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林市中山中学近年-近年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最新整理)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雅俗的表现是复杂的、多样的。雅俗的差异在于文化层次的高低,在于文化积累的多少。然而这种高低和多少却又是相对的,是在比较中呈现的.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度”,超过度的限制,就会走向它的反面。
雅和俗虽然异势,但也并非水火不容,雅俗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会互相易位。“以俗为雅”这个中国美学史和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影响的理念即是典型的例证。文雅本指文采华语言修辞工致,是艺术修养高的标志,但如果一味追求文采华丽、语言精致,则又会成为千口一腔的陈辞滥调,又成了凡俗、陈俗的东西而令人生厌。这时如果别出心裁,有意从以前已遭摒弃的民间语言中汲取材料,用入作品中,则会产生清新出奇的效果,这正是高雅的一种表现.“以俗为雅”的作品,其外在的形式特征是“俗”,而其体现出来的品格、趣味却是“雅”。这里“俗"和“雅”是相互协调、相反相成、浑融一体的。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整体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反复品读选项与原文内容的细微差别之处,再做出判断.A“是我国古典美学史上最典型的雅俗差异”错,原文为“上古时期,典型的雅俗差异表现在《诗经》之中”;B “好文人诗则属人工美"说发错,原文为“好诗便要加上人工的美”;C不构成因果,古代文学家“创造不出优秀的作品”无中生有。所以选D。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B项,“极力表现了何爹剃头技艺精湛,各种发型无所不精"错误。结合“不过不要紧,他的老式推剪和剃刀都不用电——这又勾起了他对新式美发的不满和不屑”“尽管廉价,尽管古典,他的顾客还是越来越少"“但他还是决不焗油和染发,宁可败走麦城也决不背汉降魏”等分析可知,文中描写了何爹的刀法,未描写“各种发型无所不精"。故选B.
“今天是初八,估算着你是该来了.”他高兴地打开炉门,乐滋滋地倒一盆热水,大张旗鼓进入第一道程序:洗脸清头。“我这个头是要带到国外去的,你留心一点剃。"我提醒他。“放心,放心!建伢子要到阿联酋去煮饭,不也是要出国?他也是我剃的。”
洗完脸,发现停了电.不过不要紧,他的老式推剪和剃刀都不用电——这又勾起了他对新式美发的不满和不屑:“你说,他们到底是人剃头呢,还是电剃头呢?只晓得操一把电剪,一个吹筒,两个月就出了师,就开得店,那也算剃头?更好笑的是,眼下婆娘们也当剃匠,把男人的脑壳盘来拨去,耍球不是耍球,和面不是和面,成何体统?男人的头,女子的腰,只能看,不能挠.这句老话都不记得了么?”
我领教过他的微型青龙偃月。其一是“关公拖刀”:刀背在顾客后颈处长长地一刮,刮出顾客麻酥酥的一阵惊悚,让人十分享受。其二是“张飞打鼓”:刀口在顾客后颈上弹出一串花,同样让顾客特别舒服。“双龙出水"也是刀法之一,意味着刀片在顾客鼻梁两边轻捷地铲削。“月中偷桃”当然是另一刀法,意味着刀片在顾客眼皮上轻巧地刨刮。
文雅适合的是士大夫知识阶层的口味,反映的是他们的思想感情和审美习惯。文雅的重要内容是指语言中显示出的文化知识的积累。在语言中引用或化用古人语句、古典古事,可使语言有苍古博厚之风。古代的批评家认为,知识、学问的有无或多少是区别雅俗的重要标准。清人毛奇龄说:“天下惟雅须学,而俗不必学;惟典则须学,而鄙与熟则不必学.”读书是求雅去俗的最好途径。
那一定是人生最后的极乐。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节)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运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冷静地表述:“村里的脑袋越来越少,……好多脑袋入土了……"诙谐地表现出村庄人口的减少使何爹的生计越来越难以维持的境况.
B。 文章中极力描写何爹的“青龙偃月刀”和他将一把剃刀用得跟关羽耍大刀一样出神人化的刀法。作者用了一系列传神的动词,极力表现了何爹剃头技艺精湛,各种发型无所不精。
6。 文章结尾处细写何爹给三明爹最后一次剃头的情景,这样安排有何妙处?
