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适地适树原则推进林业生态建设发展——以吉林省松江河林业局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贯彻适地适树原则推进林业生态建设发展——以吉林省松江
河林业局为例
丁光涉;王兴华;闫秀征
【摘要】因过量采伐、更新滞后等原因,导致长白山林区森林资源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今后应以“近自然林业”理论为指导,合理划分森林经营类型,用乡土珍贵建群树种适地适树进行全面人工更新,按照立地条件、林分结构和培育目标将现有林诱导
形成红松、珍贵阔叶异龄复层混交林,将对恢复红松、阔叶混交林顶级群落和提高
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有重要意义.
【期刊名称】《林业勘查设计》
【年(卷),期】2012(000)004
【总页数】4页(P19-22)
【关键词】适地适树;人工更新;生态建设
【作者】丁光涉;王兴华;闫秀征
【作者单位】吉林省延边林业管理局;吉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吉林省松江河林业局【正文语种】中文
长白山林区开发利用以来森林资源发生了根本性的退化。

恢复退化的森林生态系统、合理培育和经营森林资源日益受到世人的关注。

“森林可持续经营”思想和“近自然林业”理论已经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而如何将先进的思想与理论同森林更新培育的实践进行有机地对接,通过适地适树适林的生产实践来丰富森林培育思想与理论
的内涵,是摆在林业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1 森林资源现状
长白山区的主要建群树种有红松、水曲柳、胡桃楸、黄菠萝、柞树、紫椴、红皮云杉、落叶松、白桦、杨树等乔木树种,以这些乡土树种为主体的林木、植被、野生动物构筑了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是东北的生态屏障,也是商品材的主要来源。

由于过度采伐利用、没有按照森林发生发展的自然规律进行及时、有效、合理的更新培育和经营管理,形成了杨桦次生林、过伐林、人工纯林、人工天然混交林等森林类型,与采伐利用前相比,森林资源发生了根本变化,以地处长白山腹地的吉林省松江河林业局为例可以印证到这些变化。

2 松江河林业局森林资源状况分析
2.1 松江河林业局原始林面积、林木蓄积总量、珍贵树种比重下降
在建局初期的林分是红松阔叶混交林、珍贵阔叶混交林、云冷杉混交林和长白落叶松林为主的原始林,对原始成过熟林皆伐更新,形成了落叶松人工纯林、人工落叶松与天然杨桦混交林和杨桦次生林;对原始林进行多次择伐形成了林相残破的过伐林,原始林面积比例急剧减少到有林地面积8.6%;杨桦次生林、过伐林、人工落叶松林、人工天然混交林面积占有林地面积的91.4%。

近成过熟林面积比例由78.1%下降到52.1%,林分平均蓄积量也由原来的每公顷278.9m3急剧下降到每公顷135.77m3。

红松、水曲柳、柞树、紫椴等珍贵建群树种的蓄积比例由65%下降
到32.7%。

2.2 群落结构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功能退化
长白山地带性顶级群落—红松阔叶混交林具有复杂的层次结构,构成了物种丰富、功能强大的森林生态系统。

然而,在对林分进行了一次性皆伐和多次择伐后,没有及时进行人工更新,或以单一树种进行人工更新、采取的培育方式不合理、不能实行按需抚育,部分林分演替为人工天然混交林、以非目的树种为主的天然林,有些
地段甚至逆行演替为疏林、灌丛或沼泽地,群落结构趋于简单化。

由于生活环境急剧恶化,动植物种类和数量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森林生态系统退化,森林虫鼠害因缺少鸟类等天敌,常常发生危害,威胁森林健康;蜜蜂、松鼠、野猪等动物的
减少,对林木授粉、种子传播、入土萌发带来了非常不利影响。

2.3 林木种子量少质差、林地生产力不高
对大径级珍贵树种的采伐利用,高大通直、遗传品质好的母树数量大幅减少,天然下种数量和质量急剧下降,加之没有动物传播种子,很难形成均匀分布、长势良好的更新层,失去了森林正向演替的根本条件。

现有林树种、林层结构不合理、经营措施不得当,不能充分发挥林地生产力,平均净生长量仅在2.1%左右,仅靠自然演替在数百年内都难于或不可能恢复到原始林的净生长量水平,对风道木的过度捡取,相对减少了种子萌发、林木生长的载体;对红松等林木种子的过度采集更加重
了天然更新的基础。

