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玉龙镇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绵阳市玉龙镇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8题。
庸人
被平凡的日常生活压倒的人是庸人。
缺乏历史事变,平凡的日常生活使人平庸化。
法国哲学家萨特有一位战友,是一名军官,战事一歇,便不得不闲居在家。
因为闲居,于是感受到平凡生活的挤压。
当有一天萨特接到他出事的电话,赶赴医院探望老友时,那位老友兴致冲冲指着被汽车撞断的腿说:“太好了,终于出事子!”这句话使洞悉人心的哲学家惊讶得半天透过没透过气来。
无所事事,无所作为,激起人一肚子烦恼,使人陷入无比强烈的平庸感之中。
自甘庸碌、缺乏精神的人也是庸人。
他们信奉庸俗主义,带着庸人气味的市侩习气,眼界狭隘,自私自利,对现实抱着妥协的态度。
在灰色生活中,他们只希求动物所希求的生存。
一个女人可以俊俏而又规矩,但没有精神;一首诗可以工整而又优雅,但没有精神;一次演说可以华美而又严谨,但没有精神。
同样,在庸人的生活里人们找不出毛病,但他们没有精神。
庸人活动着的,只是他们的躯壳。
庸俗、平庸是庸人的性格。
庸俗常常是由于缺乏对真理的感觉,对事业、正义的感觉。
我们应该达到更高一级的认识层面,否则有关真理、正义、美这一类理念就永远不会走进我们的思想中来。
平庸是伟大的对立物。
伟大是克服平庸的志向,这志向在心力的作用下把人推入跃动的历史感,推入一种自由活动之中,这活动由真正活泼的生命目的持续着,并加强着人的独特的生命,从而成为人类克服停滞与僵化的积极力量。
相反,平庸作为那种承认无能、丧失生动活泼的生命力的志向,吞噬着人的生命,把自己的血肉之躯变成一堆废墟,一具行走的活尸。
它让人停留在此地,而不再向往那最高的存在。
僵化或保守是庸人的另一种性格。
庸人具有市民的循规蹈矩的性质,因而是保守主义者。
他们常常过分强调自我克制以至于落后于时代前进的步伐,并且还往往从这种克制、僵化、蜕化出发,对那些富有朝气的人吹毛求疵;他们总会在最后同新环境妥协,在新环境和生气勃勃的人面前,只满足于回忆往事。
这是那些性情比较温和、心地比较善良的僵化之人的结局。
至于那一些性格乖戾、自以为是的庸人,则只能从僵化走向固执已见的冥顽不化。
僵化是悲观或老化的庸人意志,是一种夕阳精神。
(选自苏教版必修五读本)
16.结合全文,请概括庸人的性格有哪些?(6分)
17.简要分析庸人的性格是如何形成的?(6分)
18.结合自己的现实生活,你认为我们该如何做才能不成为庸人?(6分)
参考答案:
16、庸俗、平庸、僵化(保守)。
(每点2分)
17、被平凡的日常生活压倒;自甘庸碌、缺乏精神。
(每点3分)
18、有事做,有作为,不轻易向现实妥协,有精神,有追求,有朝气,向往伟大,懂得变通,要积极的适应生活改变生活,要有乐观的态度。
(每点1分,答满4点即得满分)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戏曲脸谱与传统文化
中国戏曲脸谱,是戏曲文化现象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戏曲脸谱中折射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方面。
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儒家文化又以伦理道德为本位,因此,道德化成为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
在这浓重的道德化的文化氛围中生长的戏曲艺术当然也充满了道德化的色彩。
儒家强调忠、孝、节、义,这在戏曲中有充分体现。
戏曲的道德化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善恶分明的人物形象,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药人救世的教化功能等方面。
戏曲脸谱着重表现人物性格、品德,寓褒贬,别善恶,充满着浓厚的道德评价色彩,这正是儒家文化的伦理道德内容在戏曲脸谱中的体现。