【答案】4. B 5. ①题目运用比喻手法,将何爹的剃刀比作关羽的“青龙偃月刀”,表现何爹剃刀手法精妙,跟关羽耍大刀一样用得出神入化,堪称微型青龙偃月。②赞美何爹为人讲信义,重感情的高尚品德,有如关帝爷“义绝”的美名。揭示文本主旨.
C. 何爹一生固守传统的技艺,坚守自己的信念,不愿趋时而适应追求时髦的年轻人的需要,不肯敷衍应付而是精益求精,但生意却一天天冷清,手艺面临淘汰。
D. 小说中风趣活泼的方言俚语与小说人物身份恰如其分地融合在一起,文中有关何爹对新式美发的不满和不屑的描写,使人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让人读罢忍俊不禁。
5. 《三国演义》中关帝爷的“青龙偃月刀"是一把杀人利器,作家把它作为小说的标题,请简要分析小说标题的意蕴。
“以俗为雅”的理念还可以运用到文学创作的体裁、题材、意境等领域。如表现在体裁方面,古代文学家、批评家通常推崇雅体,贬斥俗体,如民间歌谣就被视为俗体而受到贬斥。但也有一些作家看到了这种体裁所蕴涵的艺术价值,如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
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文雅和通俗。梁启超的看法对我们很有启发。他将诗分为“文人诗”和“民间歌谣”两类,并指出:“简单说,好歌谣纯属自然美,好诗便要加上人工的美。”“对于自然美加上些人工,又是别一种风味的美,譬如美的璞玉,经琢磨雕饰而更美;美的花卉,经栽植布置而更美。”
三明爹一辈子只有一个发型,就是刨光头,多年来是何爹刀下最熟悉、最亲切、最忠实的脑袋。虽然不识几个字,三明爹却是他背诗的最好听众。有一段,三明爹好久没送脑袋来了,何爹算着日子,不免起了疑心。他翻过两个岭去看望老朋友,发现对方久病在床,已经脱了形,奄奄一息.
他含着泪回家,取来了行头,再给对方的脑袋上刨一次,包括使完了他全部的绝活。三明爹半躺着,舒服地长长吁出一口气:“贼娘养的好过呀。兄弟,我这一辈子抓泥捧土,脚吃了亏,手吃了亏,肚子也吃了亏呵。搭伴你,就是脑壳没有吃亏。我这个脑壳,来世……还是你的。”何爹含着泪说:“你放心,放心."光头脸上带着笑,慢慢合上了眼皮,像睡过去了。何爹再一次“张飞打鼓”:刀口在光亮亮的头皮上一弹,弹出了一串花,由强渐弱,余音袅袅,算是最后一道工序完成.他看见三明爹眼皮轻轻跳了一下。
从人类文明脱离动物本性起步之际,雅与俗的分野就产生了。人类文明进步愈大,文化层次愈高,知识修养积累得愈丰厚,雅俗的差异就愈显著。上古时期,典型的雅俗差异表现在《诗经》之中.《诗经》的内容分为风、雅、颂三类,风诗的作者多为农夫走卒、妇人女子,多道田间闾巷的山情水音,显得浅近野俗一些;雅诗则多出自公卿士大夫之手,较为讲求辞采,显示出作者较高的文化修养。因而雅诗与文采相联系,成为“文雅"。文雅观念的形成也与孔子有关,《论语·雍也》记孔子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其文质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选自《论文雅》有删改)
1。 下列关于“文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文雅是和野俗相对的范畴,二者是对立的两极,相反相成。
B。 “以俗为雅”理念出现后,文采华美、语言修辞工致,就不再是文雅 标准了。
C. 文雅观念的形成与人类文明进步直接相关,也与孔子影响后世的文质观有关。
D. 引用化用古语,使语言苍古博厚,显示出丰厚的文化积累,是文雅的重要内容。
我笑他太老腔老板,劝他不必过于固守男女之防.
