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藏描述技术(30学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油气田刻度; (2) 渗透率估算; (3) 集总(包括孔、渗、饱的数值平均及 (4) 网格内插和制图:
①顶底构造图; ②含水饱合度; ③厚度; ④渗透率; ⑤孔隙度。
数值累加);
• 其研究内容及成果为: – 岩性特征:
岩心描述、岩性、沉积环境和岩石特性分析;
– 构造特征:
构造图、构造连续性、垂向和平面上的分布;
油气藏描述技术
董 伟
成都理工大学 能源学院
二○○五年三月
内 容 提 要
一.现代油气藏描述技术综述 二.油气藏描述技术规范 三.储层建模关键技术 四.三维地质建模软件Petrel 五.Petrel软件上机实习
一.现代油气藏描述技术综述
• 油气藏描述是对油气藏的各种参数进行三维空 间的定量描述和表征,也就是要建立反映油气 藏构造、沉积、成岩、流体等特征的三维油气 藏地质模型。 • 油气藏描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我国油气藏研 究由定性和半定量趋向定量化,由传统的油气 藏地质研究转入多学科一体化综合的系统研究。 • 但是,如何针对不同勘探、开发阶段我国陆相 高度非均质复杂油气藏进行描述,仍然是对我 国石油地质工作者的一种挑战。
3. 储层岩石物理相和油藏渗流地质学
• 储层属性的好坏往往不决定于某一个单 因素,而决定于这些作用的综合效应。 从这一点出发,提出了岩石物理相的概 念,岩石物理相是多种作用形成的成因 单元,它是沉积微相、成岩储集相、后 期构造改造等作用的综合效应,它最终 表征为现今的孔隙几何学特征—孔隙模 型。
• 岩石物理相首先是沉积微相、成岩储集相和 裂缝相从井点到面的延拓,即延展到平面上 的三种相带。它们的有机叠加即形成现今的 孔隙网络几何特征,以不同的岩石物理相来 表征。它可以用于预测流动单元的分布。 • 岩石物理相与岩石物理评价不同,区别在于 岩石物理评价只是岩石物性的表征,不具有 预测作用。 • 岩石物理相的概念不仅能用于勘探和开发的 早期,还可以用于二次、三次采油的储层评 价中。
特征:油气主要发育在沙三中三角洲 前缘斜坡、前三角洲沉积区的滑塌浊积砂 岩体中,是典型的岩性油气藏。 技术路线:以建立油藏地质概念模型 为主线,发展以薄砂体识别、追踪、标定, 储集层精细划分与对比,砂体几何形态描 述等为技术,以寻找岩性油气藏为目的的 技术路线。
• 辽河准东雷家地区沙三段油藏:
特征:断裂发育不同,断块地质条件及油气 富集程度不一;储层为巨厚及厚层砾岩,隔夹层 不发育;以重质稠油为主。研究认为岩性对油气 富集至关重要。 技术路线:加强横向预测和砾岩测井地质学 研究,以砾岩岩石微相和岩石物理相对油气富集 的影响为主线,利用测井信息区分砾岩岩石相, 分块、分层、分相带建立砾岩储层的测井地质解 释模型。 实施中加强了系统的地化研究,并对砾岩稠 油油藏流体性质及其在平面上的规律从成因机理 上进行了预测与表征,强调地质统计学在储层属 性参数空间预测中的作用及参数随机模拟在解决 油藏非均质性量问题中的作用。
• 胡状集胡12块油田、华北荆丘晋45 断块油田:
特征:中-高含水期 研究特点:以确定研究区剩余油分布为主, 一切手段都为地质服务,但打破传统的各学科 各自为系统的研究,以统一的研究思路为指导 来发展各学科技术;使测井、地震、地化、地 质研究一体化,促进各学科转化为地质的有效 性;拓宽解决地质问题的广度及浓度,增强油 藏描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有效性。
(8)油气藏三维地质建模技术
• 以油气藏各属性参数数据体为支柱,以 计算机为手段,以地质统计学,分形几 何学分析为方法,二维、三维图形显示 为成果,建立单砂体、小层、油气藏或 油气田规模的油气藏表态地质模型及反 映油气藏目前动态的油气藏动态模型、 岩石物理相模型。
பைடு நூலகம்
(9)井间储层预测技术
