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贫困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城市贫困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
作者:李雪梦方云
来源:《社会与公益》 2020年第4期
李雪梦方云/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2020年是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元年,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社会中贫困问题依然存在。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致力于农村农民脱贫问题并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但在城市中也存在
不可忽视的贫困问题,在2020年之后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新型城市贫困问题,成为需要思考的重要话题。

本文拟从阐述贫困的定义入手,分析造成城市贫困的原因,并“对症下药”给出反贫困对策。

关键词:贫困;城市贫困;反贫困对策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贫困
何为贫困?简而言之,是个人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生存必需要素缺失导致无法满足基本生活
需求的状况。

在中国古汉语中,关于“贫”“穷”“困”的释义都指财货匮乏的境况;亚
当·斯密在其《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提出:“一个人是贫是富,就看他在什
么程度上享有人生的必需品、便利品和娱乐品。

”西方学者西勃海姆认为:“如果一个家庭的
总收入不足以取得维持仅仅是物质生活所必备的需要,那么该家庭就是处于贫困状态。

”[1]20世纪以来,学界对贫困的讨论多集中于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之区分,现如今随着国家经济发展
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社会福利体系的不断完善,绝对贫困多已被消灭,更多的是一种相对贫困
即“富裕中的贫困”,其包括物质相对贫困、精神相对贫困和社会地位相对贫困。

(二)城市贫困
绝对贫困一般是指由于生存要素缺失而导致最低生活水平无法得到保障,而相对贫困是指
在一个社会或者群体中,个人收入水平与社会平均收入水平相比处于弱势地位[2]。

城市贫困是从区域角度来划分的,相对于农村地区的绝对贫困而言,城市贫困更多表现为相对贫困。

现如今,我国已步入全面小康社会,按照城市发展理论,我国未来城市内部会呈现出更加复杂的局面,由于城市群体的不断变化,城市贫困问题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二、造成城市贫困的原因
资源,指一国或一定地区内拥有的物力、财力、人力等各种物资要素的总称。

城市本身也
是各种资源的集合体。

一个城市内资源的总量是一定的,然而,一旦资源没有被合理配置产生
不公平的结果,就会造成资源拥有的两极分化,在资源固定和流动性变差的情况下,会造成巨
大的贫富差距。

就我国的城市贫困问题而言,既有宏观体制因素,也有个人主观因素。

目前,
我国在解决城市居民贫困问题方面已经卓有成效,但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截至2018
年年末仍有1 007万人,社会重点优抚对象截至2015年年末仍有897万人,如图1所示(数据来源为国家统计局)。

(一)客观的宏观政策体制因素
1.制度政策改革
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浪潮下,不断推进的国企改革使得原单位制下靠吃铁饭碗的人不得不接受市场的选择,按照市场的要求以及自己的能力去获取自己的生活报酬。

当劳动者的收入无法支付城市生活成本时,劳动者就会陷入贫困;在原有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劳动者一旦丧失工资性薪酬,随着现代城市生活成本的不断提高,所领取的各种生活补助金与生活成本的绝对差额过大时,这群劳动者就会陷入贫困。

同时,地区间的差异也较大,各地区之间由于DPI的不同生活成本也有很大差异,对于贫困者而言仅仅进行地域搬迁并不能改变其生活条件。

2.失业人群结构不断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技术一直飞速发展,各行各业的工作岗位对于劳动者有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当劳动者自身素质无法与岗位需求相匹配时就会引起结构性失业[3]。

从20世纪90年代的国企下岗潮开始,大量下岗职工由于年龄、劳动技能、职工安置政策不协调等各种问题无法寻求新的工作机会以获得稳定的收入,导致其生活质量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故大量的下岗职工一直是城市贫困人群的一部分。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允许农民进城,尽管他们大多从事的是一些简单、重体力劳动,但仍是城市就业的一部分。

在取得稳定收入的基础上,他们选择在城市定居生活,但是随着后续进城务工人员的数量过多,原有定居的农民工也开始失业,这更加重了城市的失业问题。

近些年,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社会热点,其中一部分是非自愿失业,但更多的是自愿失业。

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以来我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处于4%左右(见表1),但由于我国总人口基数仍不断增加,故失业总人数也是逐年增加的。

3.资源控制度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其所拥有的资源可分为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

其中,物质资源主要是其所拥有的资产,包括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精神资源主要是其受教育水平和社会人际圈。