“好吧好吧,就算男人的脑壳不金贵了,可以由婆娘们随便来挠,但理发不用剃刀,像什么话呢?”他振振有词地说,剃匠剃匠,关键是剃,是一把刀。剃匠们以前为什么都敬奉关帝爷?就因为关大将军的功夫也是在一把刀上,过五关,斩六将,杀颜良,诛文丑,于万军之阵取上将军头颅如探囊取物。要是剃匠手里没有这把刀,起码一条,光头就是刨不出来的,三十六种刀法也派不上用场。”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 分析综合C。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青龙偃月刀
韩少功
何爹剃头几十年,是个远近有名的剃匠师傅.无奈村里的脑袋越来越少,包括好多脑袋打工去了,好多脑袋移居山外了,好多脑袋入土了,算一下,生计越来越难以维持—-他说起码要九百个脑袋,才够保证他基本的收入。这还没有算那些一头红发或一头绿发的脑袋。何爹不愿趋时,说年轻人要染头发,五颜六色地染下来,狗不像狗,猫不像猫,还算是个人?他不是不会染,是不愿意染。师傅没教给他的,他绝对不做。结果,何爹的生意一天天更见冷清。我去找他剪头的时候,在几间房里寻了个遍,才发现他在竹床上睡觉。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要从文章中关于雅俗关系中进行辨析,可参考文章第四第五段进行仔细分辨,做出判断取舍。
A“唯有读书才能求雅去俗"说法太绝对,原文是“读书是求雅去俗的最好途径”;B“以俗为雅即是典型例证”的说发错,“以俗为雅”是“雅俗在一定条件下也会相互易位"的典型例证;D应为“以俗为雅"的作品中“俗雅是相互协调、相反相成、浑融一体的”。所以选C。
2. 下列对雅俗关系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雅俗的差异在于文化层次的高低和文化积累的多少,唯有读书才能求雅去俗.
B。 任何事物都有度,超过度的限制,就会走向它的反面,以俗为雅即是典型例证。
C. 一味讲求文采和语言,就会成“俗”;使用民间语言别出心裁,则会现“雅”。
D. 雅和俗虽然异势,但并非水火不容,它们是相互协调、相反相成、浑融一体的。
至于“哪吒探海”更是不可错过的一绝:刀尖在顾客耳朵窝子里细剔,似有似无,若即若离,不仅净毛除垢,而且让人痒中透爽,整个耳朵顿时清新和开阔,整个面部和身体为之牵动,招来嗖嗖嗖八面来风.气脉贯通和精血涌跃之际,待剃匠从容收刀,受用者一个喷嚏天昏地暗,尽吐五脏六腑之浊气。
何师傅操一杆青龙偃月,阅人间头颅无数,一套古典绝活玩下来,他只收三块钱.
尽管廉价,尽管古典,他的顾客还是越来越少。有时候,他成天只能睡觉,一天下来也等不到一个脑袋,只好招手把笑花子那流浪崽叫进门,同他说说话,或者在他头上活活手,提供免费服务.但他还是决不焗油和染发,宁可败走麦城也决不背汉降魏。大概是白天睡多了,他晚上反而睡不着,常常带着笑花子去邻居家看看电视,或者去老朋友那里串门坐人家。从李白的“床前明月光”,到白居易的“此恨绵绵无绝期”,他诗兴大发时,能背出很多古人的诗作。
3。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 《诗经》中“风诗”显得浅近野俗,“雅诗”讲求辞采成为“文雅”,是我国古典美学史上最典型的雅俗差异。
B。 梁启超将诗分为“文人诗”和“民间歌谣"两类,他认为好民间歌谣纯属自然美,而好文人诗则属人工美。
C. 古代文学家通常不能发现民间歌谣所蕴涵的艺术价值,将其视为俗体加以贬斥,因而创造不出优秀的作品。
D. 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虽然雅俗的表现是复杂的,但知识、学问的有无或多少始终是区别雅俗的重要标准。
【答案】1。 B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要从文章找到与“文雅”概念相关的语段,然后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与原文内容关系“文雅”的表述进行辨识,再做判断取舍.B“文采华美,语言修辞工致,就不再是文雅的标准了”表述不正确,原文是“如果一味追求文采华丽、语言精致,则又会成为千口一腔的陈辞滥调,又成了凡俗、陈俗的东西而令人生厌”,所以选B。
广西桂林市中山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考试用时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题。
在古典美学中,雅俗与“文野”分别组合,成为两组相对的范畴,即文雅和野俗。二者是对立的两极,相反而又相成。
6. ①情节安排:以何爹为三明爹剃头结尾,这是将故事推向高潮,使小说曲折有波澜,增强了小说 可读性。
