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I)卷(测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安市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 (2019高一上·运城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从珠海景色最美的滨海道路——情侣路上向东远眺,全长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蜿蜒腾越于一碧万顷的海面上。
这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桥梁工程,也是综合建设难度最大、最具挑战性的超级工程:在的外海搭建使用寿命120年的钢铁巨桥,在海底40多米深处建造最长的沉管隧道,穿越30万吨级航道和白海豚保护区……可以说,每一项挑战都。
“港珠澳大桥是一座的科技大桥,在这些世界级挑战的背后,是一系列创新攻坚和科技支撑的强力驱动。
”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苏权科表示。
从上空俯瞰港珠澳大桥,巨龙在离岸20多公里处倏忽隐没,再在6公里外腾空而起,(),工作人员都亲切地称其为“贝壳岛”。
贝壳岛不简单。
在外海“无中生有”造出两座面积10万平方米的小岛,且当年开工、当年成岛,创造了世界纪录。
传统沉管隧道都是‘浅埋’,但港珠澳大桥的沉管顶部荷载超过传统沉管5倍,如果按照国外经验,采用节段式管节(柔性),有可能存在接头抗力不足、接头漏水等风险。
技术人员最终从理论上揭示了深埋沉管结构体系受力及变形机理和“半刚性”沉管新结构方案。
这一方案与国外专家提出的“深埋浅做”方案相比,节省了工期。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技术人员最终从理论上提出了深埋沉管结构体系受力及变形机理和“半刚性”沉管结构新的方案。
B . 技术人员最终从理论上揭示了深埋沉管结构体系受力及变形机理,创新提出“半刚性”沉管新结构方案。
C . 技术人员最终从理论上提出了深埋沉管结构体系受力及变形机理,创新揭示了“半刚性”沉管新结构方案。
D . 技术人员最终从理论上揭示了深埋沉管结构体系受力及变形机理和“半刚性”沉管结构新的方案。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小岛像蚝贝一样连接两端
B . 两端的小岛连接在一起,状似蚝贝
C . 连接两端的小岛,状似蚝贝
D . 两端的小岛像蚝贝一样连接起来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宛若蛟龙风大浪急前所未有名副其实
B . 翩若惊鸿风大浪急前所未有名不虚传
C . 宛若蛟龙惊涛骇浪空前绝后名副其实
D . 翩若惊鸿惊涛骇浪空前绝后名不虚传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 (6分) (2017高一下·新化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红楼梦》的开篇神话
《红楼梦》是由一个神话故事开端的。
说的是大荒山无稽崖下,有一块女娲补天时未被采用的石头,幻化为神瑛侍者,每天用甘露浇灌三生石畔上的一颗绛珠仙草,后来仙草修成女身,愿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的情。
因此一事,便引出一部悲金悼玉的《红楼梦》来。
故事虽然说来荒唐无稽,但是任何神话都有其尘根俗缘。
曹雪芹编造的这个神话故事,毫无疑问也是有其现实的基础的。
那么,《红楼梦》中的这块顽石,到底生于何方何地呢?作者说是本于“大荒山,无稽崖”,用脂砚斋的话来说,就是“荒唐也,无稽也”,亦即是无可稽考之处。
在我看来,这是作者和批者有意让人处于扑朔迷离之中,它应当是真有其处的。
依据相关材料揆情度理,我认为,它应当是我国东北部的长白山。
在远古时代,人们便称此为“大荒山”。
我国第一部地理学著作《山海经》中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不咸,在肃慎之国。
”肃慎,位于我国东北的东北部;不咸,蒙语即神仙的意思;不咸山,即仙山。
长白山天池之畔有一天豁峰,山峰形状奇特。
山石巨大,其中最大的一块,便名曰“补天石”。
“绛珠仙草”又是什么呢?我认为,它即是长白山上的名贵特产人参。
人参常被称为“神草”或“仙草”,长着对生的绿叶,绿叶中间挺立着一株长长的花柱,柱上结着一串串红宝石似的珠果,颜色绛红绚丽,形状如同南国红豆,晶莹剔透。
这样看来,这个“绛珠仙草”不是人参又是什么呢?
