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中甲方剂学讲稿
邓中甲方剂学讲稿46讲虎潜丸大补阴丸左归丸
![邓中甲方剂学讲稿46讲虎潜丸大补阴丸左归丸](https://img.taocdn.com/s3/m/484883e0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ff.png)
邓中甲方剂学讲稿46讲虎潜丸大补阴丸左归丸六味地黄丸这三补之外,六味地黄丸又配伍三泻。
三泻是属于佐药。
其目的是考虑到正虚以后,相应会产生病理产物。
有虚中兼实,因虚致瘀,产生病理产物的一个消除问题,第二个是为了对于补益药物,用的时间可以长久一些,适合缓治,缓图,所以能够使得补而不滞,滋而不腻。
总的来说,三泻作用,既有协同作用,又有佐制作用。
具体来讲,泽泻和熟地相配的话,体现出它能够泄肾浊,以前说到肾阴不足可以产生肾浊,这是它的协同的一方面。
同时有泽泻的淡渗,减少熟地的一种滋腻。
丹皮,它有凉血、清热作用,特别治疗血热,虚热常用。
所以针对这个虚热内扰,它可以有清肾虚所产生的虚热作用。
第二,它和山茱萸相配,山茱萸酸温,入肝肾经,丹皮入肝经,能凉血。
能制约山茱萸的温性。
所以它也存在一个相互既协同又制约这个关系。
茯苓是淡渗利水的药,和山药相配,使山药的补脾能够结合健运。
单补脾,不健运,服用长时间,可以使悳脾胃气机壅滞,用茯苓的健运和山药的补脾合作。
体现出健运、补益相结合。
而且茯苓淡渗利水,也可以使山药补而不滞。
这是茯苓的含义。
佐药的三味和君臣药相配,体现了三补三泻兼顾,扬长补短。
配伍特点(1)肾、肝、脾三阴并补,围绕着肾阴为核心,补肾为主。
(2)三补三泻同用,以补为主。
一般的用量特点,三补为主,比如说,原方熟地为君,它可以用八两,作为臣药的两味药,补肝、脾都是四两。
佐药,那就是三两。
就是说从用量体现出一个主次。
所以它是以补为主。
运用辨证要点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数,为补肾阴的基础方。
腰膝酸软,头晕目眩代表了基本的肾虚。
阴不足,不能制阳,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数,这个像一种标准公式一样,形容肝肾阴虚的舌脉表现。
它是一个补肾阴的基础方。
随证加减·阴虚火旺者,加知母、黄柏、玄参。
·脾虚气滞者,加白朮、砂仁、陈皮。
六味地黄丸清虚热力量较小,对于虚热内扰,虚热轻证比较适合,也适合久服。
邓中甲教授《方剂学》讲稿
![邓中甲教授《方剂学》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a39eca7de518964bcf847ca8.png)
方剂学成都中医药大学邓中甲教授主讲目录01、绪言、总论02、发展简史03、第二章方剂与治法、第一节治法概述04、总论:方剂与治法(二)05、吐法的适应症特点、和法定义06、和法常用分类、消法定义07、消法和下法在适应症方面的区别08、方剂的配伍(一)09、方剂的配伍(二)10、方剂的基本结构(一)君臣佐使11、方剂的基本结构(二)、方剂的组成、药味与药量的变化12、剂型更换的变化13、总论小结。
各论、第一章:解表剂、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14、麻黄汤(二)、桂枝汤(一)15、桂枝汤(二)、九味羌活汤(一)16、九味羌活汤(二)、香苏散17、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止嗽散18、止嗽散(二)。
第二节:辛凉解表、银翘散(一)19、银翘散(二)、桑菊饮、麻杏石甘汤20、麻杏石甘汤(二)、越婢汤、柴葛解饥汤。
第三节:扶正解表、败毒散(一)21、败毒散(二)、参苏饮、麻黄附子细辛汤(一)22、麻黄附子细辛汤(二)寒下:大承气汤23、各论第二章泻下剂、第一节:寒下法、大承气汤及附方24、温下法、温脾汤、大黄附子汤。
第三节:润下法、麻子仁丸、济川煎(一)25、济川煎(二)、第四节:逐水、十枣汤。
第五节:攻补兼施、黄龙汤26、第三章:和解剂、第一节:和解少阳、小柴胡汤、大柴胡汤(一)27、大柴胡汤(二)、蒿芩清胆汤。
第二节:调和肝脾、四逆散(一)28、四逆散(二)、逍遥散(一)29、逍遥散(二)、痛泻要方(一)30、痛泻要方(二)第三节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及附方第四章清热剂清气分热白虎汤31、竹叶石膏汤。
第二节:消营凉血、消営汤及附方、犀角地黄汤32、第三节: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凉隔散、普济消毒饮、仙方活命饮33、仙方活命饮(二)第四节:清脏腑热、导赤散、龙胆泻肝汤(一)34、龙胆泻肝汤(二)、左金丸、苇茎汤、泻白散、清胃散(一)35、清胃散(二)、玉女煎、葛根芩连汤、芍药汤(一)36、芍药汤(二)、白头翁汤小结第五节清虚热、青蒿鳖甲汤、清骨散、当归六黄汤(一)37、当归六黄汤(二)第五章:袪暑剂、治法特点、香薷散、新加香薷饮38、清暑益气汤。
邓中甲教授《方剂学》讲稿
![邓中甲教授《方剂学》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054c1955f7ec4afe04a1dfa7.png)
方剂学成都中医药大学邓中甲教授主讲目录01、绪言、总论02、发展简史03、第二章方剂与治法、第一节治法概述04、总论:方剂与治法(二)05、吐法的适应症特点、和法定义06、和法常用分类、消法定义07、消法和下法在适应症方面的区别08、方剂的配伍(一)09、方剂的配伍(二)10、方剂的基本结构(一)君臣佐使11、方剂的基本结构(二)、方剂的组成、药味与药量的变化12、剂型更换的变化13、总论小结。
各论、第一章:解表剂、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14、麻黄汤(二)、桂枝汤(一)15、桂枝汤(二)、九味羌活汤(一)16、九味羌活汤(二)、香苏散17、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止嗽散18、止嗽散(二)。
第二节:辛凉解表、银翘散(一)19、银翘散(二)、桑菊饮、麻杏石甘汤20、麻杏石甘汤(二)、越婢汤、柴葛解饥汤。
第三节:扶正解表、败毒散(一)21、败毒散(二)、参苏饮、麻黄附子细辛汤(一)22、麻黄附子细辛汤(二)寒下:大承气汤23、各论第二章泻下剂、第一节:寒下法、大承气汤及附方24、温下法、温脾汤、大黄附子汤。
第三节:润下法、麻子仁丸、济川煎(一)25、济川煎(二)、第四节:逐水、十枣汤。
第五节:攻补兼施、黄龙汤26、第三章:和解剂、第一节:和解少阳、小柴胡汤、大柴胡汤(一)27、大柴胡汤(二)、蒿芩清胆汤。
第二节:调和肝脾、四逆散(一)28、四逆散(二)、逍遥散(一)29、逍遥散(二)、痛泻要方(一)30、痛泻要方(二)第三节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及附方第四章清热剂清气分热白虎汤31、竹叶石膏汤。
