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港XX区北区5000吨级散杂货泊位及货场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照港XX区北区5000吨级散杂货泊位及货场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环境阻碍报告书简本
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爱护研究中心
中国青岛
2006年4月
1项目概况
1.1 项目的由来
日照港自1986年投产营运以来,通过近20年的进展,逐步形成了以大宗散货为主、多货种的综合性港口,按照日照市港口总体规划,21世纪日照港要进展成为煤炭、矿石中转和集装箱运输为主,公用码头和货主码头、内资与外贸、货运与客运、装卸与仓储、港口与沿海工业相结合,综合能力超过亿吨的大型综合性主枢纽港。

目前,全港有生产性泊位32个,2005年已完成吞吐量8400万吨,同比增长约64%。

日照港规划为石臼、奎山、岚北和岚山3个港区。

XX X区包括东区、北区、西区3个分区,要紧承担煤炭、矿石、原材料和集装箱运输业务。

铁矿石一直是XXX区仅次于煤炭的第二大货种,为适应吞吐量进展和船型进展的需求,2 0万吨级、30万吨级矿石专用泊位相继投产,日照港将成为我国沿海港口最大的矿石中转基地。

由于进口矿石堆存期普遍较长,目前矿石泊位陆域较狭窄,不能满足矿石堆存需要。

港口正预备建设北区约40万平方米容量约为626.4万吨的矿石堆场,年周转能力1900万吨,可使XXX区铁矿石转接能力达到3500万吨/年。

目前北区矿石堆场尚未开工建设,堆场的严峻不足,制约了矿石吞吐量的提高。

原东港沉箱预制场的功能正被西港建成的干船坞替代,无需再保留,与之相临的东港1#泊位差不多不能使用,原中港区5#、6#泊位,由于吨位小,接卸能力差,长期闲置。

因此本工程拟对原东港沉箱预制场进行改造,前方水域进行回填,建设5000吨级散杂货泊位,用于小吨位矿石转水;回填陆域东侧与原东港1#泊位相接,西侧与原中港区5#、6#泊位相接,可形成陆域面积8.83万平方米,作为矿石中转堆场,不仅能够缓解目前矿石堆场严峻不足的矛盾,还能够将原废弃码头的2491万元剩余资产转移到新泊位和货场上来。

1.2 工程概况
1.2.1 项目建设位置
本项目拟建于XXX区北区,原东港区1#泊位与原中港区5#、6#泊位之间。

日照港XXX区位于山东省山东半岛南侧沿海,地理位置35°23′N,119°33′E。

1.2.2项目建设投资及工期、定员
按〝工可研报告〞总平面布置举荐方案,总投资7260. 90万元,施工期12个月。

竣工投产后,本工程项目定员9 7人。

1.2.3项目建设规模及要紧技术指标
建设5000吨级散杂货泊位1个作为矿石转水码头,年通过能力105万吨;码头后方30m以后布置堆场,堆场面积5.73万m2,一次堆存量76.8万吨,年周转能力560万吨。

按工可研举荐的方案,本项目要紧技术指标见表1.1.1,要紧工程量见表1.1.2。

表1.1.1要紧技术指标
表1.1.2要紧工程数量
工程总平面布置见图1.1.1。

由图可见项目拟建码头的泊位长度239m,前沿水深-8.0m;门机外轨中心线距海侧3. 0m,门机轨距10.5m;码头后方堆场南北最大长度286m,东西最大长度388m,三面为宽5m绿化带;堆场内设2条1 5m宽主干道,四周设10m通道,将堆场分为4个区进行堆存。