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对戏曲脸谱形成了约定俗成的共识,如脸谱色彩的红表忠勇、黑表刚直、白表奸邪、蓝表威猛、黄表阴狠、绿表强悍、紫表耿介等。
戏曲在综合诸多传统艺术成果的同时,也受到诸多传统艺术美学思想的影响,戏曲脸谱的审美意识同样也受到各门传统艺术的影响。
脸谱的勾画创作和中国书法的书写创作有相似之处。
书法是从一撇一捺的文字书写中产生的艺术形式,脸谱则是从一勾一抹的人物化妆中产生的艺术形式,两者在创作程序上都表现出很强的程式化特征,正所谓无法不成谱。
两者在用笔方式上也有相似之处,都讲究线条流畅而有力度,节奏鲜明而神采飞扬。
脸谱的审美意识受到中国画美学思想的重大影响。
如中国画中“重神似”而“轻形似”的美学思想,就被运用到戏曲脸谱中,脸谱中的“离形”、“取形”、“传神”,就是中国画中“遗貌取神”的“重神似”的美学思想的体现。
脸谱的构图章法也与中国画一样,讲究疏密、插穿、避让、虚实、匀衡等。
脸谱的勾画笔法也与中国画笔法相通,轻重缓急、顿挫有致。
总之,脸谱的创作与中国画创作一样,有谱有法。
戏曲产生于民间,戏曲文化与民间美术有着更紧密的联系。
民间美术中的木版年画、窗花剪纸、纸扎糖塑、服饰刺绣、泥人、葫芦雕刻、建筑彩绘和雕刻等,都有戏曲人物形象,其中戏曲脸谱艺术也是其经常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
民间美术作品中的脸谱,与戏曲舞台上的脸谱基本上是一致的。
但有时也有与戏台上不尽相同的脸谱图案,这既是民间美术中感情的自由发挥的结果,又是对戏曲理解基础上的再创造的结果。
不一定合科学规范,但却能传神写意。
这样一来,脸谱与民间美术的关系就是相辅相成的了。
脸谱给民间美术提供了大量素材;民间美术又给脸谱提供了可供吸取的丰富营养,而且民间美术为脸谱乃至整个戏曲艺术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使戏曲人物形象(包括脸谱)深入到百姓生活的许多方面。
6.下列对“戏曲脸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戏曲脸谱注重表现人物性格、品德,寄寓褒贬,区别善恶,折射出儒家文化的伦理道德观念。
B. 戏曲脸谱在用笔方式上讲究线条流畅而有力度,节奏鲜明,审美意识上明显受到书法的影响。
C. 戏曲脸谱表现的题材有民间美术中的木版年画、窗花剪纸、纸扎糖塑、服饰刺绣、泥人、葫芦雕刻等等。
D. 戏曲脸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因而具有浓厚的道德化倾向。
7.本文的作者认为戏曲脸谱的审美意识受到各门传统艺术的影响,以下说法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A.脸谱艺术是从一勾一抹的人物化妆中产生的,在创作程序上与书法一样表现出程式化特征。
B.“离形”、“取形”、“传神”,是中国画“遗貌取神”的美学思想在脸谱艺术中的集中体现。
C.中国画讲究疏密、插穿、避让、虚实、匀衡等,戏曲脸谱的构图章法与中国传统绘画相通。
D.戏曲文化与民间美术有着紧密的联系,戏曲脸谱艺术经常表现在民间美术中的人物形象上。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书法是从一撇一捺的文字书写中产生的艺术形式,脸谱也是如此,由此可知,脸谱的创作与中国画创作一样,有谱有法。
B.戏曲艺术是在浓重的道德化的文化氛围中生长起来的,儒家强调的忠、孝、节、义,自然在戏曲中也有充分体现。
C.因为感情的自由发挥和对戏曲理解基础上的再创造的要求不同,因而,民间美术作品中的脸谱,与戏台上有不尽相同的脸谱图案。
D.戏曲脸谱是在综合了中国古代各种艺术形式诸如京剧、书法、中国画、民间美术等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传统艺术。
参考答案:
6. C(戏曲脸谱与民间美术关系颠倒,应该为脸谱艺术是民间美术表现的题材之一)
7. D(此项阐述的是两者相辅相成的关系,而非审美意识的影响)
8. B(A. “脸谱也是如此”偷换了内容。
C.不是“要求不同”。
D.无中生有,本文没有谈到京剧。
)
略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母亲的中药铺
