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余江县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余江县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聆听井冈山
素素
井冈山,盈眼皆为绿色。
我就想,如果绿色是井冈山的盖头,那么我们此行的目的,可能就是撩开它梢上的绿,去寻觅它蕊里的红吧。
接下来的日子,果然就是这样。
我们一路走过无数个地方,无论山上、水边,还是村镇之畔,无处不踩着潮湿的绿意。
属于井冈山的红,一部分陈列在各类博物馆或纪念馆里,一部分涂写在小村或古镇的墙壁上。
我尤其注意到了写在井冈山墙壁上的红,它其实是红军当年留下的标语。
数量极其可观,不只是一条两条,而是成百上千条;颜色斑驳而多样,或是红漆,或是白粉,或是黑墨汁;字迹也隐显各异,有的清晰可念,有的模糊难辨,有的影影绰绰。
像一支支从不同方向赶来的队伍,个个张大了嘴巴,以默片的姿态呼喊着,而这一条条光影斑驳的拷贝,就悬浮在露天的墙壁上,眩晕了我的眼睛。
尽管有人告诉我,墙壁上写有标语的村镇,就是红军当年的驻地。
我仍无法想象,大敌当前,战争残酷,在少有的那么一点空隙里,竟有人一笔一画地往墙壁上写出这么多大字。
我去过的地方叫宁冈,叫东固,不论是街巷、祠堂,还是照壁、屋前,一切可以书写的地方,几乎被标语给密集地覆盖了。
也就是说在那段特殊的日子,出自红军之手的标语,把整个井冈山都染红了。
革命需要鼓动。
红军当年要不断地吸收新战士,井冈山人管这叫“扩红”,当然离不开标语和口号。
革命需要打胜仗。
红军与白军发生过的战斗不胜其数,光是大规模的反围剿就有五次要打垮围追堵截的白军,也离不开标语和口号。
革命需要农民的支持。
红军战士大多是农民出身,他们正是为了打土豪、分田地而参加了红军,要动员一贫如洗的百姓拥护红军,更是离不开标语和口号。
毛泽东曾说:中国这个国家,离开农民休想干出什么事情来。
这应该是他有感而发的肺腑之言。
摩尔说过的话,应算是一种站在世界高度的评断:在中国,农民在革命中的作用甚至超过了俄国,他们为最终摧毁旧秩序提供了炸药。
伟人和学者的话,纯朴中透着真理。
每一句,我都隐约听见了与井冈山标语口号相类似的声音。
走在写有标语口号的村镇里,另一种景象曾出乎我的意料。
井冈山现为吉安所辖,而吉安地区古称庐陵。
这里是两宋宰相文天祥、胡铨的故里,也是文学家欧阳修、诗人杨万里、《永乐大典》主编解缙的家乡。
史上曾出21位宰辅、18位状元、16位榜眼、14位探花、近3000名进士,素称“文章节义之邦”,更荣享“金
庐陵”之美名。
岁月蹉跎,世态炎凉。
庐陵光芒却至今仍闪耀在古香古色的村落里。
我看到,国学经典和家教名句,隐约还留在书院或祠堂的门楣上,而这些书院或祠堂就是当年红军机关的所在地。
在名门望族警世敦人的家训和楹联旁边,可能就是红军战士的标语口号,现代的革命文化,古代的历史文化,在这里形成了既相冲突又相辉映的文化奇观。
井冈山不只是标语红,山歌也红。
它是革命的摇篮,也是山歌的摇篮。
山歌大概可算歌谣的一种,故井冈山的山歌,也被称为红色歌谣。
土耳其作家帕慕克的代表作是《我的名字叫红》,他以此书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我曾经想模仿一下帕慕克,取“井冈山的名字叫红”。
我写的是井冈山的红色标语,我写的是井冈山的红色歌谣。
可是,我没有明目张胆地去抄袭帕慕克,还是决定以聆听的姿态,向我心目中的井冈山致意。
在此之前,与井冈山有关的歌曲,我最熟悉的是《映山红》和《红星照我去战斗》。
一支是悠长的女声,一支是明快的男声,虽然都很抒情,却不能说是原汁原味的山歌。
可他们的嗓音就有这样的魔力,只要听到了这两支歌,心就随之飞往那片开满杜鹃花的山冈上,飞往那只顺江流而下的竹排上。
在井冈山采风听山歌是一个重要内容。
记得,在那天的见面会上,有一个女子竟唱着山歌从后排走上前台。
唱山歌的女子叫江满凤。
人长得并不漂亮,也可以说很老土,虽只三十多岁,中年妇女的疲惫和操劳,满满地写在了那张被晒黑了的脸上。
然而,就在我用都市的眼光打量她的时候.她的歌声就把我那点说不出口的优越给镇住了:
啊呀嘞,红军阿哥你慢慢走嘞,小心路上就有石头.碰到阿哥的脚指头,疼在老妹的心哪头……
