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教案与反思合集3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塞腰鼓教案与反思合集3篇
【安塞腰鼓教案与反思第1篇】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安塞腰鼓》,根据新课改的理念,我认为应该在教学中以“读——品——写”为学习线索,抓住“语言”和“情感”两个方面对安塞腰鼓进行赏析,通过环环相扣的设计,逐步完成“品味——理解——运用语言”的任务,达到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共同探究的教学效果。
为此,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说说这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安塞腰鼓》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本单元主要是通过体味作者对生活中艺术的体验和感悟,以及由此而触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使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认识生命的力量和人生的价值。
为学生今后的阅读、欣赏、审美打下基础。
《安塞腰鼓》是一篇具有诗意美的散文,文章以铿锵磅礴的语言,瑰丽奇伟的想象,急促暴裂的节奏,用一个个宛如鼓槌的汉字,在雄浑厚重的黄土高原上,为我们鼓起一场惊心动魄,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那生命滔滔的激流,仿佛汹涌的黄河夺路而出。
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激越澎湃的活力。
本课肩负的教学任务是品味铿锵语局表达的勃发的生命激情,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二、说学情
我所教本课时面对的七年级学生、求知欲望、探究欲望比较强烈,
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强。
虽然对散文的基础形式了解不深,但对阅读优美诗意的散文有浓厚的兴趣。
他们也积累了一定的学习散文的经验与方法,但在语言的品味和鉴赏方面还有待提高,这在教学当中应该有所考虑。
三、说教学目标及难点的指定
根据以上学情,结合对教材的分析以及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准备以学定教,这样制定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排比、叠句手法、比喻的修辞,理解其作用,品味理解文中有关语句表达的深刻感情。
2、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朗读课文,获得整体感知——品读语言,赏析安塞腰鼓的魅力——拓展延伸激发对人生的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活力,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同时体会中华民族精神的生生不息,拼搏顽强。
对散文语言的赏析是散文阅读的核心,因此我把教学重点制定为:品读语言、赏析安塞腰鼓的魅力。
学生对于文中“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的意义不好把握,而这又是理解文章深层内容的关键因素,所以我把教学难点制定为:结合时代背景,探究黄土高原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在特质。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为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难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法和说法。
1、基于本课的特点,以声感人的主线。
我采用的教法指导思想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考。
主动参与、自主解决问题,采用情境导入法、诵读法、点拨法,同时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其中以诵读、赏析、讨论为重、课型为赏析合作式。
2、真正的诗歌是需要反复咏唱的,这是《诗经》以来的传统,散文亦复如此。
指导学生从朗诵中感受音美、形美、意美。
所以在学法上,我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指导思想,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采用的学习方法是:朗读法、讨论法、勾画圈点读书法。
有这些教法和学法,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一定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五、说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我准备从以下5个环节展开。
环节1、导入新课
通过调查得知,绝大部分学生对安塞腰鼓这一民间艺术都不熟悉,我在导课时先用多媒体展示安塞腰鼓的相关图片和资料介绍,再播放
一段黄土高原上,后生们粗犷、动力十足的安塞腰鼓表演的视频。
给学生以直观感知,以此引出文章,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
环节2、朗诵课文,整体感知(鼓舞飞扬)
为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接下来我就让学生朗读课文,并以“好一个声音(气势、舞姿、场面)的安塞腰鼓”这样一个填空形式整体概括安塞腰鼓的特征。
通过看视频和阅读文章,学生能很快完成填空。
给出的答案可能有:“声音铿锵有力、气势大气磅礴、舞姿势烈奔放、场面恢宏壮阔。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也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达到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目的。
同时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环节3、品读语言,感悟散文语言的魅力。
在散文阅读中,语言是灵魂,所以本课的重点环节是赏析本文的语言。
在这里,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来解决教学重点。
“文中哪些语句深深地震撼了你的心灵,请找出来读给同桌听,并说说你喜欢这句话的理由?”
