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光现象技巧和方法完整版及练习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光现象技巧和方法完整版及练习题含解析
一、初中物理光现象
1.将点燃的蜡烛放在一凸透镜前1.5倍焦距的地方,当蜡烛向与它同侧的距离透镜3倍焦距的地方移动时,它所成的像()
A. 变大
B. 变小
C. 先变小后变大
D. 与蜡烛之间的距离变小
【答案】 B
【解析】【解答】当蜡烛自凸透镜前 1.5焦距的地方向同侧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时,它的像将向靠近透镜的方向移动,像会变小,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成实像时,当蜡烛自凸透镜前1.5焦距时成放大的实像,因“物近像远像变大”,故当蜡烛自向同侧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时,它的像会向靠近凸透镜的方向移动并变小。
2.古诗词是我国的文化瑰宝,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欲渡黄河冰塞川”﹣﹣“冰”是由于水遇冷凝固形成的
B.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C. “潭清疑水浅”一一“浅”是由于光的折射现象形成的
D.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影”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答案】B
【解析】【解答】解:A、“冰”是液态水放热变成固态的凝固现象,故A正确; B、不敢大声说话,害怕惊动了天上的仙人,“高声”指说话的声音大,即声音的响度大,故B错误;
C、“潭清疑水浅”的“浅”是由于光从水中射入空气中,在水面处发生光的折射而产生的现象,故C正确;
D、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中的一人是饮酒者本人,另外两“人”是饮酒者形成的影.①其中一“人”是人在地面上形成的影子,它是沿直线传播的光被不透明的人挡住,在人后面的地面上光照不到的地方形成影,即地面上的“人”;②另一“人”是杯中的“人”,酒面是一个平面镜,人在这个平面镜中成像,即平面镜成像,它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D正确.故选B.
【分析】(1)物质从固态到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2)声音的响度指声音的大小;(3)光的折射现象,知道潭清疑水浅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4)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中一人是本人,其中另外两人是本人的影子,根据影的形成原因分析解答本题,注意光的直线传播可形成影,光的反射和折射可形成像.
3.能源、信息和材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
关于能源、信息和材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超导材料可应用于电饭锅和远距离输电线
B. 3G手机无线上网是利用了红外线传输信号的
C. 超市收银员使用的条形码扫描器中的光敏二极管使用的主要是半导体材料
D. 太阳能、风能和核能都是可再生能源
【答案】C
【解析】【分析】(1)超导体的电阻为零,电流通过时几乎不产生热量,因此不能用于电热器的制作;
(2)手机上网利用的是电磁波传递信号;
(3)半导体的导电能力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发光二极管就是半导体制成的;
(4)能够短时间内从自然界得到补充的是可再生能源.
【解答】A、超导材料没有电阻,不能应用于电饭锅,但是可以应用于远距离输电线,故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3G手机无线上网是利用了电磁波传输信号的,故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超市收银员使用的条形码扫描器中的光敏二极管使用的主要是半导体材料,故该选项说法正确;
D、太阳能、风能是可再生能源,但是核能短时间内从自然界得不到补充,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故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超导体、半导体、电磁波、能源分类的知识,都是些基础内容,识记性较强,比较简单.
4.歌曲中常含有许多物理知识,关于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描绘的景象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风使人感到凉爽是因为流动的空气加快了人身上汗液的蒸发,蒸发吸热
B. 倒映的白塔是由于光的反射而形成的实像
C. 船桨向后划水,船向前运动,说明物体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D. 小船静止在水面上时受到重力和浮力的作用,这两个是平衡力
【答案】 B
【解析】〖解答〗解:A、风使人感到凉爽是因为流动的空气加快了人身上汗液的蒸发,蒸发吸热,故A正确;
B、倒映的白塔是由干光的反射而形成的虚像,故B错;
C、船桨回后划水,船向前运动,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故C正确;
D、小船静止在水面上时受到重力和浮力的作用,这两个是平衡力,故D正确;
故选B。
〖分析〗(1)蒸发吸热,有致冷的作用;(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正立、等大的虚像;(3)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和二力平衡的应用。
5.在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A. 花朵在水珠中成像
B. 霞光中跑步者的“剪影”
C. 丹顶鹤在水中的“倒影”
D. 古老的民间艺术“皮影戏”
【答案】C
【解析】【解答】花朵在水珠中成像属于光的折射现象;剪影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倒影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皮影戏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故答案为:C.【分析】(1)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有: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的形成、激光准直、三点一线等;
(2)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的反射;
(3)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的现象.
