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1、分析文章的语言、结构特点,培养阅读、欣赏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培养自觉诵读的习惯,达到熟读成诵。
2、掌握并积累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辨析并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理解文章巧妙设喻说理的特点,明白虚心接受意见的好处。
【教学重点】1、领会文章设喻说理的写法。
2、掌握《战国策》的行文特色。
【教学难点】掌握本文讽喻的手法,体会本文结构安排的精巧之处。
【教学方法】研讨法、点拨式。
辅助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导言在中国的历史上,有圣君,有贤臣,政治稳定,国泰民安的时期被称为“太平盛世”,但是自古忠臣易得,圣君难觅,于是才会出现忠义之士,赤心耿耿,尽忠进谏,甚至死谏。
下面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古时有个皇帝,儿子夭折了,非常悲伤,便向身旁一位大臣问道:“世间何事最苦?”大臣如实答道:“世间丧子最苦。
”皇帝十分恼怒,拍案怒斥,大臣深感性命难保。
皇帝接着又问:“世上何事最难?”大臣心想:此番答得不行,免不了有杀身之祸。
他灵机一动,说道:“世上说话最难。
”皇帝听了,便饶恕了他。
在专制的封建时代,说真话的确很难。
在政治日益民主的今天,虽然不会因为说话引来杀身之祸,但是也要注意说话的技巧,同样一句话,不同的说法会有不同的效果。
学了这节课,在说话方面会给大家很多
启示
(板书课题,解题) 题目包括两个含义:邹忌讽谏,齐威王纳谏。
(掌握“讽”的含义)
【整 体 感 知】检查预习情况
给下加点的字注音 : 昳.丽 窥.镜 暮寝. 谤.讥 纳 谏.
朝.服 衣冠. 间.进 期.
年
一、范读课文 划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1、邹忌修八尺有余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3、王之蔽甚矣!
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5、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6、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
7、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8、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二、结合课下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义。
(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
三、再读课文,找出本文的通假字
四、词类活用
1.吾妻之美我者
2.私我也
3.面刺
4.闻寡人之耳者
5.朝
服衣冠
五、古今异义
1.邹忌讽.齐王纳谏
2.窥.镜
3.明日..
,徐公来
4.今齐地方..千里
5.能面刺.
寡人之过
六、一词多义 受上赏 孰视之
上书谏寡人者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七、重点研读 1.为什么要讽谏
2、讽谏的艺术
3、讽谏的结果
八、小结
九、作业(导学案)
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类比推理
设喻说理
《邹忌讽齐王纳谏》
学情分析:
初中语文教材,有许多的文言文篇目,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
精髓。
选在课本中让我们来学习、了解,这样我们的民族文化才会流传,发扬光大。
我们应承担起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继承和传播的责任。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不断引导学生使用联系法:即寻找知识点之间内在的规律性的东西,把零散的知识纳入一个有机的系统。
由此,知识便不是孤立的点点滴滴,而是集感性与理性于一体的整体筑构,当我们需要某一条信息时,在脑海中可以随意查找、灵活提取。
用“联系法”教学文言实词,就是要寻找文言实词之间内在的规律性,使零散、孤立的文言实词通过某种“联系”相互对照,彼此应证,逐步形成其必要的知识体系,从而使学生对文言实词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达到不断积累、丰富词汇量,活学活用的学习效果。
经过两年半是学习大部分学生能够独立读通文言文,了解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有意识的去了解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等。
像通假字,运用较多的通假字有:“知”通“智”,“说”通“悦”,“取”通“娶”;
古今异义:“夫人”:今义是妻子,古义是“那人妻子”:今义是“妻子”,古义就是妻子和儿子;
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等一词多义: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思,具体要看句子整体的意思。
文言句式:判断(句中有“也”,“是”,“者”的是判断句);倒装,省略等。
文言文的翻译有两种形式:一是直译,即用现代汉语对原文进行机械
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一是意译,即不采取实词虚词字字都落实的办法,仅是根据文章的意思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的意思。
但无论是采取直译还是意译都应注意以下几点:(一)认真领会原文,把词放入句中去理解,把句放入篇中去理解,不要望文生义。