• 现代油藏描述技术的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地质统计学的应 用,特别是随机模拟技术和分形几何技术应用。过去油 藏描述所给出的各种参数的模型都是单一的、确定的。 然而,由于所掌握的地下信息的有限性,加上认识上的 差异性,对同一个地质体可能有不同的认识,因而,所 建的模型也应反映这种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并对这种不 确定性进行定量的描述。 • 地质统计中的随机模拟技术就是能够表示这种特征的建 模方法而且越来越展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这些模拟方 法包括布尔类型、高斯类型、非参数顺序类型和优化模 拟方法等。这些方法不仅能够综合多种来源、不同各类 的信息,对通常难于处理的奇异值(如渗透率的最大值 和最小值的分布和空间连通性)合理地处理和预测。
• 油气藏描述技术是国外近二十多年随着 计算机技术进步发展起来的一项综合评 价油气藏的技术。该技术主要应用地质、 测井、地震、生产测试等信息对油气藏 的几何形态、储量计算(或复算)、优 化开发方案及提高采收率提供可靠的依 据,是一项有效的提高勘探、开发水平 和效益的支柱技术,因而引起了国内外 普遍重视,并获得迅速发展。
• 在渗流地质学理论指导下,对油田影响渗 流的各种薄隔夹层进行大量的定性定量研 究,对储层中各种粘土矿物的敏感性进行 定性定量的分析与评价,对各种渗流差异 的形成机理、类型以及在各断块、各层段 的分布进行预测;对孔隙的几何特征进行 定量的描述,建立孔隙渗流模型。 • 这些研究为建立储层三维定量地质模型及 储层综合评价奠定了可靠的基础,为油田 的开发调整、制定增产措施提供了科学的 地质依据。
• 在注水开发的储层研究中还发现,各种 地质因素对流体在储层中的运动具有重 要的影响,而且流体的渗流对储层的孔 隙网络也有改造作用。 • 为研究这种现象,又提出了“油藏渗流 地质学”,它主要由渗流屏障理论、渗 流差理论、敏感性理论及孔隙渗流理论 (孔隙骨架特征、孔隙网络几何特征、 孔壁特征对渗流的影响)组成,是渗流 力学与储层地质学相结合的产物。
• 大港枣南油田:
特征:是一个全方位非均质、断块复杂而 又处于早期注水开发被动局面的油田。其地质 特征,可用碎、小、杂、窄 、非、差六个字来 形容。由于其“先天”复杂,加上“后天”认 识程度低,给注水开发带来了重重困难。 技术路线:针对地质特征和开发现状,抓 住影响注水开发效果的地质因素及建立反映不 同规模非均质性的油藏地质模型这条主线,提 出岩石物理相与油藏渗流地质学的新理论,以 改善油田注水开发效果为攻关目的,加强不同 规模油藏静态地质模型的研究。
4. 关键技术综述
• 综合国内外油气藏描述研究,其核心技术大致 包括关键井研究,油气田刻度、渗透率估算、 单井动态模拟研究、储层参数(孔、渗、饱等) 集总、网格内插和制图等,通过对不同地质环 境、不同勘探、开发阶段的不同油气藏类型, 进行精细的油气藏表征,发展和改进了如下10 项适合我国陆相油气田地质特点的现代油气藏 描述研究中的关键方法和技术:
(10)剩余油分布研究技术
• 采用神经网络、分形几何学分析技术, 强调利用常规测井资料求取剩余油饱和 度,通过划分岩石物理相来确定剩余油 分布区,通过动态资料分析,确定初产 分布、累产分布、目前产量分布及不同 时期不同层段的含水分布,预测剩余油 的分布和剩余油饱和度。
5. 结论及认识
• 勘探成效与开发成败的关键在于对油藏的认识 是否符合客观实际、评价是否正确。经国内外 研究成果证实了油藏描述是一项有效的为勘探 开发准备的应用技术。它是达到全面、系统研 究、认识油藏的有效手段。 • 只要制定研究油藏的技术路线,应用有针对性 的技术,油藏描述就会在生产中取得很好的效 益。
(3)油气富集分析技术
• 油气综合化与层序地层学相结合的分析 技术。它将油田地表烃类异常与三维地 震资料精细解释结果及地层学研究有机 地结合起来,能够有效地预测探井少、 勘探程度较低地区的油气富集规律。适 用于勘探阶段、滚动勘探开发阶段的油 气藏描述以及开发区外围勘探目标研究 工作。
(4)储层三维对比技术
(1)数据库技术