甘典江
(1)那时候,我最喜欢去的地方,一是新华书店,一是母亲的中药铺。
前者,是因为我爱看爱买连环画;后者,是因为我喜欢嗅闻那些中药的味道,特别是咀嚼几片苦甜苦甜的甘草。
(2)母亲当过赤脚医生。
八十年代初,母亲参加医疗培训后,加入了城关镇合作医疗站。
(3)医疗站在我读书的中学附近,临街两间旧木房。
一间开处方和打针,另一间,是药铺。
和母亲一起在守药铺的,还有三个阿姨。
一天到晚,她们就做三件事:抓药,打针,织毛衣。
除此之外,便是无休无止的聊天。
我注意到,她们抓药非常麻利,瞟一眼处方,就可以找到相应的抽屉。
仅凭手抓,就基本准确,最后还是放进小秤称一称,添点或减点。
然后,把药倒入毛边纸或废报纸,包好扎紧,写几个字交待几句,递给别人。
(4)只要一走进药铺,我就被一股浓重的药香包裹得严严实实,有点喘不过气来,但一习惯就好了。
我望着那些神秘莫测的抽屉,瞅着那些贴着标签的药名,兴奋不已:什么“半夏,黄精”,什么“益母草、白芨”,都是曼妙的植物。
当然,也有的是矿物和其他异类,比如“朱砂、雄黄、海马”,不由得使我产生了相关的联想:这朱砂,肯定就是国画中传统的红色颜料吧?李可染曾用顶级
朱砂绘过四张毛主席诗意图《万山红遍》,已成画史上的经典。
至于雄黄,不就是许仙意气用事的东西吗?所谓的海马,只是相当于一条小鱼而已。
(5)其中,我最喜欢的药草,是甘草。
首先,是因为它的名字,甘草,望文生义,不就是“甘甜之草”吗?昔时,神农氏遍尝百草,解毒靠的就是这宝贝。
再加上,我自己就姓“甘”,与这甘草,是家门,五百年前,应是同根而生之族。
最早,是母亲教我嚼的甘草,一是因为它的药理,二是可以变相地替代水果糖,八十年代,任何甜味都是奢侈品。
就这样,我嚼着甘草成长着,自以为嚼出了甘草的本真之味,破解了甘草的一切密码。
(6)母亲还爱用党参来炖乌骨鸡和猪肚,补血。
她营养不足,严重贫血。
人参太贵,吃不起。
还有金银花和枸杞,母亲他们都用来泡茶喝。
自然,我也跟着全部享受到了。
(7)在自家的院子墙角,母亲还栽了几株三七。
蔓延的藤叶牵上墙,覆盖成了一面翠绿的毯子,像青绿山水画的设色,极其养眼。
可惜,后来拆迁,毁于一旦,使我失去了这一片翠绿。
母亲只好把三七块茎挖出,收藏好。
她说,三七可以治妇科恶疾,以及跌打损伤。
(8)九十年代的某一天,这个合作医疗站被撤销了。
回到家,母亲专职做她的家庭主妇。
赚钱的任务,彻底由父亲负责。
那个中药铺,被别人买去,改作了服装店。
从此,街上流行的药店,大多是连琐的西药店。
在我的印象中,传统的中药是文化,望闻问切的中医大夫,近似于诗人。
相反,我害怕西药西医,因为这些东西是实验室配制合成出来的化学组织,成分复杂而可疑,至少没有一个在阳光之下生长的过程,没有温度、湿度,更无个性与灵魂。
我实在难以想象,“阿莫西林”比母亲的“金银花”会更让我亲近与信赖。
甚至,当我感冒受寒,母亲亲手煎熬的一罐红糖姜开水,也会比最昂贵的感冒灵更能帮我发汗,助我痊愈,让我心暖。
(9)现在,父亲走了,去了天国。
母亲一个人守着我们,在空旷的屋顶上栽花种菜。
母亲身子瘦弱,时有病痛,我很是担忧,同时,我又安慰自己:生病不正常吗?不正证明了人在活着?何况,这世上,还有那么多栩栩如生的药在陪护呢。
一根草是药,一撇叶是药,一线阳光,一滴水,也都是,甚至,一个人可以是另一个人的灵芝。
母亲多年与草木为伴,沉浸于无边无际的药香之中。
于我而言,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为我清热解毒,可以抵御这世间的种种伤害。
(本文有删节)
4. 对文章的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第三段运用细描手法,通过“瞟”“抓”“称”“添”“减”“包”“扎”等一系列动作,表现了人物娴熟的抓药技艺、细致的工作态度。
B. 本文用较多的笔墨写甘草,“我”嚼着甘草长大,对甘草有特殊的感情,“我”的姓氏关联着甘草,与甘草有渊源。
C. 如同中药的药理,母亲的爱与美德,慰藉“我”的心灵,成为“我”无价的精神财富。
D. 甘草具有甜味,是处于那个年代的“我”充实、幸福的写照,作者在对中药铺的回忆中表达了对母亲的真挚感情。
5. 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6. 第四段中作者写由药名引发的联想,有何用意?