除堆场外,还布置辅建区,包括机械停放场地,沉淀池、候工室、地磅房、门卫房等;配套设施有码头及堆场供电照明系统、洒水除尘及消防系统、排水系统、绿化等。

1.2.4项目用地、用海情形
项目用地为在原港区内回填造陆,无征地问题,项目用海为原港区内港池,无须征海。

1.2.5要紧工程项目的施工方法
1.码头基槽挖泥
本项目码头基槽挖泥拟采纳抓斗式挖泥船开挖,所挖土方由泥驳运至外海抛泥区弃土。

2.码头工程
依照设计,码头采纳带卸荷板的工字型空心方块结构。

工程施工第一水上开挖基槽,而后使用方驳定位,驳船装运块石靠定位驳抛填基床,基床夯实采纳专用的夯实船施工,基床整平由整平作业船配合潜水员进行。

码头主体工型块可在日照港内临时预制场预制,装方驳运至现场,起重船安放。

工型块内填石可由驳船水上抛填,钢筋混凝土卸荷板亦在现场临时预制场预制,方驳运至现场,起重船吊安。

后方
棱体抛石、倒滤层及风化砂可由汽车运料直截了当填筑。

混凝土胸墙可由混凝土罐车运至现场,泵送浇筑。

3.地基处理
本工程地基处理采纳堆载预压和碾压2种方式。

4.堆场及道路
采纳混凝土大板结构。

第一铺水泥稳固碎石基层,再施工混凝土大板面层。

2 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的阻碍概述
2.1 施工期环境阻碍分析
本项目要紧工程为在原中港区码头5#、6#泊位与原东港区1 #码头之间回填造陆,并在陆域前沿建设码头泊位239m。

由于航道、港池、码头前沿水深均可满足设计水深要求,无需疏浚,仅有码头基槽开挖产生的少量泥沙需用泥驳送往指定抛泥区。

陆域回填料采购商品土石方运至回填处。

因此施工期要紧环境阻碍因素为:
1.码头岸线形成对局部流场产生一定的阻碍;
2.水工工程使局部水体混浊,悬浮泥沙浓度增加;
3.陆域形成对该区底栖生物生存环境遭到破坏,对浮游生
物也产生一定的阻碍;
4.施工机械、人员产生的含油废水、生活污水(COD、BOD
5、SS)及固废如治理不善也会对施工区域水环境造成阻
碍;
5.陆域回填作业砂石料堆放、运输、水泥拆包、混凝土搅
拌等将产生扬尘(TSP),机械噪声污染周边环境。

2.2运营期环境阻碍分析
本项目运营期矿石进堆场:100%采纳汽运,出场:转水2 5%,汽运25%,铁路50%。

转水要紧采纳装载机、门机抓斗到船;陆运要紧采纳装载机装车(汽、火车),因此可见运营期要紧环境阻碍因素有:
1.矿石在装卸和堆存过程中扬尘对大气环境的阻碍;
2.降雨产生的迳流污水(含矿)可能对水环境产生阻碍;
3.船舶机舱含油污水、船员生活污水、船舶垃圾的阻碍;
4.港区生产废水、生活污水对水体的阻碍;
5.船舶、机械、车辆工作噪声对声环境的阻碍。

以上阻碍因素识别与评判因子选择见表2.1.1。

表2.1.1项目环境阻碍因素识别与评判因子选择
3 污染防治措施分析与计策建议
3.1 大气污染防治措施与计策建议
3.1.1项目拟采取的污染防治措施
1.施工期
尽可能使用商品混凝土,少量混凝土的工地应适当围挡。