第二节:消营凉血、消営汤及附方、犀角地黄汤32、第三节: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凉隔散、普济消毒饮、仙方活命饮33、仙方活命饮(二)第四节:清脏腑热、导赤散、龙胆泻肝汤(一)34、龙胆泻肝汤(二)、左金丸、苇茎汤、泻白散、清胃散(一)35、清胃散(二)、玉女煎、葛根芩连汤、芍药汤(一)36、芍药汤(二)、白头翁汤小结第五节清虚热、青蒿鳖甲汤、清骨散、当归六黄汤(一)37、当归六黄汤(二)第五章:袪暑剂、治法特点、香薷散、新加香薷饮38、清暑益气汤。
邓中甲方剂学讲稿40讲阳和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当归四逆汤
![邓中甲方剂学讲稿40讲阳和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当归四逆汤](https://img.taocdn.com/s3/m/0cfb5c19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97.png)
邓中甲方剂学讲稿40讲阳和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汤《伤寒论》微通草,而这个木通的提出,是在唐代的《药性论》开始的,这个方是东汉张仲景的,当时很多写的通草实际上是木通。
说到木通,这就涉及到最近经常谈到的关木通,马兜铃酸引起急性肾衰的问题,这个急性肾衰,我们国家运用,六十年代已经有认识到关木通引起急性肾衰死亡病例报导,那还是在中医杂志,所以这类副作用,历来通过配伍的方法来解决它。
关木通是北方的木通,南方川木通为代表。
功效上,基本相近,略有差别。
所以很多现代应用来说,很多都选用川木通。
但就是关木通,它也有一个你通过配伍制约它,比如这类利水清热药,中医很少,就除了基础方,很多常用方,或者滑石、泽泻、木通这类,几样配伍,那可以减少它的用量。
既有功效的协同,又有相近功效之间毒副作用的相互牵制。
所以历来很多力水药中间用到木通,很多常用方,这里不是指的基础方。
常用方,你看都是多样相近功效药物的并用、联用。
不能够单一味药,量大。
所以在六十年代,提出来它的用量,应该是6克,6克以内安全。
现在很多药味少,而用量现在临床上,可以说是中药用量越来越大,所以我自己看法,跟配伍用量,这个有一定关系。
当然研究当中没有都解决以前,相对川木通安全一些。
这是谈到通草,这里通草,根据考证指的是木通。
唐以前,本草书都是写通草,实际上是木通。
唐以后,通草、木通才分开了。
说到这个佐药通草,通利血脉,制桂枝、细辛的温燥。
大枣与甘草可以益气健脾养血,甘草能调和诸药。
当归四逆汤体现了温经散寒和养血通脉相结合。
针对体质上的阳气不足,阴血也不足,感受外寒,引起了血脉凝滞,而产生的一系列病证。
现在用得较多的,涉及到刚才说的,包括像冻伤、冻疮、痹症、妇科痛经,这一分面用得比较多。
当然涉及到脾胃、肝脾不和,兼有胃脘痛,呕吐这一类,吞酸,可以用当归四逆汤加吴萸、生姜。
当归四逆汤建立在桂枝汤的基本结构上,阴阳双向调节,它仍然也这种桂枝、芍药这一类阴阳双向调节的架构。
《方剂学讲稿》邓中甲
![《方剂学讲稿》邓中甲](https://img.taocdn.com/s3/m/4dad33e0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ab.png)
《方剂学讲稿》邓中甲同学们我们现在开始上课。
上一次我们讨论到猪苓汤,讨论到猪苓汤的主治证候的病机分析和方义分析,以及猪苓汤的配伍特点。
下面我们把猪苓汤和五苓散从病机到配伍上进行一个比较,前面讲到了五苓散是属于外邪入里,循经传腑,这个腑是膀胱。
所以外邪入里,循经传腑,影响了膀胱的气化,导致了关门开合不利,所以以小便不利为主症,同时它伴随有水逆证,所以蓄水证,加水逆证。
蓄水证表现在由于水液不化不能布散,口干渴欲饮水,但是水入即吐。
这个水逆呢,还有脐下动悸,造成头眩心悸,也可以咳嗽,所以五苓散证主要是病位在膀胱。
五苓散证既有外邪入里,影响膀胱气化的一个层面,又有内因当中呢,脾的运化不足,阳不化气,有这个基础。
所以用药,以利水渗湿的泽泻、猪苓、茯苓和健脾、温阳化气的白术、桂枝组合。
就成为一个利水渗湿,温阳化气的、温阳健脾一张治疗蓄水证的名方。
猪苓汤和五苓散,有很多共同地方,从《伤寒论》角度来看,猪苓汤它也是指外邪入里化热,传入下焦,引起水蓄下焦,水热互结,小便不利。
然后由于热象明显,可以造成水气上逆,热扰心神,热伤阴液这些变化。
所以它可以有心烦、失眠、咳嗽、呕吐这些相应的表现。
从病机比较来看,虽然病位都涉及膀胱,但猪苓汤它涉及阳明胃,它实际水热互结,在里影响到膀胱、胃两个病位,所以涉及到胃,又加上热比五苓散证重,比较突出,所以伤阴明显。
因此在治法上猪苓汤就是利水渗湿和养阴清热相结合,所以它的功效,就是利水清热养阴,那用药呢,同样用了泽泻、猪苓、茯苓三个药来利水渗湿,但是相应的配了滑石和阿胶,配滑石增强了全方的利水渗湿作用;配阿胶呢,考虑到阴伤,考虑到一定程度的伤阴。
阿胶在这个方里的配伍,我们现代的研究发现,它有促进其它几味药的成分吸收的这个作用,当然古代不一定认识到这个,但实际当中的效果呢,恰恰从后来的我们现代的实验相吻合。
猪苓汤这个方在使用当中,当然《伤寒论》也提出来了,阳明有热,如果汗出多,这个方不适宜使用。
邓中甲方剂学讲稿47讲肾气丸一贯煎
![邓中甲方剂学讲稿47讲肾气丸一贯煎](https://img.taocdn.com/s3/m/1d5f40d0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dc.png)
邓中甲方剂学讲稿47讲肾气丸一贯煎上次讨论到补益剂的补阴。
补阴里面讨论了基础方,六味地黄丸和大补阴丸。
下面我们讨论一个常用方,一贯煎。
一贯煎《续名医类按》用地黄的方,经常它在方中用量最大的。
它本身常用量范围就是比较大,所以用地黄历来认为把它作君,因为也说得过去。
因为你本身肝肾阴虚为本,用生地它可以滋肝肾之阴,特别滋肾阴了,也能清虚热。
阴虚之热,通过它能养阴清热。
也有人认为,这个方以枸杞为君。
历代医家认为枸杞、当归联合作君,或者枸杞作君,或者生地作君,都有。
过去几版教材都是以生地为君。
特别是做为正式教材,大都以生地为君。
现代像高级丛书《方剂学》,是以枸杞为君。
这也说得过去,为什么呢?从当归、枸杞来说,归经当中,主要归经归肝经,因为这个方围绕着肝,它叫一贯煎,有个说法,一贯就是一理贯穿于事物之中。
事物或者方法,多种多样,但围绕的核心是一个,所以工具书上比“一贯”这两个字,叫做一理贯穿于事物之中。
这整个这个方,治法体现了多种结合,但是围绕着肝阴不足,就这一个道理。
所以核心是肝。
枸杞、当归归经主要是肝经。
虽然可以兼入其它经了。
像枸杞养肝血,也能滋肾阴。
所以认为枸杞为君也说得过去。
因为它原书没有用量,后来用量都是大家一个参考用量。
我自己觉得这个方里,应该说从养阴来讲,肝肾同治来讲,还是应该地黄为君更合适。
从养阴角度历来要大于枸杞了。
