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对月
贾平凹
月,夜愈黑,你愈亮,烟火熏不脏你,灰尘也不能污染,你是浩浩天地间的一面高悬的镜子吗?
你夜夜出来,夜夜却不尽相同;过几天圆了,过几天又亏了;圆得那么丰满,亏得又如此缺陷!我明白了,月,大千世界,有了得意有了悲哀,你就全然会照了出来的。
你照出来了,悲哀的盼你丰满,双眼欲穿;你丰满了,却使得意的大为遗憾,因为你立即又要缺陷去了。
你就是如此千年万年,陪伴了多少人啊,不管是帝王,不管是布衣,还是学士,还是村孺,得意者得意,悲哀者悲哀,先得意后悲哀,悲哀了而又得意……于是,便在这无穷无尽的变化之中统统消失了,而你却依然如此,得到了永恒!
你对于人就是那砍不断的桂树,人对于你就是那不能歇息的吴刚?而吴刚是仙,可以长久,而人却要以暂短的生命付之于这种工作吗?
这是一个多么奇妙的谜语!从古至今,多少人万般思想,却如何不得其解,或是执迷,将便为战而死,相便为谏而亡,悲、欢、离、合,归结于天命;或是自以为觉悟,求仙问道,放纵山水,遁入空门;或是勃然而起,将你骂杀起来,说是徒为亮月,虚有朗光,只是得意时锦上添花,悲哀时火上加油,是一个面慈心狠的阴婆,是一泊平平静静而溺死人命的渊潭。
月,我知道这是冤枉了你,是曲解了你。
你出现在世界,明明白白,光光亮亮。
你的存在,你的本身就是说明这个世界,就是在向世人作着启示:万事万物,就是你的形状,一个圆,一个圆的完成啊!
试想,绕太阳而运行的地球是圆的,运行的轨道也是圆的,在小孩手中玩弄的弹球是圆的,弹动起来也是圆的旋转。
圆就是运动,所以车轮能跑,浪涡能旋。
人何尝不是这样呢?人再小,要长老;人老了,却有和小孩一般的特性。
老和少是圆的接笋。
冬过去了是春,春种秋收后又是冬。
老虎可以吃鸡,鸡可以吃虫,虫可以蚀杠子,杠子又可以打老虎。
就是这么不断的否定之否定,周而复始,一次不尽然一次,一次又一次地归复着一个新的圆。
所以,我再不被失败所惑了,再不为成功所狂了,再不为老死而悲了,再不为生儿而喜了。
我能知道我前生是何物所托吗?能知道我死后变成何物吗?
活着就是一切,活着就有乐,活着也有苦,苦里也有乐;犹如一片树叶,我该生的时候,我生气勃勃地来,长我的绿,现我的形,到该落的时候了,我痛痛快快地去,让别的叶子又从我的落疤里新生。
我不求生命的长寿,我却要深深地祝福我美丽的工作,踏踏实实地走完我的半圆,而为完成这个天地万物运动规律的大圆尽我的力量。
月,对着你,我还能说些什么呢?你真是一面浩浩天地间高悬的明镜,让我看见了这个世界,看见了我自己,但愿你在天地间长久,但愿我的事业永存。
17.平常的事物和生活蕴含着无穷的理趣.文中“月”和“圆”的内在含义是什么?(4分)
答:“月”喻
指。
“圆”喻指。
18.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章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4分)
答:。
19.文章开篇发问,这样写有何作用?(4分)
答:。
20.作者说自己从“月”这面“镜子”“看见了这个世界,看见了我自己”,结合全文分析回答:作者看见了一个怎样的“世界”,怎样认识了“自己”?(5分)
答:。
参考答案:
17.“月”在文中喻指生命和人生。
(2分)
“圆”在文中喻指繁衍不息的生命和循环永恒的人生。
(2分)
18.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答对一项即可)
19.文章开篇发问,起笔即将“我”与明月融为一体(1分),揭示出明月“烟火熏不脏你,灰尘也不能污染”的品质(1分),将读者带入沉思的氛围中(1分),并为下文张本(1分).