比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绝境”就不能望文生义地理解为现代汉语的“没有出路的境地”。
因为从全文看,那里是“世外桃源”,不存在生活无着落的问题,因此,“绝境”应是“与世隔绝的地方”。
(二)翻译时要落实好关键词语。
如翻译《狼》中的“其一犬坐于前”,关键是弄清“犬”在句中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像狗一样”,才能正确翻译出这个句子。
关键词语落实了,句子翻译就比较顺利。
(三)文言中省略句较多,翻译时应注意补充。
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译为“第一次击鼓,士气振作;第二次(击鼓),士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泄尽了。
”这里的“再”“三”后应补译上“鼓”(击鼓)。
(四)一般用直译,如直译不便表达意思时,则用意译。
如“明察秋毫”,直译为“能看清楚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这样翻译无法表意,应意译为“能看清楚很细小的问题”。
(五)有些词可以略去不译。
在文言文中,有的助词只起表达语气的作用,有时可以不译;有的助词只是表示停顿,也无需译;有的字在句中没有意义,只是为凑足音节,可略去不译;有的字只是起某种连接作用,也可不译。
如“夫战,勇气也”,此处的“夫”是发语词,翻译
时应删去;又如“久之,目似瞑”,此处的“之”是音节助词,用在表示时间的词之后凑足音节,无需译。
(六)凡属地名、人名、官名、年号、帝号以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都可照抄不译。
如“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出师表》),“侍中”“侍郎”是官名,“郭攸之”“费祎”“董允”是人名,“等”古今意义相同,因此,都可照抄不译。
(七)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的语序和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应调整语序,使之与现代汉语的表达顺序相同。
如介宾短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等。
如“屠惧,投以骨”(《狼》),应译为“屠户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啃)”。
另外,还应注意的是,译文要保持原文的语气,是陈述的应译成陈述语气,是感叹的应译成感叹语气,是疑问的应译成疑问语气。
在翻译文言文时部分同学能根据语境对文言文进行直译或意译,但掌握的效果不是很好。
初中学生对文言文实词的理解和掌握是影响文言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但许多学生虽然经过两年半的学习,仍感到文言文晦涩难懂,学起来枯燥乏味,视文言文学习为畏途,尽管教师上课讲得口干舌燥,但学生的学习实效并不理想。
其重要的一点原因就是学生文言词汇量太少,尤其是对文言文常用实词掌握太少。
由于在课本中文言文实词的数量多,且从各篇课文获取的实词知识是
零散、孤立的,再加上其词性的变化、语义的分歧、语法的特殊等原因,教师要想做到教学得法,使初中学生透彻理解和掌握并非易事。
目前不少学生提起文言实词就头大,不知所措;有的学生像“小熊掰玉米”,学了后面,忘了前面;也有的一刻也离不开教师和参考书。
所以在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时,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子仍是重点。
对讽谏、纳谏及讲话技巧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
教学效果分析
本节课,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积极采用现代教育方法和手段,在课程教学时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制作教学图片、录音等多媒体课件资源,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建立了现代教育方法和手段的新的教学模式。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以学生为本,强化学生的实践,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丰富,能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功能,注重评价方式多元化和科学化,使学生增强自尊,树立信心,掌握更多的发展本领。
大部分学生能自主学习、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学习。
师生互动方面: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给予即时,即地的评价,发现学生的成绩、长处及时给予肯定,老师用激励的眼神、喜爱学生的动作,激励性的语言进行评价,学生分角色朗读、分组讨论较好。
在讲读课文内容时,生生之间能有友好、较有效地合作学习;能相互给予指点帮助,能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整节课大部分学生伴有满足、成功、喜悦等体验,是从教材和学习中得到了生活、情感等方面较深刻的感悟,并能总结学习所得。
教材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语言生动形象,精辟而富有特色,故事情节所折射出的人生哲理能很好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
《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
战国时期,战乱频仍,“合纵连横”的闹剧天天上演,应运而生的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极尽献计献策之能事。