对易起尘物料实行库存或遮盖。

进场道路及时清扫等。

2.营运期
(1)配备洒水车和清洁车,喷洒道路;
(2)矿石堆场设置固定喷淋除尘系统,日洒水许多于3次;
(3)码头面采纳人工冲洗,幸免扬尘。

3.1.2 污染措施分析
矿石堆场和单机的除尘用水由新建高压除尘给水系统供给。

新建除尘供水系统。

在堆场周围设置DN200除尘给水干管,堆场洒水强度为每次2L/m2,日洒水3次,堆场两侧设洒水喷枪,间距40m,同时使用4支,除尘流量为205m3/h。

喷枪由设于操纵室内的PLC操纵器集中操纵。

必要时也可就地操作。

除尘管道地上部分采纳电伴热,保证冬季能够正常使用。

四周固定喷淋系统电伴热设计,解决了冬季天气干燥、风速较大,堆场装卸作业矿尘污染较重,但由于气温低,喷淋管路易结冰阻碍喷淋的困难,能够保证冬季正常使用。

此种措施也是国内散货堆场通用的有效措施。

3.1.3 大气污染防治的计策建议
1.在进出作业区的道路内设置汽车车轮冲洗凹水湾。

当运输
车辆限速行经该水湾时,轮胎那么自行清洗洁净。

凹水湾内的水
每天补充,湾内沉积粉尘定期回收。

2.车辆运输矿石应用蓬布覆盖,及时清扫洒落在码头和道路上的矿料粉尘,以免造成二次扬尘。

3.显现6级以上的大风等不利天气,将会引起严峻的粉尘污染事故。

因此,本项目营运后,要紧密注意天气预报,在大风来到之前,做好堆场的喷水工作,堆场和道路加大洒水频次,对堆场、廊道邻近、码头面洒落的矿石粉尘予以清扫,同时严格按设计的要求,在大于6级风时停止装卸作业,以幸免粉尘污染周围环境。

同时做好除尘喷洒和保温设施的爱护、保养,以使冬季防尘措施达到设计除尘成效。

4.港区及堆场周边应做好绿化建设,既美化环境,又可起到一定的吸尘作用。

3.2水污染防治措施与计策建议
3.2.1项目拟采取的防治措施
项目拟采取的污染防治措施为:
1.施工期现场人员集中处搭建临时厕所,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施工终止后掩埋。

2.本工程基槽挖泥量较小,疏浚物将运至经批准的抛泥区弃土。

在挖泥过程中应严格限制挖泥范畴和深度,泥驳不应装载过满。

在疏浚物运送途中,应操纵航速,幸免泥沙外溢。

3.运营期采纳雨、污分流制。

A.本工程生活污水经自生性活菌氧化槽处理合格后排海。

B.矿石堆场径流雨水、码头面雨水及冲洗水和转接机房的冲洗水均经收集后排入新建的含矿粉废水处理设施处理。

采纳化学混凝沉淀处理工艺,达标后回用。

3.2.2污染防治措施分析
1.含矿污水
(1)堆场区域及码头面的径流雨水为含矿污水,该部分雨水为一独立的封闭排水系统。

在堆场四周及码头面设置带盖板的排水沟,将污水收集后排入新建含矿污水处理站,处理合格的水作为堆场绿化、除尘用水。

(2)依照工程分析,本工程含矿污水要紧是堆场和装卸作业点在降雨期间以及作业过程对设备冲洗过程形成的。

本工程拟新建含矿雨污水处理设施,其中包括污水处理设备1套,调剂沉淀池1座〔沉淀池容积300m3〕,污水处理能力24m3/h,设计处理时刻为24h,整套污水处理设备设在室内,系统采纳全自动操纵,处理后水质可满足中水水质要求。

2.生活污水
生活污水经自生性活菌氧化槽处理达二级污水排放标准后排海。

处理工艺可行,但处理后排海不合适。

3.2.3 水污染防治的计策建议
1.施工期
(1)严格施工程序,须在码头或围堰工程终止后进行陆填,以减少悬浮物对海域的阻碍。

(2)生活垃圾、船舶固废不得进入水体,应交陆域集中收集处置。

2.运营期
(1)本项目定员97人,其生活污水最好进港区污水管网,统一处置。

(2)生产废水产生量较小,也应纳入港区污水处理系统。

(3)压舱水
依据«山东省碧海行动打算»、«关于操纵和治理船舶压载水,减少有害水生物和病原体传播的指南»及其它压舱水的相关治理规定,目前我国尚未对港口提出强制接收压舱水的治理要求;其次,压舱水的处理工艺尚未成熟,目前还处于试验时期,具体由船舶自行处理依旧由岸上接收并没有明确规定;再次,船级社对船型设计要求上没有专门的压舱水接口,因此,现有船型不适合压舱水直截了当接驳上岸。

