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德阳市中江中学高二历史月考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德阳市中江中学高二历史月考试卷含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陈独秀在20世纪初曾说:“我们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本人,也不是说他在古代社会毫无价值。

”不是“因孔子之道之不适合于今世”,而是因为“今之妄人强欲以不适今世之孔道,支配社会国家,将为文明进化之大阻力也。

”这主要说明陈独秀当时( )
A.认为孔子是近代中国文明进化的最大阻力
B.全面反对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传统
C.试图建立一个以西方社会为模板的国家
D.强烈反对假借孔教而实施复辟帝制活动
参考答案:
D
陈独秀。

由材料中的“不是反对孔子本人”、“不是‘因孔子之道之不适合于今世’”、“是因为
‘今之妄人强欲以不适今世之孔道,支配社会国家,将为文明进化之大阻力也’”可以排除AB,看出D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反映出C的内容,故选D。

2. 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教授在《儒学创新的契机》一书中指出:东亚的发展“虽然深受西欧和美国的影响,但却不只是西方发展模式的翻版,(东亚各国)都和传统有血肉相连的关系。

……(在东亚发展过程中)儒家可发挥积极的作用,”材料表明
A.儒家学说始终对东亚文明起决定作用
B.儒家学说难以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融合
C.西方发展模式必须以儒家思想为基础
D.东亚发展既吸取西方文明,又继承儒家文明
参考答案:
D
根据材料“虽然深受西欧和美国的影响”“(在东亚发展过程中)儒家可发挥积极的作用”可以得出东亚发展既吸取西方文明,又继承儒家文明,选项中D项符合题意,所以选D。

A不对,不能说始终起绝对作用,BC不对,材料中无从体现。

3. 《科学的历程》中讲述到:“建国以后,美国的科学基础几乎为零。

……新大陆的人民忙于在一片荒漠上建立自己的家园,几乎无暇从事科学研究工作。

……美国人急于解决实际问题,因而鼓励发明,这使他们在19世纪末积累了世界上最丰富的技术发明。

”19世纪末,美国科技能赶超欧洲的原因主要有()
①政府重视、鼓励发明②欧洲移民涌入
③国内政局相对稳定④垄断资本的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
D
4. (北魏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

外谋南伐,其实迁也。

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上引材料说明的问题,不包括
A、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
B、北魏王朝的保守势力很强
C、孝文帝借南伐之令行迁都之实
D、南伐与迁都有阻力
参考答案:
D
5. 中国传统艺术如绘画、雕塑、诗词、书法等都讲究“意境”,意境既是艺术家个人情感的流露,又是外在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反映和再现。

以下对“意境”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宋代书法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
B.宋代风俗画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C.中国绘画注重表现精神风貌,力求传统,以形写神
D.白居易的诗针砭时弊,韵味绵长
参考答案:
考点:3K: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起源和演变.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起源和演变,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中国画又称国画,是历史悠久的民族艺术形式.作画使用特制的笔、墨、纸、砚、绢素以及矿物颜料.以题材的不同,中国画又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画科.在表现技法上,中国画有工笔与写意、勾勒与没骨、设色与墨笔等区别.在艺术风格上,中国画可分为错彩镂金的工笔重彩画与讲究笔墨韵味、自然清新的水墨淡彩画两大类型.
解答:文人画是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而风俗画应生活气息强,表现的是市民生活画面,故B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ACD均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 《邓小平理论与“东方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成熟》一文指出,邓小平理论既有政治上的鲜明性和针
对性,也有理论上的深刻性和创造性,而“南方谈话”标志着邓小平理论达到一个新境界。

主要是因为“南方谈话”着重阐述了
A.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B.改革必须坚持的原则
C.完成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 D.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参考答案:
D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邓小平理论,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

A、B两项分别为1982年中共十二大和1987年中共十三大的内容,C项提出于20世纪80年代初,均早于题目中“南方谈话”发表的时间“1992年”,故排除;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故本题应选D项。

7. 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参考答案:
C
8. 刘新利《欧洲文艺复兴史?宗教卷》在评论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时说:“原本只是那个时代教会改革呼声中的一声……就像一个在黑暗森林中行走的小孩,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