6.对下列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 雨后的彩虹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B. 人向平面镜走近的过程中,人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逐渐变大
C. 喝完可乐常常会打嗝是因为发生了碳酸分解的化学反应
D. 用纯碱检验真假红酒,利用的是纯碱溶液呈碱性,能使红酒中色素变色
【答案】 D
【解析】【解答】A、雨后的彩虹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A不符合题意;
B、人向平面镜走近.的过程中,人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大小不变,B不符合题意;
C、可乐中溶解有二氧化碳气体,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人体内的温度比体外高,故喝完可乐常常会打嗝,C不符合题意;
D、红酒中的葡萄汁含有花青素,可以随着溶液的酸碱性改变颜色,溶液呈酸性则偏红,溶波呈碱性则偏蓝,故利用纯碱溶液呈碱性,能使红酒中色素变色来检验真假红酒,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彩虹是光的折射现象,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体大小相等,喝完可乐打嗝不是化学反应.
7.如图所示现象中,能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的是:()
A. 树荫下圆形光斑
B. 海市蜃楼
C. 露珠下的叶脉
D. 水中“倒影”
【答案】 A
【解析】【解答】A、树荫下圆形光斑是小孔成像现象,是光的直线传播,A符合题意;
B、海市蜃楼是光的折射现象,B不符合题意;
C、露珠下的叶脉是凸透镜成像,是光的折射现象,C不符合题意;
D、水中“倒影”是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现象,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分析各个选项中光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8.近日,一组海市蜃楼的组图被网友们疯转.照片中,在延绵的山脉上方出现两栋高楼大厦,仿佛屹立在云端,令人惊叹.这里的“海市蜃楼”属于()
A. 光的反射
B. 光的折射
C. 平面镜成像
D. 大厦的“倒影”【答案】 B
【解析】【解答】海市蜃楼是由于光在密度不均匀的物质中传播时,发生了折射而引起
的.
这里的“海市蜃楼”属于光的折射现象,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形成海市蜃楼的原因是光的折射.
9.如图所示,小华站在地铁玻璃安全门外候车。
地铁到站后,玻璃门向两侧打开,小华在左右两侧玻璃门中成像的情况分析正确的是()
A. 都成完整的像,两个像的间距等于两玻璃门的间距
B. 在两侧玻璃门所成的像越来越小
C. 都成完整的像,两个像的位置重合
D. 各成半个像,合起来成一个完整的像
【答案】 C
【解析】【解答】解: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与物大小相同,在安全门向两侧打开后,人到镜面的距离不变,所以像的位置不变,在两个平面镜中都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的位置与原来像的位置重合,C 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分析解答即可.
10.水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下列与水有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漂浮在水面的木块受浮力,而在水中下沉的石块不受浮力
B. 夏天向教室地面洒水降温利用了水的比热容大
C. “潭清疑水浅”是由于光的折射造成的
D. 水的沸点随气压增大而降低
【答案】 C
【解析】【解答】解:
A、在水中下沉的石块也受到浮力的作用,其浮力小于重力,故A错误;
B、在夏天,人们在地面上洒水时,水蒸发吸热,利用水的蒸发可以降温,故B错误;
C、“潭清疑水浅”是由于光的折射造成的,故C正确;
D、水的沸点随气压增大而升高,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1)浸在液体(或空气)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或空气)的浮力;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或空气)受到的重力;(2)蒸发是一种汽化现象,汽化要吸热;蒸发有致冷作用;(3)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的会偏折,发生折射
现象,如:看水里的鱼比实际位置浅、彩虹等;(4)水的沸点随气压增大而升高.
