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高一下学期历史期末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省高一下学期历史期末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30题;共60分)
1. (2分)《新全球史》记载,公元前6世纪,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
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史料是
A . “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B . “除井田,民得卖买”
C . “一人治之,十人食之”
D .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2. (2分) (2020高一下·黄山期末) 西周时“一人跖(踏)来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四百亩”。
引起这种变化的最直接原因是()
A . 公田变为私田
B . 铁器牛耕的推广
C . 国家走向统一
D . 封建制度的确立
3. (2分) (2017高一下·巴彦淖尔期中) “权耙扫帚扬场掀,碌碡簸箕使牛鞭;筛子抬筐麻袋囤,胶轮条筐和车绊……锄镰锨镢样样有,各种农具要健全。
”该农谣反映出古代农耕经济怎样的特点()
A . 自给自足
B . 精耕细作
C . 男耕女织
D . 家庭经营
4. (2分) (2020高一下·厦门月考)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语汇。
以下各项,反映隋唐时期我国经济较全面的一组是()
A . 釉下彩绘、水排、市镇、商帮会馆
B . 青瓷、丝路、夜市、高转筒车
C . 素纱襌衣、丝路、水排、用煤冶铁
D . 青花瓷、丝路、草市、曲辕犁
5. (2分) (2018高一下·定远开学考) 明朝万历年间《嘉定县志》记载:“(嘉定布)商贾贩鬻,近自杭、翕、清、济,远至蓟、辽、山、陕。
”嘉靖《江西省大志》记载:“(江西景德镇瓷器)自燕而北,南交趾,东际海,西被蜀,无所不至。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 区域间长途贩运发展较快
B . 景德镇制瓷业开始兴起
C . 嘉定是世界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D . 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形成
6. (2分)右图为“三角贸易”示意图,图中序号①为枪支、火药等,那么序号②③可能包括()
A . 黑奴、黄金
B . 黑奴、茶叶
C . 黄金、枪支
D . 烟草、丝绸
7. (2分) (2019高一下·邵阳期中) 下面是1750年-1900年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分额(%)
1750年1800年1830年1860年1880年1900年
整个欧洲23.228.134.253.261.362
英国 1.9 4.39.519.922.918.5
法国 4.0 4.2 5.27.97.8 6.8
2.9
3.5 3.5
4.98.513.2
德意志诸
邦/德国
美国0.10.8 2.47.214.723.6
日本 3.8 3.5 2.8 2.6 2.4 2.4
中国32.833.329.819.712.5 6.2
印度24.519.717.68.6 2.8 1.7
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 18世纪中国经济引领世界潮流
B . 德国发展速度最快,与英国抢占世界市场
C . 世界经济中心从亚洲逐步转移到欧洲
D . 两次工业革命促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8. (2分) 19世纪,工业革命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进一步发展。
下列各项中,体现了这一进步趋势的是()
A . 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B .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
C . 美国联邦共和体制的建立
D . 法德两国君主立宪整体的确立
9. (2分)“英国是最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再不需要把黑人当做商品从非洲运走,而要把他们当做劳动力留在非洲来生产原料,并为资本主义国家准备市场。
”上述材料的核心观点是
A . 英国废除了奴隶贸易
B . 奴隶贸易不符合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
C . 非洲的工业革命已经开始进行
D . 非洲成了廉价的原料产地和新的商品倾销市场
10. (2分)下表为19世纪期间世界部分城市人口(以千为单位)的统计表,它反映出的历史信息不包括()
A . 工业革命引起世界各国前所未有的城市化
B . 欧美国家已率先完成了工业化
C . 世界各地的城市化进程不均衡
D . 城市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11. (2分)(2016·茂名模拟) 1863年,李鸿章正全力准备进攻苏州的太平军,上海27家洋行联名向他提出,他们愿意出资修筑一条从上海到苏州的铁路,“由此路以扫逆氛,其便捷轻利,莫有过于此者。
”材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A . 清政府已沦为列强侵华工具
B . 列强主动推进中国近代化
C . 清政府兴办洋务的现实目的
D . 列强对华以资本输出为主
12. (2分) (2019高二下·蓟州期中) 中国自行建造的第一条铁路是()
A . 吴淞铁路
B . 川汉铁路
C . 京张铁路
D . 粤汉铁路
13. (2分) (2017高一下·泉港期末) 19世纪40—60年代,中国一些传统制造业,如纺织业、制针业等日益衰落,但制茶、缫丝、酱菜、皮革加工等传统制造业却意外获得较快发展。
材料中这些制造业“意外获得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 .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
B . 洋务派大力兴办近代工业
C . 清政府允许民间开设工厂
D . 中国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
14. (2分)李鸿章说:“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而国本乃可益固”。
洋务运动那一措施符合上述思想()
A . 创办天津机器局
B . 成立三支海军
C . 创办轮船招商局
D . 创设京师同文馆
15. (2分) (2017高二上·淮北开学考) 《请积极发展民营重工业以充实国力案》指出:为“谋国民生活的安定与抵御外侮的国防能力的充实”,“经济建设应速完成重工业”,由“中央予以指导,令各省分别举办,以民营为主,或官民合办,以助成之”。
