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语言知识及运用(16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
....的一组是(3分)(▲)
A.险衅.(xìn)锦囊.(náng)折.腾(zhē)濒.临(bīn)
B.笑靥.(yàn)鹰隼.(sǔn)戏谑.(xuè)逶.迤 (wēi)
C.旧醅.(pēi)形骸.(hái)间.断(jiān)干.练(gàn)
D.菲.薄(fěi)熟稔.(rěn)强.颜(qiǎng)哺.育(pǔ)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缺撼希冀茕茕独立浑浑噩噩
B.盘桓修葺桀傲不顺举案齐眉
C.拙劣陷阱芸芸众生姗姗可爱
D.沧桑胸臆日薄西山黯然泣下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
...的一句是(3分)(▲)
A. 刻板造作、千篇一律、剧情巧合得天衣无缝
....的“被娱乐”模式,已经逐渐脱离时代,而一种原汁原味、接近真实、没有剧情编导,能够让观众参与娱乐、制造娱乐的全新娱乐模式正在浮出水面。

B. 新闻工作者要站到人民群众的方面去思考问题,把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所忧思牵挂的事情,通过各种新闻形式,经过提炼、加工、升华,最终反映出来。

C. 北京时间8月23日,NBA自由球员、两届得分王得主麦蒂在北京举行了球迷见面活动,不少
幸运球迷来到了现场得以与偶像相见。

在观看完具有中国特色的舞蹈之后,麦蒂也蠢蠢欲动
....学了起来。

D.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特别是连续十几年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表现,让各国经济
界人士都叹为观止
....。

4.阅读下面文字,用四个四字短语概括博客精神。

(4分)
博客中没有永远的阳春白雪,也没有永远的下里巴人,这里没有权威,我们尊重每种声音,尊重每个个体,我们都有自由表达的权利。

既然要容忍各种声音,就得保持一种开放宽容的心态,你可以与不同的观点进行争鸣,也应该捍卫别人发言的权利。

好的博客应该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价值观,有自己的操守,鄙视低级趣味的内容。

在当今喧嚣浮躁、信息泛滥的社会中,博客的主人是坚持原创思考的一群人!
▲、▲、▲、▲,这就是博客精神。

5. 有人说:“有时候拥有善良比拥有真理更重要。

”请根据这句话的意思,续写一段文字。

要求:续写的话与引文衔接自然,语言通顺。

字数在70至90之间。

(3分)


二、文言文阅读(20分)(本题共5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方山子传
苏轼
方山子,光、黄①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②为人,闾里③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④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

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⑤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有九年⑥,余在歧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

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苏轼选集》和《古文观止》注释:①光、黄:即光州和黄州。

光州和黄州邻接,宋时同属淮南西路。

②朱家、郭解:二人都是西汉时的游侠,喜替人排忧解难。

③闾里:乡里。

④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

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

⑤使酒:酗酒任性。

⑥前十有九年:即嘉祐八年(1063),作者任凤翔府签判。

6、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闾里之侠皆宗.之宗:推崇
B. 稍壮,折节
..读书折节:改变志节、行为
C. 方山子傥.见之欤傥:或许
D. 欲以此驰骋
..当世驰骋:纵马奔跑
7、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 余既耸然.异之\他植者则不然.
C. 晚乃遁于.光、黄间\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D. 呼余宿其.家\其.皆出于此乎
8、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节乃一篇之主脑。

”请选出下面四组中全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⑥晚乃遁于光、黄间
A. ①②④⑤
B. ①③④⑤
C. ②④⑤⑥
D. ②③④⑥
9、下列各项是对文章的分析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A. 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 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

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 尾段作者以疑问的口吻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狂垢污”的“异人”,从“岂山中之人哉!”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答案是否定的。

D. 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

但他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10、翻译下列文言句子(3小题,共8分)
(1)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4分)
(2)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2分)
(3)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2分)
三、古诗鉴赏(8分)
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出塞
[唐]马戴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

①有人说,诗中的“冲”字和“缺”字用得很传神,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4分)
答:▲
②这首诗描写了一次边塞战事,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塑造了戍边将士怎样的形象。

(4分)
答:▲
四、名句名篇默写(10分)
1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0分)
①沧浪之水清兮,▲;沧浪之水浊兮……(《渔父》)
②▲,水击三千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逍遥游》)
③▲,而后乃今将图南。

(《逍遥游》)
④人固有一死,▲,▲,用之所趋异也。

(《报任安书》)
⑤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形影相吊。

(《陈情表》)
⑥▲,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长亭送别》)
⑦夕阳古道无人语,▲。

