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道镜对胆管结石的治疗效果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胆道镜对胆管结石的治疗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胆道镜对胆管结石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使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胆道镜手术进行治疗。
结果观察组患者经过治疗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明显(P <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术后残石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 <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使用胆道镜手术对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进行治疗,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性,降低患者的残石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治疗效果明显。
标签:胆道镜;胆管结石;治疗;效果
肝内胆管结石[1]是我国临床中常见的一种胆道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近年来胆道结石的发病率逐渐在上升。
其中肝内胆管结石是一种常见的临床胆道疾病,该病不仅治疗时间长,而且结石散在、多发。
本文分析了胆道镜对胆管结石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2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胆管结石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2例。
观察组患者男20例,女22例,平均年龄(50.6±5.8)岁;对照组患者男18例,女24例,平均年龄(54.1±7.3)岁。
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胆道探查指征;84例患者中23例为单纯胆管结石,61例患者合并有其他疾病。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两组患者进行术前常规CT检查[2],对不同患者的胆道结石分布情况进行充分了解。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法,主要采用传统的方法将患者的胆总管切开,然后采用器械对其胆管进行检查,并将检查到的结石全部取出。
在此过程中结合探查情况将患者的肝总管以及肝叶切开,进行取石。
术后要留置T管引流,并于术后2~3 w采用T管造影以及B超对患者的取石情况进行详细检查。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胆道镜进行治疗。
其中42例患者中26例为术后胆道镜,16例患者为术中胆道镜,具体方法如下:
1.2.1术中胆道镜检查取石将患者的胆囊常规切除,胆总管切开,先采用器械对患者的胆道结石情况进行探查,并尽可能将胆道结石取出,操作尽量轻柔避免损伤胆管壁或致结石嵌顿;然后再采用胆道镜对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胆总管以及肝总管肝内胆管、左右肝管及其末端系统的胆管进行检查,并将检查出的结石全部取出。
1.2.2术后胆道镜检查取石患者进行胆道术之后,采用T管造影对患者的残
余结石情况进行详细检查,T管要在患者术后4~6 w拔除(老年及身体状况较差者可适当延长时间,待窦道完整牢固后),再经过T管窦道插入胆道镜,对患者的左右肝管、肝总管以及胆总管和肝内胆管及末端进行全面检查,并将检查到的结石全部取出。
嵌顿结石可经胆道镜下碎石后取出,部分患者需多次碎石取石。
为保证患者的术野清晰,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可以滴注庆大霉素以及生理盐水的混合物,从而有利于冲洗患者的胆道。
为了确保患者的结石能够全部被检查并取出,操作时间较长或者需再次取石的患者需要经窦道重新放置T管便于引流。
于5 d之后,在T管窦道中重新插入胆道镜,并沿胆管进行详细检查。
在结合T 管造影检查确保无残余结石,则可将T管拔除。
1.3观察指标观察对比患者在术后两-四周的治疗有效率以及残石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
1.4疗效评定显效:患者经过治疗,术后B超以及T管造影检查结果显示无残留结石,相关疾病症状均消失,实验室检查结果正常,为显效;有效:患者经过治疗后,经B超或T管造影检查仅有少量结石,偶有上腹部不适,无需进一步治疗,为有效;无效:患者经过治疗后,经B超和T管造影检查有残留结石,并且有明显的腹痛和发热等并发症,需要进一步住院治疗,实验室检查结果不乐观,为无效。
1.5统计学方法统计相关数据,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
P>0.05则对比结果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则对比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后,观察组显效19例,有效2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9%;对照组患者显效12例,有效19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7
3.8%,两组患者对比,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术后残石率对比观察组术后残石2例,残石率为4.8%,对照组术后残石8例,残石率为19.0%,两组患者的术后残石率对比,观察组患者的术后残石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
2.3两组术后并发症对比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7.1%,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为10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
3.8%。
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明显(P <0.05),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由于传统手术治疗过程中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具有并发症多以及术后残石率[3]高等特点,因此纤维胆道镜在肝内胆管结石患者治疗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有利于取石、碎石以及胆道冲洗和胆道扩展[4],使患者胆管结石疾病的治疗效果大大提升,而且患者的术后残石率大大降低。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经过治疗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残石率明显小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使用胆道镜手术对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进行治疗,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性,降低患者的残石率和術后并发症发生率,治疗效果明显。
参考文献:
[1]刘伟.胆道镜对胆管结石的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1,04:100-101.
[2]庞元龙.胆道镜对胆管结石的治疗效果分析[J].激光杂志,2011,03:86-87.
[3]庞元龙.胆道镜手术对胆管结石的治疗效果分析[J].海军医学杂志,2011,04:243-245.
[4]胡文秀.42例胆管结石的胆道镜治疗效果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1,09: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