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同步练习试卷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同步练习试卷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多项选择题 3. 简答题 4. 论述题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谭嗣同撰写的宣传变法主张的著作是
A.《新学伪经考》
B.《变法通义》
C.《日本变政考》
D.《仁学》
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2.康有为撰写的宣传维新思想的著作是
A.《变法通义》
B.《仁学》
C.《新学伪经考》
D.《天演论》
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3.戊戌维新时期,维新派在上海创办的影响较大的报刊是
A.《万国公报》
B.《时务报》
C.《国闻报》
D.《湘报》
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4.支持“百日维新”的清朝皇帝是
A.乾隆
B.咸丰
C.道光
D.光绪
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5.封建守旧势力对抗维新变法的代表作是
A.《人类公理》
B.《劝学篇》
C.《日本变政考》
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6.1898年,发表《劝学篇》一文,对对抗维新的洋务派官僚是
A.李鸿章
B.左宗棠
C.张之洞
D.刘坤一
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7.戊戌维新时期,维新派在上海创办的《时务报》的主笔人是谁
A.梁启超
B.谭嗣同
C.康有为
D.康广仁
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8.“百日维新”失败后,惟一保留下来的新政措施是
A.准许上书言事
B.开设京师大学堂等新式学堂
C.改革科举制度
D.改革国家财政
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9.戊戌维新运动的根本性质是
A.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B.反封建的农民战争
C.资产阶级暴力革命
D.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自救”运动
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0.洪秀全宣传朴素平等观念,并为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提供思想基础的文献有
A.《原道救世歌》
B.《原道醒世训》
C.《原道觉世训》
正确答案:A,B,C 涉及知识点: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1.《天朝田亩制度》的积极意义主要包括
A.代表了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
B.反映了农民阶级反对封建统治的普遍要求
C.其目的是为了实现一种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
D.深刻触及封建社会矛盾的核心
正确答案:A,B,D 涉及知识点: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2.《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包括
A.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制定法律、制度
B.经济上,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金融等事业,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
C.文化上,革除社会陋习,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
D.外交上,发展同世界各国交往、通商,强调外国人不得干涉天朝内政正确答案:A,B,C,D 涉及知识点: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3.太平天国政权的封建属性主要表现在
A.森严的封建等级制
B.领导集团生活奢侈腐化
C.领导集团内部斗争
D.洪秀全迷信思想日益严重
正确答案:A,B,C,D 涉及知识点: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4.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历史意义主要有
A.沉重地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
B.它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C.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是19世纪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
D.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正确答案:A,B,C,D 涉及知识点: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简答题每小题6分。

请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5.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

正确答案:(1)地主与农民阶级矛盾的尖锐化。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封建专制政权和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

一方面近代
以后,农民与地主的阶级矛盾更加激化。

另一方面太平天国发生的前十年,全国自然灾害频发,大量灾民流离失所。

(2)外国侵略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社会矛盾。

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所消耗的战费、战争赔款层层转嫁给农民。

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迫使广大人民走上了反抗的道路。

太平天国运动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爆发的。

涉及知识点: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6.《天朝天亩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

正确答案:(1)《天朝田亩制度》的主要内容是:确立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田地分为9等,好坏搭配,不论男女老幼按人口平均分配,16岁以上分一整份,16岁以下分一半。

规定农副业产品的生产与分配,都以农村政权的基层组织“两”来实行管理,每25户为一两。

分得土地的农民都要参加农副业生产劳动;每“两”生产的农副业产品,“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

凡麦、豆、苎麻、布帛、鸡、犬各物及银钱亦然”。

支出也由国库统一分配,“所有婚娶弥月喜事,俱用国库,但有限式,不得多用一钱”,“鳏寡孤独废疾者免役,皆颁国库以养”。

(2)《天朝田亩制度》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代表了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农民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普遍要求,是充分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农民战争特点的纲领性文件。

与以往的农民起义思想相比,有更完备的内容和更触及封建社会矛盾核心的深度。

(3)《天朝田亩制度》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

它所追求的理想天国,是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是一种小自耕农心目中的没有商品流通、商品交换和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