参考答案:
4. A
5. (1)运用排比、比喻手法,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2)世间万物皆可入药,丰富了中药的含义。
(3)点明了万物皆有其性、各有各用的道理。
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升华为不可或缺的依存关系。
深化主旨。
6. ①点明药名与传统文化的联系,表现“我”对中药的好奇心与亲近感,丰富文章内容。
②引出下文对甘草的介绍,使文章前后照应,结构严密、紧凑,过渡自然。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的下列分析。
A项,结合文本第三节内容分析,“细描”手法错误。
用白描手法,通过“瞟”“抓”“称”“添”“减”“包”“扎”等一系列动作,表现了她们娴熟的抓药技艺与细致、耐心的工作态度。
用质朴的语言真实地再现人物及相关场景。
故选A。
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
解答这类体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
(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
(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
(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
(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
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语句赏析。
赏析句子,我们应该从修辞、语言、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
修辞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常见表达技巧的运用;句子多重内涵的探讨;划线句子与上下文的关联。
抓住“一个人可以是另一个人的灵芝”一句,用“灵芝”设喻,体会作者对人际关系的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升华为不可或缺的依存关系。
“一撇叶是药,一线阳光,一滴水”,运用排比修辞,增强气势,感情表达强烈。
“一根草是药,一撇叶是药,一线阳光,一滴水,也都是,甚至,一个人”,世间万物皆可入药,丰富了“中药”的含义。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
第四段中作者写由药名引发的联想的用意,引发的联想或者是引用等等的用意多从内容、结构和表达上来解答。
仔细阅读此段文字,在文中找到写“甘草”的文字,从与自己姓氏的关系,与自己生活经历的关系,从作者由“甘草”的甜味引发的联系等方面分析作答。
理解“中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从字里行间理解作者对“中药”的情感,而作者喜欢“中药”又与“母亲”有着一定的关系。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7题。
(12分)
会通河者,元至元中,自东平安民山凿河至临清,引汶绝济,属之卫河,为转漕道,名曰“会通”。
然岸狭水浅,不任重载,故终元世海运为多。
明初输饷辽东、北平,亦专用海运。
洪武二十四年,河决原武,绝安山湖,会通遂淤。
永乐初,河海兼运。
海运险远多失亡,而河运则由江、淮达阳武,发山西、河南丁夫,陆挽百七十里入卫河,历八递运所,民苦其劳。
于是命礼及都督周长往治之。
礼以会通之源,必资汶水。
乃筑堽城及戴村坝,横亘五里,遏汶流,使无南入洸而北归海。
汇诸泉之水,尽出汶上,至南旺,中分之为二道,南流接徐、沛者十之四,北流达临清者十之六。
南旺地势高,决其水,南北皆注,所谓水脊也。
因相地置闸,以时蓄泄。
自分水北至临清,地降九十尺,置闸十有七,而达于卫;南至沽头,地降百十有六尺,置闸二十有一,而达于淮。
凡发山东及徐州、应天、镇江民三十万,蠲②租一百一十万石有奇,二十旬而工成。
是年,帝复用工部侍郎张信言,复旧黄河道,以杀水势,使河不病漕,命礼兼董之。
八月还京师,论功第一,受上赏。
明年,以卫河水患,命礼往经画。
礼请自魏家湾开支河二,泄水入土河,复自德州西北开支河一,泄水入旧黄河,使至海丰大沽河入海。
帝命俟秋成后为之。
礼还言:“海运经历险阻,每岁船辄损败,有漂没者。
有司修补,迫于期限,多科派为民病,而船亦不坚。
计海船一艘,用百人而运千石,其费可办河船容二百石者二十,船用十人,可运四千石。
以此而论,利病较然。
请拨镇江、凤阳、淮安、扬州及衮州粮,合百万石,从河运给北京。
”于是河运大便利,漕粟益多。
十三年遂罢海运。