歌没听完,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
后来知道,江满凤的爷爷就是井冈山的红军,搜集整理了许多红军歌谣。
他的牺牲地在井冈山的下庄村,留给家里唯一的遗物,就是一个记录了30多首红军歌谣的本子。
很小很小的江满凤,就跟着父亲学唱这些歌谣。
于是,她唱出的山歌,带有很浓的客家味。
这别具一格的山歌却成全了她。
有一天,她正唱着《红军阿哥你慢慢走》,被电视剧《井冈山》主创者无意中听到了,立刻就决定让她带着这支歌去北京,给他们在片中唱插曲。
《井冈山》热播之后,江满凤和她的山歌出了大名,不少地方都来要她去工作,还给她更体面的活儿干。
她却哪里也不想去,就喜欢在山上给游客“打山歌”。
别人问她,你为什么喜欢唱山歌?她说,她想让更多的人记住井冈山,记住红军先烈。
仔细思量,这绝非是冠冕堂皇的套话。
井冈山的山歌再多,也没有在井冈山牺牲的先烈多。
不论在露天的陵园,还是在纪念馆的墙上,那些密密麻麻的名字和数字,曾让我不忍举目端看。
记得,解说员曾反复地强调说:在井冈山牺牲的烈士太多了,光是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多少多少……说是成千上万,其实何止是成千上万啊。
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
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
红军走远了,井冈山还在。
井冈山在,红军就在。
因为我听见了,他们都在。
不信,你也侧耳去听——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年红军在极端残酷的形势下还能一笔一画写标语,表现出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也体现出当地丰厚的历史文化对战士的影响。
B. 江满凤作为老红军的后人,不图名利,为让更多的人记,住井冈山和革命先烈,坚持在山上给游客“打山歌”,确实难能可贵。
C. 文章强调在井冈山牺牲的烈土之多,不仅表明了革命胜利来之不易,更是在警示我们要永远铭记历史,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D. 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运用了排比、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表达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2.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
你认为本文的“神”是什么?文章是通过哪些“形”来突出“神”的?结合文章加以分析。
3. 文章最后一段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月2日文艺界抗击疫情主题MV《坚信爱会赢》推出后,官方微博点击量一天内突破900万,之后在多家网络视频平台上线,在二十家卫视和百余家地方电视台播出。
观众深受感动,有的网友动情地说:“感谢各位艺术家的声援,热泪盈眶!凝聚起中华民族的力量,一切都会好起来的!”面对严重的灾害,文艺工作者如何更好地搞好创作、不辱使命,是值得认真思考的话题。
首先,应注重从整体上把握疫情防控斗争中的精神气象。
这次疫情危害严重。
可能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一段令人难忘的插曲。
插曲自有其特色,但也使主旋律更为激越。
全国人民用切实的战“疫”行动映射出昂扬向上、共克时艰的时代精神气象,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深厚底蕴。