20.从“月”阴晴圆缺的永恒,看到生命的繁衍不息和人生的永恒.(2分)
作者又通过对世界、对生命的感悟,认识到人生的真谛(1分)---生活的关键是把握现在,踏踏实实地工作、实实在在地生活.(2分)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华是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之心。
流传至今的儒家“十三经”中有三步礼学经典,习称“三礼”,一部是《仪礼》,记述周代冠、婚、丧、祭诸礼的仪式;另一部是《周礼》,记载理想国的官制体系;还有一部就是《礼记》,是孔门七十子后学阐发礼义的文集,凡四十九篇,虽以思想隽永、说理宏通见长,但亦不乏细节描述。
《礼记》全书主要有语录、条记、议论等形式,内容贴近生活,文字相对浅近。
今人读《礼记》,至少可以收获礼仪规范。
礼在社会生活层面属于行为规范,因而具有鲜明的可操作性的特点。
《礼记》记载了许多言谈举止方面的细节,尽管时代不同了,但其中不少内容依然可以继承。
例如《礼记》提到礼仪场合中的仪容仪态时说,“足容重”,步履要稳重;“手容恭’’,拱手要高而端正;“目容端”,目光不可睇视;“口容止”,嘴形静止不妄动;“声容静”,不咳嗽、打喷嚏,哕咳;“头容直”,头部正直,不左右倾斜;“气容肃”,不喘大气;“色容庄”,神色庄重。
《礼记》还提及各种礼仪禁忌,如”毋嗷应”,不要用号呼之声回应对方的呼唤;“毋怠荒”,体态要整肃,不可懈怠;“坐毋箕”,坐着,不可将双腿向两侧张开;“暑毋褰裳”,即使是暑天,也不要将裳的下摆向上撩起。
这些都是文明时代民众必备的知识。
如何得体地访客、与尊长相处,也是《礼记》多次谈到的内容。
《礼记》说:“将上堂,声必扬。
户外有二屦,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
”拜访他人,即将上堂时,要抬高说话声,旨在使室内的主人知道客人已到,而有所准备。
如果房门口有两双鞋,房内的说话声清晰可闻,就可以进去;如果说话声听不到,说明他们的谈论比较私密,此时不可贸然进入。
《札记》还说“毋侧听”,就是不要耳朵贴墙偷听别人谈话,这样做很不道德,可见古人把尊重他人隐私作为做人的原则。
《礼记》还屡屡谈及在尊长身旁陪坐时的注意事项,如:“长者不及,毋傀言”,长者还没有谈及的话题,不要插嘴;“正尔容,听必恭”,听长者说话,要端正容貌,虚心恭听;“毋剿说,毋雷同”,自己发言时,要表达主见,不要总是袭用别人的说法,处处与人雷同。
《礼记》还说,在先生身旁陪坐,“先生问焉,终则对”,先生有所询问,要等先生说完后再回话,抢答是失礼的行为。
“请业则起,请益则起”,向先生请教学业,或者没听懂,希望先生再说一遍(请益),都要起身,不能坐着,以示尊师重道。
《礼记》中有许多格言,立意深刻,堪称人生准则,是引领人们修身进德、勉为君子的指南,而又朗朗上口,读之令人眼睛一亮,足以铭之左右,终身拳拳服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是内涵最大的概念,相当于西方人人所说的“文化”,体系相当庞大,许多人对此不能理解,如果你读过《礼记》,就不会再有疑虑。
若逐篇细读,如在纲,有条不紊,有助于从源头上把握中国文化体系。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 下列关于《礼记》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礼记》是流传至今的儒家“十三经”中的三部礼学经典之一,另外两部,分别是《仪礼》和《周礼》。
B. 《礼记》是一部阐发礼义的文集,总共有四十九篇,并非一人创作,而是孔门七十子后学的集体创作。
C. 《礼记》一书思想内容隽永,说理宏通但不都是抽象枯燥空洞的议论,其中亦不乏具体的细节描述。
D. 《礼记》全书都采用分条记述的语录体形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内容贴近生活,语言相对浅近。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礼记》对人们的手、足、目、口、头、声等各方面的仪容仪态都有详细而严格的要求,要求人们在礼仪场合要做到言行举止端庄文明。