“神瑛侍者”呢?他似是“神鹰”的谐音。
很早以前,满人中间流传一个神话:有三个仙女在长白山天池里洗
澡,有一只神鸟(也有称说神鹰的)噙来一颗绛红的仙果放到最小的仙女佛库伦的衣服上,仙女吞下红果后生个男孩,便是清世祖先布库里雍顺。
因此,神鸟(或神鹰)与绛红朱果的兰因絮果,恩恩怨怨,早就缔结在三生石畔了,曹雪芹只不过是将其巧妙地改造了一番,且完全不露一点痕迹。
为什么曹雪芹要用这么一个神话故事,来牵引出这部百年望族的兴衰史呢?曹雪芹先人早在明万历年间迁居沈阳附近,加入旗军正白旗。
他们为清室开创基业,屡立卓越功勋。
因此曹雪芹用这么一个神话故事开篇,这与他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思恋有着直接的关系。
曹雪芹生于末世,当年随同清室一同入关的八旗子弟,个个都是声名显赫,唯独他结庐在荒凉的西郊荒野村,穷困潦倒,怎能不产生“娲皇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单单剩下一块未用”的慨叹呢?
曹雪芹在一首《画中诗》中说:“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
溯源应太古,堕世又何年?有志归完璞,无才去补天。
不求邀众赏,潇洒做顽仙。
”这里明明点出这块顽石的来历,它的根源本来尊贵,详溯其源当是出自太古的大荒山(即长白山)山巅,遥想当年是何等的荣耀,只是今日才蒙蔽尘埃,埋没于蓬蒿之中。
现虽欲返璞归真,但又不能去攀结那些豪门权贵,只能是“自怨自愧,日夜悲哀”而已!并于万般无奈之中,才求诸笔墨文字,冀图得到诸如空空道人之类的人去传述其一番历历可数的心迹罢了。
(1)
下列说法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 . 《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女娲补天时未被采用的石头出自大荒山无稽崖下,作者认为大荒山就是长白山。
B . 《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绛珠仙草”,作者认为即是长白山上的名贵特产,被人们称为神草或仙草的人参。
C . 《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神瑛侍者”,作者认为“神瑛”似是“神鹰”的谐音。
D . 曹雪芹先人早在明万历年间迁居沈阳附近,加入旗军正白旗。
《红楼梦》的开篇神话故事表现了曹雪芹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情结。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作者认为大荒山即是长白山,是因为在远古时代,人们称此长白山为“大荒山”,长白山天池之畔有块
巨大山石名为“补天石”。
B . 作者认为“绛珠仙草”即人参,因为人参长着对生的绿叶,中间花柱头上结着一串串宝石似的珠果,与《红楼梦》描写的“绛珠仙草”很像。
C . 随同清室一同入关的八旗子弟,个个都是声名显赫,而曹雪芹为清室开创基业,屡立卓越功勋却穷困潦倒,所以让他产生“单单剩下一块未用” 的慨叹。
D . 满人神话中神鸟(或神鹰)与绛红珠果的兰因絮果缔结在三生石畔的故事,被曹雪芹妙若无痕地运用到了《红楼梦》中。
(3)
根据文章内容,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作者认为《山海经》中的不咸山即长白山,说明《山海经》中的地名有的是少数民族语言的音译。
B . 虽然作者在《画中诗》与《红楼梦》中都写到了“石头”,但诗中的石头与《红楼梦》中的补天石没有内在的联系。
C . 曹雪芹编造的这个神话故事,是有其现实的基础的。
那么,《水浒传》开头的神话也应该是有其尘根俗缘的。
D . 作者对《红楼梦》的开篇神话中的主要事物一一作了考证,说明作者对满族历史及满族风情非常熟悉。
3. (9分) (2017高一上·邯郸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城宋韵半城水
——古城开封的“治水经”
王胜昔赵海龙
开封临湖而生、伴河而现的景点不胜枚举,将这些独成一景的景点“串”起来,形成完整的水系生态系统,是开封人的共识。
然而,当“六河连五湖”的水系工程开建后,人们却犹豫了,因为水系工程建设涉及大面积搬迁。
陈慧玲,这位从小在御河边长大的市民,有着自己的顾虑:自家超市生意又该如何经营下去?但不搬迁又会影响水系工程。
像众多市民一样,思忖再三的陈慧玲最终选择了搬迁。
搬迁后她笑言,“居住环境比以前更美,新开
的超市店面比以前更大,生意也越来越好了”。
在搬迁名单上,还有一些私营企业。
这些企业基本都是在最短的时间内主动搬迁。
正如一位私营企业主所说:“搬迁肯定有很大损失,但能让开封更美,为生态文明让路,这是值得的。
”
推进水系工程建设,不能一迁了之。
对于一些具有较高价值的历史遗存,开封市政府出台了《古城保护与更新改造管理办法》,明确要予以保留。
贯通后的御河,引入了体验游、文化游等新业态,唤醒了沉睡的宋都美景。
想象一下:华灯映水,画舫凌波,御河之上“宋桥飞虹”“五园竞秀”“两岸叠翠”等美景尽收眼底,人在画中游的感觉怎能不油然而生?