• 首先建立四大类(地震、测井、钻井、 动态)资料的数据库,以保证研究工作 的快速、准确及有效的油气藏管理,为 油气藏分析和成果的图形显示奠定基础。
(2)数据分析技术
• 在各研究环节充分应用软件系统的数据分析模 块等功能,将变量统计分析、地质统计分析、 灰色系统分析、模糊数学、神经网络及分形几 何学等贯穿于研究的始终,使得油气藏描述中 所涉及的上万个不同类型的数据得以去粗取精、 动伪存真,突出起主导作用的参数,提高各类 数据体的分析应用过程的科学化、精细化程度, 使认识更逼近真实的地下地质情况。
(6)测井数据标准化技术
• 针对高度非均质复杂断块油田缺乏全区标准层 这一特点,利用“视标准层”特征,进行全油 田测井数据标准化。其技术的关键是利用交会 分析,借助于自然伽马、自然电位、声波时差 和感应电阻率共同的组合,分别控制,选取井 眼条件好、不受油气、储层岩性、物性、界面 等因素影响的非渗透层构成“视标准层”,并 作出其频率直方图,确定视标准层的各种测井 响应特征峰值。利用趋势分析、均值校正对各 种曲线进行标准化。
• 据1992年SPE会议材料,油气藏描述研 究内容和方法应包括:
– – – – – – (1)关键研究; (2)测井资料数据标准化; (3)单井综合测井评价; (4)多井处理研究井间地层对比; (5)渗透率及单井动态模拟研究; (6)储层参数集总及储集层绘图。
• 根据1992年10月全国油气田开发地质会 议报告,现代油气藏描述方法还应该包 括:
(7)多井评价技术
• 利用常规测井进行关键井研究及多井评价技术。 充分考虑到目前我国油田以常规测井资料为主 的特点,而且由于陆相地层的高度非均质性, 导致不同的岩石物理相单元储层属性参数与测 井响应间关系的不确定性。它在传统经验公式 基础上,利用常规测井资料,用多种多元地质 统计分析技术、神经网络模拟技术,从关键井 入手,分层、分块、分相带建立测井信息与储 层宏观、微观属性参数间的油田转换关系和模 拟模型。对全区测井资料进行系统的二次评价, 预测有利的储集层,并准确识别油气水层。
– 储层性质:
储层特性参数的空间分布;储层分布以及泥岩 分布;综合研究;三维油气藏描述模型。
2. 技术路线的确定及研究程序
• 油气藏描述实践表明,要建立符合客 观实际的三维油气藏地质模型,关键 在于不同的油气藏类型,不同的勘探 开发阶段,不同资料拥有程度和精度, 应采用不同的油气藏描述技术路线。
• 胜利牛庄油田:
• 通过合成记录,将测井资料与地震资料 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三维空间进行层 序划分、对比,描述地层层序格架。通 过栅状图显示,从三维空间揭示储层井 间的连通性,研究储集体空间几何形态 及其展布特征。
(5)储层横向预测及识别技术
• 储层横向预测及薄砂体识别技术。通常 适用于钻井少,勘探程度低,地震资料 品位高的砂泥岩剖面区。如牛庄油田油 藏描述成功的关键则是充分利用测井, 高分辨率的地震资料,最大限度地识别、 描述了砂体的空间展布。
• 在单井研究的基础上,研究构成岩石物理相的 各参数在平面和剖面上的展布特征。利用正演 井间分形克里格方法,把各种参数进行叠合, 形成剖面岩石物理相模型。利用各种克里格在 平面上对各小层的各参数平均值进行预测和叠 加形成平面岩石物理相模型。 • 从这些模型中就可清楚可见储层好坏情况,如 果把它们与动态联系起来,不仅能表征储层非 均质性,而且可以判断和有效地预测剩余油的 分布,从而为堵水和其他采油工艺的实施及三 次采油提供地质依据。
• 实践表明,油气藏描述理论、方法 和技术,在油气田勘探与开发早期 可预测油气的富集区、高产区,降 低成本,提高勘探成功率;在油气 田的开发阶段,则对油气田开发先 导实验区的选择,开发方案的制定、 调整、油气田的综合治理具有指导 意义,并能从根本上改善油气田的 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
1. 引言
• 随着油气田的勘探和开发,勘探开发难 度日趋加大,投资和费用日益增加。这 就要求石油地质工作者尽可能地掌握油 气藏的各种参数及其分布,提高勘探开 发效益。因此,必需建立反映目前情况 的不同规模地质特征的储层、油气藏地 质模型,对油气藏进行三维空间定量的 一体化系统研究——油气藏描述。