”这说明德意志宗教改革是()
A.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B.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分离
C.革命性与妥协性的冲突
D.革命性与妥协性的平衡
参考答案:
考点:宗教改革.
解析:本题考查宗教改革,宗教改革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为资产阶级勾画了政治蓝图,如加尔文在日内瓦建立的共和国性质的神权国家.
解答:“原本只是那个时代教会改革呼声中的一声…就像一个在黑暗森林中行走的小孩,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说明德意志宗教改革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故A正确;
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9. 如图是1964年匈牙利邮政为纪念英国某位历史人物诞辰400周年而发行的邮票。

下列对该人物的描述正确的是()
A.他促成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B.他设计了三权分立的社会制度
C.他的作品冲击了宗教神学对人性的束缚
D.他的学说挑战了天主教会宣扬的创世说
参考答案:
考点:85:文艺复兴.
分析:本题考查文艺复兴,文艺复兴运动使正处在传统的封建神学的束缚中慢慢解放,人们开始从宗教外衣之下慢慢探索人的价值,作为人,这一个新的具体存在,而不是封建主以及宗教主的人身依附和精神依附的新时代.
解答:“1964年匈牙利邮政为纪念英国某位历史人物诞辰400周年而发行的邮票”指的是1564年文艺复兴时期,冲击了宗教神学对人性的束缚,故C正确;
此时已是文艺复兴时期,故A错误;
设计了三权分立的是孟德斯鸠,故B错误;
挑战了天主教会宣扬的创世说的是达尔文,故D错误.
故选C.
10.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谈到雅典的现状时说:“所有这一切总起来使得这里的公民灵魂变得非常敏感,只要有谁建议要稍加约束,他们就会觉得受不了,就要大发雷霆……他们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

”从该谈话中可看出他
A.推崇民主制度
B.认为雅典民主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
C.欣赏僭主政治
D.认为雅典政治受到人性的负面影响
参考答案:
D
考点: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分析获取信息的能力,阅读材料可知主要阐述了雅典民主政治存在一定的弊端,雅典直接民主忽视公民的政治素养,容易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体现了雅典政治受到人性的负面影响,故选D。

11. 与日本明治维新相比,俄国1861年改革的明显不足是()
A.由旧的统治者主导进行B.主要侧重于经济领域变革
C.未能改变社会性质D.受欧洲其他国家影响
参考答案:
B
12. 科技史专家认为,以前的发明主要是“实际生活的需要推动技术家取得进一步的成就。

”后来“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的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展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

”下图所示发明,属于后者的有
①蒸汽机②飞机③汽车④磁悬浮列车
A.①② B.①③ C.②③④ D.③④
参考答案:
C
13. 下列经济现象在中国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在某些地方出现了较轻便的一牛挽犁②出现了地域性的商帮
③商品经济发达,出现了夜市④出现了技术比较先进的“灌钢法”
A.①③②④
B.①④③②
C.③①④②
D.④①②③
参考答案:
B
14. 1912年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下图所示的文件,下列有关它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宣告了中华民国的成立
B. 宣布废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
C. 标志清王朝统治的结束
D. 标志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的诞生
参考答案:
D
15. 《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有三部分,但不包括()
A. 《风》
B. 《雅》
C. 《颂》
D. 《骚》
参考答案:
D
16. 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说:“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和工作。

它所采取的各项具体措施,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趋势。

”巴黎公社所采取的各项措施中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建立国民自卫军 B.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
C.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 D.监督铁路运输和军需生产
参考答案:
B
17. “合议既成,举国争言洋务:请开铁路者有之,请练洋操者有之,请设陆军学堂、水师学堂者亦有之。

其兴利之治,则或言银行,或言邮政,或请设商局,或请设商务大臣……”“合议既成”是指签订了()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参考答案:
D
考查《马关条约》。

材料中“举国争言洋务”、甲午战后,《马关条约》签署,民族危机严重,很多人思想观念转变,积极向西方学习。

《南京条约》刚刚触及国人天朝上国的架子,很多人仍没有清醒过来;B项和C项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签署,此后掀起洋务运动,但是当时顽固派势力仍然很强大,很多人仍然认为中国是好的,不用向西方学习。

