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一个华沙的幸存者》有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一个华沙的幸存者》有感
【摘要】《一个华沙的幸存者》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与人们审美习惯相背离的现代派无调性音乐也在当今的专业音乐创作领域被作曲家们所青睐。
这类音乐的创作虽是一种对传统的挑战,对四平八稳的挑战,但正是这种子现代作曲技法所带来的这种特殊效果,才恰如其分地揭露了法西斯的残忍、狰狞的丑恶面目,使世界人民世代牢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痛苦创伤。
作者运用十二音序列作曲法刺耳的音响,使这部作品充满震撼人心的力量。
【关键词】音乐作品勋伯格欣赏
一个华沙幸存者》又名《华沙幸存者》的作者勋伯格本人就是犹太人。
二战结束后,勋伯格得知希特勒把全欧洲成百万的犹太人赶到华沙的犹太人居住区,然后又把他们赶到达豪和奥斯维辛的毒气室毒死。
这一历史事件,使勋伯格深受震动,1947年,他写出这部不朽的杰作。
这是一页惊心动魄的历史记录,是华沙集中营里一个幸免于难的人的自述,他揭露了纳粹的罪行。
作者运用十二音序列作曲法刺耳的音响,使这部作品充满震撼人心的力量。
全曲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管弦乐队加朗诵(1至80小节);第二部分是祈祷加管弦乐队(81至99小节)。
整个作品可看成是自由混合的二部曲式。
这首作品的原形序列是:
这样设计的音列,是勋伯格晚年惯用的。
这个原形与转位形的关系是:把十二个音各分成前半部六个、后半部六个,则可看出原形前半六个与转位后半六个的构成是相一致的。
另外,若将两者前后合起来,便包括了十二个半音。
1.第一部分
第一段落(1至于13小节)是管乐、弦乐和打击乐的合奏,情绪恐怖而紧张。
第二段落(14至20小节)是弦乐、打击乐和圆号,表现一种慌乱、混浊的气氛。
第三段落(21至37小节)是弦乐、打击乐和木管,表现集中营的人们集合时的嘈杂声和无秩序的德国军人的叫骂、鞭打声。
第四段落(38至53小节)全乐队合奏,描写不安、骚动和慌乱的可怕气氛。
第44小节,
圆号出现了扩大节奏的倒影变奏,犹如电影镜头中的“大特写”:
第五段落(54至70小节)是弦乐、木管和打击乐,形成一种恐怖的寂静,夹杂着军士们的喊声。
第六段落(71至80小节)是用管弦乐队表现:军士命令人们报数,报数速度越来越快,急骤为似野马奔跑,达到了疯狂的程度。
紧张而恐怖。
演奏速度由每分钟60拍开始每小节依次递增,直到每分钟160拍。
2.第二部分
整个第二部分由一个段落(81至99小节)构成,是一首男声齐唱(包括管弦乐队),曲调催人泪下,犹如绝望的哭喊与挣扎。
音乐是原形序列的向上大三度移位。
合唱在紧张、恐怖的管弦乐伴奏中进行,直至结束。
速度由每分钟80拍降至每分钟40拍。
《一个华沙的幸存者》是我所接触的第一首十二音风格作品。
当那金属般冷森森的音色,刺耳混乱的和声,朗诵者歇斯底里的控诉混杂在一起刺激着我的耳膜时,我仿佛置身于一团令人窒息的绝望浓雾中,一种真实的恐惧感将我包围。
全曲的和声完全是由序列组成的,“和弦”极不协和,音响刺耳、尖锐,节奏复杂交错,无调性的序列进行给人以动荡不安、紧张恐怖的感觉,相信所有人听到这首作品都会有这种感觉。
人们那早已被古典、浪漫时期各种优美旋律磨出厚厚老茧的耳朵,在听到这样尖利刺耳、凄厉冷峻的音乐后,都会产生本能的对抗。
听惯了和谐悠扬的曲调,听惯了各种为朗诵诗所作或激昂或缠绵的配乐,谁会乐意去欣赏这样一首令人毛骨悚然的作品呢?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一个华沙的幸存者》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与人们审美习惯相背离的现代派无调性音乐也在当今的专业音乐创作领域被作曲家们所青睐。
这类音乐的创作虽是一种对传统的挑战,对四平八稳的挑战,但正是这种子现代作曲技法所带来的这种特殊效果,才恰如其分地揭露了法西斯的残忍、狰狞的丑恶面目,使世界人民世代牢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痛苦创伤。
我们能够在《一个华沙的幸存者》中感觉到如此身临其境的恐惧,你无法不折服于音乐的魅力。
但毕竟,音乐的主要功能是审美。
当作曲家放弃了调性,瓦解了曲式,当音乐打破墨守的成规不惜走向极端,不再履行它“使人感受美”的本职功能。
这个时候,它的存在还有多大的意义呢?
这是近年来饱受争议的一个问题。
很多人认为这样的音乐失去了节制而变得杂乱无章,指控这是对艺术的造反。
但是我认为,任何现象的出现都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
在艺术领域,我们应该把对审美的定义放到更深一个层面。
这种无调性音乐将人内心的不安定、恐惶、焦虑甚至是很微妙的情绪变化都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恰恰符合了人们另外一种审美心理,这样的音乐自然不会失去其艺术价值。
在当代的中国,有不少作曲家都在借鉴西方的“现代音乐”来写一些无调性作品。
这种现象在保守的中国倍受争议。
很多艺术家对西方的现代音乐抱有一种本能的对抗,认为这种外来艺术与中国自身的传统文化相隔太远,存在着太过严重的脱节,在审美方面对我们的大众并无太大意义。
这虽是事实,但我认为排斥的态度是万万不可取的,因为艺术中的闭关永远是错误的选择。
我想,我们完全可以用民族去和国际接轨,谭盾等作曲家就曾尝试在这种现代音乐中注入中国的民族元素。
至少我们可以通过这种途径让我们的传统音乐在某一方面保持与世界同行的步伐。
但是,在这个艺术多元化的时代当中,无调性音乐只是众多音乐形式中的一种。
我们对其应保持冷静的态度,既不能采取闭关的态度一味排斥,也不能盲目跟风被牵着鼻子走。
想想,如果如今的专业作曲家不顾当时的环境、一味地模仿创作出来的都是《一个华沙的幸存者》这样的作品,听众岂不是会疯掉?这类音乐固然有其艺术价值,但我认为作曲家更应该具备的是一种社会责任感,多创作一些有实用审美价值的作品来提高大众的欣赏水平,这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