①顶底构造图; ②含水饱合度; ③厚度; ④渗透率; ⑤孔隙度。
数值累加);
• 其研究内容及成果为: – 岩性特征:
岩心描述、岩性、沉积环境和岩石特性分析;
– 构造特征:
构造图、构造连续性、垂向和平面上的分布;
油气藏描述技术
董 伟
成都理工大学 能源学院
二○○五年三月
内 容 提 要
一.现代油气藏描述技术综述 二.油气藏描述技术规范 三.储层建模关键技术 四.三维地质建模软件Petrel 五.Petrel软件上机实习
一.现代油气藏描述技术综述
• 油气藏描述是对油气藏的各种参数进行三维空 间的定量描述和表征,也就是要建立反映油气 藏构造、沉积、成岩、流体等特征的三维油气 藏地质模型。 • 油气藏描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我国油气藏研 究由定性和半定量趋向定量化,由传统的油气 藏地质研究转入多学科一体化综合的系统研究。 • 但是,如何针对不同勘探、开发阶段我国陆相 高度非均质复杂油气藏进行描述,仍然是对我 国石油地质工作者的一种挑战。
3. 储层岩石物理相和油藏渗流地质学
• 储层属性的好坏往往不决定于某一个单 因素,而决定于这些作用的综合效应。 从这一点出发,提出了岩石物理相的概 念,岩石物理相是多种作用形成的成因 单元,它是沉积微相、成岩储集相、后 期构造改造等作用的综合效应,它最终 表征为现今的孔隙几何学特征—孔隙模 型。
• 岩石物理相首先是沉积微相、成岩储集相和 裂缝相从井点到面的延拓,即延展到平面上 的三种相带。它们的有机叠加即形成现今的 孔隙网络几何特征,以不同的岩石物理相来 表征。它可以用于预测流动单元的分布。 • 岩石物理相与岩石物理评价不同,区别在于 岩石物理评价只是岩石物性的表征,不具有 预测作用。 • 岩石物理相的概念不仅能用于勘探和开发的 早期,还可以用于二次、三次采油的储层评 价中。
特征:油气主要发育在沙三中三角洲 前缘斜坡、前三角洲沉积区的滑塌浊积砂 岩体中,是典型的岩性油气藏。 技术路线:以建立油藏地质概念模型 为主线,发展以薄砂体识别、追踪、标定, 储集层精细划分与对比,砂体几何形态描 述等为技术,以寻找岩性油气藏为目的的 技术路线。
• 辽河准东雷家地区沙三段油藏:
特征:断裂发育不同,断块地质条件及油气 富集程度不一;储层为巨厚及厚层砾岩,隔夹层 不发育;以重质稠油为主。研究认为岩性对油气 富集至关重要。 技术路线:加强横向预测和砾岩测井地质学 研究,以砾岩岩石微相和岩石物理相对油气富集 的影响为主线,利用测井信息区分砾岩岩石相, 分块、分层、分相带建立砾岩储层的测井地质解 释模型。 实施中加强了系统的地化研究,并对砾岩稠 油油藏流体性质及其在平面上的规律从成因机理 上进行了预测与表征,强调地质统计学在储层属 性参数空间预测中的作用及参数随机模拟在解决 油藏非均质性量问题中的作用。
• 胡状集胡12块油田、华北荆丘晋45 断块油田:
特征:中-高含水期 研究特点:以确定研究区剩余油分布为主, 一切手段都为地质服务,但打破传统的各学科 各自为系统的研究,以统一的研究思路为指导 来发展各学科技术;使测井、地震、地化、地 质研究一体化,促进各学科转化为地质的有效 性;拓宽解决地质问题的广度及浓度,增强油 藏描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有效性。
(8)油气藏三维地质建模技术
• 以油气藏各属性参数数据体为支柱,以 计算机为手段,以地质统计学,分形几 何学分析为方法,二维、三维图形显示 为成果,建立单砂体、小层、油气藏或 油气田规模的油气藏表态地质模型及反 映油气藏目前动态的油气藏动态模型、 岩石物理相模型。
பைடு நூலகம்
(9)井间储层预测技术