学生有可能找到的语句有:(我把学生可能找到的语句有选择地用多媒体展示出来)
1、“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学生会说出比喻、排比的修辞及作用。
▲我就势指导学生,通过感悟“骤雨”、“旋风”、“乱蛙”的特征,感受安腰鼓鼓声节奏的铿锵,动作的矫健。
通过对比“火花”与“星
星”的不同特征、感受腰鼓的热情与活力,品“斗虎”一词,引导学生想象斗虎的场面,联系与虎有关的成语,比如:生龙活虎、虎虎生威等,感受腰鼓的大气、霸气、强健。
2、“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夹杂着草根的土壤,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好一个安塞腰鼓!”
▲学生同样会关注到排比句的波涛汹涌的气势,同时还会提到叠词的运用,仿佛鼓声回荡在空际。
我就势引导学生以手为鼓槌、以桌为鼓面,用“发狠的、忘情的、没命的“力气压着”“隆隆隆隆”的鼓点朗诵这段文字,语调高亢、欢快、充满活力,感受安塞腰鼓的气势与生机。
3、“使人想起:日落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在这里我设计了一个“你想起了什么”的问题,让同学们充分地发挥想象和联想的能力,展开思想的翅膀,学生可能会想到一些场面壮大的场景,如:举国欢庆春节、战场上擂鼓鸣金的场面等。
4、“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这里学生会说出这句话的斩钉截铁的语气。
我会指导他试着用铿锵有力、高亢激昂的语气读出来。
同时同学生合作朗读9-13段,
配以背景音乐。
环节4、探究质疑,挖掘主旨
理解相关语句的内涵是本文的教学难点、这个问题解决了,文章的主旨也就会清晰起来,教学难点也就突破了。
结合上面环节,学生会提出质疑:
1、“晦暗了又明晰”是什么意思?
2、“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什么?
我及时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背景资料。
正如古人所说:“学成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创新的起点,是思维的火花,是进步的阶梯。
更是成功的关键!让每一个学生结合背景资料自由、充分的发挥见解,从而得出本文主旨:
歌颂生生不息、奋发向上、斗志昂扬、热情奔放的黄土精神,而这也恰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在特质。
完成教学难点后,为了升华主题,我设计了让学生再次齐声配乐朗读“愈捶愈烈……”段落,让学生再次置身于雄浑壮阔的情境里去。
使他们受到了情感熏陶,享受到了审美乐趣。
环节5、延伸感悟
听了、读了、品了安塞腰鼓所展现出来的奋发向上,斗志昂扬的精神面貌,学生们联系自身,从中有何收获?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关注社会、关注自我发展。
我播放铿锵有力的鼓声,配着学生的发言。
在磅礴雄浑的音乐中结束本课。
环节6、作业布置
搜集身边的民间艺术,说说他们的由来和特征。
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关注身边社会人和事。
这样的作业布置加深了学生对民间艺术的感悟,从而又丰富了知识结构。
六、板书设计
根据以上教学过程,我设计了板书。
他全面而简明地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同时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各位评委老师,以上就是我本节课说课的全部内容,如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老师给予批评指正!
【安塞腰鼓教案与反思第2篇】
教材简析:
《安塞腰鼓》是我国当代作家刘成章写的一篇抒情散文,安排在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民风民俗”这一主题中。
课文为我们描述了安塞腰鼓这一独特的民间舞蹈艺术。
共20个自然段,按“鼓响之前——腰鼓表演——鼓声止息”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呈现出“静——闹——静”的表演过程。
通过表现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等来赞美黄土高原人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
《安塞腰鼓》一文,其最大特点是文本本身所具有的那种大气磅礴、豪情万丈、气吞山河的阳刚美。
学习《安塞腰鼓》,绝不是为了记住“安塞腰鼓是怎样一种鼓?这种鼓怎么打的?姿势怎样?”等这些知识,更
重要的是学习作者刘成章如何抓住关键词句来描绘安塞腰鼓的,如何将情感用恰当的言语表现出来的,如何将黄土高原上男儿的激情淋漓尽致的宣泄出来,如何组织文章的结构等,从而懂得这样运用语言的所以然,掌握渗透着思想感情的、生动活泼的语言文字。
针对课文的特点,我在教案中作了以下安排。
教学重点: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教会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并在朗读中,逐步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读出自己特有的感受,产生独特的体验,并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策略:
1.构建对安塞腰鼓“生命之劲”的追索主线,奠定教学的情感基调,引领学生一步步深入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2.“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这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有着雄浑奇伟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
我借助各种形式的朗读,意在教会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读出自己特有的感受,产生独特的体验,感悟到文章语言的魅力。
教学过程:
结合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读、说、写等能力的特点,我抓
住“好”字,组织学生和课文展开对话,以“生命之劲”为情感主线,设计了“感好鼓“品好句”“读好文”“写好词”四个教学环节。
“看好鼓”环节是一个课前与课上相融贯通的部分,由于生活中学生对安塞腰鼓缺乏基本的感知,因此,我首先在课前以国庆60周年庆典上安塞腰鼓舞蹈画面和热烈的音乐,在视觉上感知安塞腰鼓的火烈、豪放、壮阔,再在回忆课文内容——(
)的安塞腰鼓中,读一读带“劲”儿的词中,初步形成情感基调:安塞腰鼓强盛的“生命之劲”。
“品好句”环节,则主要借助范读、自由读、轻声读、默读、分声部读、理解后读等各种方式的朗读,给学生设计了一系列去文本中寻找“生命之劲”的动步骤:找一找带“劲”儿的句段、品一品带“劲”儿的文章结构。
不动笔墨不读书,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画出富于感染力的语句,并采用多种方式反复诵读,感受排比、反复的作用。