2.4 林相条件恶化必须全面人工更新
由于多次择伐后林分郁闭度小、林下光照强、灌木茂盛、杂草侵入,引起灌木化、草原化和沼泽化,对林下更新层的形成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有限的天然种子量少质差,不能接触土壤、难以生根发芽,不能形成天然更新层。

如果对多次择伐后的林分仍然靠天然更新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而不进行人工更新和抚育,必将导致森林发生逆行演替、生态系统功能退化。

因此,必须对择伐迹地使用红松、水曲柳、胡桃楸、黄菠萝、柞树、紫椴等珍贵树种进行全面人工更新,强化人工更新和培育是扭转森林逆行演替和恢复生态系统功能的关键问题。

3 对森林培育的思考与实践
“近自然林业”的理论得到了普遍认同,这一理论就是以合理划分现有林类型为基础,按照森林发生发展的自然规律,适地、适树、适林地模拟原生森林群落中的树种成分和林分结构,通过全面人工更新、定向培育、合理经营重组生态系统、提高
森林整体功能。

我们在对几种类型现有林培育的实践过程中,进行了如下思考与实践。

3.1 根据现有林状况和培育目标合理划分森林类型
松江河在建局前的原始林是由红松阔叶异龄复层混交林、珍贵阔叶混交林、云冷杉混交林和长白落叶松林等构成,其中,红松阔叶异龄复层混交林是树种组成最多、结构最复杂、生产力最高、生态功能最强的林分类型,是长白山地带性的顶极群落。

经过50年采伐利用,原始林不仅发生了根本变化,而且衍生了众多林分类型,为了适地、适树、适林合理地培育森林,我们对现有林按照立地条件、林层结构、培育目标划了人工林、次生林、过伐林和“四低林”四个类型组共计31个林分类型,为诱导形成稳定性好、生产力高、生态功能强的异龄复层混交林奠定了基础。

3.2 抓住关键环节培育良种壮苗
选择良种、培育壮苗是森林培育的关键环节,为此,加大了母树林的培育力度,强化了种子园和苗圃基础设施建设,在土壤改良和新技术、新工艺引进推广及新品种选育上舍得投入,逐步加大了红松、水曲柳、胡桃楸、紫椴、黄菠萝、柞树7大
珍贵树种的育苗力度,上述珍贵树种出圃成苗的比例达到了82.9%。

目前,全局
的育苗树种已经达到了12个,2004年以来,更新造林使用苗木合计为3000万株,年均600万株,完全满足了更新造林的需要。

3.3 按照演替规律进行分层目标培育
在成熟林中有不成熟的林木需要培育、在非成熟林中有成熟的林木可以采伐利用,我们根据不同林分层次结构和演替规律实行分层经营,对主林层的成过熟木、病腐木、生长不良木及其它非目的树种进行择伐利用,为优良的目的树种及下层木提供光照、同时对次林层与目的树种争夺营养空间的非目的树一并伐除;对演替层的目
的树种采取修枝等措施形成无节良材、促进生长;对幼林层目的树种采取割灌、施
肥等措施加快幼树生长、形成竞争优势;对更新层采取人工引进栽植珍贵树种、抚
育好天然珍贵树种幼苗的措施为森林演替奠定基础。

分层培育对加速林木生长、增加生物总量、提高森林质量和综合功能具有积极作用。

3.4 适林、适地、适树,全面进行人工更新
根据立地条件和伐前的树种组成选择相应的造林树种,每个小班要使用三个以上树种进行混交,在地势较高的坡地上段使用红松、柞树等树种混交造林,在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坡地中段使用红松、水曲柳、椴树、胡桃楸、黄菠萝等树种混交造林,在坡地下段或水湿谷地使用落叶松、水曲柳、红皮云杉混交造林。

与此同时,按照林分郁闭度确定初植密度,郁闭度在0.4以下每公顷栽植1500—2000株;郁闭度
在0.5—0.6每公顷栽植1500株左右;林分郁闭度在0.6以上每公顷栽植800—1300株,原有和新植苗木数量合计每公顷在3330株左右为宜。

按照“缺啥补啥”的原则确定补植的针、阔叶树种数量与比例,这是因为在幼龄期密度大一些,有利于幼苗幼树尽快形成群体优势,增加抗逆性、促进树高生长,形成高大通直的树干、生产无节良材、实现最大产出。

2004年以来,更新造林面积合计为1.604万
hm2,是采伐需要更新面积的1.76倍,年均更新造林3220.35hm2,为诱导培育人工天然针阔异龄复层混交林进行了扎实有效的实践。