②人物形象:它从正、侧两方面又一次体现何爹剃头技艺 精湛,进一步塑造何爹承情重义的形象。
③主旨理解:它深化了小说主题,不仅表达了作者对何爹高尚人格的敬重赞颂之情,也隐含着对像传统剃头法这样的传统文化日益走向没落的酸楚和忧虑.(或:剃头让三明爹快乐而安详地离世,其中既包含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留恋和赞美,也隐喻目睹它走向没落而无力挽回的无奈和悲凉。)
雅和俗虽然异势,但也并非水火不容,雅俗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会互相易位。“以俗为雅”这个中国美学史和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影响的理念即是典型的例证。文雅本指文采华语言修辞工致,是艺术修养高的标志,但如果一味追求文采华丽、语言精致,则又会成为千口一腔的陈辞滥调,又成了凡俗、陈俗的东西而令人生厌。这时如果别出心裁,有意从以前已遭摒弃的民间语言中汲取材料,用入作品中,则会产生清新出奇的效果,这正是高雅的一种表现.“以俗为雅”的作品,其外在的形式特征是“俗”,而其体现出来的品格、趣味却是“雅”。这里“俗"和“雅”是相互协调、相反相成、浑融一体的。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整体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反复品读选项与原文内容的细微差别之处,再做出判断.A“是我国古典美学史上最典型的雅俗差异”错,原文为“上古时期,典型的雅俗差异表现在《诗经》之中”;B “好文人诗则属人工美"说发错,原文为“好诗便要加上人工的美”;C不构成因果,古代文学家“创造不出优秀的作品”无中生有。所以选D。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B项,“极力表现了何爹剃头技艺精湛,各种发型无所不精"错误。结合“不过不要紧,他的老式推剪和剃刀都不用电——这又勾起了他对新式美发的不满和不屑”“尽管廉价,尽管古典,他的顾客还是越来越少"“但他还是决不焗油和染发,宁可败走麦城也决不背汉降魏”等分析可知,文中描写了何爹的刀法,未描写“各种发型无所不精"。故选B.
“今天是初八,估算着你是该来了.”他高兴地打开炉门,乐滋滋地倒一盆热水,大张旗鼓进入第一道程序:洗脸清头。“我这个头是要带到国外去的,你留心一点剃。"我提醒他。“放心,放心!建伢子要到阿联酋去煮饭,不也是要出国?他也是我剃的。”
洗完脸,发现停了电.不过不要紧,他的老式推剪和剃刀都不用电——这又勾起了他对新式美发的不满和不屑:“你说,他们到底是人剃头呢,还是电剃头呢?只晓得操一把电剪,一个吹筒,两个月就出了师,就开得店,那也算剃头?更好笑的是,眼下婆娘们也当剃匠,把男人的脑壳盘来拨去,耍球不是耍球,和面不是和面,成何体统?男人的头,女子的腰,只能看,不能挠.这句老话都不记得了么?”
我领教过他的微型青龙偃月。其一是“关公拖刀”:刀背在顾客后颈处长长地一刮,刮出顾客麻酥酥的一阵惊悚,让人十分享受。其二是“张飞打鼓”:刀口在顾客后颈上弹出一串花,同样让顾客特别舒服。“双龙出水"也是刀法之一,意味着刀片在顾客鼻梁两边轻捷地铲削。“月中偷桃”当然是另一刀法,意味着刀片在顾客眼皮上轻巧地刨刮。
文雅适合的是士大夫知识阶层的口味,反映的是他们的思想感情和审美习惯。文雅的重要内容是指语言中显示出的文化知识的积累。在语言中引用或化用古人语句、古典古事,可使语言有苍古博厚之风。古代的批评家认为,知识、学问的有无或多少是区别雅俗的重要标准。清人毛奇龄说:“天下惟雅须学,而俗不必学;惟典则须学,而鄙与熟则不必学.”读书是求雅去俗的最好途径。
那一定是人生最后的极乐。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节)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运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冷静地表述:“村里的脑袋越来越少,……好多脑袋入土了……"诙谐地表现出村庄人口的减少使何爹的生计越来越难以维持的境况.
B。 文章中极力描写何爹的“青龙偃月刀”和他将一把剃刀用得跟关羽耍大刀一样出神人化的刀法。作者用了一系列传神的动词,极力表现了何爹剃头技艺精湛,各种发型无所不精。
6。 文章结尾处细写何爹给三明爹最后一次剃头的情景,这样安排有何妙处?
【答案】4. B 5. ①题目运用比喻手法,将何爹的剃刀比作关羽的“青龙偃月刀”,表现何爹剃刀手法精妙,跟关羽耍大刀一样用得出神入化,堪称微型青龙偃月。②赞美何爹为人讲信义,重感情的高尚品德,有如关帝爷“义绝”的美名。揭示文本主旨.
