的发表时滞问题进行了较深层次的剖析:高养淑、赵福来根据排队论理论,提出了一种能够确定任一期刊论文发表时滞的概率分布的仿真算法115。
刘雪立^、颜巧元^等人分别依据不同领域的数据探讨了期刊发表时滞与期刊影响因子和期刊质量的相关关系,认为缩短发表时滞有利于吸引高质量论文,提高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赵树庆等^根据遴选出的20种科技期刊2010年的时滞数据进行
分析,认为科技文献的寿命与发表时滞密切相关,指出优先数字出版使科技论文普遍实现“超短”时滞发表的重要途径。
贺晓丽119等人对当前国内图情类核心期刊的发表时滞与作者的期望值之间的符合度进行比对分析,从作者的心理接受程度方面对图情类期刊的编辑人员提出建议。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于光教授对期刊论文的发表时滞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并相继发表在偷麗5等杂志上,先后对期刊论文发表时滞的数学模型^、发表时滞对期刊影响因子的影响21、发表时滞对期刊排名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定量分析,并设计了一种发表时滞控制系统^。
此前学者以期刊为基本单位描述发表时滞对期刊影响力的影响。
众多学者也都倡导通过提高编辑工作效率、控制稿件库存数量、增加出版频次等措施来尽量缩短发表时滞。
发表时滞可分为必要发表时滞和非必要发表时滞,必要发表时滞是指‘‘三审”审阅过程的编、审、校、印等有效工作所占用的时间,必要时滞虽然会影响论文的时效性,但是属于保障论文质量不可或缺的环节;非必要时滞是指由于论文作者、审稿专家和编辑工作者的工作效率低以及稿件积压、刊行周期等原因造成的延迟,非必要时滞会占用论文有效的知识扩散时间,还可能直接使论文的情报价值受损。
已有研究多是研究必要时滞和非必要时滞的“最短”时滞,忽视了时滞的“最优”性,本文认为在编审流程和出版环境不发生革命性变化的情况下,发表时滞并非越短越好,应是在保证论文质量最优的情况下对发表时滞进行压缩。
基于这个假设,本文拟通过构建合适的数学模型,刻画目标领域论文的发表时滞及其影响力的相关关系,进一步找到能使该领域论文影响力最大
化的时滞区间,从而为编辑工作者和论文作者提供决策依据。
2研究设计2.1数据来源为保证所采集论文编审流程的规范性,并能获取到有效的被引频次数据,本文选择《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六版〕》收录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核心期刊在2013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为来源进行数据采集,数据采集时间为2015年12月。
初步调查显示,2013年图书馆学、情报学中文核心期刊共19种,其中《图书馆工作与研究》月刊、《图书馆学研究》半月刊两种期刊未标注论文“收稿时间’,《图书馆》月刊的论文“收稿时间”只到月份,因此排除这3种期刊。
其余16种核心期刊在2013年共刊载论文3785篇,采集并统计每篇论文的“收稿时间”和当年每期的“发表时间”〔数字优先出版的论文以匚XXI网络出版时间为准〕,两者做差,得到每篇论文的发表时滞,精确到天。
其后从〔见〈1数据库检索并统计以上3785篇论文的被引频次;由于匸XXI数据库没有收录《情报学报》月刊2013年的数据,故采用百度学术汇总的“被引频次”进行数据补全。
统计得到图书情报学16种核心期刊的时滞和被引频次,见表1。
以此作为本文研究的数据基础。
2.2数据处理与模型拟合由表1可见不同期刊的发表时滞各不相同,平均发表时滞为半年,其中《图书情报工作》半月刊和《现代图书情报技术》月刊的发表时滞最短,从收稿到发表平均不到3个月,《图书馆理论与实践》月刊和《情报科学》月刊发表时滞偏长,平均接近一年。
其中原因,已有学者做过详细的分析和阐述,本文不再赘述24。
以期刊为单位进行观察,国内图书情报学16种核心期刊的影响力与其当年的平均发表时滞之间
并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可以说明发表时滞并非期刊和论文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本文主要以论文为单位考察发表时滞与论文被引频次之间的关系。
将每一篇论文的发表时滞和被引频次数据对应组合,得到3785组数对,其中有很多论文的发文时滞相同,进一步统计得不同的发文时滞数据共542个,其中最短5天〔0.014年〕,最长884天422年〕。