B. 按《礼记》的要求,拜访客人要有礼貌,不能贸然进屋,不能偷听别人的谈话,要尊重他人的隐
私,这些做人的原则在当今仍有指导意义。
C. 《礼记》鼓励人们发言要有主见,“毋剿说,毋雷同”,意即不要袭用别人的说法,观点不能与人雷同,提倡独立思考,发扬创新精神。
D. 《礼记》要求对尊长要谦恭尊重,听师长讲话要有耐心,不要随意插话,而且还要神态恭敬,请教尊长问题要起身,以示尊师重道。
3.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虽然时代不同了,我们读《礼记》仍可学到一些社会生活中基本的行为规范,这些行为规范具有鲜明的可操作性。
B. 读《礼记》我们可学到许多为人处世之道,以及待人接物应注意的事项,例如怎样在尊长旁陪坐,如何得体访客等。
C. 读《礼记》可以学到许多让人受益终生的格言,这些格言立意深刻,引领人们修身进德,勉为君子,堪称人生准则。
D. 读过《礼记》,就会发现“礼”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内涵最大的概念,就能够从源头上把握庞大的中国文化体系。
参考答案:
1. D
2. C
3. D
1.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礼记》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D项,“全书都采用了分条记述的语录体形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理解错误。
2. 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C 项,“不要袭用别人的说法,不能与人雷同”说法过于绝对,原文有“处处”“总”的修饰。
“发扬创新精神”错,不符合文意。
3.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D 项,曲解文意。
“就能够从源头上把握中国文化体系”理解错误,原文说的是“有助于”。
点睛:理解和分析文中内容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
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
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
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
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
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21—26题。
咆哮的大渡河
①西出成都,车行百十里,便有种苍凉的气息扑面袭来。
首先遇见的是矗立在雅安县界公路边的那组“茶马古道”群雕,黑铜色人马,一瞧便有“壮行”的味道。
接着翻越二郎山,“二呀么二郎山,高呀么高万丈,古树荒草遍山野,巨石满山冈。
”这是解放初修建川藏公路时的歌谣。
二郎山是进藏途中的第一险地,高三千多米,峻峭险奇。
盘山公路弯弯绕绕,攀崖过涧,好不吓人。
山的东面是片绿色,郁郁葱葱,常常云遮雾罩,细雨霏霏。
一过山口又是另一重天地,满山只见石头不见树木,一派荒凉,气候也变得干燥起来。
这时候,我才猛然忆起“五月渡泸,深入不毛”那句话,原来这“不毛”确无夸张之意。
②二郎山脚下,便是大渡河。
③这是一条何等壮阔的河流!它发源于雪域高原,蜿蜒千余公里,劈开万重高山;较大的落差,使河水湍急,哗然有声;折阻的山涧,又使它如雄狮发愤,咆哮怒吼,引得惊涛拍岸,卷雪千堆。
④站在大渡河边,我读了几十年的红军长征故事,也才有了真切的感受:红军当年走的道路,是何等偏远,何等艰难,何等险恶。
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使这支血肉之躯组成的队伍,能够跨越这不可逾越的障碍,从国民党军队铁桶似的堵截中杀出重围?