当归、枸杞可以看作臣药的一组,既滋养肝肾阴血,当归补血,枸杞补肝肾,当归又有一定的活血作用。
所以它可以使得这个方能够益阴养血,活血兼顾,补而不滞。
沙参麦冬是养肺胃之阴,都能养肺胃之阴,沙参侧重于肺,麦多侧重于胃。
但肺胃都能兼顾的。
这体现了肺胃肝肾这四者之间一个五脏的相互促进或者相互制约的关系。
从这个思路出发。
因为围绕着肝阴不足,前面地黄和枸杞可以滋水涵木,肝肾同治。
而肺呢,润肺阴,能清养肺阴以后,达到清金制木的作用。
清金制木,肝肺同治。
用麦冬养胃阴,有的讲培土荣木,但多数讲培土益木,防止肝木克伐脾胃。
邓中甲方剂学讲稿13讲麻黄汤
![邓中甲方剂学讲稿13讲麻黄汤](https://img.taocdn.com/s3/m/41e416fd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22dc450.png)
邓中甲方剂学讲稿13讲麻黄汤上一次把总论的内容整个讨论完了,整个总论部分,归纳一下,我还是强调三个一类的重点问题。
一个是方剂和治法的关系。
包括什么是方剂?什么是《方剂学》?在绪言里头。
第二个,常用治法。
以《医门八法》为代表。
第三个重点方面是,方剂组成的基本结构。
因为作为方剂的配伍技巧方面的问题,这是目前这版教材里新增加的。
我们把它看做二类内容。
下面我们讨论各论。
为了学习各论方便,把各论的各个项目,本教材和原有教材的一些区别,改良的方面简要提一下。
我们全书各论共19章,从分类来说,在前几版的基础上,每一版都稍做了一些修改,变化不大。
从组成,里面一般都照录了原书的用量,也有参考用量。
这参考用量,是仅作参考。
因为编委会由13位老师组成,来自我们东南西北很多省,各地用药习惯有一定差别,虽然我们有些做了调整,但是大家在各个地方工作,都有当地具体的情况,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地使用这用量。
服用方法,都照录了原书的服法。
当然括号里面有参考的现代用法。
这用法部分,一些讲解的时候,重点的一些方剂,特别这些用法直接影响疗效的,要指出来。
学习时候也是一个重点。
因为用法,我们前面讲到,如果不是正确使用的话,会直接影响疗效,影响到整个方功效发挥的方向。
功用,每个方的功用反映了它的治法,要求尽可能地把这个功用落到实处,成为一种具体治法。
但由于每一张方,它都是一个针对的证,它是一类证,虽然具体,不是针对具体的一个病人,所以还是带有一定的概括性。
所以在后面的临床加减方面,实际上治法上还会有一定的调整。
主治部分,这是在变动的,主要在两个,第一个,很多原书主治,如果比较能够概括这个方主治的话,那不能完全照录原文,要把原文适当组织,比较规范,因为《方剂学》还不是学的古代某一个经典著作、原著,这是一个变化。
第二个,《方剂学》要立足于从这个方产生以后,包括后世的运用,有很多主治,后世发展了,所以要结合这一类。
它并不局限于原书的运用。
这个在讲到具体方剂的时候,会涉及到这个问题。
《方剂学讲稿》邓中甲
![《方剂学讲稿》邓中甲](https://img.taocdn.com/s3/m/9fd7b6e4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49.png)
《方剂学讲稿》邓中甲好,同学们,我们开始上课。
上节课我们讲到消食剂,消食剂的消食化滞,后来讨论到消食健脾的概述。
健脾丸下面我们讲消食健脾的一张重点方,健脾丸。
健脾丸是Ⅰ类方,重点方,是临床常用的方。
健脾丸的主治证候病机是脾虚食积证,也就是说,从正气来讲,有脾虚的基础,食积是这种邪实的表现,这两者的一个比例上,是以脾虚为主,食积为次。
这类病人往往是由于长期的、或者慢性病、或者反复饮食积滞,伤损脾胃之气,而造成了脾虚,脾虚以后,运化能力更差了,更容易食积,所以这类病人往往跟正常人比较,他稍微多吃一口,饮食就停滞了,并不见得吃很多。
所以在治疗方面,健脾消食是主要治法,而且是以健脾为主。
脾虚食积证这个证候表现,我们把它分为两个部分。
脾虚实际上就是一组相当于四君子汤证的脾胃气虚证,我们这个表上,有的教材主治里边,用倦怠乏力、大便溏薄、脉虚弱作为代表。
那平时面色萎白、面色萎黄,发语声低,四肢乏力,这种状况,应该说平素就存在,一旦有饮食不慎,就产生食积的表现。
所以食积表现,食少难消,这类病人本身饮食就吃得较少,食少,稍微多一点就难于消化;那稍微吃多一点,饮食就积滞,积滞造成阻滞气机,脘腹痞闷;饮食积滞之后,就会郁而化热,苔腻是食积的表现,微黄是饮食化热的象征。
所以从主治证候来讲,这两个方面,一个脾虚,一个食积,同时出现。
这个证候脾虚为主,所以我们在治法方面是消补兼施,补重于消,所以健脾是主要的,帮助脾胃运化是主要的,消食是次要的,这两者结合,以健脾为主的。
这个方从方义分析来看,我们这个表上按照教材以君臣佐使这样排列的。
实际上方义分析,可以按照复方的角度来分析。
我们先看看以复方的角度分析。
人参、白术、茯苓和后面的甘草,就是个完整的四君子汤,就是一个健脾益气的基础方,治疗脾虚的基础方,这样来理解,不一定拆开,因为它是个复方了。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加上山药,山药也是个补脾的药,上可以润肺,中可以补脾,下可以固肾。
(完整版)方剂学邓中甲讲稿整理表格
![(完整版)方剂学邓中甲讲稿整理表格](https://img.taocdn.com/s3/m/2a8a4d4380eb6294dc886c2d.png)
第一章解表剂(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
第二章泻下剂(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一、寒下(适用病证:里热积滞实证)
五、攻补兼施(适用病证:里实正虚的大便秘结证)
第三章和解剂(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
第四章清热剂(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清热祛暑、清虚热)
第六章温里剂(温中驱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
二、回阳救逆
第七章补益剂(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阴阳并补)一、补气
二、补血
三、气血双补
四、补阴
第八章固涩剂(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固脱、涩精止遗、固崩止带)
二、敛肺止咳
四、涩精止遗
第九章安神剂(重镇安神、补养安神)
一、重镇安神
二、滋养安神
第十章开窍剂(凉开、温开)
一、凉开(适用病证:邪热内闭心包证)
二、温开(适用病证:中风、中寒、气郁、痰厥等属于寒邪痰浊内闭之证)
第十一章理气剂(行气、降气)
一、行气
第十二章理血剂(活血祛瘀、止血)一、活血祛瘀
第十三章治风剂(疏散外风、平熄内风)
【功用】祛风化痰,通络止痉。
【主治】风中头面经络。
【辨证】口眼斜,患侧面部麻木,苔白,脉弦。
第十四章制燥剂(清宣外燥、滋阴润燥)