这些数据要根据分析所需进行一定的统计和处理,因此有必要对一些参数进行符号定义和说明。
2,2.1发表时滞分布函数的拟合观察发现,大量论文的发表时滞相同,其中发表时滞为137天的论文数量最多,有32篇,且在其周围的时滞区间内论文数量明显集中;另外发表时滞极长或极短的区间内通常论文数量较少,且存在不连续现象,说明发表时滞过长或过短的现象都具有一定的偶发性。
为了保证数据的连续性,本文将每组10个数据划为一个时滞区间,以每个闭区间的上界数字为该区间的代表,整理出一组包含54个数据的发表时滞数列,单位为年,统计时保留后3位,由此统计得到的数据如表3。
将这组数据导入专业的统计软件皿;“I此17中进行拟合,发现与双参数威布尔分布的拟合效果较好(图1〉。
威布尔分布〔贾6出〇11 是瑞典物理学家贾‘威布尔教授在其1951年的《一个具有广泛适用性的统计分布函数》25—文中首次阐述的一种随机变量分布,通常用于描述机械电子类产品的磨损累计失效率,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与应用,威布尔分布已经成为可靠性分析和寿命检验的理论基础,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解决实际问题。
本文拟合发表时滞的双参数威布尔分布是一种单峰偏正态分布函数,其概率
密度函数表达式为:发表时滞数据。
利用皿“I此17的参数估计功能, 〇 9385,拟合所得的概率密度函数曲线记为匕1。
^2^2发表时滞-被引频次函数曲线拟合按照上文中对发表时滞数据了的整理,分计算54个时滞区间内所有论文的被引频次均值^,象征某个发表时滞区间内论文的整体影响力。
由于不同时滞区间内论文数量有很大悬殊,直接计算每个时滞区间的被引频次均值会造成统计结果的不客观,因此对初步计算结果添加一个抗偶发系数七。
为了方便与上文拟合的概率密度函数一起比较,再将计算结果与常数系数^10.235相乘,即可得与发表时滞区间相对应的论文影响力I,计算公式为:以时滞区间7;为横坐标,与之对应的论文影响力1.为纵坐标,绘制包含54个坐标点的散点折线图,记为匕2。
观察发现代表发表时滞与论文影响力之间相关关系的折线图匕2的走势与此前拟合的概率密度函数曲线匕1类似,因此以双参数威布尔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方程为范本对匕2进行曲线拟合,以便对两条曲线进行比较,并最终找到能使论文影响力最大化的发表时滞区间。
利用式0〕对该拟合曲线的参数进行初步估计26,再通过微调使曲线获得最好的拟合效果:反复实验发现在式〔1〕中的^I1.675,0=0.538时拟合效果较好。
为该式添加常数系数、^0.560后即可与上文生成的两条曲线在同一坐标系中进行展示,由此而得本文发表时滞与论文影响力相关关系方程,记为匕3。
3结果分析 3.1实验结果分析曲线匕12是2013年图书情报学中文核心期刊发表时滞的概率分布曲线,用于描述连续随机变量取值的密集程度。
横轴数据为发表时滞,以年
为单位;纵轴数据为发表时滞分布的概率密度,其现实意义是不同发表时滞区间内论文的分布概率。
曲线匕2的峰值出现在^^0.506时,对应的发表时滞约为185天;概率密度函数值在0.6以上的发表时滞在51~320天之间,该区间长度约占时滞区间总体的30,4%,说明大多数论文的发表时滞在这个区间之内,且发表时滞在半年左右的论文数量最为集中,统计数据显示在51~320天内发表的论文共计3024篇,占总数的79^9%,对总体样本有很好的代表性。
曲线匕3是根据折线匕2拟合而得的发表时滞与论文影响力的关系曲线,能够大致拟合出折线匕2的整体走势。
横轴数据为发表时滞,以年为单位;纵轴数据为不同发表时滞论文的影响力,根据论文的被引频次计算而得。
曲线^3的峰值出现在^^0.295时,对应的发表时滞约为110天;影响力在0.6以上的论文的发表时滞区间主要在31~210天之间,该区间长度约占时滞区间总体的20,2%,在此时滞区间发表的论文,篇均被引在3次以上且每个以天为单位的时滞区间内所包含的论文数量平均不少于10篇。
统计可知这个区间内的2551篇论文累计被引9024次,在总体被引量中占比75,2%,被引频次均值高于总体平均水平。
统计可得2013年图书情报学核心期刊的论文发表时滞数据符合双参数威布尔分布,有80%的论文的发表时滞集中在51~320天之间。
对发表时滞与论文影响力的关系曲线拟合结果显示,发表时滞在31~210天之间的论文占据了总体被引频次的75%,是当时能使论文影响力最大化的理想时滞区间。
通过比对分析可知2013年图书情报学核心期刊有一多半的论文分布在理想的时滞区间内,不过现实中涵盖论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