综合考虑这三点,本工程暂不设压舱水的接收处理设施,但应明确压舱水不能在港池内排放。

尽管本工程临时不设压舱水的处理设施,但压舱水引起的外来生物入侵问题已引起各方面的关注,建设单位应预留资金和场地,待相关的政策、法规出台及相关技术完善后,按规定实时调整。

3.3噪声污染防治措施分析及计策建议
项目拟采取的污染防治措施为从降低设备本身污染源着手,优先选用新型低噪声设备;加强设备、车辆爱护,幸免非正常工作噪声的产生;堆场周边种草植树既可绿化环境,又可降噪。

以上防治措施和原那么技术可行。

3.4 固体废物处置措施及计策建议
1.项目拟采取的固体废物处置措施为:船舶垃圾接收上岸,与陆域固废一起由港内清洁人员进行清扫收集,由环卫部门送日照市垃圾处理场统一处理。

2.建议
(1)实行垃圾分捡,对可利用的固废、危险废物与一样工业固废应按规定分别处置。

(2)依照国际和我国相关海洋环境爱护法规的规定,禁止将任何对海洋环境有害的废弃物抛弃入海,因此对船舶废弃物应当有专门的接收措施。

日照港托付日照恒润船舶服务公司接收,再送日照市都市环境工程进行无害化处理。

假如有来自国际卫生组织通报的疫情地区,应当报请有关部门进行检疫后处理;不须检疫的能够与生活垃圾统一分类处理。

4环境阻碍评判结论
4.1 环境质量现状评判结论
4.1.1海域环境现状评判结论
1.海水水质
在工程海域共设8个监测点位,水质监测因子有pH、DO、CO D、BOD5、氨氮、石油类、SS。

依照评判海域的水质功能区划按标准进行评判。

结果说明,评判海域所监测各点位的各单项污染指数均小于1,说明该海域要紧污染因子均达到了相应评判标准,满足工程海域功能区划的要求。

2.沉积物
在工程海域共设4个监测点位,监测因子包括有机碳、石油类、
总铭、汞、硫化物等共7项。

沉积物评判标准采纳«海洋沉积物质量»(GB18668-2002)中的第三类标准(港口水域)调查海域各因子污染指数均专门低,均不超标,符合评判标准。

3.海洋生物现状调查与分析
(1)叶绿素a
工程邻近海域夏季叶绿素a的变化范畴在0.65~2.25μg/L,平均值为 1.5μg/L,其分布规律表现为由调查海域中央向周围升高的趋势;春季叶绿素a的变化范畴在1.27~9.13μg/L,平均值为3.4μg/L,高值区位于调查海域中北部,向四周逐步降低。

(2)浮游植物
调查海域共显现51种浮游植物,其中硅藻42种,甲藻8种,金藻1种。

在显现的浮游植物种类数上依旧在细胞数量方面,硅藻均占绝对优势,而所获浮游植物种类的生态类型均较单调,绝大多数种类属于北温带近海类型。

夏季工程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细胞数量变化范畴在3.51~46.13×10 4个/m3之间,平均为17.61×104个/m3,细胞数量平面分布比较平均,以调查海域北部较低;春季浮游植物细胞数量变化范畴在5.60~30.7 0×104个/m3之间,平均为16.48×104个/m3,细胞数量与夏季相近,由于夜光藻的数量明显减少。

(3)浮游动物
工程海域共显现18种浮游动物,其中挠足类8种,毛鄂类2种,钩虾2种,幼体幼虫类6种。

夏季工程邻近海域浮游动物生物量(湿重)变化范畴在133.3~557.1mg/m3之间,平均为238.9mglm3,平面分布呈自近岸向外海递增的趋势;春季工程邻近海域浮游动物生物量(湿重)变化范畴在95.7~580.0mg/m3之间,平均为256.6mg/m3。

(4)底栖生物
工程邻近海域共获底栖生物85种,其中多毛类共34种,软体动物共显现24种,甲壳类23种,腔肠、扁形、纽形和棘皮动物各1种。

各点间底栖生物种类分布不平均,以调查区南部海域较高。

夏季工程邻近海域生物量变化范畴在0.72~8.76g/m2之间,平均为5.77
g/m2。

生物量分布比较平均,以调查区北部海域略高;春季底栖生物生物量变化范畴在1.30~13.50g/m2之间,平均为7.20g/m2。

4.1.2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判结论
依照项目特点,并结合评判区域功能规划,大气环境现状评判取4个监测点位资料。