当一个家庭所拥有的资源越多,则选择权越大;但是当一个家庭所拥有的资源与社会平均水平相比越少,其选择权越小,由此贫富差距出现。

假设将资源控制度的高低与贫富差距联系起来,同时资源被合理利用,即一个家庭拥有的资源越多,富裕程度越高;拥有的资源越少,贫困程度越高。

那么,对于一个城镇家庭而言,可支配工资性收入是其收入的主要来源;对于正常城镇就业职工而言,在拥有其各项收入的前提下能达到社会平均水平;但对于下岗职工、失业者及由于各种原因丧失劳动技能的居民来说,没有工资性收入来源在同等生活成本情况下,必然会陷入贫困状态。

同时,城市内部贫富差距悬殊,对中低收入者而言,如若在一定时期内不能实现收入跟上社会平均水平,其未来也必定陷入贫困,我们将这部分人群称之为“潜在贫困者”。

(二)主观的劳动者自身情况
1.劳动者个人情况
对于劳动者个人来说:第一种情况是自身健康水平欠佳,尤其是毕业大学生由于城市生活压力大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心理压力,同时在贫困劳动者中因病致困占了很大比重,如慢性病患者,长期的医药费用以及微薄的收入来源使其往往无法承担较高的生活成本。

其次是劳动者由于自身技能较低,无法满足社会对高级技能的需求,往往只能从事简单体力劳动,对于简单体力劳动者来说收入少且不稳定是其工作类型的主要特征,对于从事该类劳动者而言虽然短期能够获得较高的报酬,但长期来看其生活缺乏足够保障。

2.劳动者家庭因素
除劳动者自身因素外,家庭因素也是影响贫富的重要原因,合理适度的家庭负担往往会有利于家庭富裕程度的提升。

在个人原因方面,若家庭中有因年老、残疾和长期患病等导致个人丧失劳动能力的成员,不仅自己无法为家庭创造收入,还需要家庭为其提供额外的医疗、照料等方面的开支。

当家庭收入一定[4],家庭人数越多,同时劳动力较少的情况下,劳动者微薄的收入要维持一家人生活、学习及医疗等支出,很容易使家庭陷入贫困,且家庭人口和就业者的比值越大,家庭贫困程度越高。

加之现在城市购房租房成本越来越高,在原居住面积不变的情况下,生活成本随之升高,对于毕业大学生和进城务工人员来说压力变得更大。

三、反贫困措施
在明确了什么是贫困、如何界定贫困以及城市贫困的原因后,要针对不同原因造成的城市贫困采取不同的解决措施,在对现有贫困进行治理的同时积极预防新贫困的发生,并设定关于脱贫但又再次返贫的跟踪机制,以最大程度降低贫困发生率。

(一)制定科学准确的贫困界定标准
基于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以及国际一般标准,界定贫困的范围、特征、标准,确立国家统一标准。

但由于我国各地区发展水平不同,在国家统一标准的基础上,各地区应该根据实际经济发展水平制定各自的适用标准同时报送国务院,国务院成立相应的贫困调查小组对各地区报送的标准进行鉴定,并建立长期有效的跟踪调查机制,适时进行监督。

(二)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首先需要持续扩大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和社会福利的范围,并提高相应的标准;其次,严格审查各范围准入人群的资格,让资金切切实实发挥
作用,将政策落到实处;再次,明确资金来源,实行专业化管理,对于社会保障基金要切实做
到专款专用,账户资金的下发要做到透明,并保证及时全额到账。

(三)大力发展教育培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首先,要加大发展职业教育的力度,建立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实
现应届毕业生分流,使应届毕业生在专业和工作两方面做到相匹配、相适应;其次,积极开展
下岗人员再就业的就业指导以及再就业平台建设,努力使求职者和用工单位实现信息对称;再次,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和教育补贴,让贫困家庭子女能够完成学业并学有所成,避免代际贫困。

(四)借鉴农村经验,继续做大做强“蛋糕”
首先,认真调研学习农村地区反贫困的对策,将农村先进经验运用到城市贫困的治理和预
防中。

其次,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让第三产业逐渐成为吸纳劳动力的第一场所。

再次,加快农村经济建设和城镇化建设,增加农业对劳动力的吸引力,使农业工人不仅仅成为
农民的选择,也可以成为毕业大学生以及城市失业者的选择。

这无论对于农村还是对于城市发
展都是有利的。

参考文献
[1]任真真.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商,2016(20):100-101.
[2]张青.相对贫困标准及相对贫困人口比率[J].统计与决策,2012(6):87-88.
[3]梁月.我国城市贫困问题的产生根源及对策[J].南都学坛,2015(4):119-120.
[4]关信平.现阶段中国城市的贫困问题及反贫困政策[J].中国城市经济,2003(6):28-31.
作者简介:李雪梦(1996—),女,河北保定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产业组织与产
业政策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