《战国策》就是由西汉刘向整理加工的,以国别体例记录策士“之言”、“之事”的韬略之书。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出齐国版的“君相和”(相对于赵国的“将相和”而言)。
谋士淳于髡进谏,激发了齐威王这只“不飞则已,一飞冲天”的大鸟兴国强邦的政治欲望,被任用为相,从此登上了齐国的政治舞台,为“讽谏”提供了先决条件。
这是一个富有情趣,可读性强;充满智慧,逻辑性强;富有启发,现实感强的故事。
邹忌位极人臣,长相英俊,自视颇高,又特别具有远见卓识。
他从与城北徐公媲美,“自以为不如”,而妻、妾、客却一致认为他美于徐公这一生活事件中发现玄机:地位尊贵的人反而容易受
蒙蔽。
并由此类比推理得出“王之蔽甚矣”。
委婉劝谏齐威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
而威王本身就是觉醒的东方雄主,此后的“下令”、“群臣进谏”、“四国朝齐”便水到渠成了。
本文以事情的发展为序,由“邹忌媲美”到“邹忌讽谏”到“齐王纳谏”到“群臣进谏”到“四国朝齐”,一脉相承,层次井然。
以“讽谏“为线索,首写讽谏缘起,次写讽谏过程,后写讽谏效果,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以描写人物语言,塑造人物性格为重点。
邹忌对妻、妾、客的发问及深思之后恍然大悟的自语充分表现了他的睿智,妻的回答表现对邹忌的偏袒宠爱,妾的回答表现其卑贱畏怯,客的回答表现其虚伪应酬,齐王的“善”表现其当机立断,“下令”表现其英明等等,不一而足。
全文剪裁得体,详略有致。
如:讽谏缘起和讽谏过程均写得浓墨重彩,饶有趣味。
齐王颁发诏令之后,群臣进谏的情况以及由此产生的深远影响点到为止,却回味悠长。
由家事而国事的类比推理,准确地揭示了“讽谏”的特征;由齐国而天下的境界拓展,使文章大气磅礴。
而邹忌的“三问”,妻、妾、客的“三答”,邹忌的“三悟”,齐王的“三令”,群臣进谏过程的“三变”,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又形成了奇特的篇章结构,产生了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韵律之美。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三个方面互相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这和以
往大纲只强调“知识和能力”这一维度相比有了很大发展。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背诵优秀诗文80篇。
”
这段新课标的文言文教学目标的确反映了这三个方面的融合。
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出发,提出了01年以前所有大纲没有提到的“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这正是体现了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
也表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而不是一种外在的附加任务。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学习文言文,并且能自己“注释和工具书”来理解文言文,能“背诵优秀诗文80篇”,这样的表述突出课程目标的实践性,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策略的选择都有展开、建议,体现出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改变过去重知识传授和被动接受的倾向。
同时在“知识与能力”这一维度也有了不同含义。
对工具书和注释的运用,反映了学生不仅要有听说读写的能力,还要有善于利用资料、
工具的能力。
文言文教学目标的表述虽然只有短短几句话,但充分反映出三个维度的相互交融、渗透的关系。
四、文言文教学目标发展变化的意义
文言文在我国历史之悠久是白话文无法比拟的,它所承载的中华五千年文明是我们无法逃避的。
文言文本身所具有的言简意赅的特点也有其无法超越的优势。
同时,语文课程的民族性,这是其他课程,特别是非人文课程所不具备的。
怎样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怎样让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怎样让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可以说如果舍去了文言文这一块,这些目标的设定是一纸空文。
因此,在这个西方文化、价值观大量涌入的时代,立足民族文化,多让学生吸取本民族的文化营养,让学生体味文以载道的深刻内涵,在潜移默化中热爱祖国的文化传统,培养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增强责任意识,是非常必要的。
而文言文教学对此又是责无旁贷的。
【课外拓展延伸】文言文比较阅读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
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乙] 景公披狐裘坐于堂,晏子入见。
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
晏子曰:“臣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
”公曰:“善!寡人受教矣。
“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1、解释下面的词语。
(1)王之蔽甚矣()
(2)臣之妻私臣()
(3)皆以美于徐公()
(4)以与饥寒者()
2、下面句中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于(1)四海之内莫不有求于王(2)能谤讥于市朝 B:之(1)饱而知人之饥(2)面刺寡人之过者 C:以(1)以与饥寒者(2)皆以美于徐公 D:而(1)时时而间进(2)雨雪三日而不寒
3、翻译。
(1)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2)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4、[甲]文,邹忌进谏的目的是为了劝齐王纳谏;[乙]文,晏子进谏的目的是为了劝景公。
