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火神派:善用附子治大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神派:善⽤附⼦治⼤病
中医⽕神派:善⽤附⼦治⼤病
神黄中医智库 2017-06-25 09:55
清末光绪年间,成都知府朱⼤⼈的夫⼈患吐⾎病,已⼀年多,诸医⽆效。
成都府属16个州、县纷纷推荐名医来为夫⼈治病。
他们或认为⾎热妄⾏;或认为阴虚⽕旺,逼⾎外溢。
结果愈治愈坏,⽇趋严重。
经⼈推荐,请川蜀名医郑钦安来府诊视。
当⽇郑钦安诊见夫⼈⾯容苍⽩,虽是夏⾄季节,床上还铺着⽪毡,盖着丝棉⼤被,显得⼗分怕冷。
⾆质淡红,苔⽩腻。
诊毕,郑钦安处⽅:制附⽚四两,炮姜四两,炙⽢草⼆两。
朱知府看⽅后竞瞠⽬结⾆,此⽅⼲姜附⼦都是⼤热之药,且量⼤超常,治此等吐⾎重症,焉有不惊之理。
孰料,服药后病⼈⾃觉周⾝凉爽,胸⼝舒畅,吐⾎竟然⽌住,⽽且吃了2⼩碗稀饭。
病⼊坦途,由此⽽愈。
朱知府为表谢意,特赠郑钦安⾦匾⼀块,上书“医宗仲景”四字。
上述案例知府夫⼈吐⾎年余,竟⽤⼤剂附⼦、⼲姜投治,应⼿⽽愈,实在令⼈惊叹,⼤开眼界。
主治者郑钦安就是⼗分独特的医学流派——⽕神派的开⼭宗师,本案⽣动体现了⽕神派注重阳⽓的思想和擅⽤附⼦的独特风格,使我们领略到⽕神派学术思想的核⼼精神。
⽕神派释义
⽕神,喻称“善⽤热药之良医为⼀炉⽕也”,是对擅长应⽤附⼦等⾟热补⽕(阳⽓)药物医家的称谓,称某医家为“某⽕神”者,显然含有对其擅⽤附⼦等热药的推重和赞许,由于附⼦在热药中的⾸要地位和代表意义,因此,称某医家为“某附⼦”者,与“某⽕神”是等同含意。
所谓⽕神派,是指以郑钦安为开⼭宗师,理论上推崇阳⽓,临床上强调温扶阳⽓,以擅⽤附⼦、姜(⽣姜、⼲姜、炮姜)、桂(⾁桂、桂枝)等⾟热药物著称的⼀个医学流派。
其中,尤以擅⽤附⼦为突出特点,乃⾄诸多⽕神派医家和传⼈被冠以“某⽕神”或“某附⼦”雅号,从⼀定意义上讲,不擅⽤附⼦,就不成其为⽕神派。
⽕神派诞⽣于清末同治、光绪年间,因此有学者称之为“传统国医中最年轻的⼀个流派”。
百余年来,传其学者代有其⼈,著名的有吴佩衡、祝味菊、范中林、唐步祺、卢铸之、卢崇汉等,他们均被称为“某⽕神”或“某附⼦”,于今在医林中依然独树⼀帜,发挥着重要的影响,推崇、传承其学者可称⽅兴未艾。
中国医学史上,学派林⽴,百家争鸣,举凡伤寒学派、⾦元四⼤家、温补派、温病派等等,千百年来各树⼀帜,异彩纷呈,⾄今仍是我们继承和发扬的理论瑰宝。
那么,⽕神派能否象上述医派那样,称得上⼀个独⽴的医学流派?进⼀步说,它是否具有值得发掘和传承的价值?⼀般公认,凡能构成⼀家学派者,必须具备⼏个条件:
第⼀,有⼀个独创的学术思想或者特定的研究课题,创新和特⾊是医学流派的本质,也是医学流派的⽣命。
纵观医史上每⼀个医学流派,莫不如此,例如寒凉派的⽕热论,攻下派的攻邪论等。
第⼆,有⼀个有影响的学术带头⼈,即宗师,如补⼟派的李东垣,滋阴派的朱丹溪等。
还要有⼀批跟随宗师的传⼈(亲炙或私淑、遥承),对其学说或尊崇,或研究,传承和发扬之,从⽽形成⼀个“⼈才链”。
第三,有⼀部或⼏部阐述其学说观点的有影响的传世著作,例如伤寒学派的《伤寒论》,温病学说的《温热论》等,否则⽆法流传下来。