如今,东护城河沿岸的生态廊道处,都有不少市民早起锻炼。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河道两岸几年前曾是市民随意倾倒垃圾的场地,加之屡禁不止的违章建筑,开封城市内河沿岸一度成为“脏乱差”的代表。
随着水系工程建设快速推进,为城市添“绿”成为开封市民的共同心愿。
这几年,每到植树节,市政府都会制定专项方案,以便高效、有序地引导市民义务植树。
市民义务植树的热情越来越高涨。
当然,添“绿”不只是栽几棵树那么简单,在开封市委、市政府看来,这是一项改善生态环境的系统工程。
于是,以美化环境、防风固沙、优化农业种植结构等为目标的生态廊道绿化工程全面铺开。
此项工程既促进了城市建设与生态文明的和谐,又解决了农业耕种与林业发展的矛盾。
在蔡丘村,过去,人们一直认为种树不如种田,大片大片的庄稼地难得瞧见几棵树。
由于缺少林木遮挡,每年春季风沙肆虐不已,农民的丰收愿望一次次落空。
“自从防护林网建起来后,风沙小了,粮食产量也上来了。
现在一亩小麦能比过去多打十分之一的粮食。
”农民李和德高兴地说。
从“种树不如种田”到“要想种好田,还得先种树”,开封生态环境的改善见证了农业增产的喜人变化,也促进了当地农民的思想认识转变。
如今,开封以路、河、沟、渠为骨架的农田防护林体系正在加快完善,平原绿化、防沙治沙等工作均步入全国先进行列。
作为老工业基地,开封的化工、纺织等产业较发达,一度衍生出来的众多的小化工厂、小纺织厂,曾为开封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当时在开封有近百家,有些已在行业内小有名气,但当生态文明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旋律时,这些小化工厂、小纺织厂就显得格格不入。
他们在排污治理上缺乏技术、缺少设施,这些小化工厂的外排污水严重污染了河流水质,导致一些河流水质指标长期不达标,成为当地人唯恐避之不及的“臭水沟”。
深思熟虑后,开封市委、市政府选择了“刮骨疗伤”。
众多属于“小散乱污”的化工厂、纺织厂随之关停。
随着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持续深入开展,开封水质环境逐年改善。
2016年,全市水质平均达标率为88.9%,
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2个百分点;21项考核因子的平均浓度连续多年达到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
与此同时,更多的企业加快了节能减排、转型升级步伐,经济也由此步入提质增效的发展快车道。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开封人都知道水系生态系统好,但在实际建设中,很多人曾犹豫不决,主要是怕搬迁后会影响自己的生活、工作。
B . 开封城的内河沿岸曾经成为市民们随意倾倒垃圾的场地,其主要原因是当时的开封市市民的文明素养还不够髙。
C . 生态廊道绿化工程的建设,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使得农民种的粮食增产了,从而实现了丰收的愿望,农民都很髙兴。
D . 众多小化工厂、小纺织厂虽然曾为开封经济发展作出贡献,但在排污治理上缺乏技术、设施,其所排污水严重污染了河流水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 在蔡丘村声势浩大的水系生态系统建设中,所有要搬迁企业明知会有很大损失,但由于政府补偿得当,还是在最短时间内主动搬迁。
B . 开封市经过完整的水系生态系统建设,还在御河引入了体验游、文化游等新业态,使贯通后的御河景色美不胜收。
C . 对于绿化建设工程,开封市委、市政府认为不只是栽几棵树那么简单,但开封市市民认为绿化工程就是种树添绿。
D . 以前蔡丘村的农民认为种树不如种田,但现在认为要想种好田就要先种树,这是他们在思想认识上的一个大转变。
E . 2016年,开封市水质平均达标率为88.9%,髙于全省平均水平,这完全得益于关停“小散乱污”的化工厂、纺织厂。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开封市为打造水系生态城市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4. (12分) (2019高二上·长春月考) 现代文阅读