⑤带着疑问,我造访了地处大渡河中游的安顺场。
安顺场三面临山,一面临水,地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两次重大历史事件,使这个原本不起眼的小小场镇闻名遐迩,蜚声中外。
1863年5月,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在这里全军覆没,留下的是悲哀的史料;而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在这里却击破了蒋介石要让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的梦想,创造了强渡大渡河的奇迹,于是这里便成为“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
⑥与抢渡成败直接相关的有两种传说。
一说是石达开当年在安顺场被困了一个来月,无法渡河。
本来其间有一个极好的机会,然而当时正值石达开得子,他要大摆宴席,庆祝三天,结果错失最佳时机。
另一说是当年红军火急赶往安顺场时,本来国民党守军要将渡口和渡船付之一炬的,但因其部队将领在这里还有很多家产,舍不得抛弃,结果给红军留下了抢渡的船只。
至今在安顺场的渡口,还特地塑造了一只渡船模型,瞧那高昂的船头,不既是对红军勇士的赞叹又是对敌军贪婪成性的嘲讽吗?
⑦粗一想来,在生死危急关头,一个是为小儿庆典,一个是为保个人家资,竟置家国大义于不顾,终致丢了河山,也掉了脑袋,真是不可想象!再往深处思索,却又不以为奇了。
翻开历史,读到太平天国,谁不扼腕痛惜?革命初期,天国领袖们保持着良好本色,赢得了老百姓的拥护,也赢得了节节胜利。
但是,进了南京,立了国号,他们却开始追求享乐,并恶性膨胀,迅速走向腐败堕落。
石达开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逼到大渡河边的,面对强悍的湘帅曾国藩,不思如何力挽狂澜,却贪欢恋
犊,在刀口上寻乐,岂有不败之理?而七十二年之后,又是在大渡河边,演绎的又是相似的一幕。
面对红军的到来,四川军阀暴露出贪婪腐败本色,那时的中国,官僚腐败,政客横行,军阀割据,可说是无民不刮,无财不贪,无欲不纵,无恶不作!所以说,安顺场的守军为一己之小利,给红军留下了改写历史的渡船,也就不足为奇了。
⑧溯河而上,闪过座座险峻山峰,便到了泸定桥。
泸定桥真是座险桥,至今那粗粗的几根铁索上,虽已横竖铺就了齐整的木块,但走在上面仍颤颤巍巍。
从桥上看下去,河水打着漩涡,闪着浪沫,滚滚奔流。
倘从桥上掉下去,绝对是瞬间冲走,踪迹难觅。
我小心翼翼地过了桥,登上西边的观音阁,居高望去,东边的桥头堡紧锁,那么坚固。
想当年堆上沙包,筑起工事,只需一挺机枪,桥上战士就插翅难飞;更何况当时早已抽去木板,仅剩9根光滑的铁索!但我们的22位勇士竟几乎全部攀爬过了桥,飞夺桥头阵地,令人慨叹。
在我们的感慨中,又有人说,当时红军勇敢无敌是一个方面,但据说我们的地下党也建了一功:在头天夜里带了一袋现洋,买通了守桥的营长,他们才稍微放松了一些抵抗。
我想也说得通,红军乃虎狼之师,只要你略有喘息,便能风卷残云,险中取胜。
⑨离开泸定桥,车行很远了,大渡河的咆哮声还在耳际回响。
其声时高时低,时促时缓,似叹!似怒!似嘱!我想,大渡河来自三江源头,自然是我们的母亲河。
母亲如此经年累月地呼喊,她是要告诉她的子孙们什么呢?我陷入了苦苦的沉思。
(取材于朱法元同名散文)
21. 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 大渡河发源于雪域高原,流经满山葱郁的二郎山脚下,由于落差较大、山涧折阻,故而咆哮怒
吼。
B. 大渡河中游的安顺场是地势险要的小场镇,因翼王石达开在此全军覆没而闻名遐迩,蜚声中
外。
C. 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是座险桥,红军冒着枪林弹雨,从铁索上攀爬过桥,展现了英勇无畏的精