上述方案是()
A . “百日维新”的法令
B .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方案
C . 北洋政府初期的政策
D . 20世纪50年代的“一五”计划
16. (2分) (2019高一下·赣州期中) 中国读书人历來“耻于言商,耻于言利”,而清未状元实业家张赛却在甲午战争后放弃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业,此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A . 废除科举
B . 农业衰退
C . 实业救国
D . 重利轻义
17. (2分)钱理群《天地玄黄》记载某民国杂志刊登了一则“小品”:“法币满地,深可没胫,行人往来践踏,绝无俯身拾之者,谓之‘路不拾遗’,谁曰不宜!”小品所反映的“路不拾遗”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A .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B . 抗日战争时期
C .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D . 解放战争时期
18. (2分) (2018高一下·醴陵期末) 1933年《女子月刊》以《理想爱人》为标题发起一次征文,下表是对这次征文内容的整理。
下列对图表的解读正确的是()
A . 男女择偶标准都有对爱情忠诚,说明婚姻自由成为主流
B . 男女双方都要求爱人身体强健,反映了战争年代特定的审美观
C . 男性对爱人普遍要求无攀登虚荣习气,说明当时坚守质朴的优良传统
D . 革命精神被列入择偶标准,反映了知识青年的革命激情
19. (2分) 1909年,有《京华百二竹枝词》写道:“菜罗中外酒随心,洋式高楼近百寻。
门外电灯明似昼,陕西巷深醉琼林。
”词中所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 媚外心理的驱使
B . 工业文明的影响
C . 攀比世风的结果
D . 生活水平的提高
20. (2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出于
A . 20世纪50年代
B . 20世纪60年代
C . 20世纪70年代
D . “文革”后
21. (2分) (2017高一下·浙江月考) 下列各项中,对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几次会议内容的表述错误的是()
A . “八大”:确定人民公社化运动方针
B .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改革开放战略
C . 十四大: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D . 十四届三中全会:勾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
22. (2分)列宁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
”下列事件不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 . 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思想
B . 1958年为加快建设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 . 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 在苏俄建立初期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3. (2分) (2017高三上·开封月考) 下图为1959-196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变化曲线示意图。
对此图理解正确的是()
A .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B . 左倾错误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C . 经济调整促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
D . 中苏关系变化导致GDP增速波动
24. (2分)(2019·郴州模拟) 2010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并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让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
这表明()
A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B . 党和政府努力促进社会的公平
C . 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步巨大
D .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果巨大
25. (2分) (2019高二下·湖北期中) 一位美国学者评论说,1956年,毛泽东向政治局提交了供选择的建议,即他的《论十大关系》,这篇讲话虽然用词、含义模糊,但要求却十分清楚,描绘了一种完全不同的发展战略。
对“完全不同的发展战略”的正确理解是()
A . 根据国情自主探索建设之路
B . 完全抛弃苏联的发展模式
C . 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D . 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
26. (2分) (2019高一下·河北期中) “凤阳县粮食产量三年三大步:1980年产粮5.02亿公斤;1981年产粮6.70亿公斤;1982年产粮7.15亿公斤。
”这则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
A . 凤阳县粮食产量的逐年提高
B .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地调动
C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适应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D . 改变了凤阳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27. (2分) (2018高一上·温州期中) 下列会议中,在推进国家领导体制改革和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方面迈出重要一步的是()
A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 . 全国人大五届三次会议
C . 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
