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市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经典测试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
1.(0分)下列估计值最接近实际的是()
A.洗澡水的温度大约是60℃B.中学生百米赛跑的速度是10m/s
C.吃饭用的筷子长度约为2.2dm D.我国国歌演奏的时间是4分06秒
解析:C
A.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洗澡水的温度应该略高于体温,在40℃左右,不可能达到60℃。

故A不符合题意;
B.优秀运动员百米赛跑的速度约为10m/s,故B不符合题意;
C.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18cm。

筷子的长度大于18cm在
22cm=2.2dm
左右,故C符合题意;
D.我国的国歌长度较小,完整播放一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所需的时间不到1min,在
47s左右,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0分)下列说法正确是()
A.初春的早晨,出现大雾是水蒸气汽化形成的
B.深秋的早晨,地面小草上出现的白霜是水蒸气凝固形成的
C.北方的冬天,玻璃上出现的冰花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D.人工降雨经历了升华、凝固和熔化三种物态变化过程
解析:C
A.初春的早晨,出现大雾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故A错误;
B.深秋的早晨,地面小草上出现的白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故B错误;
C.北方的冬天,玻璃上出现的冰花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故C正确;
D.人工降雨经历了升华、凝华和熔化三种物态变化过程,故D错误。

故选C。

3.(0分)用一支水银温度计测量放在24℃房间里的一盆热水的温度时,当温度计的水银上升经过“29℃”这一刻度时,温度计的读数表示的是()
A.房间里的温度B.热水的温度
C.温度计中水银的温度D.无法判断
解析:C
室温为24℃,所以温度计的玻璃泡放入热水之前,示数为24℃,由于水的温度高,玻璃泡中水银的温度低,所以水银吸收热量,体积膨胀,液柱上升,当温度计的水银柱液面经过29℃这一刻度时,说明此时水银的温度是29℃。

故选C。

4.(0分)如图是海波的熔化图像,下列从图像中获得的信息正确的是()
A.海波是非晶体
B.海波在AB段是气态
C.海波在BC段需吸热,温度升高
D.海波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用时4min
解析:D
【分析】
在分析过程中,可以把整个图像分成3段,首先是固体吸热升温;然后一段是晶体的熔化过程,可以看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特点、熔点及熔化所用的时间;最后是晶体完全熔化完后继续吸热升温的过程.
A.由于海波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即是晶体,故A错误;
B.据熔化图像可知,海波在AB段是固态,故B错误;
C.据熔化图像可知,BC段是熔化过程,故该过程中海波吸热,但温度不变,故C错误;D.据图像可知,海波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用时约4min,故D正确。

故选D。

5.(0分)利用小纸锅可以将水加热至沸腾,但纸锅却没有燃烧。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烛焰的温度低于纸的着火点
B.水沸腾后,水不再吸热
C.水的沸点低于纸的着火点
D.在加热过程中,只有水吸热,纸锅不吸热
解析:C
A.纸的燃点是183℃,酒精点燃的火温度是500℃-600℃,则烛焰的温度高于纸的着火点,故A错误;
B.液体沸腾时的特点:虽然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故B错误;
CD.在加热过程中,水和纸锅均吸热;当水沸腾后,水继续吸热但是温度保持沸点不变,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纸的着火点约180℃,水的沸点低于纸的着火点,因此纸锅不会燃烧,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6.(0分)在注射器中吸入少量液态乙醚,用橡皮塞堵住注射孔,向外拉动活塞,液态乙醚
会消失,以下四幅图中物态变化的吸放热情况与其相同的是()
A.甲乙B.甲丁C.乙丙D.丙丁
解析:A
在注射器中吸入少量液态乙醚,用橡皮塞堵住注射孔,向外拉动活塞,液态乙醚会消失,是由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
图甲,冬天冰冻的衣服也能晾干是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是升华现象,需要吸热;
图乙,纸锅烧水,水量减少是水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
图丙,附在铁丝网上霜的形成是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是凝华过程,需要放热;图丁,草叶上露珠的形成是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综上所述,甲乙两幅图中物态变化与题目中的物态变化均为吸热。