第十五章祛湿剂(芳香祛湿、清热祛湿、利水渗湿、温化寒湿、祛风燥湿)
三、利水渗湿(适用病证:水湿壅盛的水肿,泄泻、淋浊、癃闭等证)
第十六章祛痰剂(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润燥化痰、温化寒痰、化痰熄风)一、燥湿化痰(适用病证:湿痰证)
四、温化寒痰(适用病证:寒痰冷饮证)
第十七章消食剂
一、消食化滞(适应病证:食积内停证)
第十八章驱虫剂。
邓中甲方剂学讲稿
![邓中甲方剂学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9f4942b881c758f5f61f67eb.png)
目录目录 (1)第01 讲绪言总论:方剂学发展简史(一) (4)第02 讲总论:方剂学发展简史(二) (10)第03 讲总论:方剂与治法(一) (16)第04 讲总论:方剂与治法(二) (22)第05 讲总论:方剂与治法(三) (27)第06 讲总论:方剂与治法(四) (32)第07 讲总论:方剂与治法(五)方剂的分类方剂的组成和变化(一) (37)第08 讲总论:方剂的组成和变化(二) (43)第09 讲总论:方剂的组成和变化(三) (49)第10 讲总论:方剂的组成和变化(四) (54)第11 讲总论:方剂的组成和变化(五) (59)第12 讲总论:方剂的组成和变化(六)剂型 (65)第13 讲各论概述解表剂概述辛温解表:麻黄汤(一) (70)第14 讲辛温解表:麻黄汤(二)桂枝汤(一) (75)第15 讲辛温解表:桂枝汤(二)九味羌活汤(一) (81)第16 讲辛温解表:九味羌活汤(二)香苏散 (86)第17 讲辛温解表:小青龙汤止嗽散(一) (91)第18 讲辛温解表:止嗽散(二)辛凉解表:银翘散(一) (96)第19 讲辛凉解表:银翘散(二)桑菊饮麻杏石甘汤(一) (101)第20 讲辛凉解表:麻杏石甘汤(二)柴葛解肌汤升麻葛根汤扶正解表:败毒散(一) (105)第21 讲扶正解表:败毒散(二)参苏饮麻黄附子细辛汤(一) (111)第22 讲扶正解表:麻黄附子细辛汤(二)寒下:大承气汤(一) (116)第23 讲寒下:大承气汤(二)大黄牡丹汤 (120)第24 讲温下:大黄附子汤、温脾汤润下:麻子仁丸、济川煎(一) (125)第25 讲润下:济川煎(二)逐水:十枣汤攻补兼施:黄龙汤 (130)第26 讲和解剂概述和解少阳:小柴胡汤大柴胡汤(一) (135)第27 讲和解少阳:大柴胡汤(二)蒿芩清胆汤调和肝脾:四逆散(一) (141)第28 讲调和肝脾:四逆散(二)逍遥散(一) (146)第29 讲调和肝脾:逍遥散(二)痛泻要方(一) (150)第30 讲调和肝脾:痛泻要方(二)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清热剂概述清气分热:白虎汤 (155)第31 讲清气分热:竹叶石膏汤清营凉血:清营汤犀角地黄汤 (160)第32 讲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凉膈散普济消毒饮仙方活命饮(一) (165)第33 讲清热解毒:仙方活命饮(二)清脏腑热:导赤散龙胆泻肝汤(一) (170)第34 讲清脏腑热:龙胆泻肝汤(二)左金丸苇茎汤泻白散清胃散(一) (175)第35 讲清脏腑热:清胃散(二)玉女煎葛根芩连汤芍药汤(一) (180)第36 讲清脏腑热:芍药汤(二)白头翁汤清虚热:青蒿鳖甲汤当归六黄汤(一) .. 185 第37 讲清虚热:当归六黄汤(二)祛暑剂概述祛暑剂:香薷散 (191)第38 讲祛暑剂:清暑益气汤温里剂概述温中祛寒:理中丸小建中汤吴茱萸汤(一) (195)第39 讲温中祛寒:吴茱萸汤(二)回阳救逆:四逆汤 (200)第40 讲温经散寒:当归四逆汤阳和汤 (204)第41 讲补益剂概述补气: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一) (208)第42 讲补气:补中益气汤(二)生脉散玉屏风散完带汤(一) (213)第43 讲补气:完带汤(二)补血:四物汤当归补血汤(一) (218)第44 讲补血:当归补血汤(二)归脾汤 (222)第45 讲气血双补:炙甘草汤补阴:六味地黄丸(一) (228)第46 讲补阴:六味地黄丸(二)左归丸大补阴丸 (233)第47 讲补阴:一贯煎补阳:肾气丸(一) (236)第48 讲补阳:肾气丸(二)右归丸阴阳双补:地黄饮子固摄剂概述 (241)第49 讲固表止汗:牡蛎散敛肺止汗:九仙散涩肠固脱:真人养脏汤四神丸 (245)第50 讲涩精止遗:桑螵蛸散固崩止带:固冲汤固经丸易黄汤(一) (250)第51 讲固崩止带:易黄汤(二)安神剂概述重镇安神:朱砂安神丸滋养安神:天王补心丹酸枣仁汤 (255)第52 讲开窍剂概述凉开:安宫牛黄丸紫雪 (259)第53 讲凉开:至宝丹温开:苏合香丸 (263)第54 讲理气剂概述行气:越鞠丸枳实薤白桂枝汤 (267)第55 讲行气:半夏厚朴汤天台乌药散暖肝煎降气:苏子降气丸(一) (271)第56 讲降气:苏子降气丸(二)定喘汤旋复代赭汤橘皮竹茹汤 (276)第57 讲理血剂概述活血祛瘀:桃核承气汤血府逐瘀汤 (281)第58 讲活血祛瘀:补阳还五汤复元活血汤 (286)第59 讲活血祛瘀:温经汤生化汤失笑散 (290)第60 讲活血祛瘀:桂枝茯苓丸止血:十灰散咳血方 (295)第61 讲止血:小蓟饮子槐花散黄土汤 (299)第62 讲治风剂概述疏散外风:川芎茶调散大秦艽汤小活络丹 (304)第63 讲疏散外风:牵正散玉真散消风散平熄内风概述 (309)第64 讲平熄内风:羚角钩藤汤镇肝熄风汤(一) (314)第65 讲平熄内风:镇肝熄风汤(二)天麻钩藤饮大定风珠 (319)第66 讲治燥剂概述轻宣外燥:杏苏散桑杏汤 (324)第67 讲轻宣外燥:清燥救肺汤滋阴润燥:增液汤麦门冬汤(一) (330)第68 讲滋阴润燥:麦门冬汤(二)养阴清肺汤百合固金汤祛湿剂概述燥湿和胃:平胃散(一) (335)第69 讲燥湿和胃:平胃散(二)藿香正气散清热祛湿:茵陈蒿汤(一) (339)第70 讲清热祛湿:茵陈蒿汤(二)八正散三仁汤(一) (345)第71 讲清热祛湿:三仁汤(二)甘露消毒丹当归拈痛汤 (349)第72 讲清热祛湿:二妙散利水渗湿:五苓散猪苓汤(一) (354)第73 讲利水渗湿:猪苓汤(二)防己黄芪汤温化寒湿:苓桂术甘汤 (359)第74 讲温化寒湿:真武汤实脾散(一) (363)第75 讲温化寒湿:实脾散(二)萆薢分清饮祛风胜湿:羌活胜湿汤独活寄生汤(一) (368)第76 讲祛风胜湿:独活寄生汤(二)祛痰剂概述燥湿化痰:二陈汤温胆汤(一) .. 373 第77 讲燥湿化痰:温胆汤(二)清热化痰:清气化痰丸小陷胸汤润燥化痰:贝母瓜蒌散(一) (378)第78 讲润燥化痰:贝母瓜蒌散(二)温化寒痰:苓甘五味姜辛汤三子养亲汤 (383)第79 讲化痰熄风:半夏白术天麻汤消食剂概述消食化滞:保和丸枳实导滞丸健脾消食概述 (387)半夏白术天麻汤 (387)第80 讲健脾消食:健脾丸驱虫剂概述乌梅丸涌吐剂概述 (392)第81 讲中医方剂学学习和运用中的若干问题(一) (396)第82 讲中医方剂学学习和运用中的若干问题(二) (402)第01 讲绪言总论:方剂学发展简史(一)绪言同学们好,现在开始上课。