D . 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
28. (2分) (2016高二下·市北期末) “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生活先好起来。
……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体现这一理念的有()
①建立人民公社②鼓励发展个体企业③开放沿海港口城市④设立经济特区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29. (2分) 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30年改革进程标志性的分水岭。
“如果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
”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A . 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 . 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C . 肯定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
D . 形成了立体全面的开放格局
30. (2分) 20世纪90年代我国进一步开放的重要标志是
A . 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B . 开放长江沿岸城市
C . 开发上海浦东
D . 开放内陆城市
二、非选择题 (共3题;共35分)
31. (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处于欧洲上升时期的人们,对黄金和财富的渴望近乎到了癫狂……仅1545—1560年间,西班牙每年从新大陆就运回黄金5500公斤,白银246000公斤……在这次世界范围内的财富大迁移的过程中,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了无可争辩的运输队,新崛起的荷兰、英国成为这次财富大迁移的最终受益者。
——《从海洋开始人生的冒险家们》
材料二:瓦特机发明前,英国工业生产动力主要是水力……这样的动力缺陷是明显的。
英国工业革命……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蒸汽机车和轮船大量出现,英国资产阶级在世界各地收购原材料推销工业品。
——《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有人在描述20世纪初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情况时指出,伦敦的居民可以在1911年的某天,一边喝下午茶,一边打电话订购世界上任何产品,想订购多少悉听尊便,并放心地等着这些东西运到自家门口;同时如果他愿意,他可以利用廉价和舒适的交通工具,立即动身去任何国家,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舒适的旅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财富大迁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蒸汽机产生的影响?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推动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32. (15分)(2019·吉安模拟)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9世纪下半叶,土地问题成为英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焦点,英国自由党提出土地改革。
其一,实施“三英亩一头牛”计划。
该计划要求国家为农村劳动者每人分配3英亩小土地和1头牛来维系生活。
其二,颁布《地方政府法》。
自由党在1894年短暂组阁期间颁布《地方政府法》,允许教区议会提供小块土地,至1902年地方政府为超过45000名佃农提供了小块土地。
然而,这既没有为自由党赢得乡村的支持,也没有改变地主主导英格兰乡村的农业结构。
其三,鼓励发展小土地和配给地。
1905年自由党一上台就任命卡灵顿勋爵为农业大臣,力图主导一场“平静的农业革命”。
——袁臻《英国自由党土地改革政策研究》
材料二《中华人民其和国土地改革法》,在如何处理好政策目标与政策措施方面提供了宝貴的经验。
其中,最为突出的有几点:关于保存富农经济政策。
富农经济与地主经济都具有剥削性质,但富农经济比地主经济有进步之处。
保存富农经济,“因为富农经济的存在及其在某种限度内的发展,对于我们国家的人民经济的发展,是有利的,因而对于广大的农民也是有利的。
”另一方面,关于没收地主生产资料分给农民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之所以规定没收地主的耕畜、农具等生产资料,“因为这些都是进行农业生产必要的生产资料,农民在分得土地后,必须有这些生产资料,才能进行生产。
”
——郑有贵《土地改革是一场伟大的历史性变革》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土地改革的背景。
(2)根据上述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中英土地改革的异同点。
(3)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上述土地改革对新时代中国土地问题的解决有何启示。
33. (5分)(2017·襄阳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革命与改良都是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探索国家生存发展出路,实现民族复兴的主要手段。
有人据此图示革命、改良、民族复兴三者问的关系(如图)。
──改编自张福运《对中国近代史上革命与改良的再认识──民族复兴的视角》
运用中国近代史有关史实,对革命、改良与民族复兴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针对革命、改良、民族复兴三者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
参考答案一、单选题 (共30题;共60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0-1、
11-1、
12-1、
13-1、
14-1、
15-1、
16-1、
17-1、
18-1、
19-1、
20-1、
21-1、
22-1、
23-1、
24-1、
25-1、
26-1、
27-1、
28-1、
29-1、
30-1、
二、非选择题 (共3题;共35分)
31-1、
31-2、
31-3、
32-1、
32-2、
32-3、
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