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好的排列图因果图对策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DCA循环与统计技术
学习数据
主要内容:
一、PDCA循环的定义与组成
二、PDCA循环在质量管理过程中的意义
三、PDCA循环的四个阶段,八个步骤
四、两图一表(排列表、因果表、对策表)
一、PDCA循环的定义与组成
1.PDCA循环的组成
PDCA是英语单词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ion(处理)的第一个字母,PDCA循环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质量管理,并且循环不止地进行下去的科学程序。
2、PDCA循环的定义
PDCA循环又叫戴明环,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首先提出的,它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
二、PDCA循环在质量管理过程中的意义
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运转,离不开管理循环的转动,这就是说,改进与解决质量问题,赶超先进水平的各项工作,都要运用PDCA循环的科学程序。
不论提高产品质量,还是减少不合格品,都要先提出目标,即质量提高到什么程度,不合格品率降低多少?就要有个计划;这个计划不仅包括目标,而且也包括实现这个目标需要采取的措施;计划制定之后,就要按照计划进行检查,看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有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通过检查找出问题和原因;最后就要进行处理,将经验和教训制订成标准、形成制度。
三、PDCA循环的四个阶段,八个步骤
PDCA循环作为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运转的基本方法,其实施需要搜集大量数据资料,并综合运用各种管理技术和方法。
如图所示,一个PDCA循环一般都要经历以下4个阶段(图1所示)、8个步骤(如图2所示):
1、找主要质量问题:排列图计划
计划2、找原因:头脑风暴会议、因果图
3、找要因:排列图、计分法、验证
4、制定对策(计划)措施:对策表
2. D:执行(实施)
执行5、实施对策措施
3、C:执行(检查)
执行6、检查实施效果:排列图、因果图
4、A:处理(总结)
7、标准化处理
处理
8、遗留问题转下一循环
四、两图一表
1、排列图
•定义:又叫帕累托图,它将质量改进项目最重要到最次要进行排列而采用的一种简单的图示技术。
•组成:排列图由一个横坐标、两个纵坐标、几个按高低顺序排列的矩形和一条累计百分比折线组成。
2.制作排列图的步骤
3.选择要进行质量分析的项目
4.选择用于质量分析的度量单位
5.选择进行质量分析的数据的时间间隔
6.画横坐标
7.画纵坐标
8.在每个项目上画长方形,其高度表示该项目度量单位的量值,长方形显示出每个项目的作用大小
9.由左到右累加每一项目的量值(用%表示),并画出累计频数百分比曲线,此曲线又叫帕雷托曲线,用来表示各项目的累计作用。
10.利用排列图确定对质量改进最为重要的项目
------------------------------------------------------------------
案例分析:
下表为精装产品不合格项目统计与降低不良应用案例
一、P阶段
1、现状调查
根据2008年1月20日我部门IPQC人员在精装组随机抽样的100本精装成品进行全检,得出以下结果,共发现存在以下的不良缺陷:
不良缺陷记录表
不良项目频数统计表
000
000
000
00
邊不良52117頻數(破爛字不分中
灰板
精裝本質量不良缺陷排列圖
综上所述:上表及上图中可看出,衬纸超边和绳头布开胶两项占总不良现象的68.8%,应列为重点项目,采取措施,刀花占9.6%,列为次要项目,一并采取措施。
2. 设定目标
目标1.将衬纸超边的现象从目前占抽样数的52%降低到占抽样数的3% 目标2.将绳头布不良的现象从目前占抽样数的34%降低到占抽样数的3% 目标3.杜绝刀花的现象。
3. 原因分析
2008年2月11日,IPQC 人员及生产部相关人员聚集开会,会上,大家发挥了各自的专长和智慧,集思广益的提出了造成以上不良现象的各种原因,详见以下的因果分析图:
因果图解释
•定义:表示质量特性波动与其潜在原因关系,即表达和分析因果关系的一种图表。