方剂学邓中甲讲稿整理表格
![方剂学邓中甲讲稿整理表格](https://img.taocdn.com/s3/m/5b040e4b69dc5022abea00fc.png)
第一章解表剂(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1第二章泻下剂(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一、寒下(适用病证:里热积滞实证)2三、润下(适用病证:肠燥津亏,大便秘结证)第三章和解剂(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一、和解少阳3第四章清热剂(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清热祛暑、清虚热)4四、清脏腑热(适用病证:邪热郁在某一个特定的脏腑所产生的热证)5第六章温里剂(温中驱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一、温中驱寒(适用病证:中焦虚寒证)6第七章补益剂(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阴阳并补)7三、气血双补四、补阴五、补阳六、阴阳双补8第八章固涩剂(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固脱、涩精止遗、固崩止带)一、固表止汗五、固崩止带第九章安神剂(重镇安神、补养安神)一、重镇安神二、滋养安神9第十章开窍剂(凉开、温开)二、温开(适用病证:中风、中寒、气郁、痰厥等属于寒邪痰浊内闭之证)第十一章理气剂(行气、降气)一、行气10第十二章理血剂(活血祛瘀、止血) 一、活血祛瘀第十三章治风剂(疏散外风、平熄内风)一、疏散外风【辨证】口眼斜,患侧面部麻木,苔白,脉弦。
二、平熄内风13第十四章制燥剂(清宣外燥、滋阴润燥)14第十五章祛湿剂(芳香祛湿、清热祛湿、利水渗湿、温化寒湿、祛风燥湿)三、利水渗湿(适用病证:水湿壅盛的水肿,泄泻、淋浊、癃闭等证)15五、祛风燥湿(适用病证:风湿在表所致头痛、头重)16第十六章祛痰剂(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润燥化痰、温化寒痰、化痰熄风)三、润燥化痰(适用病证:燥痰证)五、化痰熄风(适用病证:内风挟痰证)第十七章消食剂1718。
邓中甲方剂学讲稿28讲柴胡疏肝散、逍遥散
![邓中甲方剂学讲稿28讲柴胡疏肝散、逍遥散](https://img.taocdn.com/s3/m/5ecb69a7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74.png)
邓中甲方剂学讲稿28讲柴胡疏肝散、逍遥散四逆散否则从少阴病的基本特征,和四逆散的用药,你说符合不符合。
所以闹得这个四逆散转个大圈圈来解释。
我是这样看。
因为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你现在这个方用在四逆上,用多少呢?也就告诉你,心肾阳虚出现四逆,肝胃虚寒,浊阴上逆,像吴茱萸汤证可以出现四逆。
阳气不足,阴血不足,又感受寒邪,可以出现四肢厥寒,当归四逆汤证。
同时,气机阻滞也可以出现四逆,程度不同,都属于(四逆)范围。
要鉴别诊断。
而这些相应的方,四逆散之类,它不是治疗少阴病的。
所以到了宋以后,这个方的方向,主要转向了调和肝脾气郁。
肝脾气机郁滞出现的,以脘腹、胁肋诸痛为特点的证。
所以后来四逆散产生的那个系列方剂来讲,也都是从肝脾气郁入手。
这成为一个主要了。
所以方剂学应当是从这个原始出来以后,后世发展当中,多用的方面这个为基础,而不是元素为基础。
元素为基础,那就和《伤寒论》没有区别了。
所以这个方的一个,现代设定它的功用、主治、病机,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
所以在研究四逆散的基本病机,应该是肝脾不和、肝脾气郁,为它主要特点。
肝脾气郁又互相影响的,这个表反应出一种相互影响,恶性循环的。
肝气郁滞,不能帮助脾胃运化,运化障碍,那脾气也会郁滞;脾气郁滞了,脾是人体升降的枢纽,是中轴,中枢,也会影响到肝气的郁滞。
肝脾都彼此相互影响。
造成气机郁滞上的一种,气机郁滞偏实,这上面的一个恶性循环了。
四逆散主治证候分析1. 阳郁厥逆证我们就《伤寒论》条文里,它主要谈阳郁厥逆了,一般认为。
阳郁厥逆的证候是怎么产生的?它是外邪传经入里,阻遏了阳气,也就是阻遏气机,使得阳气内郁,不能布达四肢。
清阳应该实四肢的。
阳气内郁不能布达四肢,不能产生温养四末,造成四逆。
四逆的特点,从它的逆冷的程度,里面透出热,毕竟是阳郁嘛,以及范围较小等等。
当然气机郁滞,出现弦脉。
气机郁滞以后,各脏腑功能受影响,这里就写到了,腹痛,泄利下重,咳逆,心悸,小便不利,就是《伤寒论》调整它疏泄藏血的平衡。
邓中甲方剂学讲稿18讲止嗽散银翘散
![邓中甲方剂学讲稿18讲止嗽散银翘散](https://img.taocdn.com/s3/m/c6bd5a12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d6.png)
邓中甲方剂学讲稿18讲止嗽散银翘散止嗽散而它这个风,治风化痰,这里所说的风,是针对它症状里边的咽痒咳嗽,痒属于风,从这角度而言的。
同时它又感受了风邪,虽经解表,或者解表不彻,外来的风邪未尽,已经不多了,从这外来由风邪引起,以及症状上咽痒咳嗽来判断,把它归类归在治风剂。
但总体上,它和表证引起有关,而且本身这个方是从完全的证候来讲兼有一定的表证,所以还是把它放在解表剂里,辛温解表。
从整个药来讲,略偏一点温性。
所以说明一下这个分类,讨论得很多。
这个方因为它原来用散剂,从原书来讲,因为程锺龄这个医家,他有很多特点,有些我们要根据这医家的特点,他又是个理论家,很重视中医理论,而且总结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我们前面讲到八纲,八法,可以说从《内经》提出的治法,张仲景建立了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到他这里在理论归纳上,为后世的学员的学习,确实创造了很多条件。
在理论的规范总结方面,现代学习中医,治法方剂里的八法,病机学习当中的八纲,都是十分重要的。
他又是个临床家,《医学新悟》里,那部头虽然不大,有很多好方子。
我们这教材也收了一些他的方。
所以他既是个理论家,又是个临床家。
他喜欢研究一些共性规律,从理论上和从他处的很多方里,研究一些共性规律。
你看这个方就很典型。
当初他生活的时代,虽然然是清代,而且前半期,局部地区也遇到一些兵荒马乱。
因为内部的一些动荡,或者局部地区的起义,或者统治集团内部的一些争斗,老百姓也有的流离失所,这种情况下就对于疾病,比如外感以后不能得到及时治疗,这种情况很多,所以他就观察,引导很多人,感冒以后咳,感冒可能是不药而愈,拖一拖好了,咳嗽延续很长时间。
他就研究很多共性,制定止嗽散。