这种社会理想是不切实际的空想。

它表明,农民起义尽管给腐朽的封建制度以严重的冲击,却难以建立起新的社会制度。

涉及知识点: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7.《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

正确答案:(1)《资政新篇》主要内容是:在政治方面,主张“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学习西方,制定法律、制度。

在经济方面,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金融等事业;吸取外国的科学技术,奖励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

在思想文化方面,提出设新闻官、设“暗柜”,用以监督官员,改革弊政;主张革除缠足、溺婴等社会陋习;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

在外交方面,主张同世界各国交往、通商;强调外国人不得干涉天朝内政。

(2)《资政新篇》是一个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但通篇未涉及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

作为农民战争的领导人所提出的治理朝政纲领而忽略了这一点,这与其作者洪仁开长期没有参加农民革命斗争的实践有关。

这一致命的弱点,决定了这个方案从一开始就缺乏实施的阶级基础和社会条件。

涉及知识点: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8.简述洪秀全早期的革命活动。

正确答案:(1)1843年,洪秀全读传教书《劝世良言》后,假托自己是上帝次子,创立拜上帝教,作为宣传、组织、动员和团结群众的组织。

(2)写作了具
有朴素平等观念的《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和《原道觉世训》,为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提供思想基础。

(3)1847年洪秀全到广西紫荆山区与冯云山会合,共同订定了《十款天条》,作为会众的政治生活准则,起义后成为太平军的军纪。

(4)1851年1月,洪秀全率领拜上帝教教众在广西省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涉及知识点: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9.为什么说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由兴转衰的标志?
正确答案:(1)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农民起义队伍中固有的许多矛盾与弱点,就越来越明显地暴露了出来。

建立在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分散的小生产基础上的农民政权,最终还是会向封建政权演变。

(2)太平天国制定了森严的封建等级制。

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生活奢侈腐化,在政治上争权夺利。

洪秀全不思进取,把天国大事交给东王杨秀清,最终导致1856年9月的天京事变发生。

(3)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它大大地削弱了太平天国的领导和军事力量。

为了挽救危局,洪秀全提拔了陈玉成、李秀成等年轻将领,由洪仁开总理朝政,但都已无法避免最终的失败。

涉及知识点: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20.简述洋务派形成的过程。

正确答案:(1)19世纪60年代,西方列强逐步加深了对中国的侵略。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也极大地冲击了清政府的统治。

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面对统治危机,统治阶级中部分成员如奕_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以“自强”、“求富”为目标兴办洋务。

从近代军用工业着手的。

其目的首先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起义。

同时也有加强海防、边防,抵御外国侵略的目的。

19世纪70年代,为了解决办军事工业原料和交通运输需要,以及弥补亏空,洋务派开始举办民用企业。

这些兴办洋务的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2)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作为综理洋务的中央机关,任命奕近等为总理衙门大臣。

随之设立南洋、北洋通商大臣。

上海和天津成为南北举办洋务的重要基地。

(3)洋务派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涉及知识点: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21.洋务派兴办洋务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1)兴办近代企业。

洋务派最早兴办的是军用工业,其中重要的有上海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马尾船政局、天津机器局和湖北枪炮厂。

19世纪70年代,为了解决办军事工业原料和交通运输需要,以及弥补亏空,洋务派开始举办民用企业。

主要由政府派官员管理,有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几种形式。

其中,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基本上是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

(2)建立新式海陆军。

训练八旗兵丁使用洋枪洋炮。

成立洋枪队,1874年兴起海防之议。

到19世纪90年代,分别建成福建水师、广东水师、南洋水师、北洋水师。

北洋水师是清政府海军的主力。

(3)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主要包括翻译学堂、工艺学堂、军事学堂三种学堂。

1872年至1875年,清政府先后派遣4批120名幼童赴美学习。

此后,还派遣官费留学生赴英、法、德等国学习。


及知识点: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22.戊戌维新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正确答案:(1)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