故选A。

7.(0分)如图所示,甲为盛有水的烧杯,试管乙直插入甲容器水中(试管未碰底),甲烧杯受到酒精灯持续加热后,发现乙试管内的液体沸腾起来了,根据给出的物质在1个标准大气压的沸点的表格,可判断试管乙内的液体一定是()
几种物质的沸点(一个标准大气压)
物质沸点/℃物质沸点/℃
水100甘油290
煤油150酒精78
A.酒精B.水C.煤油D.酒精或

解析:A
沸腾需要达到沸点,继续吸热;乙试管内的液体沸腾起来了,说明乙液体的沸点低于水的沸点,由表中数据可知,乙液体是酒精,故选A。

8.(0分)如图所示,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的操作中,正确的是()A.B.C.D.
解析:B
测量温度时温度计液泡应全部浸入到被测液体,液泡不能触碰容器壁或容器底;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液柱液面相平,除过体温计,温度计读数时不能脱离被测物体,且手不能触碰液泡,故B正确。

故选B。

9.(0分)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蒸发和沸腾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
B.烧水时在壶口上方看到的白气是水蒸气
C.云的形成涉及的主要物态变化为液化和凝华
D.衣柜里的樟脑丸逐渐减少是汽化现象
解析:C
【分析】
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但沸腾的温度必须达到沸点,才会发生;
生活中的白气一般是液化现象;
云是液化和凝华形成的;
樟脑丸变小是升华。

A.蒸发是缓慢的汽化现象,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但沸腾的条件是:达到沸点,继续吸热,故A错误;
B.烧水时,在壶口上方看到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故B错误;
C.云是由水蒸气升空过程中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和凝华成的小冰晶形成的,故C正确;D.衣柜里的樟脑丸逐渐减少是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升华过程,故D错误。

故选C。

10.(0分)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过程对应正确的是
A.擦在皮肤上的酒精很快就干了——汽化B.水正在慢慢地结冰——凝华C.冬天,冰冻的衣服会慢慢变干——液化D.开药瓶能闻到药味——熔化
解析:A
【分析】
物质从固态到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物质
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A、擦在皮肤上的酒精变干,由液态变为气态,属于汽化现象,故A正确;
B、水结冰,由液态变为固态,属于凝固现象,故B错误;
C、冰冻的衣服会慢慢变干,固态冰直接变为气态水蒸气,属于升华现象,故C错误;
D、开药瓶能闻到药味,液态药液变为气态,属于汽化现象,故D错误.
故选A.
11.(0分)舞台上演员跳舞时,会喷洒干冰产生一种美丽的效果——“白雾”。

关于这种效果产生的整个过程中,所包含的物态变化主要有()
A.凝华、熔化B.升华、熔化
C.升华、液化D.凝华、液化
解析:C
【分析】
干冰是固态,喷洒出来变气态,吸热,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于是出现白雾。

为了达到舞台效果而喷洒干冰,干冰会迅速升华,在这个过程中吸收热量,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于是形成了“白雾”。

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12.(0分)如图所示,把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放入铝罐里一段时间,干冰消失,罐外壁结了一层霜,在这个现象中()
A.干冰发生了汽化现象
B.罐外壁所结的霜属于凝固现象
C.干冰消失的过程要放热
D.罐外壁的霜在形成时会放热
解析:D
【分析】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凝华是升华的逆过程,物质在凝华时要放热。

把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放入铝罐里一段时间,罐外壁结了一层霜,是因为干冰先升华吸热使罐的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3.(0分)下列几个验证性小实验,其中有错误的是()
A.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里,然后放入水中,人们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证明液体可以传声
B.在玻璃片上滴上两滴酒精,将其中一滴摊开,发现摊开的那滴酒精先不见了,证明液体表面空气流速越大,蒸发越快
C.在手背上擦酒精感到凉,说明蒸发吸热
D.冬天将玻璃片从室外拿到室内,发现它上面有一层雾,说明降低温度可以使气体液化解析:B
【分析】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蒸发是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蒸发速度与温度、液面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上方空气流动速度有关;雾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A.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里,然后放入水中,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可以得到液体可以传声,故A正确,A不符合题意;
B.在玻璃片上滴上两滴酒精,将其中一滴摊开,发现摊开的那滴酒精先不见了,证明液体液面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故B错误,B符合题意;
C.在手背上擦酒精感到凉,酒精吸热后汽化,说明蒸发吸热,故C正确,C不符合题意;
D.冬天将玻璃片从室外拿到室内,发现它上面有一层雾,雾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说明降低温度可以使气体液化,故D正确,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4.(0分)下列数据中,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人的心跳频率大约为12Hz
B.冰箱冷冻室的温度大约为4℃
C.让人感觉舒适的环境声强级为90dB-100dB
D.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7℃
解析:D
【分析】
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体物理量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物理单位的认识,必要时进行相关的计算,找出符合实际的选项。