3.5 全面启动采育林工程带动林分综合培育
长白山区分布着大量的过伐林、杨桦次生林,这些林分立地条件较好,当年保留的部分珍贵树种的天然母树巳经完成了播种使命,并且巳经达到了老龄过熟年龄,生长较快的杨桦也占据了上层空间,因树冠较大使次林层的珍贵树种和下层的幼苗幼树处在严重的被压状态,急需通过间伐主林层的老龄木、病腐木和次林层的非目的树种为演替层和更新层提供营养和生长空间。

从2005年开始,分别承担了国家林业局的紫椴示范林134.5hm2、次生林改培示范林46hm2、定向培育红松、水曲柳大径级林示范林311.6hm2、吉林省林业厅的采育林建设工程948hm2的任务,采取上层木疏伐、修枝、施肥、人工引进珍贵树种等措施进行对过伐林、杨桦次生
林进行综合改造培育,不仅减少了林木枯朽病腐带来的负生长、提高了林分的产出效益,而且改善了环境条件、提高了林分质量、促进了林木生长,为今后加快将过伐林、杨桦次生林综合改造培育成红松阔叶异龄复层混交林、珍贵树种大径材林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3.6 改造人工纯林提升林分整体功能
过去在长白山林区营造了大面积落叶松、杨树纯林,这些林分对病虫害的抵抗力较低,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力进行预防,如果赶上病虫害大发生的年份,一旦防治不利将使林分毁之一旦。

特别是落叶松纯林的枯枝落叶导致土壤酸化、寸草不生,而且土壤衰退、林分生产力低下、林龄20年以后生长量急剧下降。

我们结合上级安排的试点项目进行了杨树、落叶松人工纯林改造,以期提升林分整体功能。

3.6.1 杨树与珍贵树种混交培育工业原料林
从1988年开始承担了吉林省林业厅和吉林森工集团的杨树工业原料建设试点任务,在20年的培育过程中,一是在年营造杨树工业原料林时,营造了杨树红皮云杉混交林,目前杨树已经到了采伐利用阶段,红皮云杉已经郁闭成林,实现了杨树人工林可持续培育;二是结合针叶树种与人参间作,在起参后将参床培成大垄栽植杨树
形成针阔混交林;三是采用杨树隔行与人参间作,起参后将参床培垄栽植红松、水
曲柳、胡桃秋等珍贵树种形成混交林。

3.6.2 引进珍贵树种改造落叶松纯林
近年来,我们承担了吉林省林业厅落叶松短周期轮伐试点、人工幼龄林抚育试点任务,一是对平均胸径14cm以上、生长量较低的林分进行小面积皆伐,用红松进
行林参间作,起参后在参床上栽植水曲柳、胡桃秋等珍贵树种,培育成红松阔叶混交林;而是对落叶松纯林进行透光抚育,间伐部分被压木、病腐木和干形不好的林木,增加光照,在林下栽植红松、水曲柳、胡桃秋等珍贵树种,诱导形成混交林。

3.7 因需适时合理抚育中幼龄林
要以寻求最大生物量为原则,根据林木不同生长阶段和林分不同形成阶段的特性,适当调整抚育起始期和抚育间隔期,为目的树种提供最佳的生长条件。

在植苗初期抚育时要多次抚育、抚育5年以上,抑制杂草和灌丛生长,使幼树迅速形成群体
优势。

在林分郁闭后适当延长抚育周期,要以促进干形生长、固炭最大化为目标确定合理的间伐强度和保留密度;要通过整地、施肥促进树种高度和径级生长;要按照
合理确定不同坡度、坡向和坡位的植苗密度、抚育方法和抚育周期,例如在12°—13°以上坡度,阴坡水源充足、不易干旱、土温相对低、腐殖质分解慢、土壤深厚肥沃,苗木成活率高,植苗密度可以小一些,林木生长快而好,抚育间隔期可以短一些、间伐强度可以高一些。

而阳坡光照足、温度高、蒸发快、易干旱,腐殖质分解快、易流失、土层薄、肥力低,苗木成活率低,植苗密度应该大一些,树种少,生长慢、易形成小老树,抚育间隔期应该长一些、间伐强度应该低一些,同时保留林下的“藤条灌木”,特别是对大于20°以上的陡坡的杂草也应合理保留,以期为目的树种的幼苗幼树提供庇护、减少水土流失,实行保水保肥的幼林抚育措施。