C. 何爹一生固守传统的技艺,坚守自己的信念,不愿趋时而适应追求时髦的年轻人的需要,不肯敷衍应付而是精益求精,但生意却一天天冷清,手艺面临淘汰。
D. 小说中风趣活泼的方言俚语与小说人物身份恰如其分地融合在一起,文中有关何爹对新式美发的不满和不屑的描写,使人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让人读罢忍俊不禁。
5. 《三国演义》中关帝爷的“青龙偃月刀"是一把杀人利器,作家把它作为小说的标题,请简要分析小说标题的意蕴。
“以俗为雅”的理念还可以运用到文学创作的体裁、题材、意境等领域。如表现在体裁方面,古代文学家、批评家通常推崇雅体,贬斥俗体,如民间歌谣就被视为俗体而受到贬斥。但也有一些作家看到了这种体裁所蕴涵的艺术价值,如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
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文雅和通俗。梁启超的看法对我们很有启发。他将诗分为“文人诗”和“民间歌谣”两类,并指出:“简单说,好歌谣纯属自然美,好诗便要加上人工的美。”“对于自然美加上些人工,又是别一种风味的美,譬如美的璞玉,经琢磨雕饰而更美;美的花卉,经栽植布置而更美。”
三明爹一辈子只有一个发型,就是刨光头,多年来是何爹刀下最熟悉、最亲切、最忠实的脑袋。虽然不识几个字,三明爹却是他背诗的最好听众。有一段,三明爹好久没送脑袋来了,何爹算着日子,不免起了疑心。他翻过两个岭去看望老朋友,发现对方久病在床,已经脱了形,奄奄一息.
他含着泪回家,取来了行头,再给对方的脑袋上刨一次,包括使完了他全部的绝活。三明爹半躺着,舒服地长长吁出一口气:“贼娘养的好过呀。兄弟,我这一辈子抓泥捧土,脚吃了亏,手吃了亏,肚子也吃了亏呵。搭伴你,就是脑壳没有吃亏。我这个脑壳,来世……还是你的。”何爹含着泪说:“你放心,放心."光头脸上带着笑,慢慢合上了眼皮,像睡过去了。何爹再一次“张飞打鼓”:刀口在光亮亮的头皮上一弹,弹出了一串花,由强渐弱,余音袅袅,算是最后一道工序完成.他看见三明爹眼皮轻轻跳了一下。
从人类文明脱离动物本性起步之际,雅与俗的分野就产生了。人类文明进步愈大,文化层次愈高,知识修养积累得愈丰厚,雅俗的差异就愈显著。上古时期,典型的雅俗差异表现在《诗经》之中.《诗经》的内容分为风、雅、颂三类,风诗的作者多为农夫走卒、妇人女子,多道田间闾巷的山情水音,显得浅近野俗一些;雅诗则多出自公卿士大夫之手,较为讲求辞采,显示出作者较高的文化修养。因而雅诗与文采相联系,成为“文雅"。文雅观念的形成也与孔子有关,《论语·雍也》记孔子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其文质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选自《论文雅》有删改)
1。 下列关于“文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文雅是和野俗相对的范畴,二者是对立的两极,相反相成。
B。 “以俗为雅”理念出现后,文采华美、语言修辞工致,就不再是文雅 标准了。
C. 文雅观念的形成与人类文明进步直接相关,也与孔子影响后世的文质观有关。
D. 引用化用古语,使语言苍古博厚,显示出丰厚的文化积累,是文雅的重要内容。
我笑他太老腔老板,劝他不必过于固守男女之防.