A.正常情况下,人的脉搏1min跳动72次,频率在1.2Hz左右,故A不符合题意;B.冰箱冷冻室的温度大约为-7℃,故B不符合题意;
C.让人感觉舒适的环境声级在30dB-40dB之间,故C不符合题意;
D.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在37℃左右,变化幅度很小,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5.(0分)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冰熔化过程中冰水混合物温度升高
B.冷冻室取出的冰棍外表的“霜”是由空气中水蒸气凝华而成
C.通常采用降温的方法将石油气液化储存在钢罐内
D.舞台上的云雾是干冰升华成的二氧化碳气体
解析:B
【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物态变化条件、特点、种类的掌握和应用,是热现象考查的重点,要熟练掌握基本规律。

A.冰是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尽管不断吸收热量,内能不断增大,但是温度却保持在熔点0℃不变。

故A错误;
B.冷冻室取出的冰棍,外表的“霜”是由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的冰晶。

故B正确;C.通常采用在常温下,压缩体积的方法将石油气液化储存在钢罐内。

故C错误;
D.舞台上的云雾是干冰升华成二氧化碳气体过程中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

故D错误。

故选B。

二、填空题
16.(0分)人游泳后刚从水中出来时,会感觉特别冷,是由于身体表面的水分蒸发,蒸发是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此过程______(选填“吸热”或“放热”);温度越高,液体蒸发就越______(选填“快”或“慢”)。

解析:汽化吸热快
[1]蒸发是物质由液体变为气态,是汽化现象。

[2]汽化的过程中要吸收热量。

[3]蒸发的快慢和液体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蒸发越快。

17.(0分)如图所示,指针式居家多功能室内温度计的分度值是_______,测得室内的温度是_______℃,表盘标度的舒适温度值的范围是________。

解析:1℃3215℃—25℃
[1][2][3]由图可知每10℃之间有10个刻度,所以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温度计的读数为32℃,表盘标定的舒适范围是绿色区域部分,为15℃—25℃。

18.(0分)如图所示,甲、乙两个房间里相同的电炉上,水烧开后壶口冒“白气”,这些“白气”是由壶口跑出的水蒸气______形成的,该过程属于______热过程,根据如图所示的情况可以判断出______房间的气温较高。

解析:液化放乙
[1][2]“白气”都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题中白气是水壶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液化是放热过程。

[3]由于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那么,温度越低越容易液化,由图可知,甲房间白气较多,因此甲房间的温度较低。

19.(0分)(1)如图所示的温度计示数为______℃,读数时视线应与液柱上表面______。

(2)如图物体的长度是______cm,读数时视线应与尺面______。

(3)如图丙,秒表的读数为______s。

解析:相平 3.16(估读位数可允许少量差异)垂直100
(1)[1][2]往上走,示数越来越大,故是正数,故是零上,分度值为1℃,一共36格,故如图所示的温度计示数为36℃;读数时视线应与液柱上表面相平。

(2)[3][4]刻度尺的读数是先明确分度值,分度值为0.1cm,一共31格,故准确值为3.1cm,由于刻度尺需要估读,故读数为3.16cm;读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

(3)[5]先读分针,后读秒针,秒针的读数为1min过半,故需要读秒表的时候需要读30s开外,故读数为1min40s,故一共为100s。

20.(0分)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有一支没标刻度的温度计,当玻璃泡放在冰水混合物
中,稳定时液柱的长度为10cm ,当玻璃泡放入沸水中,稳定时液柱的长度为50cm ,对于这支温度计而言,外界温度每升高1℃,液柱的长度增加_____cm ;当液柱高度稳定在18cm 时,外界温度为_____℃。