• 现代油藏描述技术的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地质统计学的应 用,特别是随机模拟技术和分形几何技术应用。过去油 藏描述所给出的各种参数的模型都是单一的、确定的。 然而,由于所掌握的地下信息的有限性,加上认识上的 差异性,对同一个地质体可能有不同的认识,因而,所 建的模型也应反映这种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并对这种不 确定性进行定量的描述。 • 地质统计中的随机模拟技术就是能够表示这种特征的建 模方法而且越来越展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这些模拟方 法包括布尔类型、高斯类型、非参数顺序类型和优化模 拟方法等。这些方法不仅能够综合多种来源、不同各类 的信息,对通常难于处理的奇异值(如渗透率的最大值 和最小值的分布和空间连通性)合理地处理和预测。
• 油气藏描述技术是国外近二十多年随着 计算机技术进步发展起来的一项综合评 价油气藏的技术。该技术主要应用地质、 测井、地震、生产测试等信息对油气藏 的几何形态、储量计算(或复算)、优 化开发方案及提高采收率提供可靠的依 据,是一项有效的提高勘探、开发水平 和效益的支柱技术,因而引起了国内外 普遍重视,并获得迅速发展。
• 在渗流地质学理论指导下,对油田影响渗 流的各种薄隔夹层进行大量的定性定量研 究,对储层中各种粘土矿物的敏感性进行 定性定量的分析与评价,对各种渗流差异 的形成机理、类型以及在各断块、各层段 的分布进行预测;对孔隙的几何特征进行 定量的描述,建立孔隙渗流模型。 • 这些研究为建立储层三维定量地质模型及 储层综合评价奠定了可靠的基础,为油田 的开发调整、制定增产措施提供了科学的 地质依据。
• 在注水开发的储层研究中还发现,各种 地质因素对流体在储层中的运动具有重 要的影响,而且流体的渗流对储层的孔 隙网络也有改造作用。 • 为研究这种现象,又提出了“油藏渗流 地质学”,它主要由渗流屏障理论、渗 流差理论、敏感性理论及孔隙渗流理论 (孔隙骨架特征、孔隙网络几何特征、 孔壁特征对渗流的影响)组成,是渗流 力学与储层地质学相结合的产物。
• 大港枣南油田:
特征:是一个全方位非均质、断块复杂而 又处于早期注水开发被动局面的油田。其地质 特征,可用碎、小、杂、窄 、非、差六个字来 形容。由于其“先天”复杂,加上“后天”认 识程度低,给注水开发带来了重重困难。 技术路线:针对地质特征和开发现状,抓 住影响注水开发效果的地质因素及建立反映不 同规模非均质性的油藏地质模型这条主线,提 出岩石物理相与油藏渗流地质学的新理论,以 改善油田注水开发效果为攻关目的,加强不同 规模油藏静态地质模型的研究。
4. 关键技术综述
• 综合国内外油气藏描述研究,其核心技术大致 包括关键井研究,油气田刻度、渗透率估算、 单井动态模拟研究、储层参数(孔、渗、饱等) 集总、网格内插和制图等,通过对不同地质环 境、不同勘探、开发阶段的不同油气藏类型, 进行精细的油气藏表征,发展和改进了如下10 项适合我国陆相油气田地质特点的现代油气藏 描述研究中的关键方法和技术:
(10)剩余油分布研究技术
• 采用神经网络、分形几何学分析技术, 强调利用常规测井资料求取剩余油饱和 度,通过划分岩石物理相来确定剩余油 分布区,通过动态资料分析,确定初产 分布、累产分布、目前产量分布及不同 时期不同层段的含水分布,预测剩余油 的分布和剩余油饱和度。
5. 结论及认识
• 勘探成效与开发成败的关键在于对油藏的认识 是否符合客观实际、评价是否正确。经国内外 研究成果证实了油藏描述是一项有效的为勘探 开发准备的应用技术。它是达到全面、系统研 究、认识油藏的有效手段。 • 只要制定研究油藏的技术路线,应用有针对性 的技术,油藏描述就会在生产中取得很好的效 益。
(3)油气富集分析技术
• 油气综合化与层序地层学相结合的分析 技术。它将油田地表烃类异常与三维地 震资料精细解释结果及地层学研究有机 地结合起来,能够有效地预测探井少、 勘探程度较低地区的油气富集规律。适 用于勘探阶段、滚动勘探开发阶段的油 气藏描述以及开发区外围勘探目标研究 工作。
(4)储层三维对比技术
(1)数据库技术
• 首先建立四大类(地震、测井、钻井、 动态)资料的数据库,以保证研究工作 的快速、准确及有效的油气藏管理,为 油气藏分析和成果的图形显示奠定基础。
(2)数据分析技术