监测项目包括TSP、SO2和NO2。

从运算结果能够看出,评判区域的TSP、NO2和SO2质量指数均小于1.0。

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二级标准的要求,环境空气质量较好。

4.1.3声环境质量现状评判结论
依照工程周围环境状况和噪声敏锐点的分布,本次声环境质量现状评判取4个监测点位,噪声点位依照日照市噪声环境功能区划图执行«都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222-94),石臼村、日照六中执行4类标准,厂界执行3类标准。

由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值与其相应的环境噪声执行标准值对比可知,各监测点位的噪声值均达到其相应的环境噪声执行标准。

4.2大气环境阻碍评判结论
4.2.1施工期
本工程施工现场距港界外敏锐爱护目标距离在500m之外,可不能对其周围环境空气质量产生明显阻碍。

4.2.2 营运期
1.港界达标情形
西北侧陆域港界处浓度值为0.183mg/m3,小于«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1996)中新污染源无组织排放周界外浓度最高点1.0mg/m3的标准,本项目无组织排放矿尘阻碍值港界可达标。

2.不利气象条件下对下风向敏锐点阻碍推测结果
经运算,不利气象条件下下风向距离堆场中心1.7km 处TSP小时平均浓度为0.136 mg/m3,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二级标准中TSP的日均浓度限值为0.30mg/m3。

因此,在不利气象条件下项目北偏西侧陆域港界外约1.7km处石臼村等敏锐区TSP浓
度达标。

3.飘尘卫生防护距离确定
运算得出距工程堆场边界约700m的范畴内为本工程的卫生防护距离。

4.3水环境阻碍评判结论
4.3.1施工期
1.项目陆域回填对水动力条件的阻碍
本工程形成陆域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水域边界,从而使工程所在海域的水动力条件有所改变,然而也是在原先较弱的基础上的变化,在工程海域9个推测代表点中,除3点外其余代表点工程后的流速都较工程前有所降低,然而降低幅度较小,涨潮流时降幅范畴为0.02~0.93cm/s,落潮流时降幅范畴为0.03~1.14cm/s。

因此,总体来看,变化幅度专门小,可不能造成局部泥沙迁移运动的改变。

2.悬浮泥沙对海洋环境的阻碍分析
本项目施工期的悬浮泥沙要紧源于码头基槽开挖、清基及砌筑过程产生的悬浮泥沙,通过模拟运算得出,产生的最大悬浮物浓度为8 94.3mg/L,超一、二类海水水质面积为0.133km2,超三类海水水质面积为0.012km2,超四类海水水质面积0.006km2。

由此可见,在港口施工过程中,由于基槽开挖、引堤抛石等水工工程产生悬浮泥沙阻碍范畴较小,时刻较短,将随着施工的终止而消逝。

工程施工期产生的悬浮泥沙对工程邻近海域水质和水中生物可不能造成较大的阻碍。

3.施工期产生的污水对水环境的阻碍
施工期总生活污水发生量少于10m3/d,施工现场建议设置沉淀蒸发池,以收集生活、生产污水,施工终止后掩埋,对水环境差不多无阻碍。

4.3.2运营期
运营期水污染源要紧有职工生活产生的生活污水,码头面、堆场的含矿径流雨污水,到港船舶机舱的含油废水。

这些污水在各环节相应处理后和妥善治理后可不能对本工程邻近水环境产生明显阻
碍。

4.4 工程建设对海洋生态环境阻碍推测结论
4.4.1悬浮泥沙对浮游生物和鱼类的阻碍
施工作业引起海水中悬浮物增加会对浮游生物和鱼类产生一定程度的阻碍,但由于海洋中鱼、虾等游泳生物具有较强的回避逃跑能力,加之本项目基槽挖泥作业悬浮泥沙阻碍范畴局限于作业点周围100~200米范畴内,施工停止3~4个小时后,海水水质即可复原到原先状态,因此对鱼类等游泳生物阻碍不大。

