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究古人思维方式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以《滕王阁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探究古人思维方式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以《滕王阁序》《兰亭集序》为例
发表时间:2020-12-08T13:15:15.08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8月第24期作者:麻英姬
[导读] 高中课本中文言文占比较大,意旨通过对古文化的学生,
麻英姬
文水县第二高级中学山西省吕梁市032100
摘要:高中课本中文言文占比较大,意旨通过对古文化的学生,提升对古典知识的兴趣以及对古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高中课本所选文言文是古人思维文化的精华,带领高中生深入探究理解古文化还远远不够,若能打通古今,以“接地气”地方式探究其思维方式,便能更好地传输好其中的文化内涵。
因此,教师应多关注文言中作者的思维方式,让课堂成为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主阵地。
关键词:文言文思维方式思维品质
于漪老师曾在其文章《现在的教师不缺教学技巧,而缺思维与批判性思维》一文中指出教师必须要“思维转型”,因为“思维才有力量”。
这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更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的确,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多关注背诵记忆,而背诵记忆一直讲究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教师也是这么传达给学生的。
但是,学生难以理解文言文,换句话说难以明了教师所谓的“理解”到底是怎样的过程。
以致于学生出现学后背会又不会使用的状况,只把文言文的学习效果局限于文言文考察以及名句默写方面,大部分学生投入很多,最后效果无几,导致文言文学习动力不足,也就难以达成满意的教学效果。
因此,我们应将文言文的教学提升一个维度,从过去的演绎思维中解脱,尽快走向归纳思维、批判思维等领域。
在思维方面给与学生更多的启发引导。
或许我们现代人更应借鉴古文如孔子的教学技巧。
孔子在与三千弟子的交流中并未过多的教学技巧,在对话探究中引领学生理解、在循序渐进启发诱导、在学思结合中联系实践。
孔子为师,其便是思维的载体。
本文试图从《滕王阁序》《兰亭集序》两篇经典之作中探究经典之文的深刻内涵如何更好地启发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特别是逻辑思维和批判思维能力。
《滕王阁序》是文言文教学中较难的一篇,在多年教学中发现,很多老师因为文章过于艰涩用典繁多而不去过多讲解,或者只是简单梳理语言和结构,将陈旧的教学内容迁移到新阶段的课堂中,实在令人可叹。
既然是千古奇文那么教师应该带着学生重新审视,找出文章的新意和特点。
为贴近学生,与学生感受相契合,教师带领学生从“青春”角度切入,王勃的青春思维与高中生青春思维特别贴近,容易引起感情共鸣。
骈文的文体特点出发,“铺采摛文,体物写志”,由此得知重点内容在2-3段写景抒情段落。
落脚2段的景,教授此文一般在秋天,季节相和,能调动学生的逻辑思维与现实秋季景物联系,对其中上下浑成、高低依次、远近错落、虚实相衬、动静结合之美能结合写景之句进行初步赏析,教师只需给出特定结构——写景句+翻译+意境,学生自然能说出自己读后想象中的秋景。
此过程中直觉思维的调动只需要辅之以图片形式,而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可给学生更多的想象空间,将脑海中画面进行逻辑整合,既形之于脑,又现之于手。
此处便是青春期的孩子对自然进行归纳整合后形成的思维想象。
试问,难道“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三美在此不能实现嘛?我们语文课除了听说读写,也是一门艺术的想象课,如果没有一定手段的使用,青春期的孩子是很难调动起她们发现古文之美。
那么,王勃的感情可由此感知,“秋水”之自然永恒与“落霞”“孤鹜”生命短暂所寄托的千古文人之悲可见,“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悲”的过渡已贯穿于学生的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间。
批判思维就可设计在青春时期的乐观与悲伤,给学生抛出问题:青春期的王勃是否一直沉沦下去?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当然不会沉沦,引导学生去找寻理由。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之命”便是感情的最后升华,意志坚定,不屈不挠,位卑而思有为的王勃想象很容易让学生联想到自己。
试问,如此青春的学生,黑板报,文化墙各种表明志向的行动,又为何不能不激荡学生的青春之魂?