重峦叠嶂间的田园
余秋雨
对于以陶渊明为代表的安然自立型的文化人格,中国民众不像对魏晋名士那样陌生,也不像对三国群雄那样热络,处在一种似远似近、若即若离的状态之中。
如果把陶渊明归入魏晋名士一类,可能有点粗糙。
陶渊明比曹操晚了二百多年。
他出生的时候,阮籍、嵇康也已经去世一百多年。
他与这两代人,都有明显区别。
他对三国群雄为权谋的争斗看得很透,这与魏晋名士基本一致。
但如果把他与魏晋名士细加对比,就会发现魏晋名士虽然喜欢老庄却还不够自然,在行为上有点故意,有点表演,有点“我偏要这样”的做作,这就与道家的自然观念有距离了;而且,魏晋名士身上残留着太多贵族子弟的气息,清谈中过于互相依赖,过于在乎他人的视线,而真正彻底的放达应该进一步回归自然个体,回归僻静的田园。
于是,我们眼前出现了非常重要的三段跳跃:从漫长的古代史到三国群雄,中国的文化人格基本上是与军事人格和政治人格密不可分的;魏晋名士用极端的方式把它解救出来,让它回归个体,悲壮而奇丽地当众燃烧;陶渊明则更进一步,不要悲壮,不要奇丽,更不要当众,也未必燃烧,只在都邑的视线之外过自己的生活。
安静,是一种哲学。
在陶渊明看来,魏晋名士的独立如果达不到安静,也就无法长时间保持,要么凄凄然当众而死,要么惶惶然重返仕途。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大量立誓找回自我,并确实作出了奋斗的人物,但他们没有为找回来的自我安排合适的去处,因此,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绑架了。
陶渊明说了,这个合适的去处只有一个,那就是安静。
在陶渊明之前,屈原和司马迁也得到过被迫的安静,但他们的全部心态已与朝廷兴衰割舍不开,因此即使身在安静处也无时无刻不惦念着那些不安静的所在。
陶渊明正好相反,虽然在三四十岁之间也外出断断续续做点小官,但所见所闻使他越来越殷切地惦念着田园。
回去吧,再不回去,田园荒芜了。
他天天自催。
这样一个陶渊明,应该更使民众感到陌生。
尽管他的言词非常通俗,绝无魏晋名士的艰涩,但民众的接受从来不在乎通俗,而在乎轰动,而陶渊明恰恰拒绝轰动。
民众还在乎故事,而陶渊明又恰恰没有故事。
因此,陶渊明理所当然地处于民众的关注之外。
同时,也处于文坛的关注之外,因为几乎所有的文人都学不了他的安静,他们不敢正眼看他。
他们的很多诗文其实已经受了他的影响,却还是很少提他。
直到宋代,尤其是苏东坡,才真正发现陶渊明的光彩。
由此可见,文化上真正的高峰是可能被云雾遮盖数百年之久的,这种云雾主要是朦胧在民众心间。
大家只喜欢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狂呼乱喊,却完全没有注意那一脉与天相连的隐隐青褐色,很可能是一座惊世高峰。
陶渊明这座高峰,以自然为魂魄。
他信仰自然,追慕自然,投
身自然,耕作自然,再以最自然的文笔描写自然。
请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
有了高远的心怀,有可能主动地对自己作边缘化处理。
而且,即便处在边缘,也还是充满意味。
魏晋名士对人生的高层次思考方位却被他保持住了,而且保持得那么平静、优雅。
他终于写出了自己的归结性思考: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形影神赠答诗》
“大化”﹣﹣一种无从阻遏、也无从更改的自然巨变,一种既造就了人类、又不理会人类的生灭过程,一种丝毫未曾留意任何辉煌、低劣、咆哮、哀叹的无情天规,一种足以裹卷一切、收罗一切的飓风和烈焰,一种抚摩一切、又放弃一切的从容和冷漠﹣﹣成了陶渊明的思维起点。
陶渊明认为我们既然已经跳入其间,那么,就要确认自己的渺小和无奈。
而且,一旦确认,我们也就彻底自如了。
彻底自如的物态象征,就是田园。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陶渊明的诗歌风格自然而平淡,恰恰因为这一点,所以宋代之前一直无人赏识他。
B . 作者将陶渊明和历史上的许多文人进行对比,表现出他的安静是一种自觉的处世态度。
C . 陶渊明与魏晋名士一样也追求“回归个体”,但他却表现得平静、自然、优雅。
D . 标题中的“田园”是陶渊明生命境界的象征,而“自然”就是这种境界的核心。
(2)依据原文,简要概括陶渊明诗作的特点。
(3)联系全文,谈谈你对作者笔下的陶渊明的“田园”的理解。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5. (1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郭守文,字国华,并州太原人。