二十年礼以老疾免朝参,有奏事令侍郎代。
七月卒于
官。
(节选自《明史·宋礼传》)
【注】①丁忧:遭逢父母丧事。
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三年内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
②蠲:除去,免除。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引汶绝济绝:截断
B.属之卫河属:连接(集中)
C.因相地置闸相:交互
D.帝命俟秋成后为之俟:等待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宋礼治河有方的一组是()
①自东平安民山凿河至临清②乃筑堽城及戴村坝,横亘五里
③汇诸泉之水,尽出汶上④复旧黄河道,以杀水势
⑤南旺地势高,决其水,南北皆注⑥请自魏家湾开支河二,泄水入土河A.①②⑤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礼主要从事水利工作,并得到皇帝的重用,即使遭逢母亲丧事,皇帝也不同意他回家守丧,最终他积劳成疾在工部处理公务时去世。
B.由于会通河淤滞,永乐初年,河海兼运。
海运路途险远物质易失,而河运要抽调壮丁,也周折劳顿,所以皇帝下决心治理会通河。
C.要治理会通河,宋礼认为首先要解决会通河水源补给问题,他采用筑坝的方法,引汶(水)入卫(河)。
宋礼因治水有功,受到皇帝表彰。
D.宋礼认为海运劳民伤财,上言请求改用河运。
会通河、卫河修浚后,河运昌盛,可运输大量物资。
永乐十三年,海运终止。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然岸狭水浅,不任重载,故终元世海运为多。
(2)有司修补,迫于期限,多科派为民病,而船亦不坚。
参考答案:
4.C
5.B
6.A
7.(1)然而河岸狭窄水浅,不能承受重载船只只,所以直到元朝灭亡海运都比漕运多。
(3分)
(2)有关官员负贵修补,但迫于时间限定,增多摊派使百姓受害,而且船只也都不够坚固。
(3分) 5. 文言文阅读(选择每题2分,共8分)
武技
蒲松龄
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
豪爽好施。
偶一僧来托钵,李饱啖之。
僧甚感荷,乃曰:“吾少林出也。
有薄技,请以相授。
”李喜,馆之客舍,丰其给,旦夕从学。
三月,艺颇精,意得甚。
僧问:“汝益乎?” 日:“益矣。
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
”僧笑,命李试其技。
李乃解衣唾手,如猿飞,如鸟落,腾越移时,诩诩然骄人而立。
僧又笑曰:“可矣。
子既尽吾能,请一角低昂。
”李忻然,即各交臂作势。
既而各撑格拒,李时时蹈僧瑕,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
僧抚掌曰:“子尚未尽吾能也。
”李以掌致地,惭沮请教。
又数日,僧辞去。
李由此以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
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观者填溢。
尼告众客曰:“颠倒一身,殊大冷落。
有好事者,不妨下场一扑为戏。
”如是三言。
众相顾,迄无应者。
李在侧,不觉技痒,意气而进。
尼便笑与合掌。
才一交手,尼便呵止曰:“此少林宗派也。
”即问:“尊师何人?”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
尼拱手曰:“憨和尚汝师耶?若尔,不必交手足,愿拜下风。
”李请之再四,尼不可。
众怂恿
之,尼乃曰:“既是憨弟子,同是个中人,无妨一戏。
但两相会意可耳。
”李诺之。
然以其文弱故,易之。
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
方颉颃间,尼即遽止,李问其故,但笑不言,李以为怯,固请再角。
尼乃起。
少间李腾一踝去。
尼骈五指下削其股,李觉膝下如中刀斧,蹶仆不能起。
尼笑谢曰:“孟浪忤客,幸勿罪!”李异归,月余始愈,后年余,僧复来,为述往事。
僧惊曰:“汝大卤莽! 惹他为何?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断矣!”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鄙:粗俗
B.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要:求取
C.然以其文弱故,易之易:轻视
D.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适:到……去
16.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吾少林出也。