• 在各研究环节充分应用软件系统的数据分析模 块等功能,将变量统计分析、地质统计分析、 灰色系统分析、模糊数学、神经网络及分形几 何学等贯穿于研究的始终,使得油气藏描述中 所涉及的上万个不同类型的数据得以去粗取精、 动伪存真,突出起主导作用的参数,提高各类 数据体的分析应用过程的科学化、精细化程度, 使认识更逼近真实的地下地质情况。
(6)测井数据标准化技术
• 针对高度非均质复杂断块油田缺乏全区标准层 这一特点,利用“视标准层”特征,进行全油 田测井数据标准化。其技术的关键是利用交会 分析,借助于自然伽马、自然电位、声波时差 和感应电阻率共同的组合,分别控制,选取井 眼条件好、不受油气、储层岩性、物性、界面 等因素影响的非渗透层构成“视标准层”,并 作出其频率直方图,确定视标准层的各种测井 响应特征峰值。利用趋势分析、均值校正对各 种曲线进行标准化。
• 据1992年SPE会议材料,油气藏描述研 究内容和方法应包括:
– – – – – – (1)关键研究; (2)测井资料数据标准化; (3)单井综合测井评价; (4)多井处理研究井间地层对比; (5)渗透率及单井动态模拟研究; (6)储层参数集总及储集层绘图。
• 根据1992年10月全国油气田开发地质会 议报告,现代油气藏描述方法还应该包 括:
(7)多井评价技术
• 利用常规测井进行关键井研究及多井评价技术。 充分考虑到目前我国油田以常规测井资料为主 的特点,而且由于陆相地层的高度非均质性, 导致不同的岩石物理相单元储层属性参数与测 井响应间关系的不确定性。它在传统经验公式 基础上,利用常规测井资料,用多种多元地质 统计分析技术、神经网络模拟技术,从关键井 入手,分层、分块、分相带建立测井信息与储 层宏观、微观属性参数间的油田转换关系和模 拟模型。对全区测井资料进行系统的二次评价, 预测有利的储集层,并准确识别油气水层。
– 储层性质:
储层特性参数的空间分布;储层分布以及泥岩 分布;综合研究;三维油气藏描述模型。
2. 技术路线的确定及研究程序
• 油气藏描述实践表明,要建立符合客 观实际的三维油气藏地质模型,关键 在于不同的油气藏类型,不同的勘探 开发阶段,不同资料拥有程度和精度, 应采用不同的油气藏描述技术路线。
• 胜利牛庄油田:
• 通过合成记录,将测井资料与地震资料 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三维空间进行层 序划分、对比,描述地层层序格架。通 过栅状图显示,从三维空间揭示储层井 间的连通性,研究储集体空间几何形态 及其展布特征。
(5)储层横向预测及识别技术
• 储层横向预测及薄砂体识别技术。通常 适用于钻井少,勘探程度低,地震资料 品位高的砂泥岩剖面区。如牛庄油田油 藏描述成功的关键则是充分利用测井, 高分辨率的地震资料,最大限度地识别、 描述了砂体的空间展布。
• 在单井研究的基础上,研究构成岩石物理相的 各参数在平面和剖面上的展布特征。利用正演 井间分形克里格方法,把各种参数进行叠合, 形成剖面岩石物理相模型。利用各种克里格在 平面上对各小层的各参数平均值进行预测和叠 加形成平面岩石物理相模型。 • 从这些模型中就可清楚可见储层好坏情况,如 果把它们与动态联系起来,不仅能表征储层非 均质性,而且可以判断和有效地预测剩余油的 分布,从而为堵水和其他采油工艺的实施及三 次采油提供地质依据。
• 实践表明,油气藏描述理论、方法 和技术,在油气田勘探与开发早期 可预测油气的富集区、高产区,降 低成本,提高勘探成功率;在油气 田的开发阶段,则对油气田开发先 导实验区的选择,开发方案的制定、 调整、油气田的综合治理具有指导 意义,并能从根本上改善油气田的 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
1. 引言
• 随着油气田的勘探和开发,勘探开发难 度日趋加大,投资和费用日益增加。这 就要求石油地质工作者尽可能地掌握油 气藏的各种参数及其分布,提高勘探开 发效益。因此,必需建立反映目前情况 的不同规模地质特征的储层、油气藏地 质模型,对油气藏进行三维空间定量的 一体化系统研究——油气藏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