3.8 对季节性积水湿地整地造林
我国的天然湿地主要有海岸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河口湿地、沼泽湿地、森林湿地等类型,但唯有森林季节性湿地是可以生长乔木并可以进行采伐更新的湿地。

松江河林区位于长白山台地,在鸡爪埠地分布着季节性的积水沼泽湿地、在河流两岸地势平坦、排水不良的地段分布着常年积水沼泽湿地,上游的季节性的积水沼泽湿地为下游的常年积水沼泽湿地提供着水源,一旦季节性的积水沼泽湿地水源涵养能力降低,常年积水沼泽湿地的涵养和储存水源功能将大大降低。

鸡爪埠地的面积占松江河林地总面积35%左右,埠梁 (埠梁子)、埠坡占20%左右,因土壤肥沃、排水良好,其上生长的多是以红松、紫椴、水曲柳、胡桃楸、黄菠萝等珍贵树种与其它伴生树种构成的针阔混交林分,而埠底 (沟淌子)占15%,因排水不良常常形
成苔藓沼泽、灌丛沼泽和森林沼泽,由于在埠底 (沟淌子)生长了茂密的苔草、其根系积年不腐生成塔头甸子,是典型的季节性淡水森林湿地,其上分布着耐湿喜水且生长良好的水曲柳、落叶松、红皮云杉、柳树及水桃等树种,但林冠下层没有演替层和更新层;在排水稍好、草不茂密的地段间或有白桦分布但生长不良。

将埠底已
经成熟的林木伐除后,由于光照和水分充足,苔草生长更加茂盛,但涵养和储存水源的功能急剧下降,造成雨天积水顺流而下,晴天变为干旱沼泽。

曾经有人以保护湿地为由提出对季节性的积水沼泽湿地不能人工造林,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不对的。

我们为了有效地利用林地,对季节性湿地人工筑台,一方面可以在积水季节不使苗木受淹,另一方面筑台的取土坑也可以蓄水,增加水源涵养能力,使用耐湿的水曲柳、落叶松、红皮云杉等喜水耐湿树种进行造林,收到既不影响水源涵养、又能充分提高林地生产率的效果。

3.9 对局部地段进行小面积皆伐、更替珍贵树种
局部立地条件较好的地段成片生长着柳树、水桃等非目的树种,形成了低质、低产、低价和低效林分,因林木树冠较大透光性较差、冠下鲜见珍贵目的树种的幼苗幼树,我们按照最大不超过1000m2的面积对这些地段皆伐利用,使用红松、水曲柳、
黄菠萝、椴树、柞树、胡桃楸等珍贵目的树种营造混交林,充分提高了林地生产率、增加了林地产出效益。

4 结语
适地、适树、适林培育是依据不同林分类型特点及演替规律采取相应的综合培育措施。

通过疏伐人工落叶松纯林、杨桦次生林及过伐林上层的老龄过熟树、病腐树、达到采伐利用年龄的成熟木及非目的树种的干扰树,给优良的目标树、生态保护树和其它有益的伴生树提供营养面积和营养空间;引进红松、水曲柳、胡桃楸、黄菠萝、柞树、紫椴等珍贵树种进行全面人工混交植苗形成更新层,通过除草、割灌、修枝等集约培育措施,对现有质量不高或林相残破的林分调整优化,使森林在垂直
结构上层次分明、在水平分布上均匀混交密度适宜、在树种结构上珍贵树种的比重增加、针阔树种比例合理,促进林分向地带性顶级群落——红松阔叶异龄复层混交林及珍贵阔叶异龄复层混交林方向演替,尽快形成或恢复物种增加、结构合理、质量提高、总量增加、健康稳定的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S.H.斯波尔等.赵克绳等译.森林生态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4.
[2]北京林学院主编.树木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0.
[3]王礼先等.林业生态工程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
[4]周彬主编.东北森林培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5]徐国桢.试论森林生态系统是一类复杂适应性系统[J].世界林业研究,2008,3.
[6]林群等.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研究综述[J].世界林业研究,2007,2.
[7]刘勇等.林业生态工程综合效益后评价工作研究进展[J].世界林业研究,2007,6.
[8]雷静品等.在我国实施近自然森林经营的分析[J].世界林业研究,2007,5.
[9]施昆山.世界森林经营思想的演变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世界林业研究,2004.5.
[10]潘云芬等.淡水森林湿地恢复研究进展[J].世界林业研究,2007,6.
[11]侯元兆等.我国结合次生林经营发展珍贵用材树种的战略意义[J].世界林业研究,2008,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