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周长反思(推荐3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周长反思(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周长反思第【1】篇〗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试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也这就是说,学生学习圆的周长并非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数学学习过程的实质上学生主体富有思考性的探索过程。
所以,激趣——动手操作——猜测——验证——自学——实践为主线,展现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一、创设情境,以景激趣。
吴正宪老师说过:情境应联系学生的实际和生活,设计有价值的问题情境,尽快进入数学的本质。
在本节课开始,我利用本班学生刚刚进行的“少年强”推铁环比赛的场景,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并提出了以下问题:“铁环是什么形状,关于圆形你们都知道什么?你们还想知道圆的什么知识?”这样的设计,既复习了圆的知识,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引入课题。
二、动手操作、猜测、验证,构建圆的周长公式。
借助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从学生动手“摸”理解“圆周长意义”,立足于学生的亲身体验和自由表达;“圆周长公式”的建构,则是借
助于学生主体的测量、计算、自学、推导、论证等充分的实践活动而展开的。
可以说,每个知识点的发现,都是学生自主探索的成果,而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的结论。
探索,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达到了最大化。
三、数学史的设计,拓宽了学生是视野,渗透了爱国思想。
本节课圆周率是一个重点,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圆周率,我不惜占用了三张幻灯片的时间,让学生充分了解它的的来历,感受数学的奥秘和数学家的伟大。
同时潜移默化的渗透了爱国思想。
四、面向团体学生,设计梯度练习。
20xx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为此,我设计“闯关练习”。
第一关“数学小医生”为基本知识的辨析,面向全体学生;第二关“数学小能手”共两题,也是基本技能的检验,适合80%的学生。
第三关“学以致用”利用前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该问题照应课前的“推铁环”情境,体现了综合运用能力的训练,适合50%的学生。
存在的问题:
1、本节课容量太大,学生思考的时间较少。
本节课以动手操作、实践验证等学生活动为主,因此,在公式推导的过程中,占用了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消化和吸收的时间相对来讲就少了,因此,本节课显得容量太大,太挤、学生思考的时间较少,理解的时间也较少。
2、学生积极性不高,发言的不够积极。
分析原因,可能听课老
师较多,有点放不开,另外,内容多,节奏快,学生消化不够,反应没得跟上等。
总之,本节课有得有失,我会认真反思,积极向其他教师学习,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课堂教学设计,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给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积极互动、积极思考的课堂。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周长反思第【2】篇〗
这节课是建立在学生已经认识平面图形和图形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为后面学习继续学习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有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时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我组织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实际观察,再配以电教媒体的动态演示,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所以,在教学中我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教学的:
一、情境激趣导入新课
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老师。
教学中我设计了两个小动物沿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比赛,看谁最先跑到终点的场景,两个小动物认为都认为自己的路程长?到底谁的长呢?从而产生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情商”和探索欲望,使他们以高昂的激情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二、通过“转化”的思想探索计算公式
由于学生有前面图形的周长的计算基础,让学生算出长方形、正
方形的周长已经不是难点,但是如何从众多的计算方法中,概括出一般的计算公式是教学中的又一个难点,我充分利用电教媒体,通过动态演示把长方形、正方形“转化”成一条直线,从而概括出:长方形的周长=(长+宽)乘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乘4
三、学以致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为了让学生能利用概括出的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我有设计了以下练习题:
1、基本练习,巩固所学计算公式。
2、为靠墙的长方形为上栅栏,怎样计算栅栏的周长?让学生直观的看到只需要围三条边的长。
3、用12根小棒摆一摆,看能摆出什么样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并计算出周长。
从而培养学生的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周长反思第【3】篇〗
测量腰围这一环节也是在反复试教中不断在改进的一个环节,为了和生活相联系,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于是我想到了测量腰围,也就是腰一周的长度.但是,人的腰围是一个立体的,并非平面图形,这和之前的教学相矛盾了,该如何来化解呢?我想到了大树,如何知道一棵大树有多粗,我们可以切开大树,树桩的横切面就是一个平面图形,借助媒体演示,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树桩桩面一周的长度就是大树的一周长度.同样道理也可以用在测量腰围,问题也就迎
刃而解了.在试教过程中,遇到了问题:是先出示小胖买裤子需要量腰围的情境图,还是出示大树的图;大树有多粗和测量腰围这两种情况都要表述清楚其中的道理吗?表述的理由又该如何组织?这些问题在反复试教过程中一直困扰着我.最终我采用了先抛出问题:想要知道一棵大树有多粗,有什么好方法?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在动画演示绕树桩一周就是大树一周的长度,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只有绕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才是这个图形的周长,对于周长的概念更加清晰.这时我问学生:那腰围该如何测量呢?学生非常自然的就能想到绕腰一周的长度就是腰围,和大树是同样道理,这样学生似乎接受更容易、更自然.数学不在于准确无误地完成“预设”,只有不断地捕捉,重视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并将信息转化为教学资源,课堂才会变得生动活泼.
总之,惟有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什么是周长”,经历一种生活体验,才能让学生对原来所认识的“周长”达到真正的“数学抽象”,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周长”的含义,我想在我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思考、交流、实践、探究的空间,引导学生经历体验、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去感受、体验周围丰富多彩的世界,发现、提升数学的美,使学生从课堂学习中获得多方面的滋养,让课堂成为学生精神享受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