这止嗽散他是广为普送,拿来给流离失所的人,他做好事,送给人家吃的。
所以他用药当中,尽可能照顾很多肺脏的共性,药物经过精细的选择,所以很具有人民性的。
就是说普遍性使用的。
他提到治诸般咳嗽,是各种咳嗽,这主要还是外感中的各种咳嗽。
邓中甲方剂学讲稿53讲苏合香丸至宝丹
![邓中甲方剂学讲稿53讲苏合香丸至宝丹](https://img.taocdn.com/s3/m/8a9b8356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f1.png)
邓中甲方剂学讲稿53讲苏合香丸至宝丹至宝丹我们接着开始讲至宝丹,因为前面的安宫牛黄丸,紫雪讨论了,凉开三宝,第三宝是至宝丹。
至宝丹,首先它的名称,原来就叫至宝,就跟紫雪一样,就紫雪,这个至宝。
过去在《灵苑方》这都叫至宝。
“丹”是以后加上去的。
但是叫惯了,现在都叫至宝丹了。
它所主治的证候,痰热内闭心包证。
这就是强调的是“痰热”,不是邪热。
邪热结合痰了。
所以痰浊、秽浊比较突出,这个方就拿临床来讲,用于像流脑,乙脑这个方面,用得是比较多的。
用再中风的神昏,用它开窍,用得也相对比较多的。
用在中风这方面,要比前面所说的安宫牛黄丸用的机率高,也涉及到痰浊问题,它的豁痰力量较突出。
所以在主治证候方面,神昏谵语,身热烦躁,这里一般都用身热。
过去五版以前,教材曾经提到过,身热,神昏不语,不语就说是你蒙蔽程度更深了。
过去我曾经提到过,这种昏迷,神昏来讲,有实有虚。
实证多病邪,或者是偏寒证的秽浊,寒邪秽浊这些痰浊蒙蔽,或者热证,邪热蒙闭,痰热蒙闭,都是蒙闭心窍。
夹痰的往往蒙闭程度较深,因为心属于虚灵万应,虚灵万应最怕秽浊,所以昏迷的程度,往往跟痰浊兼夹程度成正比的。
至于这里痰盛气粗,反映了痰重,也就是说,呼吸气粗,可以兼夹有痰气互结的声音。
同时小儿惊獗属于痰热内闭证。
从至宝丹主治,除了这种热闭神昏这个阶段,小儿高热惊厥属痰热内闭之外,中风,它属于痰热类型的,也可以使用。
功用化浊开窍,清热解毒方解君药还是麝香、牛黄、犀角,体现清热开窍相结合,牛黄还有凉血清热解毒之外,还能化热痰。
安息香、冰片配麝香,芳香开窍开窍力量较大。
芳香类的,有化浊作用。
全方从清热力量来讲,也没有用三石,没有用前面我们说石膏、寒水石、滑石,也没有用黄连、黄芩、栀子一类的(安宫牛黄丸的内容),所以清热解毒力量,比前面两个方小。
但是化浊开窍力量,要比前两方强。
所以化浊开窍放在第一位。
琥珀玳瑁来能入血分,兼有化瘀作用。
至宝丹的特点,清热解毒力量肯定比前两方小,豁痰开窍力量强。
邓中甲方剂学讲稿48讲地黄饮子
![邓中甲方剂学讲稿48讲地黄饮子](https://img.taocdn.com/s3/m/10421bcd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d6.png)
邓中甲方剂学讲稿48讲地黄饮子肾气丸 (续)上次讨论到肾气丸的主治证候分析,病机分析,以及配伍意义,方解。
在运用中辨证要点反应出一定肾虚,和水液代谢的紊乱。
运用辨证要点腰痛脚弱,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舌淡而胖,脉来尺脉沉弱。
一定肾虚和水液代谢的紊乱,水湿壅滞主要这几个方面反应。
腰痛脚弱,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舌淡而胖,尺脉沉弱。
这里,临床上我个人体会,舌质很重要,反应出水湿壅滞,舌体淡胖嫩,这个是使用的一个基本依据。
至今畏寒,他身半以下常有冷感,有一定的畏寒体现阳气一定的不足,这个也常有的。
因为这个方使用适合于服用时间较久,我指的是肾气丸的原方。
因为它用桂附量较小,也适合久服。
化生阳气,以息相吹,微微生火。
体现《内经》的少火生气,而这类的阳虚水湿壅滞,往往病程较长,不可能速效。
所以这样一个配伍,适合于服用时间较长,可以减少它的温燥。
后来这个多用丸剂,丸剂的生产当中,过去全国统计过,那是八十年代以前,十五家大的药厂生产,包括像同仁堂这些。
这里边有的是用肾气丸原方的附子、桂枝,本身量也小,遵照肾气丸原方来配。
也有很多桂枝改肉桂,用量增大。
当时统一是这样的。
单叫肾气丸,你必须要看它的组成。
用的是桂枝还是肉桂。
当时这十五家药厂生产出来的,应该说名实相符上比较混乱。
到现在你要看肾气丸,还是要注意这个。
它用的是桂枝还是肉桂。
它不写用量。
凡是写桂枝附子的,往往它的阴阳两组药的比例,不是说像现在这样,像肾气丸本方里这样悬殊。
所以像那类,你要按肾气丸主治来使用,来吃,容易很快产生咽干口燥,容易化热。
所以过去在华人地区,都很喜欢吃肾气丸,肾气丸很好销。
但有些也说,首先东南亚华人地区反映说现在肾气丸,怎么会这么助热呢?它就光看肾气丸三个字,当时有个约定俗成,你按金匮肾气丸这个配,它用的桂枝,而且用量小,原方这种配法,名称一定要叫金匮肾气丸。
如果不是按这个配,用肉桂,或这用量为了增加温阳力量,甚至于壮阳,那桂枝附子增加,就不能够叫做金匮肾气丸。
方剂学-邓中甲讲稿全文汇总
![方剂学-邓中甲讲稿全文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04e77adb770bf78a652954e6.png)
各论第一章解表剂第一节辛温解表外感风寒证病机发展主要方向1卫阳被遏→营阴郁滞2肺卫受邪→肺失宣降3表寒郁闭→入里化热中医经常把疾病分为两类─外感,内伤。
外感病的一大类的治法和代表性方剂。
所以这是一个大章,很重要的。
解表剂分为三大类:第一类辛温解表,适合于外感风寒证为主的。
第二类辛凉解表。
第三类扶正解表。
分别适合于针对外感风热、温病初起类的,以及体虚外感。
我们第一节讨论辛温解表。
辛温解表针对外感风寒证。
这种外感风寒证的基本表现,恶寒发热,恶寒偏重,这是共性的。
可以有汗或无汗。
根据表虚表实的情况不同。
脉呢,浮脉,舌呢,舌苔一般薄白。
没有设及到整体的气化,没有影响到整体性的气血变化,一般舌质舌苔不变的。
这是外感风寒证的共性。
外感风寒证,它主要发展的一个方向,那也就是涉及到它一种兼证的出现方面,哪些方面。
风寒外感以后,由于受到寒邪,首先郁遏体表的阳气。
典型的风寒多是这样。
郁遏体表阳气,造成卫阳被郁遏。
那寒性收引凝滞,导致营阴,营为血中之精气,营阴郁滞,那就经脉不通,不通则痛。
所以第一个从病机发展来说,卫阳被遏,营阴郁滞之后,引起的疼痛这个方面,是外感风寒里常见的病机发展的一个可能性。
第二个外感风寒以后,外邪束表,肺卫首当其冲,造成肺气不能宣发,以致引起肺气失于宣降,导致以轻则咳嗽,重则气喘,为主要表现的这种风寒引起肺失宣降证。
这是第二种可能的发展方向。
第三个,由于外邪要入里,入里过程邪正都能化热,形成外寒内热证。
这又是一类,这常见的。
麻黄汤《伤寒论》学习麻黄汤的典型性意义麻黄汤这个方,很多方剂学教材也好,参考书也好,都放在第一个。
为什么放在第一个?有很多方剂首先要了解,学这张方的目的是什么?说它是个基础方。
同时,它有学习的另外一些特定意义。
所以我们很多方有的要标出来,它学习的典型性意义。
它出在《伤寒论》,学习麻黄汤典型性意义有两个。
一个方面,历来把这个方,叫做“伤寒正局”。
古人说它“伤寒正局”,“伤寒”是外感风寒,提到“伤寒”是指的风寒中间重于寒,侧重于寒邪。