有薄技,请以相授②去以六月息者也
B.①僧复来,为述往事②端章甫,愿为小相
C.①李异归,月余始愈②未始以为忧也
D.①李喜,馆之客舍②故乡人号之“驼”
17.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超“武术技艺不精”的一组是
①李请之再四,尼不可。
众怂恿之②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
③三月,艺颇精,意得甚④李以为怯,固请再角
⑤僧笑,命李试其技⑥方颉颃间,尼即遽止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②⑤⑥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李超与憨和尚交手,时时想找出憨和尚的破绽以打败他;憨和尚为了惩罚李超,一脚把他踢出一丈多远,愤而择日告辞而去。
B.憨和尚德高艺精,机智风趣;李超敏而好学,豪爽好施;尼僧武技高超,争强好胜。
小说中几个人物形象写得栩栩如生。
C.本文善于通过“笑”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憨和尚和尼僧高强的武艺、谦和的性情,这些关于“笑”的描写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D.本文通过曲折跌宕的情节安排,重在描写变幻莫测的武术技巧,故事性强,引人入胜,体现了古代文言小说的独特魅力。
19.把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⑴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
⑵众相顾,迄无应者。
⑶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
参考答案:
15.A 16.D 17.D 18.C
19. ⑴李超从此凭武技闻名,走遍南北,没有他的对手。
⑵大家互相看着,最终没有应战的人。
⑶李超开始不说,尼僧一再追问,李超才把和尚的名字告诉她。
(3 分)
李超,字魁吾,山东淄川西郊人.性格豪爽,乐善好施。
一次,有个和尚托着饭钵来化缘,李超给他饱吃一顿。
和尚非常感激,便说:“我是少林寺出身,会点武术。
让我传授给你吧。
”李超大喜,留和尚在客舍里住下,给他丰厚的待遇,早晚跟他学武术。
三个月后,李超对武术相当精通了,得意非凡。
和尚问他:“你有收获吗?”李超说:“有收获。
老师能的,我已经全都能了。
”和尚笑着叫李超一试身手。
李超就脱掉衣服,在手心里唾了一口,时而像猿飞跃,时而像鸟落下,翻腾跳跃了一阵子,骄傲地站在和尚面前,和尚又笑着说:“行啦。
你既然把我的本领都学到手了,让我们比个高低吧。
”李超欣然同意。
当即各自交叉双臂,摆出架势。
接着在支撑、格斗、抵挡的较量中,李超不断寻找和尚的破绽;不料和尚忽然飞起一脚,李超已仰面摔出一丈多远.和尚拍手说:“你还没全部学会我的本领啊!”李超甩手撑着地面,惭愧地向和尚请教。
又过了几天,和尚告辞走了。
从此,李超以武术出了名,遨游南北,没人是他的对手。
一次,李超偶然到济南,看见一个年轻的尼姑在场上耍武艺,四周围满了观众。
尼姑对观众说:“反来覆去,老是我一个人,大冷落了。
有爱热闹的,不妨下场交手玩玩。
”这样说了三遍,大家你看我我看你,一直没有应声的,李超在场边,不觉手痒,信心十足地走进场内。
尼姑笑着向他合掌致意。
刚一交手,尼姑就喝他停下,说:“这是少林宗派啊。
”马上又问:“你的老师是谁?”开始李超不说。
尼姑一再追问,李超才告诉说是和尚。
尼姑抱拳说:“憨和尚是你老师吗?要是这样,不必较量了,我甘拜下风。
”李超几次要求比试,尼姑不同意。
那些围观者极力怂恿,尼姑才说:“既然你是憨师的弟子,我们就是同一路的人,不妨玩玩,只要双方领会意思就行了。
”李超嘴上答应了。
但他看尼姑长得文弱,因而轻视她;加以年轻好胜,故一心想打败尼姑,以获取一时的名声。
两个人正打得不相上下的时候,尼姑却突然停住了。
李超问她为什么,她只笑,不说话。
李超认为她胆怯了,非让她再较量不可,尼姑才又和他比起来。
一会儿,李超飞起一脚向尼姑踢去,尼姑并拄五指向下削他的腿;李超只觉得膝下像刀砍斧劈的一样,跌倒在地起不来了。
尼姑笑着道歉说:“鲁莽了,冒犯了你,请不要怪罪!”李超被抬回了家,一个多月才好。
过了一年多,和尚又来了,李超向他回叙了这件事,和尚吃惊地说:“你太鲁莽了,招惹她干什么?幸好你先把我的名字告诉了她,不然,腿已经断了!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皇甫规,字威明,安定朝那人也。
祖父棱,度辽将军。
父旗,扶风都尉。
永和六年,西羌大寇三辅,围安定,征西将军马贤将诸郡兵击之,不能克。
规虽在布衣,见贤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