11.视力检测时要求被测的人与视力表的距离为5m.如图所示,视力表与平面镜的距离是3m.为满足测量要求,人与平面镜的距离应为()
A. 1m
B. 1.5m
C. 2m
D. 2.5m
【答案】 C
【解析】【解答】已知视力检测时要求被测的人与视力表的距离为5m,但房间空间太小,
可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人与视力表的像的距离为5m,如图所示:
因为视力表距平面镜3m
所以视力表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距离平面镜为3m,
所以人距平面镜应为5m﹣3m=2m.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中的“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计算解答本题 .
12.对如图所示的四种情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小芳站在平面镜前照镜子,在她向后退的过程中,她在镜中的像变小
B. 针孔照相机是利用光的直线传播成像的
C. 小猫看到水中的鱼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实像
D. 侧面看到白纸很亮,是因为光照到白纸上发生了镜面反射
【答案】 B
【解析】【解答】A.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物与像等大,A不符合题意;
B.针孔照相机是利用光的直线传播成像的,B符合题意;
C.小猫看到水中的鱼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C不符合题意;
D.侧面看到白纸很亮,是因为光照到白纸上发生了漫反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要熟悉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物与像对称,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等知识.
13.对下列几种光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 “湖光映彩霞”——光的反射现象
B. “潭清凝水浅”—光的折射现象
C. “风吹草低见牛羊”—光的直线传播
D. “皮影“——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答案】 D
【解析】【解答】A. “湖光映彩霞”是光的反射现象,A不符合题意;
B.“潭清凝水浅”是光的折射现象,B不符合题意;
C.“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光的直线传播 C不符合题意;
D.“皮影“是光的直线传播,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本题要分清光的反射:倒影;折射现象:水中物体变浅;光的直线传播:皮影。
14.下列数据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A. 光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340m/s
B. 中考物理试卷的宽度约为30mm
C. 一本物理教科书的质量约为250g
D. 普通家用照明灯的工作电流约2A
【答案】C
【解析】【解答】解:A、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340m/s,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故A不符合实际;B、一根筷子的长度约25cm,中考物理试卷的宽度略大于此数值,在30cm=300mm左右.故B不符合实际;
C、两个苹果的质量约250g,一本物理教科书的质量与此差不多,约250g.故C符合实际;
D、家用照明灯的额定功率约为40W,正常工作电流约I= = ≈0.2A,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C.
【分析】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
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
15.光线从空气斜射到一块玻璃表面时,下图可以较全面、正确反映光传播路径的是()
A. B. C. D.
【答案】 C
【解析】【解答】光线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在玻璃表面会发生反射,光线进入会发生折射,反射角和入射角要相等,进入到玻璃中的光线要靠近法线,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发生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折射时,空气中的角度较大。
16.下列光现象中,与树在水中的倒影的形成原因相同的是()
A. 小孔成像
B. 铅笔错位
C. 手指投影
D. 鹦鹉照镜
【答案】 D
【解析】【解答】树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平面镜成像现象,A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B是光的折射形成的,C手影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ABC不符合题意,D鹦鹉照镜子是光的反射现象,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小孔成像、手影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水中物体错位是折射现象,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现象。
17.舞蹈演员站在平面镜前训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演员在平面镜中成实像
B. 演员远离平面镜时,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变小
C. 演员靠近平面镜时,像远离平面镜
D. 演员以0.5m/s的速度运动时,像也以0.5m/s 的速度运动
【答案】 D
【解析】【解答】A.平面镜成的是虚像,A不符合题意;
B.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等大,B不符合题意;
C.平面镜成像时,像距与物距相等, C不符合题意;
D. 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在异测,像距与物距相等,故运动速度大小也相等,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平面像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18.关于光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在河边看到水中的鱼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B. 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C. 雨后的天空,可以看到彩虹,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D. 紫外线可以用来消毒、灭菌
【答案】 A
【解析】【解答】A:在河边看到水中的鱼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看到鱼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故A选项错;
B:光在同一种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照射到物体上时,物体阻碍了光的传播,故形成影子,B正确;
C:雨后空气中悬浮大量的细小水珠,对光起到折射的作用,光被分解成七色光形成彩虹,C正确;
D:紫外线为短波,对微生物的破坏力极强,能起到消毒、灭菌的作用,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此题考查光的基本知识。
光在同一种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的折射: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白光时由七种颜色的光复合而成的;
1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光年”是时间单位
B. 太阳是宇宙的中心
C. 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得到电子的物体带正电
D. 在原子、分子和原子核中,尺度最小的是原子核
【答案】 D
【解析】【解答】解:A、光年是指光在一年中通过的路程,是一个距离单位;A不符合题意;
B、太阳是宇宙中一个普通的恒星,并不是宇宙的中心,B不符合题意;
C、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C不符合题意。
D、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所以在原子、分子和原子核中,尺度最小的是原子核,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光年是指光在真空中行进一年所经过的距离.