解析:4 20
[1]当冰水混合物中,即温度为0℃时,液柱的长度是10cm ;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即温度是100℃时,液柱的长度是50cm ,两者之间的液柱长度为
l =50cm-10cm=40cm
所以外界温度每升高1℃时,玻璃管内的液柱伸长是
140cm 0.4cm 100l == [2]当液柱高度稳定在18cm 时,相对于0℃上升了
18cm -10cm=8cm
所以外界温度为
8cm 200.4cm/=℃℃
21.(0分)小林和小涵同学在做“探究冰的熔化规律”实验时,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温度/℃ -6 -4 -2 -1 0 0 0 0 1 2 3 通过实验数据可判断出冰属于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______,冰熔化的时间是______min 。

解析:保持不变 4
[1]由表中数据分析知,冰从第4分钟开始到第7分钟结束,温度始终为0℃,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的。

[2]冰在熔化时温度不变,熔化时间从第4分钟开始到第7分钟结束,共4分钟。

22.(0分)除了液体,利用金属片“在升高同样温度时,膨胀的多少通常不同”的特点也可以制成温度计,如图甲中的黑色和白色分别代表两种金属片,分析图甲中的(1)、(2)可知,在相同条件下,______色所代表的金属片的热胀冷缩更显著一些,把这两种金属片铆在一起如图乙所示,做成如图丙所示的双金属温度计(简易设计草图),在气温为200℃时,指针在中央刻度线的______(选填“A ”或“B ”)侧。

解析:黑 A
[1]由图甲中的(1)、(2)可知,20℃时黑白金属长度相等,120℃时黑色金属明显比白色金属长,所以黑色所代表的金属片的热胀冷缩更显著一些。

[2]由于黑色金属热胀冷缩显著,在气温为200℃时,右边黑色金属膨胀程度比左边白色金
属严重,双金属会向白色一侧弯曲,所以指针会在中央刻度线的A侧。

23.(0分)如图是大自然中水循环现象的示意图。

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

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的温度降低凝成小水滴或凝成小冰晶,它们被上升的气流托起,这就形成了云。

在一定条件下,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就会下落。

在下落过程中,如果温度低于或接近0℃,就形成雪。

如果温度高于0℃,小冰晶又变成小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这就形成了雨。

(1)请依次写出上文加下划线处涉及到的物态变化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面几种物态变化中需要吸热的是:________。

(3)我国属于缺水国家,节约用水应从我做起。

请你写出日常生活中的一项节水措施
_________。

解析:液化凝华熔化熔化随手关紧水龙头不开着水龙头刷牙淘米水浇花洗衣水拖地等合理即可
(1)[1][2]水蒸气变成小水滴,由气体变为液体,是液化。

水蒸气变成小冰晶,由气体直接变为固体,是凝华。

[3]小冰晶变成小水滴,由固体变为液体,是熔化。

(2)[4]熔化过程是需要吸热的。

(3)[5]合理即可,如:随手关紧水龙头;不开着水龙头刷牙;淘米水浇花洗衣水拖地等。

24.(0分)向手上呵气,呵出的水蒸气遇到冷手会发生______现象(填写物态变化名称),此过程要放热,因此手会感觉暖和;夏天吃冰棒能够解热是因为冰棒______(填写物态变化名称)时会______(填“吸收”或“放出”)人体的热量。

解析:液化熔化吸收
[1]水蒸气遇冷会发生液化现象。

[2][3]固体熔化时要吸热,故冰棒熔化时会吸收人体的热量。

25.(0分)同学们同时在实验室分别利用如图所示的甲、乙两套实验装置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

组装实验器材时,他们应根据 ______ 来确定铁圈的高度,水沸腾后,用甲、乙两套装置测出的水沸腾时的温度并不相同,你认为此时水的沸点应该更接近 ______°C。

停止加热后,甲图烧杯和乙图烧瓶内的水并不会立即停止沸腾,原因是 ______ 。

解析:外焰高度 98 铁圈温度高于水
(1)酒精灯需用外焰加热,因为外焰温度高,所以要先放好酒精灯,根据外焰高度来确定铁圈的高度。

[2]由图知,甲图水的沸点为98°C;乙图水的沸点接近100°C,是由于乙图加盖引起的,所以此时水的沸点应该更接近98°C。

[3]实验结束后,撤去酒精灯后,由于铁圈温度高于水,水能从铁圈(烧杯)上继续吸热,所以烧杯里的水并没有立即停止沸腾。

26.(0分)通过观察图所示的“研究影响蔬菜和水果水分散失快慢的因素”的场景,结合日常生活的经验,可知: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温度、液体的______和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有关。

