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吃艾角的来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明节吃艾角的来历
春到清明必踏青,清明时节也是许多特有美食出现之时,比如艾角,就是一个特别的清明小吃。

下面是为您整理的关于清明节吃艾角的起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清明节养生吃艾角艾草在中国的传统生活中扮演了许多重要角色,这种草香浓烈,极易在田野自然生长的艾草,粗长,叶厚,叶面有细细的白色绒毛。

用来入药有性温、祛湿、止血、散寒、消炎杀菌、止咳平喘、安胎的作用。

《本草》记载艾叶能炙百病,制成艾条能去寒驱湿,散结保健。

长江以南的地区,春季湿气重,易患瘟疫,于是智慧的古人本着药食同源的理念,将春天的嫩艾叶混合面粉做成食品,又好吃又可以保健预防疾病。

清明节的传统食物1、青团子: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

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

2、艾粄:客家人有句老话,叫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

艾粄是清明节客家人必备的传统小食。

3、暖菇包:暖菇包是泰宁的传统特色小吃。

暖菇原料学名鼠曲草,又叫佛耳草,当地人称为暖菇草。

4、馓子: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

馓子为一油炸食
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

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爱。

5、子推馍:子推馍,又称老馍馍,类似古代武将的头盔,重约250500克。

里面包鸡蛋或红枣,上面有顶子。

顶子四周贴面花。

面花是面塑的小馍,形状有燕、虫、蛇、兔或文房四宝。

清明传统习俗插柳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

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

谚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说明清明折柳在旧时是很普遍的习俗。

据说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么插柳戴柳不仅是时尚的装饰,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

清明插柳也可能跟过去寒食节以柳枝乞取新火的的习俗有关。

今天看来,随意折取柳枝是对树木的一种损害,是不宜提倡的。

清明节插柳植树的风习,据说是纪念发明各种农业生产工具并曾尝百草的神农氏;另一说是介子推死时所抱的柳树后来复活,晋文公赐名为清明柳,并折柳成圈戴在头上,此习俗后传入民间。

虽然有着不同的典故源流,但这些风俗仍不离人们对春回大地的喜悦。

游乐
清明节除了上述扫墓祭祖、踏青插柳的习俗之外,还有大量游乐的风习,千百年来,倍受人们的喜爱,如延续至今的牵钩、放风筝和荡秋千等,也还有曾盛行一时,惟今已不复见的射柳和蹴鞠(音:c
jū)。

牵钩
牵钩是古称,其实就是现代的拔河运动。

据说春秋时,楚国为了进攻吴国,以牵钩这种运动来增强人民的体质。

它主要是以一根麻绳,两头分为许多小绳,比赛时,以一面大旗为界,一声令下,双方各自用力拉绳,鼓乐齐鸣,双方助威呐喊,热闹非凡。

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

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将其病况写或画于扎制的风筝上,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飞,让它飞至高空就拉线剪断,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

后来,风筝亦逐渐发展成广为流行的郊游娱乐活动。

清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

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

古人还认为清明的风很适合放风筝。

《清嘉录》中说: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

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

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看过清明节吃艾角的来历的人还看了:
1.清明节为什么吃寒食
2.清明节吃寒食的由来
3.清明节吃的野菜
4.清明节传统食物的八大推荐介绍
5.清明节为什么要吃青团
6.清明节吃什么素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