打卡学习:邓中甲方剂学讲稿(4)
![打卡学习:邓中甲方剂学讲稿(4)](https://img.taocdn.com/s3/m/2f4e6f02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92.png)
打卡学习:邓中甲方剂学讲稿(4)作者/邓中甲整理/孔烈李剑光整理者按《邓中甲方剂学讲稿》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属于“中医名家名师讲稿”丛书(第二辑),在没有任何宣传推广的情况下,当当网评价过千,好评率高居99.6%。
继续推送本书读书笔记第四期,说好的打卡学习!“打卡学习”系列:定期同步推送《邓中甲方剂学讲稿》一书的读书笔记,请坚持读书,多多互动。
也欢迎大家将本书的学习笔记、摘要、书评、心得投稿到*********************,与其他朋友分享。
坚持回复信息打卡者、好文作者均有机会获得赠书一本。
没有看到前三期的朋友,快跟上我们的进度吧~~查看第一期:回复38查看第二期:回复39查看第三期:回复40(内容略多,慢慢消化)【作者】邓中甲,男,1943年出生于江苏江阴。
1970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现为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方剂学重点学科带头人。
——————————————————————遣药组方有两个关键的环节:1.把握方剂基本结构(即君臣佐使)的规律2.配伍技巧一、方剂的配伍二、总结配伍的作用(增效减毒)三、中医传统方药运用控制毒副作用的方法——————————————————————四、方剂组成的基本结构君臣佐使理论,最早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谓使。
”张元素:“力大者为君”李东垣:“主病之谓君,兼见何病,则使佐使药分治之,此制方之要也。
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之,佐药又次之,不可以令臣过于君。
君臣有序,相与宣摄,则可以御邪除病矣。
”此说不全面。
如旋覆代赭汤,分量最大的是生姜,但君药应该是旋覆花、代赭石。
再如小蓟饮子,生地用量最大,但君药当是小蓟。
何况药物的常用剂量不一,有的常用量就小,岂不是永远当不了君药?何伯斋:“药之治病,各有所主,主治者,君也;辅治者,臣也;与君药相反而相助者,佐也;引经及治病之药至病所者,使也。
”综上,王绵之教授总结归纳:君药,是针对主病和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方剂学15(医科教学专辑)邓中甲讲座
![方剂学15(医科教学专辑)邓中甲讲座](https://img.taocdn.com/s3/m/9d0b1c858762caaedd33d482.png)
方剂学(医科教学专辑)方剂学15 邓中甲讲座好,我们现在开始上课。
上次谈到了桂枝汤的主治证候分析,和桂枝汤的功用以及方解,也谈到了桂枝汤证这种产生的病汗。
和服桂枝汤以后,通过这个药汗祛邪调正这个机理。
上病汗、药汗的临床区别。
下面我们再讨论桂枝汤,我们谈到它典型意义的时候曾经谈到过,它是一种调和营卫、调和阴阳的这种基本结构的代表方剂。
所以徐彬曾经讲过,“外证得之,它能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能够化气调阴阳”。
这个体现在哪些方面?因为理解了这一方面,才能理解它群方之冠,它调正、双向调节这些道理。
这个问题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个方面呢,从张仲景对桂枝汤治疗这种自汗的不同应用来体会。
我们说桂枝汤是一种伤寒中风,就是太阳中风。
太阳中风是以伤风邪为主,风寒当中以伤风为主的外感病兼有营卫不和的这种自汗。
这种自汗用桂枝汤来治。
张仲景应用它治疗发热、自汗,在内科杂病中间出现的它是病人“脏无它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是营卫不和也,是卫气不和了,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这段话,仲景这段话说的是什么呢?病人脏无它病,没有其他方面的病,就是出汗和发热。
时发热,自汗出,它是定时,每天在一定时间一阵子热,又出汗。
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说明可以有好几天,形成一种规律性。
他说原因是卫气不和,卫气不和营气相和,不能固护营阴这样子。
他说先其时发汗则愈,先其时就是说,本来这个时候每天在这个时间有一阵热,出汗。
那提前一个时辰,我们现在说是两小时左右,提前时辰用桂枝汤,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可以用桂枝汤。
这个呢,过去我们在临床遇到过这样的病例。
我们教研室有个年轻老师,现在本人也在北京了,他一个舅舅得了胃肠炎。
一般西医治疗,年龄六十左右要补液了。
补液以后胃肠炎改善,逐渐在好,住了几天医院,结果产生了一个时发热自出汗而不愈者。
每天下午四点钟前后一阵子出汗,发烧并不高,燥热,出汗。
第二天又来了,由于出汗量还比较多,那又要给他补液,又要给他补液呢,他第二天下午还出(汗)。
方剂学邓中甲讲稿整理表格
![方剂学邓中甲讲稿整理表格](https://img.taocdn.com/s3/m/74255121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20.png)
第一章解表剂(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
一、寒下(适用病证:里热积滞实证)
二、温下(适用病证:里寒积滞实证)
三、润下(适用病证:肠燥津亏,大便秘结证)
四、逐水(适用病证:水饮雍盛于里之实证)
第三章和解剂(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
二、调和肝脾
第四章清热剂(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清热祛暑、清虚热)
三、清热解毒(适用病证:各类热毒证候)
第五章祛暑剂
第六章温里剂(温中驱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
三、温经散寒
第七章补益剂(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阴阳并补) 一、补气
三、气血双补
第八章固涩剂(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固脱、涩精止遗、固崩止带)
二、敛肺止咳
二、止血
第十三章治风剂(疏散外风、平熄内风)
一、疏散外风
12
【功用】祛风化痰,通络止痉.