4.4.2悬浮泥沙对底栖生物与水产养殖的阻碍分析
本工程回填海域面积8.83万m2,按调查区域夏季底栖生物的生物量均值7.20g/m²估算,陆域形成造成底栖生物一次性缺失量约0.6 4t。

依照«日照市都市总体布局规划»和«日照市海洋功能区划»,该岸线使用功能为港口岸线,海域功能为港口用水。

本次海洋调查中调查海区未发觉珍稀爱护动物。

本工程区距规划的养殖区约5km远,因此工程施工可不能对水产养殖产生阻碍。

4.4.3码头基槽水下炸礁施工对海洋生态环境的阻碍
本项目码头基槽开挖时需水下炸礁工程量为4577m3。

水下炸礁激起的破裂物及悬浮泥沙等对海洋生物的阻碍范畴约500 m之内。

由于本工程属港口区和禁养区,海域无珍稀海洋生物及其产卵地,港口建设对生态环境的阻碍是能够同意的。

本炸岩区域距东港区和中港区的航道较近,在做好防范措施情形下,可不能对航行及港口岸区生产造成大的阻碍。

4.5 声环境阻碍评判结论
4.5.1施工期
施工机械噪声昼间在距离施工场地34m、夜间335m处可满足«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 12523-1990的要求。

本建设项目与石臼村的距离约1.7km,与日照六中的距离约3km,与日照外代的距离约3km。

因此,施工期噪声对敏锐目标阻碍不大。

4.5.2营运期
本工程营运后的作业机械噪声对港界的声环境阻碍甚微,港界可达标。

由公式运算出的铁路外轨30m处L A=69.2 dB,按照GB1 2525-90中的规定,距铁路外轨中心线30m处的噪声限值昼、夜间均为70 dB,比较可知,当列车通过时,其噪声值可达标。

依照模式推测噪声值得工程营运后疏港公路噪声值达标
距离〔距路中心线〕分别约为昼间8m,夜间210m。

本工程
疏港公路300m范畴内并无环境敏锐目标,因此本工程营运后对疏港公路周围噪声的阻碍奉献较小。

4.6 清洁生产分析结论
本项目作为20万吨级矿石码头的补充堆场及转水码头,装卸工艺简易,在采取了相应的治理措施后,有利于清洁生产。

4.7 总量操纵分析结论
本项目共产生废水量约1.21万m3/a。

其中径流含矿污水量9075m3/a,处理后回用,不外排;生活污水3000m3/a,因职员内部调剂,对全港来说无增量。

固体废物产生量约74t,进行分类处置,不外排。

无组织排放的粉尘产生量约1 335t/a,经处理后削减了50%。

因此,本项目最终污染物排放量为:
粉尘(矿尘)无组织排放量:667.5 (t/a)。

4.8 环境经济损益分析结论
本项目建成后不仅能够缓解目前矿石堆场严峻不足的矛盾,还可将原废弃码头的2491万元剩余资产转到新建泊位和货场上来,为日照港的进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项目各项经济指标良好,能够为企业、国家和有关部门带来良好的国民经济效益。

项目采取各项污染治理措施,削减污染物排放量,对港口经济的可连续进展意义重大。

4.9 总图布置与项目选址环境可行性分析结论
本工程项目选址符合日照市都市总体规划、港口总体规划以及其他相关规划的要求;项目总图布置水域及陆域内部空间布局是合理的,机械停放处安排在堆场南部三角地,保持堆场周围道路顺畅。

4.10综合评判结论
项目建设选址符合港口总体布局规划;泊位和堆场建设可作为本港20万吨级矿石码头的补充堆场及转水泊位,能够缓解目前港口矿石堆场严峻不足的矛盾。

项目建设在采取可行的环保措施情形下,能够做到达标排放,从环境爱护角度动身,项目建设可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