所以应选D。

18. 曾写信给中央宣传部,说:“我的思想(马列)……不宜当作体系去鼓吹,因为我的体系还没有成
熟。

”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毛泽东思想最终走向成熟,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下列哪次会议中
( )
A.八七会议 B.遵义会议 C.中共七大 D.七届二中全会
参考答案:
C
19. 《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边区各少数民族,在居住集中地区得规划民族区,组织民族自治政权,在不与省宪抵触的原则下,得订立自治法规”由此可知
A.陕甘宁边区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民族自治区
B.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已经有了民族区域自治的设想
C.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是《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
D.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根据《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实行的
参考答案:
B
可用排除法,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民族自治区;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是《共同纲领》,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根据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实行的。

20. 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

”在此,王阳明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参考答案:
D
21. 下图是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它从根本上反映了
A.中央集权的完善
B.中央机构的精简
C.行政效率的提高
D.君主专制的强化
参考答案:D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依据图片“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制”“内阁”“军机处”信息,可知反映的是专制主义不断加强的特点。

故D选项正确。

A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B由材料反映不出来,排除;C由材料反映不出来,排除。

故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和影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2. 朱熹提出“存天理,去人欲”,其中“天理”是指()
A.自然天体运行规律
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
D.“天人感应”的理论
参考答案:
C
23. 《邓小平文选》里只收录了邓小平一生中的两个题词,1983年题写、后被简称为“三个面向”的题词就是其中之一。

可见他非常关注()
A.教育改革
B.祖国统一
C.国防建设
D.对外交往
参考答案:
A
新中国的教育。

1981年邓小平为北京的景山中学题词,提出了三个面向的方针,这是教育方面的内容,故选A。

24. 法国启蒙思想家除了出版专门的学术,理论著作外.还出版了普及性的通俗读物,创作并发表了许多小说、戏剧、诗歌等文艺作品,在群众中引起很大反响。

启蒙思想家的所为意在
A.弘扬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B.矛头直指欧洲君主制度
C.摧毁罗马天主教会权威
D.动员群众构建理性王国
参考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材料“出版专门的学术,理论著作外.还出版了普及性的通俗读物,创作并发表了许多小说、戏剧、诗歌等文艺作品,在群众中引起很大反响”体现了启蒙思想家从构建理想王国的角度出发,故D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B项君主制度错误。

C是宗教改革对象。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起源和发展·启蒙运动·思想主旨
25.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线战场的重要战役有()。

①马恩河战役②凡尔登战役③索姆河战役④日德兰海战
A.①② B.①②③④ C.③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
B
26.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领导阶级是
A、封建地主阶级
B、亚历山大二世
C、资产阶级
D、民粹派
参考答案:
A
27. 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秦始皇逝世、秦二世继位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推定的历史事实是
B.公子扶苏是法定的皇位继承人
C.秦始皇猝亡是胡亥得以继位的重要原因
D.胡亥继位得到秦始皇生前认可参考答案:
C
从材料“更诈为丞相(李)斯受始皇遗诏……立子胡亥为太子”“请立子胡亥,为代后。

’王曰:‘可’”“盖正因欲立少子之故”中可以看出,秦始皇猝亡,胡亥即位,故C项正确;AB项只符合司马迁《史记》,排除;D项不符合司马迁《史记》,排除。

28. 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的共同之处有 ()
①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②少数大国操纵会议,充满矛盾
③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④涉及中国问题,侵犯中国主权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③④
参考答案:
A
29. 1972年,周恩来在欢迎尼克松访华的宴会上说:“我们希望,通过双方坦率地交换意见,弄清楚彼此之间的分歧,努力寻找共同点,使我们两国的关系能够有一个新的开始。

”对材料信息解读准确的是
①交换意见的基本原则是求同存异②分歧主要指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
③共同点就是指双方如何处理台湾问题④新的开始指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
A
30. 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迅速发展为一场政治运动,其关键是:
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顺应历史潮流
B.维新派争取了光绪皇帝和袁世凯的支持
C.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结合起来
D.维新派得到了爱国志士和知识分子的拥护
参考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清末的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迅速发展为一场政治运动只要在于民族危机的加深促使了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紧密结合起来,得到了社会上层精英知识分子和主张变革的统治者的支持和响应,所以答案选C,AD两项是其发生的重要原因而非关键,B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

考点:维新变法运动
点评:维新变法运动一直是高考中的常频考点和重难点,对其的考查角度较多,形式多样。

就考查角
度而言大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①戊戌变法运动的时代背景②中日甲午战争与戊戌变法运动的关系③戊戌变法运动的具体内容④戊戌变法运动的性质和方式⑤戊戌变法运动的影响⑥戊戌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⑦戊戌变法运动的局限性。