(《长亭送别》)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学作品,完成13—16题。

回家的花朵
李雪峰
①四月的时候,星星点点的蒲公英便绽开了,它们像细碎的阳光,金黄在春天氤氲着丝丝缕缕乳白地气的田塍上,印满牛羊蹄印的纷乱村间小道两侧,甚至在山坳背阴处那些还没有融化的一片一片的残雪里,甚至村庄生满幽绿苔藓的墙基或台阶缝隙里,或者那些泥土斑驳墙头生满了蓬草的残墙败垣上。

②蒲公英开花了,它从草长莺飞的春天,绽开过长长的夏天,它那微小鹅黄的花盏,甚至金黄到秋天的深处,满山遍野的野菊染尽乡村山野的时候,还有三三两两的蒲公英开着呢,它们或瑟瑟地开在一个风霜落不到的岩石下,或开在一蓬枯白得如同旧白线的枯草蓬子里,像一簇簇微微燃烧的火苗。

它们黄茸茸地亮着,泥土就还醒着,村庄就还醒着,鸟儿和虫子就还醒着,直到一场漫天漫地的鹅毛大雪之后,它们在白皑皑的雪层下沉睡了,泥土就也沉沉地睡去了,村庄以及世界上的一切也都沉沉睡去了。

③蒲公英是春天最早醒来的,它醒了,大地就醒了,村庄的春天就醒了,村庄新一轮的岁月就醒了。

村庄的女人们在乍暖还寒的初春就早早把它们带进邻近的城市里,那时它们有的刚刚冒芽,有的刚刚鼓起三五个青豆般嫩嫩的蕾,有的刚刚绽开了黄茸茸的一两朵花。

它们被摆放在城市拐角处的冰冷马路上,但更多的是被放在简陋的竹筐里,在村庄女人高一声低一声的胆怯叫卖声中,流浪在城市的喧嚣声或那一条条仄斜而沉寂的幽长小巷里。

④它们是到城市寻找它们的亲戚的。

⑤那些从乡村走进城市的人,那些在城市里生活了多年,但根须还没有从乡间泥土里全部拔出来的人,那些在市声里沉睡,但梦的脚趾还常常粘满泥土的人,他们都是蒲公英的亲戚,他们常常会买几小扎的蒲公英,把它晾干了冲茶,或把它冼净剁碎了掺杂着作为食物,败火祛毒,给身心重新赋予乡野的清爽之气和生活的自然气息。

⑥我也是蒲公英的一个亲戚,从120多里远的乡下老家到这小城里来生活,20余年了,从一个乡间的木讷青年,成了小城市井中的一个临近不惑的人。

我也常常买三五扎蒲公英冲茶,或者剁碎了摊几张饼子吃。

去年深秋时,我又买回了十几扎蒲公英,那是些十分新鲜的蒲公英,叶子虽然已经被霜蜇得有些灰黑了,但褐色的根茎却饱满丰盈,粘着些温漉漉的泥土,许多蒲公英已经鼓了些米粒大小的青蕾。

我把它们淘洗干净,摊放在竹筛里静静地晾晒。

有一个午后,我发现已经晾晒了几天的蒲公英,有几朵竟然又开花了,那金黄色的花朵,在根叶已经被晒得一片灰黑的竹筛里分外地耀眼,它们在秋天的阳光里闪着金黄的光泽,像一粒粒淡定的阳光,又像一粒粒金色的星星。

⑦又过了许多天,我发觉那些蒲公英已经彻底风干了,而许许多多的花蕾都已绽开过,花朵早谢了,然后成了一朵朵绒球,当晚风轻轻一吹,那些绒球便沸沸扬扬成一朵一朵的白絮飘起来,像一片片飞扬的微雪,从竹筛里飞扬到阳台上,然后飘过高高的楼顶,飞进了远远的天空里,随着一缕一缕的风飞走了。

⑧它们是要飞成天上的白云,是要随着那些流浪的云朵,飞回到遥远的乡间的田塍上、山坳里,是要迢迢地回到自己的乡野老家吗?
⑨花朵是植物的心灵,是一棵草或一棵树的灵魂,而蒲公英的灵魂已跟着一缕晚风或流云迢迢回到了它的老家去。

来年,它们将又会在河畔、在山涧萌芽,展叶,开花,重新点燃自己的乡野或田园。

而一个辗转离乡的人,一个为生计而漂泊游离了自己故园的人,他们什么时候能让自己的心灵回到自己的老家,什么时候能让自己的灵魂回到那生育和养育我们生命的那一片泥土上呢?
⑩灵魂是不会流落的,它已注定永远属于某一粒土。

