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组20古诗两首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2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组20古诗两首送孟浩
然之广陵教案2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认识三个生字,学写8个生字
2、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课前准备:学生: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②读熟课文。

教师: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诵读古诗,导入新课
1、你们学过李白的那些诗歌呢?比比看,哪个小朋友背得最多最好?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李白的诗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看到题目,你想提什么问?
生:黄鹤楼在那里?
生:烟花三月是什么时候?
生:碧空会有尽头吗?
……
3、师:很好,今天我们一边欣赏,一边解决这些问题。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主读诗,把字音读正确。

2、检查读,赛读。

3、学生交流读后感悟。

4、自由读全诗,要求读的正确、流利。

三、自主感悟,探究诗意
1、导语。

2、个性化阅读,感悟诗意。

3、合作交流,加深理解。

4、总结: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的地方,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具有诗意和浪漫色彩。

四、读中品析,再现意境
1、过渡。

2、学生读诗,渗透学法。

3、利用多种手段,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展开想象,体会送别情。

4、看课文插图,表演体验送别情。

5、解决疑难。

(1)、故人:老朋友。

(2)、西辞:告别后向东而去(扬州)
(3)、烟花三月:春天烟笼春花。

绚丽无比。

(4)、孤帆远影:一片孤帆消失在远方。

碧空尽:在天边消失了。

惟见:只见。

天际流:天边流。

(5)、抽生理解诗意。

6、小结:正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好朋友一去,不知何时才能相见!让我们一起来读!
五、配乐朗读,升华情感
1)过渡:真正了解了诗歌以后,就要把自己当作诗人去读诗,再现诗人依依惜别之情。

2)学生练读全诗,小组赛读。

总结:那么,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那飞檐凌空的黄鹤楼,一起去送送孟浩然吧。

六、拓展延伸,积累语言。

1 交流送别诗,体会送别情。

2 、选择个性化作业
1)画一画:李白和孟浩然送别的场景;
2)演一演:李白和孟浩然送别的情景;
板书:
下(去)
(西)黄鹤楼————扬州(东)
(湖北省)
作业:
1、抄写生字。

2、背诵课文
附送:
2019年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组20古诗两首送孟浩
然之广陵教案3新人教版
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低年级古诗教学应该:“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这就从方法步骤(诵读古诗,理解诗意)与培养目标(获得情感体验,有感情地朗读)两个互相联系、螺旋上升的方面,为低年级古诗教学设定了阶段性目标。

我们的重点是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语感。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诗人李白在送别朋友孟浩然去扬州时一方面年轻的他一方面向往扬州的繁华一方面又舍不得朋友的离去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

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是这样做的:导入时,我给学生提醒同学们回忆已知的关于朋友相送的古诗,并说说你喜欢它的原因,由此唤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古诗的魅力。

接着,我给学生读诗的目标是:读准字音。

通过各种读诗方式,指导学生把诗词的字音读准,中间插入认读字卡的环节,帮助学生把字音读准,并通过组词练习初步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

然后,再读古诗,运用自学方法,理解诗意。

在这里,我让同学说说自己不懂的词语,先让学生自己说说求知的方法,再提供给学生三种弄懂自己不明白的诗意的方法:可以边读诗边看插图,再思考;可以查字典和参考书;还可以求助自己班上里的同学和老师。

学生们可以通过自读和求助的方法弄懂古诗的意思。

再通过师生互动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体验作者情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感悟作者当时的情怀,感受诗句韵律的优美。

最后,我请同学们自己设计作业,巩固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和体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回认字,会写要求的生字。

2、自读感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语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你知道哪些关于朋友送别的古诗?
2、为什么喜欢它?
3、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朋友相送的古诗,生读题目。

4、解题:谁送谁从哪儿出发去哪里?“之”:去的意思。

5、你知道李白和孟浩然是谁吗?
6、黄鹤楼在哪儿呢?师生交流,激起同学们对黄鹤楼的向往之情。

(出示黄鹤楼、广陵的地理图)
二、流利地读诗
1、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这首诗,特别注意把注音的生字读准。

2、认读生字卡片:鹤浩陵辞州孤帆碧惟际每个字读三遍。

3、跟好同桌一起再读这首诗,把它读流利。

4、认字组词;结合诗中词语,对比古今词义的不同。

浩:这里指名字中的一个字;陵:古代多用作地名;孤:联系孤帆来解释;惟:联系惟见来理解。

5、再读古诗,注意它的停顿。

6、指名读古诗,生评议;(字音、节奏等);再指名读。

三、理解诗意
1、说说哪些词的意思你不懂,师作上记号。

2、遇到不懂的地方怎么办呢?(生自由说)
3、师帮助归纳:老师给大家三条求助方法:
1〕看课文插图,用心思考;
2〕查学习古诗的工具书;
3〕求助学习古诗的高手或者求助教室里的老师。

4、生开始自主学习,老师也和你们一起学习。

5、指名说说自己的收获,比比谁知道的最多。

重点词句教师板书。

烟花:柳如烟,花似锦。

三月:阳春三月。

下:顺流而下。

碧空:蓝天。

尽:消失。

惟见:只看见。

天际:天边。

6、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每行诗的意思。

7、老师与学生交流学习体会。

老朋友孟浩然辞别了黄鹤楼,在这柳如烟、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坐着船顺流而下去千里之外,繁华的扬州,多想跟老朋友一起去那繁华的扬州城里看看。

我站在黄鹤楼上一直看着看着,直到那孤零零的帆影越飘越远,慢慢地消失在蓝天尽头,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边流去。

8、老师说的跟同学们讲的有什么不一样呢?
9、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四、体会意境,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想想作者李白此时的心情。

2、用自己的感受来朗读这首诗。

3、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加上动作朗诵这首诗。

指名背,生评议,再指名背,齐背。

五、拓展赏析
1、师给出一首送别的诗
长江之滨母送别,
荆州此去似天涯。

立志定要学成归,
寸草才可抱春晖。

2、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是讲什么的?
3、喜欢吗?为什么?
4、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揭示谜底,是老师自己写的。

5、师小结:生活中美丽风景和难忘的心情都可以用诗表达出来。

六、布置作业:
1、检测本课生字词,读字组词。

2、今天你想做什么作业?
鼓励学生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愿望。

小学教育资料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第6 页共6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