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大多数科学家都认定:宇宙诞生于距今150亿年的一次大爆炸,这种爆炸是整体的,涉及宇宙全部物质及时间、空间,爆炸导致宇宙空间处处
膨胀,温度则相应下降.
分子是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带负电的电子和原子核组成的,原子核又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的.
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相互摩擦时,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原子核束缚电子本领强的夺得电子带负电,原子核束缚电子本领弱的失去电子带正电.
20.在一个同学的物理笔记上,有如下的四句话。
其中错误的是()
A. 光反射时,反射光与入射光的速度相等
B. 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
C. 平面镜中所成像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有关
D. 光在真空的传播速度为3×108m/s
【答案】 C
【解析】【解答】解:A、光速与介质有关,反射光与入射光在同种介质中,所以反射光与入射光的传播速度是相同的,A不符合题意;
B、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验钞机是利用紫外线可以使荧光物质发荧光的现象制成的,B不符合题意;
C、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只与物体的大小有关,与平面镜的大小无关,C错误,符合题意;
D、光在真空的传播速度为3×108m/s,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光速与介质、温度有关.
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
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只与物体的大小有关.
光在真空的传播速度为3×108m/s.
21.通过对光学知识的学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烛焰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以速度v从1.2f处匀速运动到1.9f处(f为焦距),这段时间内像移动的速度为v′,则v′<v
B. 望远镜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虚像
C. 风平浪静的水里能观察到“水中的鱼儿在白云中穿梭”景象;而起风后在水面不同的位置都会看到水面上到处是波光粼粼。
鱼是折射形成的,白云是镜面反射形成的,波光粼粼是漫反射形成的
D. 远视眼看近处物体时,像落在视网膜前面,应配戴合适的凸透镜矫正
【答案】 C
【解析】【解答】解:A、烛焰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以速度v从1.2f处匀速运动到1.9f 处(f为焦距),这段时间内像移动的速度为v′,则v′>v,A不符合题意;
B、望远镜的物镜与照相机成像原理相同,成倒立、缩小的实像,B不符合题意;
C、波光粼粼是由于水面不平静,平行光照射到水面后反射光线不平行造成的,所以波光粼粼属于漫反射,C符合题意;
D、远视眼看近处物体时,像落在视网膜的后面,应配戴合适的凸透镜矫正,D不符合题
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物体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像移动的速度大于物体移动的速度.
望远镜的物镜与照相机成像原理相同.