神。
D. 大渡河不仅因水流汹涌而具有水利资源利用价值,更因为红军“抢渡”“飞夺”而具有教育意
义。
22. 下列对作品中有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一句出自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出师表》。
B.“华夏”一词为中国的古称,类似称谓还有“赤县”“神州”等。
C.“国号”是建国者确立的国家称号,中国古代的国号即朝代名称。
D.“母亲河”一般是对与人们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河流的亲切称呼。
23. 第⑥⑦段插入两个传说,这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
24. 第⑨段说“母亲如此经年累月地呼喊,她是要告诉她的子孙们什么呢”,请结合全文,概括
“她”要告诉“子孙们”的到底是什么。
(8分)
25. 阅读“链接材料”,结合本文内容,在横线上填写双音节词语。
(3分)
链接材料: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冈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那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取材于《黄河大合唱·保卫黄河》歌词)
本文作者视大渡河为母亲河,大渡河的“咆哮”如母亲的呼喊;而在《黄河大合唱·保卫黄河》中,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咆哮”则是之声、之声、之声。
参考答案:
21.(3分)C【解析:A“满山葱郁”有误;B不完整,因“石达开”和“红军强渡”; D前半句无中生有】
22.(3分)D【解析:母亲河是对与民族世代繁衍生息息息相关的河流的亲切称呼】
23.(3分)答案示例:
①具体说明安顺场成为“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的直接原因。
②与工农红军不计个人得失、以家国大义为重、有着执着信念形成鲜明对比,隐含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跨越这不可逾越的障碍,从国民党军队铁桶似的堵截中杀出重围,取得节节胜利的本质原因。
(评分标准:4分。
两个要点,各2分)
24.(8分)
答案示例:
1呼喊”中有慨叹。
告诉子孙们大渡河畔既有成功的故事,也有失败的故事。
②“呼喊”中有赞叹。
向子孙们讲述当年红军战士不畏艰难险恶、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悲壮故事,赞美以家国大义为重,不畏艰难险恶的长征精神,告诉子孙们今天的幸福是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当倍加珍惜。
③“呼喊”中有愤怒。
暗含对贪欢寻乐、贪财放纵而不坚守原则、不尽职尽责等腐败行为的愤慨之情。
④“呼喊”中有嘱咐。
告诫子孙们,应汲取追求享乐、腐败堕落必定失败亡国的历史教训,警示子孙们,应发扬红军精神,永葆革命本色、革命传统。
(评分标准:4个要点,各2分。
扣住第⑨段“似叹!似怒!似嘱!”一句,结合全文,归纳概括,意思符合、言之成理即可)
25. (3分)愤怒,反抗,冲杀,呐喊或号召
(评分标准: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
【附录】
《治狱》参考译文
有位客人问我龚自珍说:“你到南方去,看到了些什么呢?”
我说:“奇怪呀!我看到一些办理刑事案件的人。
”
“是怎样办案的呢?”