第六自然段“骤雨一样,是……”,句式极为特别,我设计了一处小练笔,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这种排比中含比喻句子,被描写对象显得形象生动、句式特别整齐有力的特点。
借助反复,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作者对安塞腰鼓的赞美及对黄土地上的人们的赞美。
议一议难环节,则尝试提升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效果,
“读好文”环节,师生合作朗读演练,更是对文本进行全面把握并充分表现塞腰鼓“生命之劲”的本色演绎。
最后的“写好词”,则是在训练并检验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归纳、情感的把握、文本语言的运用情况。
解说现场的真实再现,让学生有
一种亲历其中的兴奋,对安塞腰鼓“生命之劲”巨大感染力的体验也能更加真切。
再辅以“从《安塞腰鼓》中,我读到了……为话题交流阅读感受或验”等作业,让这一环节成为既是对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的一个考验,更是对作家刘成章散文《安塞腰鼓》文本体验之旅的又一次升华。
基于种种原因,感觉自己对文本及教学的把握还不是特别到位,不当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出。
【安塞腰鼓教案与反思第3篇】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来自广安实验中学,我叫周璐。
我的说课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7课——《安塞腰鼓》。
以下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课时安排——教学程序”等多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继续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线索,按照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版块组织单元。
第四单元是以文化艺术为主题,如《社戏》中的乡村戏剧;《口技》中的民间传统艺术;《竹影》中的绘画艺术;《观舞记》、《安塞腰鼓》是舞蹈艺术,表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本课作者刘成章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来表现腰鼓这门独特的民族艺术,尽可能地把视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使读者发挥自己的想
象力。
既是对安塞腰鼓的热切的赞美,更是对陕北人民蓬勃生命力的赞美。
学习本课要积极投入的放声朗读,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品味有张力的语言,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
【理论依据】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七年级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和参与能力基础,新课标中重点提出,要让学生“关注自然,关注人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根据以上两方面的要求,结合本课的内容和特点我这样确立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品味本文大量的短句、排比句和反复修辞等,感受充沛的语言气势,理解其作用;品味理解文中有关语句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安塞腰鼓的恢弘气势,感受西北汉子的奔腾力量,同时体会本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和艺术情操。
三、教学重难点:
【理论依据】本文既用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又用更多的笔墨写意。
如何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是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层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
力量,并发表对课文的见解即教学的重点。
1、重点:学习朗读课文,学习排比手法及作用,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品味充沛的语言气势。
2、难点: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安塞腰鼓的的恢弘气。
四、教法学法
【理论依据】: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语文教育应该注重教学过程对学生的熏陶感染,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体验文本中蕴藏着的感情,在体验中拓展自己的视野,提出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法:朗读鉴赏法、美文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将感受体验与合作交流结合起来,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逐渐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法:诵读赏析法、合作探究法,让学生自主进入文本,读出感受,发表见解,全情投入。
对于发现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讨解决问题。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准备:1、初读课文,梳理字词2、收集作家以及课文资料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
下面请看……
(播放多媒体课件—安塞腰鼓表演片段让学生)
安塞腰鼓是我国北方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民间舞蹈之一。
有人这样形容道:“安塞腰鼓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足劲!”今天我们学习陕北作家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这篇文章,借助作者的生动描摹,跟着安塞腰鼓的节奏,体会它的气势,感受其中的生命律动。
二、预习检查,夯实基础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内容:首先请大家欣赏全文朗读,在整体感知的同时,根据板书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1、看表演片断,听全文朗读。
(播放3~4分钟的腰鼓舞片段)
过渡:请同学来描绘一下刚才所看到的表演;你想到了什么?
