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音乐说课稿《1.2读童谣做个好娃娃》人教版(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年级下册音乐说课稿《1.2 读童谣做个好娃娃》人教版 (2)
一. 教材分析
《1.2 读童谣做个好娃娃》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音乐课程的第二课,本节课以
童谣为主题,通过学习童谣,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音乐素养。

教材中包含了5
首童谣,分别是《小星星》、《小燕子》、《两只老虎》、《小老鼠》、《小兔乖乖》。

这些童谣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动物类童谣,也有自然景观类童谣,适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二.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他们对音乐有着天然的热爱。

同时,他们对童谣这种形式也不陌生,很多学生在入学前就已经接触过这些童谣。

但是,对于如何用音乐的方式去表现童谣,学生可能还没有明确的认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童谣中发现音乐元素,用音乐的方式去表达童谣。

三. 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悉并演唱教材中的5首童谣,了解童谣的
基本节奏和旋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童谣,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表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增强学生的音乐素养,
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审美。

四. 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熟练地演唱5首童谣,掌握童谣的基本节奏和
旋律。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童谣中发现音乐元素,用音乐的方式去表
达童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示范法、实践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童谣音频,引导学生跟唱;利用乐
器,如钢琴、打击乐器等,为学生提供音乐实践的机会。

六. 说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播放一首轻松愉快的童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
生进入音乐课堂。

2.教学新课: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5首童谣,播放童谣音频,引导学
生跟唱。

3.讲解与示范:针对每首童谣,讲解其基本节奏和旋律,教师示范演唱,
学生跟随模仿。

4.实践环节: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童谣进行演唱,可用乐器伴奏。

5.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童谣中的音乐元素。

七. 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包括童谣的名称、基本节奏和旋律,以及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

通过
板书,帮助学生对童谣有更直观的认识,方便学生复习和巩固。

八. 说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演唱童谣的表现,二是学生对童谣音乐
元素的掌握。

可以通过课堂观察、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进行。

九. 说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对教学过程的总结和思考,通过反思,教师可以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改进的方向。

在说教学反思环节,教师可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阐述。

知识点儿整理:
《1.2 读童谣做个好娃娃》是一年级下册音乐课程的第二课,主要通过学习童谣,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音乐素养。

以下是本节课的知识点整理:
1.童谣的定义和特点:童谣是一种具有节奏感和旋律性的口头文学形式,
通常以简单、生动的语言描绘生活、自然和社会现象。

童谣具有押韵、重复、对仗等特点,适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2.音乐元素:音乐元素是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包括节奏、旋律、和声、
音色等。

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学习童谣,可以发现其中的音乐元素,如《小星星》的星星节奏、《小燕子》的飞行旋律等。

3.节奏:节奏是音乐的核心,它决定了音乐的韵律和动感。

在本节课中,
学生通过学习童谣的节奏,可以培养自己的节奏感和协调能力。

4.旋律:旋律是音乐的灵魂,它决定了音乐的高低起伏和情感表达。


本节课中,学生通过学习童谣的旋律,可以培养自己的音感和音乐表达能力。

5.音色:音色是音乐的特色,它决定了音乐的风格和氛围。

在本节课中,
学生通过学习童谣的音色,可以培养自己对不同音色的辨识和欣赏能力。

6.音乐欣赏:音乐欣赏是对音乐的感知、理解和评价。

在本节课中,学
生通过学习童谣,可以培养自己的音乐欣赏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7.音乐表现:音乐表现是通过对音乐元素的应用,将音乐情感和意境表
达出来。

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学习童谣,可以用音乐的方式去表达童谣,提高音乐表现能力。

8.音乐实践:音乐实践是音乐学习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将
所学的音乐知识运用到实际演唱和演奏中。

在本节课中,学生可以通过演唱童谣,提高音乐实践能力。

9.音乐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讲授法、示范法、实践法、小组合作法等
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10.音乐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学生演唱童谣的表现和对
童谣音乐元素的掌握。

通过课堂观察、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以上是《1.2 读童谣做个好娃娃》这一课的知识点整理,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和音乐表达能力,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

同步作业练习题:
1.以下哪个选项不属于音乐元素?()
A. 节奏
B. 旋律
C. 舞蹈
D. 和声
2.以下哪个童谣的速度较快?()
A. 《小星星》
B. 《小燕子》
C. 《两只老虎》
D. 《小兔乖乖》
3.在演唱童谣时,以下哪个选项是正确的姿势?()
A. 手放在口袋里
B. 双手叉腰
C. 双手自然下垂
D. 双手放在腿上
1.童谣是一种具有节奏感和旋律性的口头文学形式。

()
2.音乐元素包括节奏、旋律、和声、音色等。

()
3.演唱童谣时,正确的姿势是手放在口袋里。

()
4.音乐元素是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等。

答案:节奏、旋律、和声、音色
2.童谣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特点。

答案:押韵、重复、对仗
3.演唱童谣时,正确的姿势是________。

答案:双手自然下垂
1.请简述童谣的特点。

答案:童谣是一种具有节奏感和旋律性的口头文学形式,通常以简单、生动的语言描绘生活、自然和社会现象。

童谣具有押韵、重复、对仗等特点,适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2.请列举两种以上演唱童谣时可以培养的能力。

答案:演唱童谣时可以培养的音乐能力有节奏感、音感、音乐表达能力和音乐欣赏能力等。

请编写一首简单的童谣,并演唱给同学听。

答案:例如,《小猫咪》
小猫咪,小猫咪,
爬树梢,捉老鼠,
喵喵喵,喵喵喵,
可爱的小猫咪。

通过以上练习题,学生可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和音乐表达能力,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

同时,学生可以通过创作和演唱自己的童谣,锻炼自己的音乐创作能力和表演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