亡国灭种的威胁迫使中国人去寻找救亡之道,探求新的救国方案。

(2)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和民族近代工业的出现,产生了早期维新思想家。

他们逐渐认识到仅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兴办企业,还不能使中国富强,因而进一步要求清政府吸收西方国家进步的政治制度和文化,进行自上而下的社会政治改革,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3)洋务运动失败后,人们普遍对洋务派所标榜的“求富”、“自强”的口号发生怀疑,逐渐形成了一种共识,即要救国,只有维新。

维新思想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迅速形成颇有声势的变法维新的社会思潮,并于1898年发展成为一场变法维新的政治运动。

涉及知识点: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23.资产阶级维新派是如何宣传变法主张的?
正确答案:(1)向皇帝上书。

康有为曾先后7次向光绪皇帝上书,其中最著名的是1895年的“公车上书”。

(2)著书立说。

康有为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和《人类公理》等著作;梁启超写了《变法通义》谭嗣同写了《仁学》;严复翻译了赫胥黎的《进化与伦理》的前两篇,定名为《天演论》。

(3)介绍外国的变法。

康有为向光绪皇帝进呈了《日本变政考》等书,希望中国以日本明治维新为榜样,走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革道路。

(4)办学会、办报纸、设学堂。

影响较大的学会有强学会、南学会、保国会等。

影响较大的报纸有《时务报》、《国闻报》、《湘报》等。

重要的学堂有广州万木草堂、长沙时务学堂等。

另外,维新派还向光绪皇帝建议设立京师大学堂。

涉及知识点: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24.戊戌维新运动是如何失败的?
正确答案:(1)戊戌维新运动遭到清政府守旧势力的激烈反对。

1898年9月21日,守旧势力发动政变,慈禧太后重新“训政”。

(2)慈禧将光绪皇帝囚禁于中南海瀛台,同时下令搜捕维新派人士。

康有为、梁启超被迫流亡国外。

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杀,史称“戊戌六君子”。

支持变法的张荫桓等帝党官僚被遣戍新疆,陈宝箴等人被革职永不叙用。

(3)除京师大学堂和各地新式学堂被保留外,其余新政措施均被废弃。

一切旧制随之恢复,戊戌维新运动宣告失败。

涉及知识点: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论述题每小题10分。

25.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为什么会失败?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正确答案:(1)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

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带有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既不能提出完整、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
无法制止统治集团内部腐化现象的滋生。

(2)太平天国的失败还在于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

太平天国是以拜上帝教来发动、组织群众的,但是,拜上帝教教义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斗争,而且也无法维持内部长久的团结,给农民战争带来危害。

(3)太平天国也不能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开始时,他们把儒家经书笼统地斥之为“妖书”。

之后,他们对儒学的态度有所变化,主张将《四书》、《五经》删改后加以利用。

但是删除的主要是与太平天国宗教不相容的内容,而把儒学中的纲常伦理原则保留下来。

(4)太平天国领导人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笼统地把信奉上帝的西方人都视为“洋兄弟”,说明他们对外国资本主义列强侵华野心的警惕性非常不够,缺乏理性的认识。

(5)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及其失败充分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力量,但它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

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为中国找到出路,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涉及知识点: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26.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正确答案:尽管洋务派兴办洋务新政,并不是要使中国朝着独立的资本主义方向发展,但毕竟对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1)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以“求强”、“求富”为目标,通过所掌握的国家权力,集中力量发展军事工业、民用企业,使资本主义经济成份在社会经济中明显增长,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

为了培养新式外交、军事、科技人才,洋务派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

(3)传播了新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

洋务派翻译了一批西学的书籍,介绍西方近代的科学文化知识,给当时的中国带来新知识、新学问,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4)引起了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都受到很大冲击,商人、商业在社会中的地位明显提高。

在对世界和中国自身的认识方面,改变了传统的“夷夏”观念。

这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社会风气的转变。

涉及知识点: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27.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及其教训。