【主治】风中头面经络。
【辨证】口眼斜,患侧面部麻木,苔白,脉弦。
二、平熄内风
第十四章制燥剂(清宣外燥、滋阴润燥)
13
第十五章祛湿剂(芳香祛湿、清热祛湿、利水渗湿、温化寒湿、祛风燥湿)
14
15
一、燥湿化痰(适用病证:湿痰证)
二、清热化痰(适用病证:痰热证)
16
四、温化寒痰(适用病证:寒痰冷饮证)
第十七章消食剂
一、消食化滞(适应病证:食积内停证)
17
1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邓中甲方剂学讲稿》读后感
从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等四部经典医学著作的形成,就标志着中医体系已经建立起来。
祖国的传统医学发展到现在,已是各家各派学说竞相争鸣。
在中医的众多治疗方法之中,方药无疑是最根本的。
今年寒假,在张凤瑞老师的推荐下我读了邓中甲教授的《邓中甲方剂学讲稿》。
邓中甲教授系四川省教学名师、首届成都中医药大学教学名师。
从事方剂教学、临床、科研工作三十余年,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
在教学中,他善于以大量的书证,严密的说理。
新颖的观点,开拓学生的眼界,处处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在这本书中也有深刻的体现。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是刚刚才结束中药学的学习,可以说是带着中药学的很多问题来看这本书的。
记得张凤瑞老师说过:“药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
”可是如何去体会其中的奇妙,我却满是疑问,正是带着这种疑问我开始了《邓中甲方剂学讲稿》的学习。
在本书的开篇就明确了什么是方剂。
这一点给我的感触极大。
也许这个问题在很多人看来算不上是一个问题。
认为方剂不就是在处方签上写几味药,那个药物群体就是方剂。
这种观念我想即使是我们很多接触中医有一段时间的人也是这么认为的吧?邓教授告诉我们方剂有着严格的规矩性,方剂是以药物按照一定的的规矩和方法组成的,药物按一定的规矩和方法组合才能成为方剂而且方剂必须是在辨证论治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斟酌用量,按照组方结构的要求,妥善配置而成的。
没有中医学理论的指导的所组成的是不能称之为方剂的,只是一张处方,一个方子。
这一点我个人认为对于我们学习中医的人来说是必须要铭记于心的,是必须要在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必须坚守的准则。
正如张景岳说的:“遣方用药之道须谨慎行之,切不可轻率处之。
”
在论述方剂这篇中,在每一个方剂上除了明确指出方剂的组成,用法,功用,主治之外。
很多方剂还选出了一些临床上很典型的案例供我们初学者分析,理解方剂的妙用。
同时对部分由特殊用法的方剂也明确告诉我们其差别。
例如,银翘散久煮功效偏重与清热解毒,其疏散风热之的功用就会大打折扣,提醒了我们要多注意方药的用法。
主治中作者从病机角度进行由浅入深的分析,深刻的剖析了各种症状的产生和所对应的病机之前的关系,使人起来的时候有一种豁然开朗茅舍顿开之感。
例如:在麻黄汤中关于,以前一直不懂为什么麻黄汤证中会有恶寒重这一现象。
邓老师是这样解释的,卫阳在寒邪作用下,寒性收引凝滞,使得卫阳被郁遏,则卫气温煦体表功能减弱,就会恶寒。
在这段话中,告诉了我们麻黄汤证中为什么气体正气不虚,又为什么出现了寒像,同时这一解释也可以被我们用到其他临床现象的分析当中,通过举一反三,对我们中医学的融会贯通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也集中的体现我们中医学中的一体观这个概念。
在方剂的分析中集中体现了中医的各种理论。
例如大柴胡汤中所使用的柴胡配芍药这一疏肝与柔肝缓急止痛的经典配伍,既可以防止柴胡疏肝太过,又滋养肝阴,同时两者合用还可增强止痛的功效;还有生姜配大枣,既能温中,同时能够降逆止呕。
还有很多经典的由伤寒这一经典著作所奠定的基本配伍方剂结构,书中也都一一作了深入的分析,同时邓教授还把时方派与经方派在方剂的使用之中的分歧对我们进行讲解,让我们对方剂的基本组成有了一个更深刻的了解。
例如再造散,这是使用经方的理论和时方相结合的方剂,以羌活、防风。
桂枝代替麻黄的发散之功。
在邓教授的分析之后,给人以一种独特的体会,也对方剂的使用有一个更好的理解。
在案例之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邓教授举了一个他三十多年前遇到的一例年轻人破伤风的案例。
因为当时条件的限制,没有抗毒素血清,只好使用了玉真散,结果一周之后病人就得到了痊愈。
中医一直以来都被人们认为是不能用来治疗急性病证,很多临床工作多年的中医大夫也是这样的想法。
然而从这个案例中我觉得中医在一些典型的急性病例中也应该是具有广阔的天地的,中医能在几千年的历史的长河之中流传至今,一定是有她的实实在在的
临床疗效作为坚实的基础。
我们应该相信中医,真学中医,真用中医。
读完《邓中甲方剂学讲稿》让我对中医方剂理论,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等中医基础理论有了一个更好的体会,同时了解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在今后的学习之中,要多思考中医之间的联系,要学会学活中医,真正理解中医基础的精华奥妙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