不管岁月多么的苍凉,不管脚步多么的遥远,不管回家的路是多么的漫长,不管生命是多么的沉重,它们都是一定要飞回去的,回到那一粒熟稔温热的泥土上,回到那一缕低低盘旋的炊烟里,回到那一条歪歪的田塍上,回到那一声苍老的召唤里……
13. 从全文看,作者用“回家的花朵”作标题,其意图是什么?(4分)

14. 文章第②段对蒲公英的描写有什么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4分)

15. 如何理解“它们是到城市寻找它们的亲戚的”这句话的含义。

(4分)

16. 从文中看,作者把蒲公英作为情感的载体,试探究其中的原因。

(6分)

六、论述类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中国文化的内涵
季羡林
①我曾经把文化分为两类:狭义的文化和广义的文化。

狭义指的是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等等。

广义指的是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所创造的一切东西,连汽车、飞机等等当然都包括在内。

②周一良先生曾把文化分为三个层次:狭义的、广义的、深义的。

对于深义的文化,周先生有自己的看法。

他说:“在狭义文化的某几个不同领域,或者在狭义和广义文化的某些互不相干的领域中,进一步综合、概括、集中、提炼、抽象、升华,得出一种较普遍地存在于这许多领域中的共同东西。

这种东西可以称为深义的文化,亦即一个民族文化中最为本质或最具有特征的东西。

”他举日本文化为例,他认为日本深义的文化的特质是“苦涩”、“闲寂”。

具体表现是简单、质朴、纤细、含蓄、古雅、引而不发、不事雕饰等。

③我不想从民族心态上来探索,我想换一个角度,同样也能显示出中华文化的深层结构或者内涵。

④中国哲学同外国哲学不同之处极多,其中最主要的差别之一就是,中国哲学喜欢谈论知行问题。

我想按照知和行两个范畴,把中国文化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认识、理解、欣赏等等,这属于知的范畴;一部分是纲纪伦常、社会道德等等,这属于行的范畴。

在这两部分的后面存在着一个最为本质、最具有特征的深义的中华文化。

⑤寅恪先生论中国思想史时指出:“南北朝时,即有儒释道三教之目。

故自晋至今,言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

此虽通俗之谈,然稽之旧史之事实,验以今世之人情,则三教之说,
要为不易之论。

故两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最巨者,实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而关于学说思想之方面,或有不如佛道二教者。


⑥对中国思想史仔细分析,则不难发现,在行的方面产生影响的主要是儒家,而在知的方面起决定作用的则是佛道二家。

潜存于这二者背后那一个最具中国特色的深义文化是三纲六纪等伦理道德方面的东西。

⑦专就佛教而言,它的学说与实践也有知行两个方面。

原始佛教最根本的教义,如无常、无我、苦以及十二因缘等等,都属于知的方面。

八正道、四圣谛等,则介于知行之间,其中既有知的因素,也有行的成分。

与知密切联系的行,比如修行、膜拜,以及涅槃、跳出轮回,则完全没有伦理的色彩。

传到中国以后,它那种无父无君的主张,与中国的三纲六纪等等,完全是对立的东西。

在与中国文化的剧烈冲击中,佛教如果不能适应现实情况,必然不能在中国立定脚跟,于是佛教只能做出某一些伪装,以求得生存。

早期佛典中有些地方特别强调“孝”字,就是歪曲原文含义以适应中国具有浓厚纲纪色彩文化的要求。

由此也可见中国深义文化力量之大、之不可抗御了。

⑧这一点,中国的学者是感觉到了的。

⑨冯友兰先生说:“基督教文化重的是天,讲的是‘天学’;佛教讲的大部分是人死后的事,如地狱、轮回等,这是‘鬼学’,讲的是鬼;中国的文化讲的是‘人学’,注重的是人。


⑩事实上,孔子就是这种意见的代表者。

“子不语怪、力、乱、神”,就是证明。

他自己还说过:“未知生,焉知死。


⑾我认为,中国文化的特性最明显地表现在或者可以称为深义的文化上,这就是它的伦理色彩,它所张扬的三纲六纪以及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精神。

17.请简要概述日本深义文化的特质和它的具体表现?(6分)

18.大量的引用是本文的特色,请分别分析引用陈寅恪、冯友兰的论述所起的作用。

(6分)

19.请简要列举文章中的主要观点。

(6分)

七、写作(70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