正确答案:中日甲午战争中,洋务派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主要是:(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在封建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维护封建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条件下学习西方发展一些近代企业,目的是要维持濒临毁灭的清朝封建统治。

只注重西法练兵和办企业,而不去改变落后的政治制度,结果只能是失败。

(2)洋务运动对西方列强具有依赖性。

在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进程日益发展的情况下,洋务派官员越是积极引进西方的“坚船利炮”,也就越加深了对西方列强的依赖性。

(3)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对新式企业采取封建衙门式的管理方法,使洋务企业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

军事工业由官方控制,经营不讲效益,产品质量低劣,企业内部官僚化等现象十分严重。

(4)清朝统治集团中的顽固势力的多方阻挠,对于洋务运动的失败也起到了一定
的加速作用。

洋务运动的失败充分证明,地主阶级中的一部分人企图在维持封建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器物技术来挽救腐朽没落的清王朝统治,是一条走不通的路。

洋务运动标榜办洋务是要“求强”、“求富”,然而它不仅没有使中国“强”和“富”,甚至也没有使清王朝免于灭亡的命运。

所以,洋务运动是一场失败的运动。

涉及知识点: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28.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

正确答案:(1)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在维新派的推动和策划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开始变法。

在此后的103天里,光绪皇帝颁布了一系列变法上谕,史称“百日维新”。

(2)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方面:政治方面:改革行政机构,裁撤詹事府、通政司、鸿胪寺等闲散重叠机构,撤销湖北、广东、云三省“督抚同城”的巡抚;裁汰冗员,澄清吏治,提倡廉政;准许创办报纸和上书言事。

经济方面:设立农工商总局与铁路矿务总局,保护、奖励农工商业和交通采矿业;提倡开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设立农会,注重发展农业,提倡西法垦殖;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决算等。

军事方面:裁撤绿营,改练新式陆军,采用西洋兵制:筹设武备学堂等。

文教方面: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改试策论;广设学堂,创办京师大学堂;提倡西学,设译书局,选派学生出国留学等。

(3)这些新政的内容,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先进文化科学的传播都是十分有利的。

它给开明绅士和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与政治的机会,并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

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进步意义的。

但是,在这些诏令中,只字未提维新派梦寐以求的“君主立宪”。

可见,百日维新没有触动清朝统治基础,改革是很不彻底的。

涉及知识点: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29.如何认识维新派同守旧派之间的论战?
正确答案:(1)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

亡国灭种的威胁迫使中国人去寻找救亡之道,探求新的救国方案。

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一场维新救亡运动。

维新运动的广泛发展,引起了封建统治阶级守旧派的恐慌,他们大肆攻击和诬蔑维新派。

于是,维新派同他们进行了激烈的论战。

(2)维新派和守旧派之间的论战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第一,要不要变法。

守旧势力坚持“祖宗之法不能变”,否则就是“违背天理”。

第二,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第三,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学堂。

(3)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论战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比较集中地反映了近代中国在文化思想领域中学和西学、新学和旧学之争。

通过这场论战,进一步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思想,也开始改变了社会风气,为维新变法运动作了思想舆论的准备。

涉及知识点: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30.戊戌维新运动为什么会失败?它的失败说明什么?
正确答案:(1)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强大
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当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十分弱小,民族资产阶级远不是封建势力的对手。

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维新派既无严密的组织,又不掌握军队,也没有发动群众支持,把希望完全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其结果只能是失败。

(2)维新派自身的弱点和局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在政治上,维新派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在经济上,维新派要求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但却没有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

在思想上,维新派提倡学习西方,但却仍要借封建思想的权威孔子之名来“托古改制”。

第二,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第三,脱离人民群众。

(3)戊戌维新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显示了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的政治朝气,表达了这一新兴阶级的政治追求。

戊戌维新以悲剧性的失败而告终,不仅暴露出这个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进行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要想实现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采用革命的手段。

“戊戌六君子”血的教训促使一部分人放弃改良的主张,开始走上革命的道路。

涉及知识点: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