制作因果图的步骤 简明扼要地规定结果,即规定需要解决的质量问题;
1. 规定可能发生的原因的主要类别(主要就是人员、机器、材料、方法、环境);
3.开始画图,把“结果”画在右边的矩形框中,然后把各类主要原因放在它的左边,作为“结果”框输入。
4.寻找所有下一个层次的原因,画在相应得主(因)枝上,并继续一层层地展开下去。
5.从最高层次(即最末一层)的原因(末端因素)中选取和识别少量(一般为3˜5个)看起来对结果有最大影响的原因(一般称重要因素,简称要因),并对它们作进一步的研究,如收集资料、论证、试验、采取措施和控制等。
综上所述:技朮训练及质量意识不高是造成以上不良的主要原因,温度不足,授权不正确是较
次要的原因。
4. 要因确认
A、技朮不熟练
由于新员工的增多,人员的流动性大,造成操作技朮的不熟练,导致生产产品出现不良。
例:在压火线时,没有按作业标准书的要求先将书用手扶齐后再捏紧封面和封底,然后再一直捏
紧的手法放入压火线机的定位中进行压火线,但操作人员没有将书页扶齐也没有捏紧就进行压火
线,在火线机的夹紧作用下,中缝的皮壳材料被压下和粘花衬纸上,同时,封面、封底向书脊方
向微微回缩,连带环衬一起回缩,但各方向回缩的力度不同,回缩的应力将环衬推向书芯的天头
地脚的方向,造成了环衬超边的现象的发生。
B、质量意识不高
由于员工的质量意识不强或没有质量的意识,以及对所生产的产品的质量要求不清楚,造成了不
良品的增多,如在粘绳头布时,无对书脊的两头进行刷胶的工作,由于员工刷胶时的胶层厚度太
薄,或胶水太稀,或胶层已干等原因,员工将绳头布粘上后,也没有去注意是否粘紧和是否粘到
正确位置,直接的就粘歪了,有些粘不牢的在后工序加工时由于搬动与翻动的原因就造成了绳头
布的开胶现象和歪斜现象等不良出现。
注:前面的所有“绳头布开胶”改为“绳头布不良”
C、温度不足
由于火线机的温控制调温不当和机器预热未达到有效温度就进行压火线,温度太低,压火线的时
间又短,使中缝与书芯的环衬不能有效的粘连起来,使环衬受到的拉力两边不同,也造成了环衬
的超边现象。
D、摆板不正确
在压火线完毕后,操作人员没有将书扶正后再摆卡板,使已起边的环衬在不正确的静压下,更进一步
的定型固定了下来。
5. 寻找对策
2008年的2月25日,针对已确认的各项要因,有关人员进行讨论,初步确认了一些改善的对策措施,详情见下表:
对策表解释
•定义:它既是实施的计划,又是检查的依据,是PDCA循环中P(计划)阶段第4步骤的产物。
常用对策表的表头为:
对策表
二、D 阶段
会后,各相关人员根据各自的责任进行了各工项工作归结如下:
1、 重新测量了各机台的针对各种皮壳材料的不同的适宜温度或适宜电压值,并在各机台进行明
显标识。
,补充后并完善了《火线机的操作规格》及《精装书的工艺标准及质量要求》
2、 完善了质量奖罚制度,将产量与质量挂钩,将质量与组长的奖金挂钩,进一步完善了绩效考
核制度。
3、 将对新员工的培训和指导的工作列入绩效考核制度。
4、
组织了近期新入职的25人进行了各自岗位的共三个工种的岗位培训,并进行了书面考核及现场考核,已达到合格的水平,初步具备了工作的技能。
5、 已对组长进行了培训和指导,督促组长在排拉时注意新老员工的配搭和开拉时对员工的技朮
指导和产品要求指导。
6、 由组长和QC 人员对正式开拉前的机器状况进行确定,对完成的产品在打围胶前进行整板的目
测检查,加强质量的监督。
三、C 阶段
08年5月26日,为了检查工作的效果,有关人员对当日生产的某精装产品,随机抽取了100本进行全面的质量检验,重点检验项目为第一次抽检时存在并发现的项目,以进行效果的对比,检查结果如下:
检验前后效果对比表
活动前后效果对比图
占抽样百分比占抽样百分比占抽样百分比
(从直接和间接方面对活动前后的效果对比结合生产效率、原材料节约、返工工时耗费方面计算一段时间内理论上应该获得的经济效益,更直观的体现活动取得的成绩和效果。
)
(计算方式不再举例说明);
2、存在问题
活动前后对比中,衬纸不良已大幅度降低,但是还是没有达到预定的目标,经过原因分析,是因为员工加班时间长造成的工作劳累,为此,决定在下工序进行跟进,当发现有不良时,挑选出来进行返工,已保证产品的合格率达到或超过公司的标准;
3、巩固成果
以上已应用的对策措施初步取得了良好的进展,但以后还需定期的进行检查和督导,以及贯彻的执行下去,才可以取得长久的进步和稳定的质量。
巩固成果的解释:
就是分析活动中进行的对策措施中的有效措施,并将这些有效的措施归纳入公司的制度或作业标准书内,形成有效的制度保持下去。
而发现未取得的效果的对策措施就要分析是什么原因造成对策的无效或效果不明显,再进行改进或进行新一轮的PDCA循环。
4、下一步计划
寻找工序中的重大质量缺陷或长期未解决的质量问题进行下一轮的PDCA活动。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