其中研究方法不正确的是________。

(选填序号)
A. B. C.
D.
解析:表面积C
[1]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和液体表面空气流速。

[2]要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应该用上控制变量法,A图中,相同的胡萝卜一个直接放在太阳下,一个放在遮阳蓬下,可以探究蒸发快慢与液体温度的关系;B图中相同的胡萝卜,一个剖开,可以探究蒸发的快慢与液体表面积的关系;C图中,两个相同的胡萝卜都放在密封的容器中,没有控制变量,无法探究;D图中,相同的胡萝卜,一个放在风扇下吹,一个放在密封的塑料袋中,可以探究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空气流速的关系。

所以研究方法不正确的是C选项。

三、解答题
27.(0分)俗话说“霜前冷,雪后寒”,请你分析其中的原因.
解析:①霜是初冬季节空气中的水蒸气到了夜晚遇强冷空气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地面上形成的,霜前的温度必须足够低(0℃以下),故感到冷.
②雪是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强冷凝华成小冰晶后下降到地面,下雪时气温本来就很低,而下雪后的熔化过程要吸收热量,使地面上方空气的温度降低,所以有雪后寒的感觉.
【解析】试题分析:霜是初冬季节空气中的水蒸气到了晚上遇强冷空气直接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地面上形成的.晚上的温度需降到0℃以下,水蒸气才能凝华成小冰晶,若温度不是很低,水蒸气只能遇冷而液化成露,故霜前气温一定很低,所以感到很冷.雪后,由于雪升华时要吸热,使周围环境温度下降,故感到寒.
答:①霜是初冬季节空气中的水蒸气到了夜晚遇强冷空气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地面上形成的,霜前的温度必须足够低(0℃以下),故感到冷.
②雪是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强冷凝华成小冰晶后下降到地面,下雪时气温本来就很低,而下雪后的熔化过程要吸收热量,使地面上方空气的温度降低,所以有雪后寒的感觉.
【点评】本题的解题关键是:要知道物态变化和物态变化过程需要吸热还是放热.28.(0分)认真观察该题图片,酒精灯给一试管加热,管塞飞出的情景
根据范例找出两组”图片信息与物理知识”对应项.
范例:试管夹-------压力、摩擦力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水沸腾-----热传递(2)管塞飞出----气体膨胀对外做功,内能减小
【解析】试题分析:酒精在使用时将化学能转化水的内能,水吸收热量,然后沸腾,水在沸腾时,有大量水蒸气产生,试管内气压变大,水蒸气对管塞做功,将内能转化为管塞的机械能,水的内能减小,温度降低,在试管口有“白气”产生
考点:内能的利用
29.(0分)住在非洲沙漠的居民,由于没有电,夏天无法用电冰箱保鲜食物,当地人发明了一种简易“沙漠冰箱”,如图所示.它由内罐和外罐组成,两罐之间填满潮湿的沙子.使用时将食物放在内罐,罐口盖上湿布,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并经常向内罐和外罐之间的沙子上洒些水,这样对内罐中的食物可以起到一定的保鲜作用.根据上文,请回答:
(1)将它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目的是什么?
(2)经常向两罐之间的沙子上洒些水,是什么原因?
解析:(1) 加快沙中水的蒸发 (2) 水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对食物可起到保鲜的作用(1) 干燥,既提高了液体的温度,又减小了空气的湿度,通风加快了液体周围空气的流动,这些措施都是为了加快水分的蒸发;
(2) 经常向沙子上洒水,保证了水分的持续蒸发,蒸发有致冷作用从而降低了食物的温度,对食物起到保鲜的作用.
30.(0分)如图所示,为了节约用水,果农们利用了滴灌的方法给果树浇水.请说明其中的道理.
解析: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利于节约用水
果农们利用了滴灌的方法给果树浇水,减小水分的暴露表面积,使水在地面的表面积减小,从而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利于节约用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