因此可以说,学术思想—⼈才链—著作和影响,是划分学派的三条标准,或者说是三⼤要素,三者之间密切相关,缺⼀不可,否则难以形成学派。
按此标准衡量,⽕神派可谓条条具备,甚⾄可以说“⼗分过硬”。
⽕神派的学术思想
以郑钦安为代表的⽕神派学术思想最主要的是:推重阳⽓,善⽤扶阳⽅法治病,擅⽤⼤剂附⼦⼲姜等⾟热药物,积累了⼗分丰富的经验。
对阴证的辨识全⾯⽽深刻,这些观点⼗分突出甚或
超越前⼈。
⽕神派的宗师和传⼈
⽕神派的开⼭⿐祖是郑钦安。
郑钦安(1824~1911年),名寿全,四川邛崃⼈,清同治年间,在成都开创了“⽕神派”,《邛崃县志》称其为“⽕神派⾸领”,⼈誉“郑⽕神”、“姜附先⽣”,誉满川蜀,成为当时独树⼀帜的⽕神派领军⼈物。
郑钦安晚年设帐授徒,⾃然桃李众多,传⼈不在少数。
⼊室弟⼦有卢铸之(1876~1963年)先⽣,光绪⼗六年从师于郑钦安,“三载亲炙,有闻必录”,继承郑⽒学术思想,时⼈尊为“卢⽕神”。
⼉⼦卢永定、孙⼦卢崇汉亦以擅⽤⼤剂附⼦著称,为当代⽕神派代表⼈物,可谓⼀门三代,薪⽕相传。
郑钦安的学说著作传播较⼴,私淑、遥承⽕神派者更多,举其要者录之:
吴佩衡(1886~1971年),四川会理县⼈,云南四⼤名医之⼀。
推崇郑⽒学说,解放后任云南中医学院院长,桃李满门。
祝味菊(1884~1951年),浙江⼈,弱冠⼊蜀,42岁移沪⾏医,以擅⽤附⼦名噪沪滨,竟
⾄“遂有祝派之称”,可见影响之⼤。
唐步祺(1917~2004年),四川名医。
祖⽗唐蓉⽣以医闻于世,私淑郑钦安。
唐步祺幼承庭训,研习郑⽒之学,民间誉为“唐⽕神”。
终⾝钻研⽕神派学术思想,晚年穷15年之功撰成《郑钦安医书阐释》⼀书,弟⼦远及海外。
还有范中林(1895~1989年),⼈誉“范⽕神”,以及补晓岚(1856~1950年),⼈誉“⽕神菩萨”,刘民叔(1897~1960年),⼈誉“刘附⼦”等川蜀名医,贵州李彦师,⼈誉“李附⼦”等,均以传承⽕神派思想,擅⽤附⼦⽽有较⼤影响。
医史上除张景岳以擅⽤熟地⽽称“张熟地”,余师愚以擅⽤⽯膏⽽称“余⽯膏”以外,像⽕神派这样众多医家享有“某⽕神”、“某附⼦”之誉的现象,可称绝⽆仅有,⾜证其学术观点和⽤药风格之鲜明,影响之深远。
⽕神派的著作
郑钦安的《医理真传》成书于1869年,这是⽕神派的奠基之作,集中阐述了郑钦安的学术思想。
《医法园通》成书于1874年,该书⽻翼《医理真传》,丰富完善了⽕神派的思想内涵。
郑⽒还著有《伤寒恒论》,对《伤寒论》作了阐释。
据统计,郑钦安三种医著在1869~1940年的70年间共有30种版本流传于世。
在清末,刊⾏版本种类之多,刊⾏频率之⾼,实不多见。
其它⽕神派传⼈的著作主要有:祝味菊《伤寒质难》等;吴佩衡《⿇疹发微》、《吴佩衡医案》等;范中林《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唐步祺《郑钦安医书阐释》;卢崇汉《扶阳讲记》等等。
⽕神派作为独特的医学流派确实具备各项要素,与其它医派相⽐,毫不逊⾊。
从其⼤量医案中,可以看出⽕神派诸家擅⽤附⼦⼲姜屡起⼤证、重证,在全国独树⼀帜,代有传⼈,⾄今犹见兴盛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