刚才,大家从声响、画面感受到腰鼓的恢宏气势和铿锵激越,下面让我们展开想像的翅膀,从刘成章的文字中体味激情的腰鼓。
请班里朗读最好的一位同学来读课文的一部分。
过渡:刚才**同学读得怎么样?下面我们播放课文的录音听听。
(播放课文录音)
2、引导学生划分结构层次。
过渡:大家喜欢安塞腰鼓吗?大家喜欢作者的描绘吗?
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并说出理由。
(分组讨论
3分钟,各小组代表发言。
要求有感情地朗读出那个部分,然后说出好在哪里。
)
过渡:文中主要描写的内容有哪些方面?从哪些方面在写作?
(分组交流、合作讨论)
明确、板书:
第一部分:(1--4)击鼓前的预备阶段,蓄势待发。
(5--13)火烈的场面。
第二部分:(5--27)表演安塞腰鼓。
(14--17)沉重的响声。
(18--22)击鼓的后生。
(23--27)梦幻的舞姿。
第三部分:(28--30)鼓声戛然而止,以动衬静,意境幽远。
3、划出文中高度概括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的一句话: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四、品味语言、重点突破。
1、过渡:安塞腰鼓是一曲生命与力量的礼赞,为了表现生命挣脱束缚、冲破羁绊、撞开闭塞的雄浑粗犷的力量,作者十分注意形式与内容的和谐。
我们重点品读其中一个片断,感受作者是怎样造成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排山倒海的气势,来与所要歌颂的生命的力量相辅相承的。
2、精读第二部分第一层次。
播放范读片断(配乐、配画面),指导朗读,结合具体语境感受
分析排比修辞的表达效果。
(1)问:本文段突出地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种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排比。
给人一气呵成之感,语言畅达,节奏感强,有气势,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
(2)请同学朗读本文段的排比句,要求读准重音,读出节奏、气势。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增强气势)
(3)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节奏感强,渲染动感形象)
,《安塞腰鼓》说课稿6(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案设计)标签:初一下册语文教案大全,《安塞腰鼓》说课稿6(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案设计),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感情充沛,富有感染力)
(4)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层层推进,一气呵成)
(5)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排山倒海,气势磅礴)
小结:本文段使用排比,将安塞腰鼓的力与美推到极致。
过渡:安塞腰鼓不仅带给我们视觉形象上的刺激,更带来思想情感上的震撼。
看来艺术欣赏不仅要察其形,更要重其意。
我们再来探究一下作者是如何将写形与写意结合起来,从不同角度、侧面展示安塞腰鼓的美的。
(个人体会,畅所欲言)
如骤雨,如旋风,如乱蛙,如火花,如斗虎——这是安塞腰鼓的“形”;
挣脱了束缚、冲破了羁绊、撞开了闭塞——这是安塞腰鼓的“意”;
“使人想起……使人想起……使人想起……”——联想和想象是联结“形”与“意”的纽带。
八、课堂小结:
作者利用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再现“安塞腰鼓”的恢弘气势,又运用由写实到写意的艺术描摹手法,揭示了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
现在请大家快读文章其他部分,品味精彩语句,说说自己对安塞腰鼓的感受。
板书设计:(见教学步骤)
九、布置作业:
1、自由选择文中某一精彩片段朗读、背诵。
2、拓展训练:描绘一个场面,比赛、集市、演出、劳动等等。
教学回顾: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把更多的自由想象空间留给学生,使学生可以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只有将课堂还给学生,才能真正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主体性,只有注重个体的阅读和心灵的感悟,才能真正达到新课标“欣赏文学作品,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的要求。
在语文教学上,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次说课到此结束,请评委老师予以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