“好吧好吧,就算男人的脑壳不金贵了,可以由婆娘们随便来挠,但理发不用剃刀,像什么话呢?”他振振有词地说,剃匠剃匠,关键是剃,是一把刀。剃匠们以前为什么都敬奉关帝爷?就因为关大将军的功夫也是在一把刀上,过五关,斩六将,杀颜良,诛文丑,于万军之阵取上将军头颅如探囊取物。要是剃匠手里没有这把刀,起码一条,光头就是刨不出来的,三十六种刀法也派不上用场。”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 分析综合C。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青龙偃月刀
韩少功
何爹剃头几十年,是个远近有名的剃匠师傅.无奈村里的脑袋越来越少,包括好多脑袋打工去了,好多脑袋移居山外了,好多脑袋入土了,算一下,生计越来越难以维持—-他说起码要九百个脑袋,才够保证他基本的收入。这还没有算那些一头红发或一头绿发的脑袋。何爹不愿趋时,说年轻人要染头发,五颜六色地染下来,狗不像狗,猫不像猫,还算是个人?他不是不会染,是不愿意染。师傅没教给他的,他绝对不做。结果,何爹的生意一天天更见冷清。我去找他剪头的时候,在几间房里寻了个遍,才发现他在竹床上睡觉。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要从文章中关于雅俗关系中进行辨析,可参考文章第四第五段进行仔细分辨,做出判断取舍。
A“唯有读书才能求雅去俗"说法太绝对,原文是“读书是求雅去俗的最好途径”;B“以俗为雅即是典型例证”的说发错,“以俗为雅”是“雅俗在一定条件下也会相互易位"的典型例证;D应为“以俗为雅"的作品中“俗雅是相互协调、相反相成、浑融一体的”。所以选C。
2. 下列对雅俗关系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雅俗的差异在于文化层次的高低和文化积累的多少,唯有读书才能求雅去俗.
B。 任何事物都有度,超过度的限制,就会走向它的反面,以俗为雅即是典型例证。
C. 一味讲求文采和语言,就会成“俗”;使用民间语言别出心裁,则会现“雅”。
D. 雅和俗虽然异势,但并非水火不容,它们是相互协调、相反相成、浑融一体的。
至于“哪吒探海”更是不可错过的一绝:刀尖在顾客耳朵窝子里细剔,似有似无,若即若离,不仅净毛除垢,而且让人痒中透爽,整个耳朵顿时清新和开阔,整个面部和身体为之牵动,招来嗖嗖嗖八面来风.气脉贯通和精血涌跃之际,待剃匠从容收刀,受用者一个喷嚏天昏地暗,尽吐五脏六腑之浊气。
何师傅操一杆青龙偃月,阅人间头颅无数,一套古典绝活玩下来,他只收三块钱.
尽管廉价,尽管古典,他的顾客还是越来越少。有时候,他成天只能睡觉,一天下来也等不到一个脑袋,只好招手把笑花子那流浪崽叫进门,同他说说话,或者在他头上活活手,提供免费服务.但他还是决不焗油和染发,宁可败走麦城也决不背汉降魏。大概是白天睡多了,他晚上反而睡不着,常常带着笑花子去邻居家看看电视,或者去老朋友那里串门坐人家。从李白的“床前明月光”,到白居易的“此恨绵绵无绝期”,他诗兴大发时,能背出很多古人的诗作。
3。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 《诗经》中“风诗”显得浅近野俗,“雅诗”讲求辞采成为“文雅”,是我国古典美学史上最典型的雅俗差异。
B。 梁启超将诗分为“文人诗”和“民间歌谣"两类,他认为好民间歌谣纯属自然美,而好文人诗则属人工美。
C. 古代文学家通常不能发现民间歌谣所蕴涵的艺术价值,将其视为俗体加以贬斥,因而创造不出优秀的作品。
D. 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虽然雅俗的表现是复杂的,但知识、学问的有无或多少始终是区别雅俗的重要标准。
【答案】1。 B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要从文章找到与“文雅”概念相关的语段,然后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与原文内容关系“文雅”的表述进行辨识,再做判断取舍.B“文采华美,语言修辞工致,就不再是文雅的标准了”表述不正确,原文是“如果一味追求文采华丽、语言精致,则又会成为千口一腔的陈辞滥调,又成了凡俗、陈俗的东西而令人生厌”,所以选B。
广西桂林市中山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考试用时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题。
在古典美学中,雅俗与“文野”分别组合,成为两组相对的范畴,即文雅和野俗。二者是对立的两极,相反而又相成。
6. ①情节安排:以何爹为三明爹剃头结尾,这是将故事推向高潮,使小说曲折有波澜,增强了小说 可读性。
②人物形象:它从正、侧两方面又一次体现何爹剃头技艺 精湛,进一步塑造何爹承情重义的形象。
③主旨理解:它深化了小说主题,不仅表达了作者对何爹高尚人格的敬重赞颂之情,也隐含着对像传统剃头法这样的传统文化日益走向没落的酸楚和忧虑.(或:剃头让三明爹快乐而安详地离世,其中既包含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留恋和赞美,也隐喻目睹它走向没落而无力挽回的无奈和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