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志愿精神培育的有效模式探索——以成都华商理工职业学校志愿者服务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职生志愿精神培育的有效模式探索———以成都华商理工职业学校志愿者服务为例■苏 琰/成都华商理工职业学校
摘 要:志愿服务是培养中职学生公益精神重要载体。

成都华商理工职业学校成立志愿者团队,就是引导中职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培养一种利他意识和责任意识,让每一个人为爱而奉献,在志愿服务中树立正确的三观,提高志愿者精神培育效果。

关键词:中职生 志愿服务 探索实践
一、志愿者(volunteer)的概念
志愿者有不同的称谓,大陆称志愿者,香港称义工,台湾称志工。

在西方,志愿者被认为是在职业之外,不受私人利益或法律强制驱使,为改进社会、提供福利而付出努力的人们①。

我国的志愿者协会给“志愿者”下的定义是:不为物质报酬,基于良知、信念和责任,志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

志愿者精神是一种利他主义和慈善主义的精神,指的是个人或团体,以其自由意志与兴趣,本着协助他人改善社会的宗旨,不求私利与报酬的社会理念。

志愿者精神承载着一个国家的社会责任,调整着当今时代的人们的道德危机和心灵困境,维系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道义。

志愿者具有强烈的献身精神和巨大的耐心志愿精神的内涵,学生志愿者团队是由热衷于学校公益事业,不计报酬,自愿为社会及学校公益事业和弱势群体提供服务和帮助的学生组成的自发性学校团队,志愿者团队致力于学校同学的服务,倡导自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平等,负责,关怀,理解的志愿者精神,为具有特殊困难及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提供服务。

二、志愿服务的育人本质
志愿服务是服务于公共利益活动,是一种典型的社会实践。

中职生志愿者精神培养是塑造学生的仁爱精神,是促进学生成人成才的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志愿服务倡导学生利用空闲时间做慈善公益及环保公益等活动,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人文素养。

是学生在无偿服务他人的同时,体会到付出的快乐,懂得珍惜生活,珍惜物命,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在志愿奉献的社会
实践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
在社会共同的价值理念中获得归属感
和认同感,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目
标,对自己的人生、家庭、社会建立一种
积极态度。

并将这种观念作为社会主
义荣辱观的内容之一,成为学校“立德
树人”的重要育人内容,建立和谐
校园。

三、成都华商理工职业学校志愿者
调查研究
针对2015级、2016级、2017级3个
年级共260位学生进行了中职学生对志
愿精神的认知情况调查问卷,其中有效
试卷255份。

在此调查问卷中,男生占
130位,女生占130位,其中经济管理专
业共67人,机械电气专业共49人,师
范、服类120人,计算机30人。

其中,支
持学生志愿者得有185人,无所谓的有
70人。

90%的同学认为做志愿者是为
了行善积德,锻炼自己,增加社会经验。

70%的同学希望通过学校或其他机构
参加志愿者活动。

一些具体项目调查
如下图表:
四、华商理工志愿者团队的实践
探索
华商理工在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中,
坚持“德能淬理、兼爱善工”的校训,“人
格塑造、行为规范”的育人方针,让学生
明白先做人后做事的道理。

华商理工
引入慈济人文理念,培养学生们谦卑、
善解、包容、感恩的品质,希望每位学生
懂得自爱,懂得尊重自己,从而形成了
具有华商特色的文化———幸福“家文
化”、感恩文化、环保文化、志工文化。

并把这些文化融入在了学生们的日常
学习中,坚持培养学生的恭敬、谦卑、懂
得感恩的利他品质,为学生成长营造一
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积极的文化氛围,
为他们提供一块真、善、美的沃土。

学校希望同学们坚持诚实、好学、
利他、不走捷径的价值观,学校为了加
强志愿者团队管理,完善志愿者建设,
使团队各项工作能够顺利开展,也为了
规范志愿者活动,由学校文化中心专门
负责建立学校志愿者团队,将志愿者文
化的理念和要求落实在学校生活的方
方面面,做一个具有感恩意识、环保意
识、利他意识、奉献意识、团队意识的好
学生。

学校为学生志愿者建立全校志
愿者档案,将志愿者所做的每一件公益
性活动都记入档案之中,作为学生素质
拓展和年度综合测评的重要指标,也是
学生评优获奖和优秀毕业生其中一个