我说:“古代纪录办理案件是根据案情来写的,现在纪录办理案件却不是根据案情来写。
不仅南方是这样,朝廷专门发布案例的报纸上登载的也是这样,所有案件双方争执的情况都相同,当事人开始时狡赖不认罪的情况相同,后来服罪的情况也相同。
不论东西南北,不论男女,当事人的口吻、神态都相同。
这是我看到的第一种情况。
“有的人刚脱去粗布衣服得到一个县令的职位,如果根据案情亲自拟稿判案(交上去),那必定受到知府的驳回;如果知府同意了,那省按察司一定又驳回;如果按察司同意了,那京师刑部也一定驳回。
如果不是根据案情亲自拟稿判案(交上去),那么,即使给知府驳回了,省按察司会同意原判;如果给省按察司驳回了,那京师刑部也会同意原判。
这是我看到的第二种情况。
“根据案情亲自拟稿判案,办案人写的判词就会不相同。
(为什么呢?)有的说,‘这是由于我所学习研究的不同’;有的说,‘这是由于我所听来的不同’;也有的说,‘这是由于我所考虑的不同’。
(这又是为什么呢?)学不同的内容,考虑问题自然就不一样了。
写的判词有的偏重,有的偏轻;有的简单,有的详细;有的条理分明,合乎法令;有的条理凌乱,违反法令。
(他们)说:‘我从父兄那里学的,本来就不相同啊。
’然而,现在十八省当官的,语言和文字却完全相同。
这是我看到的第三种情况。
“(所以这样),是因为有了专门办案件的幕僚,这些幕僚对科举出身的京官到地方任职的人说:‘你们京官不懂外省的事情,应该听我的话办案。
’这些官只好连声答应:是是。
幕僚对用钱买来官职的人说:‘你们不懂当官这一套,应该听我的话办案。
’这些官同样连声回答:是是。
幕僚对凭借祖宗功劳当上官的人说:‘你们的父兄还怕我三分,(你们更得听我的)。
’这些官员同样连声回答:是是。
(幕僚)尤其极力挟持以文学知名而当官的人,说:‘你们的学问和文章昧于事理,不合当世所用,尤其要听我的话办案。
’这些官员也连声答应:是是。
现在天下的官吏,就是这几种了,他们都赶着去拜幕僚为师了。
是强迫这样做的吗?不。
是心甘情愿这样做的。
这是我看到的第四种情况。
“佐杂一级办案的小幕僚,必定勾结州县一级的官员,佐杂一级的官员便害怕他们了。
州县一级办案的幕僚,必定勾结知府一级的官员,州县一级的官员便害怕他们了。
知府一级办案的幕僚必定勾结司道一级的官员,知府一级的官员便害怕他们了。
司道一级办案的幕僚,必定勾结督抚一级的官员,司道一级的官员便害怕他们了。
督抚一级办案的幕僚,必定勾结刑部一级的官员,督抚一级的官员便害怕他们了。
这是我看到的第五种情况。
“幕僚们的籍贯相同,也有教师,教育内容相同;也有学生,尊重教师的态度相同,他们的规则和号令也相同。
十八行省都有这种幕僚,他们象豺狼那样盘踞各地,象猫头鹰那样虎视眈眈,象毒藤那样到处伸展,象苍蝇那样遍地繁殖。
(他们)也有自己的爱、憎、恩、仇,互相勾结或互相攻击,语言和态度都一样。
地方官离职时,他们并不跟着走,地方官任期满(要调离)时,他们也不跟着走。
这种情况,各行省又大概相同。
这是我看到的第六种情况。
“这些幕僚,亲近巴结富人的时间长了,自己也就富起来。
亲近巴结权贵的时间长了,自己也就有了权势。
农民种的粮,织女织的布,都被他们分占去了,他们的楼房、车马、衣服、奴仆和小妾都齐备了。
这是我看到的第七种情况。
“我看到的这七种情况,不是唱歌作戏临时表演,不是醉酒患病神志不清,不是鞭揍棍打不得不做,也不是束束缚于契约身不由己。
这些人是从士、农、工、商四种人中间分出来的第五种人,是附在九流后面的第十流,他们挟持操纵各级官吏而颠倒了上下级的关系。
可悲啊,是谁造成这样极端腐败的局面呢!”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
(19分)
《金石录》后序(节选)
李清照
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
时先君作礼部员外郎,丞相作吏部侍郎,侯①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
赵、李族寒,素贫俭,每之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
后二年,出仕宦,便有饭蔬衣綀,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
日就月将,渐益堆积。
丞相居政府,亲旧或在馆阁,多有亡诗、逸史,鲁壁、汲冢所未见之书,遂尽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
后或见古今名人书画,一代奇器,亦复脱衣市易。
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
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
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建炎夏五月,侯被旨知湖州,过阙上殿。
始负担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望舟中告别。
余意甚恶,呼曰:“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戟手遥应曰:“从众。
必不得已,先去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
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遂驰马去。
途中奔驰,冒大暑,感疾。
余惊怛,念侯性素急,或热,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