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并不只写在教学目标中,是需要以之贯通课堂的。
在重视语文教育工具性的同时。
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同样重要,这是稍稍带带能办的事。
教育部制订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将语文的性质阐释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滕王阁序》中所蕴涵的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对充实学生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有积极影响。
由此可见,从“青春”角度切入,即考虑与学生的情感相和,又顾及青春期高中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兰亭集序》也是写景抒情的佳作,其文体思维方式与《滕王阁序》不用,《滕王阁序》王勃感情在景中已有铺垫,教师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照顾学生的情感需要是容易的。
然而,《兰亭集序》情感变化突然,乐,痛,悲三重感情,其中乐在良辰美景流觞曲水好理解,但是痛与悲中传达的生死观如何向处于豆蔻年华的学生传达,是一大难题。
但是这一问题是学术界争论过的,教师可以把次问题的争论处整理带到课堂与学生讨论,那么从此过程便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
谈生死不能涉及学生切身体会,学生从他家探究生死认知,能加强对此问题的认识。
其一,以文本为依托,通过王羲之的认识和对当时背景的穿插,明白“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王羲之在魏晋时期积极的生死观。
其二,有力批判当时颇为流行的虚妄思想是否合理?从逻辑、文本、思想三个维度考察,给学生一定资料,让学生简练评述。
其三,结合王羲之性格特点,给学生任务课下查找资料,找寻《兰亭集序》一文感情突变是否符合其性格,能否认为后文是伪造。
这三个方面的探究,主要以启发学生善于怀疑之精神,在课堂中批判要有论据,否定要有前提。
当然,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考虑到高中生时间有限,在课下准备好相关资料和论文,学生在自习时间消化,把问题提前呈现以便学生课堂组织语言,形成自己的认知。
最终,学生会从认识到权威的不一定正确,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敢于怀疑并有充分事实,中间思考以及推敲的过程中是可以建立一家之言的。
那么,即使没有更多的生活阅历,没有更深入的生死观,在前人基础上构建自己的经验,也便于更进一步了解古人在特定时代的思维特点,更利于接受不同时代人所面临的局势不同,人生选择不同,但有相似的生死观。
如何选择,在对文本生死认知态度进行一番考验之后,自然明白当下的珍贵,对生命的珍视也从古今一体中得到更厚重的感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不同的争议,回归一处,时间的流逝冲不淡古文化的现代意义。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
在语文教学领域,于漪老师对批判性思维的关注应该是语文界老师应该读懂的,语言是整个学科的基础。
在笔者教学的十八线县城,已经不止一次的听过有理科教师感慨,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为什么理科生读不懂题?读不懂题抓不住中心。
其二,有的理科生化学,物理成绩很好,可是他的语文成绩却很拉分,最终上不了更好的大学。
语文教育究竟如何因材施教?我们为什么也培养不出民国的大师?有时对比民国时期的课本,我们反倒不如?随着大语文时代的到来,语文教师的使命在哪里?语文教师的
价值在哪里?语文成绩如何提升?语文如何铺垫?于漪老师提出如何教和怎么教的方法,无一不指向阅读。
读杂文佳品,读经典,读古典诗歌,读“万字时文”。
文言文是精品之作,自然的魅力、社会的奥秘、生命的密码、人生的智慧藏于字里行间。
教师注重文言文之思维方式,便是对经典最终极的尊重,对人才思维最重要的启发。
参考文献:
[1]万志祎.摭谈《兰亭集序的情感突变 [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8)
[2]郑杰.少些批判多些同情《兰亭集序》主旨新探[J].中学语文教学.2019(5)
[3]刘洁.滕王阁序的文本分析和教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宁夏:宁夏大学,2019
[4]于漪.现在的老师不缺教学技巧,而缺思想与批判性思维.北京教育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