《长江丛刊》2018.10
重要条件。

在毕业时,学生志愿者档案会随学生档案一起成为企业招聘学生的一个重要参考。

华商理工志愿者共分为五大小组。

第一组为人文教育小组,主要负责宣传学校的志愿者、环保、慈善理念,志愿者人文交流及培训。

第二组为真善美小组,主要用于日常志愿者活动的拍照及志愿者活动海报、简报等。

第三组为人文关怀小组,主要进行每周一次的敬老院慰问老人活动,贫困学生的了解关心,特殊学生的抚慰关怀等。

第四组是慈善公益小组,主要负责学校特殊群体同学的物质帮助,贫困学生助学金发放和勤工俭学等。

第五组为环保小组,地球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而我们学校的垃圾也越拉越多,严重影响着同学们的学习生活,环保问题已迫在眉睫,学校老师和学生志愿者们坚持每天三次环保分类,把垃圾按环保十指口诀(瓶、
瓶、罐、罐、纸、电、1、3、5、7)分类放到垃圾桶里,珍惜资源,珍惜物命,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碗饭,拒绝使用一次性用品,使学校的环保分类落到实
处,让环保分类就会更轻松、更有意义。

同时,每一个系的同学都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所长,变废为宝,真正的使垃圾变黄金,黄金变爱心,爱心化清流,清流绕全球,使每一位同学都成为环保志愿者,只有每一位同学坚持践行学校文化理念,我们就会有翻天覆地的改变和成长,成就自己美满幸福的人生。

华商理工深入践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是教育,社会即是学校”的教育理念,培养志愿者内有修养,外有气质,表达于日常生活衣、食、住、行之中,展现学校人文之美,期待学生除了具有丰富的学识之外,更有文化的修养、人文的气质。

华商理工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在志愿者日常培训中加入感恩教育,让学生对他们的父母、老师充满感恩,我们知道,只有心怀感恩的人才会有一个健全的人格,我们相信,志愿者文化教育不但可以改造人的行为和思想,而且可以改造人的生活。

学校通
过这些措施来促进志愿者精神培育,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到公益事业中来,使志愿精神真正成为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

注释:
①志愿者百科.zyz2011.baike.com参考文献:
[1]刘峥,罗成翼.当代青年公益精神培育路径[J].社会科学家,2012(1).[2]黄婷婷.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大学
生公益精神培育研究[
D].南宁:广西大学,2014.[3]孔伟英,张雯静.大学生公益观教育的意义与实践[J].当代青年研究,2015(1).
(上接第240页)
在大学生获取知识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网络文明协会是北京大学“文明修身”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将学生自发的、分散的网络文明行为凝聚成自觉的、有组织的共建网络文明的行动,将更加科学地在北京大学的校园内培育起文明上网的氛围。

“北京大学网络文明协会”是北京大学学生自发组织的社团。

社团得到了网络文明工程组委会、北京大学党委、团委的大力支持以及广大学生的热烈响应,在成立不到一个月时间里,共有200多人加入协会,在其他高校学生中间也产生了极大的反响。

“北京大学网络文明协会”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与网络文明息息相关的活动,把网络文明的有益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

六、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年龄与低头族的低龄化存在差异性的矛盾,导致创新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举步维艰,跟不上低头族擅长的现代信息技术的速度,常常使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被排斥在年轻的低头族之外。

因此,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必须要建立一支由学院分管学生工作领导、辅导员、专业老师、学生骨干组成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各学院要建立具有较高政治理论水平与具
有信息素养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他们不但要熟悉大学生的教育规律与生活习惯,而且要熟悉网络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掌握一定网络技术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

七、打造高水平的学校官网学校要针对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打造学生喜闻乐见的高水平学校官网权威微信、QQ、微博、贴吧、论坛、新闻移动端等一系列宣传平台,科学运用大数据技术手段,把握校园意识形态动向与网络舆情,积极应对校园网的形形色色的错误言论等负面信息,进一步提升校园官方网站的舆论引导作用。

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数字化、视听化、网络化的创新,能力打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特色鲜明的深受广大师生喜爱的网络平台。

八、创新宣传模式增强时代感和多样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以丰富多彩的宣传模式,传播马克思主义、弘扬中国精神,维护党的形象。

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和QQ群、微博、微信、微电影、微视频等平台,唱响主旋律,传递好声音,传播正能量,形成健康向上的宣传氛围。

二要真正做到党的十九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不但要对于传统的德育内容与教育模式进行创新,而且要对于互联网信息平台进行创新,实现培养社会
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的宗旨。

三要宣传方法深入浅出,语言要生动、有趣,但又不能一味地迎合学生,要找准宣传的切入点,要科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愉悦的宣传之中,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意义。

综上所述,高校是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树立正形象的阵地。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改变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

网络这个阵地我们不去占领,别人就会占领。

因此,网络背景下,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充分认识加强网络建设与管理的极端重要性,科学运用新媒体技术,建立可信、可管、可控的宣传网络阵地,科学有效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鲁双.试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东南传播,2012(06).[2]曾维伦,何海涛.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J].当代青年研究,2010(7).
作者简介:孟昱龙(1988-),男,汉族,河南许昌人,硕士,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旅游管理、景区开发与管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