就本题而言,考查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方式,这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手法如出一辙。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日益高涨的革命浪潮猛烈地冲击着清廷的统治。

1905年,俄国在日俄在日俄战争中的失败,舆论大都认为这与俄国未行宪政而日本实行了宪政有着密切关系。

直隶总督袁世凯、两江总督周馥、湖广总督张之洞还联衔上奏,请定十二年后实行宪政,并奏请派亲贵大臣出国考察政治。

……迫于形势和舆论的压力,清廷于1905年10月派载泽、端方、戴泻慈、李盛铎、尚其亨等五大臣分赴日本及欧美各国考察政治。

次年,他们陆续回国,建议朝廷诏定国是,仿行宪政,以便安抚人心,稳定大局。

慈禧太后经过反复考虑,采纳了他们的意见。

1906年9月1日,清廷正式宣布“预备仿行宪政”。

但预备立宪的原则是“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清廷决定先从改革官制入手,逐步厘订法律、广兴教育、整顿武备、普设巡警,作为实行宪政的“预备”。

1906年11月6旧,清廷公布了中央官制改革方案,行政中枢军机处保持不变,对某些部的名称做了更改;迫使袁世凯将已练成的“北洋六镇”交出四镇,归满族亲贵控制的陆军部统率。

与此同时,清廷力图削减地方督抚的权力。

次年八月,把湖广总督张之洞、直隶总督袁世凯调升为军机大臣,剥夺了这两位实力最强的汉族总督的实权。

1908年8月27日,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规定大清皇帝的统治“万世一系”,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一切颁行法律、召集开闭解散议院、设官制禄、统率海陆军、宣战媾和、订立条约、宣布戒严、司法等大权,全在君主一人手中。

特别是用人、军事、外交等大权,议院根本不得干预。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廷实行“预备立宪”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廷“预备立宪”失败的原因。

参考答案:
(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民主革命的迅速发展;日俄战争中俄国战败的教训;地方督抚积极倡议实行宪政;五大臣建议朝廷仿行宪政,安抚人心。

(2)原因:缺乏立宪的诚意;企图借立宪之名,加强中央集权、满族贵族集权;排斥汉族官僚,导致离心。

【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日益高涨的革命浪潮猛烈地冲击着清廷的统治……俄国在日俄在日俄战争中的失败……直隶总督袁世凯、两江总督周馥、湖广总督张之洞还联衔上奏,请定十二年后实行宪政……迫于形势和舆论的压力”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民族危机、革命形势、日俄战争、地方督抚倡议、安抚人心等方面指出清廷实行“预备立宪”的背景。

(2)原因,根据材料“清廷力图削减地方督抚的权力……规定大清皇帝……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一切……等大权,全在君主一人手中”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缺乏诚意、中央集权、贵族集权、排斥汉族官僚等方面概括清廷“预备立宪”失败的原因。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题干设问关键词“背景、原因”,学生应该结合材料的相关信息,从“预备立宪”的相关史实入手,即可规范作答。

32.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3年10月,中、美、英、苏四国共同签署了《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宣告在战后建立一个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奠定了联合国成立的基础。

1944年8~10月,中、美、英、苏四国代表在美国举行会议,中国代表团提出的关于处理国际争端的原则等多项建议后来被纳入联合国宪章,被称为“中国建议”。

10月9日,中、美、英、苏四国同时发表了《关于建立普遍性国际组织的建议案》,确立了未来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内容,1945年4月,联合国制宪会议在旧金山召开,四个发起国的首席代表轮流担任大会主席,中、英、法、俄和西班牙文为会议正式语言,设立了中、美、英、苏、法等十四国首席代表组成的执行委员会。

6月25日制宪大会一致通过《联合国宪章》。

次日,与会的50个国家举行签字仪式,中国代表团第一个在宪章上签字,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的《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概述中国在参与联合国创建过程中的主要活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主要原因。

参考答案:
(1)签署宣告成立联合国的《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提出多项被纳入联合国宪章的中国建议;发表初步描绘联合国蓝图的《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案》;参与组织联合国制宪会议,签署《联合国宪章》。

(2)在抗击法西斯侵略的战争中做出卓越贡献,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较早提出创建联合国设想;积极推动联合国的创建。