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凹透镜;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22.下列现象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A. 树在水中的倒影
B. 雨后天空中的彩虹
C. 树荫下太阳的光斑
D. 池水看起来比实际浅
【答案】 C
【解析】【解答】A.树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反射现象,A不符合题意;
B.天空的彩虹是光的折射现象,B不符合题意;
C.树荫下的光斑是太阳的小孔成像,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C符合题意;
D.池水变浅是光的折射现象,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光沿直线传播形成影子或小孔成像现象等。
23.如图所示的光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A. 塔在水中形成倒影
B. 屏幕上呈现人的影子
C. 放方镜把字放大
D. 笔好像在水面处折断
【答案】 A
【解析】【解答】A.水中的倒影是光的反射现象形成的,A符合题意;
B.屏幕上的影子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B不符合题意;
C.放大镜把字放大,利用了光的折射,C不符合题意;
D.笔在水面处折断,是光的折射现象,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水中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现象。
24.陶瓷茶杯底部放有一枚硬币,人移动到某一位置时看不见硬币(如图甲),往茶杯中倒人一些水后,又能够看见硬币了(如图乙)。
造成“看不见”和“又看见了”的原因分别是()
A. 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
B. 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
C. 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折射
D. 光的反射和光的直线传播
【答案】 C
【解析】【解答】解:硬币反射出的光线被陶瓷茶杯侧壁挡住,人看不见硬币了,这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缘故;
倒入一些水后,硬币反射的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在水面处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方向,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看去,看到的是变高的硬币的像。
所以看不见是光的直线传播,又看见了是光的折射,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该题目考查的生活中光现象和光的规律的对应关系,影子、日食、月食、小孔成像对应的是光的直线转播,潭清疑水浅、铅笔折断对应的光的折射。
25.3D电影具有三维立体视觉效果,拍摄时,将两个摄像头按照人两眼间的距离放置,同时拍摄,制成胶片;放映时,两个放映机在银幕上呈现两个略有差异的画面,观看者带上特殊眼镜后,就和直接用双眼看到物体的效果一样。
关于3D电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光在银幕上发生的是漫反射
②画面在人眼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③放映机放映时与放大镜使用时原理相同
④放映时,胶片到放映机镜头的距离大于2倍的镜头焦距
A. 只有①②
B. 只有③④
C. 只有①③
D. 只有②④
【答案】 A
【解析】【解答】①电影银幕上发生的是光的漫反射现象,准确;②人眼看物体时,视网膜上是倒立、缩小的像,正确;③放映机成是像是实像,放大镜成的像是虚像,错误;
④放映电影时,胶片在镜头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错误,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结合电影的放映机成像的特点解答。
26.下列关于光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 海市蜃楼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B. 月食的形成与“小孔成像”的原理是一样的
C. “潭清疑水浅”与“池水映明月”的形成原因是一样的
D. 雨过天晴后天空中出现的彩虹是光的反射现象
【答案】 B
【解析】【解答】A.海市蜃楼是光的折射现象,A不符合题意;
B.月食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小孔成像是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B符合题意。
C.“潭清疑水浅”是光的折射现象,“池水映明月”,水中的月亮是光的反射现象,C不符合题意;
D.雨后彩虹是光的折射现象,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在介质表面发生反射,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会折射。
27.光的世界变幻莫测、奥妙无穷。
关于光现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岸边景物在水中的倒影是光折射形成的
B. 电影幕布选用粗糙的布料,目的是让光发生漫反射
C. 路边电线杆在地面上的影子是光反射形成的
D. 借助放大镜看地图时,地图到放大镜的距离应略大于一倍焦距
【答案】 B
【解析】【解答】A、岸边景物在水中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光反射形成的,故A错误;
B、电影幕布选用粗糙的布料,目的是让光发生漫反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画面,故B正确;
C、路边电线杆在地面上的影子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C错误;
D、借助放大镜看地图时,地图到放大镜的距离应略小于一倍焦距,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从不同的方向看到物体是因为光在物体上发生了漫反射;影子的形成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放大镜的原理是:当u<f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28.生活中常见的光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皮影戏”和“投影仪”的成像原理相同
B.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中的“倒影”是等大倒立的虚像
C. 水中弯折的“筷子”是折射形成的虚像
D. 玻璃外墙“反光”是因为光发生了漫反射
【答案】 C
【解析】【解答】A、“皮影戏”的成像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投影仪”的成像原理是凸透镜成像规律,A错误;B、“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中的“倒影”是平面镜所成的正立、等大的虚像,B错误;C、水中弯折的“筷子”是折射形成的虚像,C正确;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