[甲]文邹忌进谏时采用类比的手法,现身说法说服了齐王;[乙]文晏子进谏时采用了方式,同样达到了目的。
5、请进一步探究以上两文的相同点,找出你的一点发现(试题已涉及的除外),并简要说明。
教师寄语: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古文教学课堂缺乏活力,缺乏吸引力,重要的原因是教法不当。
本节课主要突出个“活”字,借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展现学生的才能。
可以说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我们习惯了把备课中的所有知识点倾倒给学生,尤其是古文,认为学生水平不够,只要能听、记下来就可以了。
本身学习内容深奥艰涩,加上被动学习,剥夺主动权这是许多学生厌恶古文学习的重要原因。
所以这节课课文中的字词翻译等基础知识,我全部让学生自己解决,老师只在知识点归纳和文章思想内容上给予引导。
首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要求必须完成转注任务。
这一条我班学生已
经养成习惯,我只要适当监督检查就是。
其次,为了提高预习效率增强预习效果,在学生自主学习前,我会告诉学生预习完要求若干位同学上黑板完成重点字词的注音注释,要求脱离书本,挑战自己的记忆力。
第三,对于古文的翻译和通假字等也放给学生自己解决,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习惯,本节课学生完成的基本可以。
本节课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1、备课过程中对学生的理解不够,特别是对一些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未能考虑周全。
因此,这些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就显得很被动。
2 、对学生的引导还不到位,这些问题要求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课堂上45分钟,不仅学生要做好预习的准备,教师更要充分备好课,更应该要预测课堂上的情况。
课堂上才能做到游刃有余,收放自如。
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围绕着引导初中学生利用各种媒体,广开语文资源,在实践中丰富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
本单元是文言文教学。
所选的五篇文言文是历代传诵的名篇,重点在于在整体把握作品内容、基本理解词义和句式的基础上记诵课文。
难点是运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
本单元是学生在初二阶段所学的最后一单元的文言文了,具有总结性意义。
所以,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并联系学过的文言诗文,对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梳理和区分。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
度设计。
三个方面互相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这和以往大纲只强调“知识和能力”这一维度相比有了很大发展。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背诵优秀诗文80篇。
”这段新课标的文言文教学目标的确反映了这三个方面的融合。
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出发,提出了01年以前所有大纲没有提到的“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这正是体现了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
也表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而不是一种外在的附加任务。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学习文言文,并且能自己利用“注释和工具书”来理解文言文,能“背诵优秀诗文80篇”,这样的表述突出课程目标的实践性,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策略的选择都有展开、建议,体现出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改变过去重知识传授和被动接受的倾向。
同时在“知识与能力”这一维度也有了不同含义。
对工具书和注释的运用,反映了学生不仅要有听说读写的能力,还要有善于利用资料、工具的能力。
文言文教学目标的表述虽然只有短短几句话,但充分反映出三个维度的相互交融、渗透的关系。
文言文在我国历史之悠久是白话文无法比拟的,它所承载的中
华五千年文明是我们无法逃避的。
文言文本身所具有的言简意赅的特点也有其无法超越的优势。
同时,语文课程的民族性,这是其他课程,特别是非人文课程所不具备的。
怎样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怎样让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怎样让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可以说如果舍去了文言文这一块,这些目标的设定是一纸空文。
因此,在这个西方文化、价值观大量涌入的时代,立足民族文化,多让学生吸取本民族的文化营养,让学生体味文以载道的深刻内涵,在潜移默化中热爱祖国的文化传统,培养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增强责任意识,是非常必要的。
而文言文教学对此又是责无旁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