父晖,从周祖征河中,战死。
守文年十四,居丧哀毁,周祖怜之,召隶帐下。
广顺初,补左班殿直。
宋初,迁西头供奉官。
蜀平,迁知简州。
时剑外多寇,守文悉招来集附。
从曹彬等平金陵,护送李煜归阙下。
时煜以拒命颇自歉不欲生见太祖守文察知之因谓煜曰国家止务恢复疆土以致太平岂复有后至之责耶煜心遂安。
太平兴国初,秦州内附,蕃部骚动,命守文乘传抚谕,西夏悦伏。
三年夏,汴水决于宁陵,发宋、亳丁壮四千五百塞之,命守文董其役。
是冬,又与阁门副使王侁、西八作副使石全振护塞灵河县决河。
八年,滑州房村河决,发卒塞之,命守文董其役。
辽人扰雄州,命守文率禁兵数万人赴援,既至,辽人乃去。
雍熙二年,诏守文率兵屯三交,俄加领武州团练使。
属夏人扰攘,命守文帅师讨之,破夏州盐城镇岌罗腻等十四族。
又破咩嵬族,歼焉。
诸部畏惧,相率来降,西鄙遂宁。
五年春,大举北伐,为幽州道行营前军步军水陆都监。
卒与辽人遇,为流矢所中,气色不挠,督战益急,军中服其量。
端拱初,改南院使、镇州路都部署。
是冬,辽骑南侵,大破之唐河。
端拱二年十月,卒,年五十五。
太宗悼惜之,赠侍中。
谥忠武,追封谯王,遣中使护丧,归葬京师。
先是,将臣戍边者多致寇以邀战功,河朔诸州殆无宁岁。
既败岐沟关,乃命守文以内职总兵镇常山以经略之。
守文既丧月余,中使自北边来言:“守文死,军士皆流涕。
”帝问:“何以得此?”对曰:“守文得奉禄赐赉悉犒劳士卒,死之日,家无余财。
”帝嗟叹久之,赐其家钱五百万,为真宗纳其女为夫人,即章穆皇后也。
(节选自《宋史·郭守文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时煜以拒命颇自歉/不欲生/见太祖/守文察知之/因谓煜曰/国家止务恢复疆土/以致太平/岂复有后至之责耶
B . 时煜以拒命/颇自歉/不欲生见太祖/守文察知之/因谓煜曰/国家止务/恢复疆土/以致太平/岂复有后至之责耶
C . 时煜以拒命颇自歉/不欲生见太祖/守文察知之/因谓煜曰/国家止务恢复疆土/以致太平/岂复有后至之责耶
D . 时煜以拒命/颇自歉/不欲生/见太祖/守文察知之/因谓煜曰/国家止务/恢复疆土/以致太平/岂复有后至之责耶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所取,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时所取,以供长辈称呼。
B . 居丧,古代为直系亲属(父母或祖父母)服丧,尊亲死后,在家守丧,不办理外事。
根据生者和逝者亲疏关系的远近,居丧时的丧服分为五个等级,依次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
C . 阙下,阙本指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阙下则一般指帝王所居之处,后来又常常借指朝廷。
D . 谥号,古代帝后、诸侯、卿大夫等死后,朝廷会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称号以褒贬善恶。
文中的“忠武”和“章穆”都是表示褒扬的谥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守文年少从军,为朝廷出力。
14岁时其父就随周祖征战而死,守文居丧尽礼,悲伤异常身形毁损。
周祖怜悯其丧父之痛,将其召至军中,不久补任左班殿直的职务。
B . 守文善于治水,能造福一方。
汴河决口时,郭守文受命负责监督管理宋州、亳州堵塞决口任务,之后又两次参与负责其他河流决口任务。
C . 守文讨贼平寇,有军事才能。
守文担任简州知州时,招降了剑门外的很多贼寇;辽兵袭扰雄州时,听闻守文要率禁兵增援就赶紧逃遁。
D . 守文关爱士卒,受皇帝褒奖。
守文得到的俸禄赏赐全部用来犒赏慰劳士卒,到去世的时候家里都没有余财。
皇帝感怀良久,并对守文的家人进行嘉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卒与辽人遇,为流矢所中,气色不挠,督战益急,军中服其量。
②先是,将臣戍边者多致寇以邀战功,河朔诸州殆无宁岁。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6. (7分)(2019·郴州模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