(1)活动:题目要求“根据材料”概述。

由材料中的“1943年10月,中、美、英、苏四国共同签署了《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宣告在战后建立一个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奠定了联合国成立的基础”可以得出签署宣告成立联合国的《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由“中国代表团提出的关于处理国际争端的原则等多项建议后来被纳入联合国宪章,被称为‘中国建议’”可以得出提出多项被纳入联合国宪章的“中国建议”;由“10月9日,中、美、英、苏四国同时发表了《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案》,确立了未来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发表初步描绘联合国蓝图的《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案》;由“1945年4月,联合国制宪会议在旧金山召开……中国
代表团第一个在宪章上签字”可以得出参与组织联合国制宪会议,签署《联合国宪章》。

(2)原因: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可从中国自身努力和参与国际合作等角度回答。

结合联合国建立的背景知识可知,中国之所以参与建立联合国并成为常任理事国,与在抗击法西斯侵略的战争中做出卓越贡献,国际地位显著提高直接相关;由材料中的“中、美、英、苏四国共同签署了《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宣告在战后建立一个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可以得出较早提出创建联合国设想;由中国在参与联合国创建过程中的主要活动可知也与中国积极推动联合国创建有关。

名师点睛:这一题通过中国参与联合国创建过程这一史实来考查中国为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安全所做的努力,同时也隐性介入了抗日战争这一热点问题,由于教育部基础教育司2017年初表示教材修改要求将8年抗战一律改为14年抗战,全面反映日本侵华罪行,覆盖大中小所有学段、所有相关学科、所有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教材。

这一次重大修改,让我们再次关注了抗战历史,形成了舆论关注的热点,让更多人开始讨论抗战历史,关注抗战历史,高考试题再次给予关注也是情理之中。

试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考生归纳和概括材料信息以及进行历史分析的能力,试题深深折射出中国的大国自信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时代主题。

33.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风云变化多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日、西欧等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产值所占的比重(%)
1950—1951 1970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初,法国总统篷皮杜在欧洲共同体首脑会议上发表了这样的一些观点:“欧洲必须用一个声音说话”,“西欧绝不能脱离美国”,“然而,欧洲也必须保持其为独立的实体”。

1972年,日本外相大平正芳在记者招待会上说:“日本跟着美国脚步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说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哪些变化?(6分)(2)在当前世界格局新旧交替的变动中,中国作为国际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是如何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的?请举例说明。

(6分)
参考答案:
(1)经济上,欧共体、日本与美国激烈竞争。

(2分)政治上,日本和西欧逐渐放弃追随美国的政策。

(2分)资本主义世界出现多极化的趋势。

(2分)
(2)展开多边外交(参与联合国的活动或加入世贸组织);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活动(亚太经合组织等);与周边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参与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等)。

(6分)
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欧共体、日本与美国激烈竞争,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根据材料二“欧洲必须用一个声音说话”,“日本跟着美国脚步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以及所学知识,可见日本和西欧逐渐放弃追随美国的政策,不愿一味的唯美国马首是瞻,因此资本主义世界出现多极化的趋势。

(2)结合所学知识,新时期中国的外交活动或成就: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和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走向联合的欧洲、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时期的外交·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34.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儒家学说取得了非凡成功。

一个原因,它在道德上为当局和社会不平等所作的辩护,很受统治者和富人欢迎。

而且,其高度的道德原则为现状提供了较纯粹的世袭权力更牢固的基础,从而,对改善政治和社会关系起了不断的促进作用。

儒家学说取得成功,还因为它合乎时机。

它为中国和东亚大部分地区提供了儒家生活方式的准则,并作了合理说明。

结果,在长达二千多年的时间里,它一直充当中国文明的基础。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析“关于儒家学说取得成功原因的观点”。

(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有关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
参考答案:
观点一:赞同其观点。

儒家学说正是符合了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2分)安定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的需要,(2分)才最终取得正统地位。

”(2分)如孔子的“仁”的学说、“和为贵”(2分)董仲舒宣扬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2分)及程朱理学等有利于统治者维护社会秩序。

(2分)
观点二:不认同作者观点。

儒家学说从创立就极力在道德上为当局和社会不平等所作的辩护,为中国提供了儒家生活方式的准则。

但在战国时期、秦朝、汉初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受统治者的欢迎,
相反经常受到打击。

统治者采用什么思想作为统治思想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有紧密联系,不完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