比如,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一批批医护人员离开年迈的父母、年幼的子女奔赴武汉,他们想的是疫情就是命令;千里之外的菜农驾车将万斤蔬菜捐献运送疫区,他们想的是防控疫情,人人有责……全国人民、各个岗位,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战胜疫情努力着,奋斗着,体现出整体组织性和个体自觉性的高度统一,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战斗力。
这自然是一首气势干云,气韵深长的史诗,反映的是中华民族在重大考验面前万众一心,同舟共济、藐视困难、自信自强的精神意蕴和风貌。
正像歌曲《坚信爱会赢》所说,“长江黄河水流长,我们凝聚起中华民族的力量”。
其次,应致力于“身临其境”的感发和生动形象的表达。
这里有两个关键点:一是“身临其境”、有感而发。
“身临其境”并不是说一定要涉身疫区,其中的关键,是用真情去体会,用真爱去触发,把其中带有普遍性的、能够引起人们广泛共鸣和深刻触动的精神内涵、炽热情感表达出来。
著名作曲家王立平谱写《红楼梦》组
曲之时不可能穿越到古代,但这并不影响他写出名篇佳作,关键在于内容的深入体悟,真正做到了有感而发。
二是形象生动的表达。
恩格斯曾明确指出,思想倾向“应由情境和情节本身产生出来,而不应特别把它指点出来”,应该“通过情节发展本身生动活泼地仿佛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
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立象以尽意”,也是这个意思。
面对疫情的创作也是如此,应用生动的形象、词句、情节、旋律去描绘、表达,而不是停留在空泛的宣示、口号上。
近日一幅《全国美食为热干面加油》的漫画被网友大量转发、点赞,正是形象化表达的功效。
以上两点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是任何优秀作品必须具备的,不可偏废。
最后,应抱有更为高远的艺术理想。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人类成长的历史是在不断战胜灾难中前进的,战胜疫情的经历也必将成为中华民族进一步提升精神高度、完善文化心理结构的契机。
疫情促使全国人民更加团结一致,彰显了制度的优势和人性的光辉,同时也暴露出一些观念的落后和社会治理的短板,显现出一些人精神境界的低洼和公德意识的薄弱,这些都可以通过艺术的形式去对比,去反思,去呈现,给人以灵魂的触动和警醒,为中华文明的现代化提升增添新的力量。
抱有远大理想,自然也会促进当下以团结鼓劲为主的创作水平的提升,二者相辅相成、并不矛盾。
(摘编自袁正领《如何把握战“疫”主题下的艺术创作》)材料二:
文艺高峰是时代需要,判断一个时代文艺繁荣与否,有无高峰之作是重要依据。
大众认可是判定“高峰”作品的重要指标之一。
你说自己的诗好,大家都读过吗?像李白、杜甫的诗那样妇孺皆知吗?文艺界的人说好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读者、大众、老百姓认可。
作家艺术家如何才能筑就高峰?绵延数千年的文明史,960 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丰厚灿烂的文化积淀,广阔生动的当代生活,这些都是文艺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
当然,筑就高峰还需具备多方条件,比如,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营造良好的创作氛围;开展健康的文艺批评,与读者进行充分交流,等等。
更关键的是作家艺术家的胆识和努力。
作家艺术家要与时代保持密切联系,到时代的深处、生活的腹地中去思考;对艺术创作始终保持热情,潜下心来,不被功利主义左右;要贡献有鲜明时代气息的独特审美创造等等。
作家必须十分清楚自己为什么写作,为谁写作,与时代的关系是什么,这是写作的出发点。
时代是一条大路,作家就像一驾车,这驾车必须在路上行驶,他要思考,这里为什么是笔直的,这里为什么要转弯,这里为什么要爬坡?作家要穿透纷纭驳杂的表象,回答时代提出的问题,并把自己的思考通过作品交付给读者,启迪人们认识生活,理解时代。
这是作家的天职,也是文学的天职。
(摘编自《冯骥才专访:作家艺术家要勇担时代责任》)材料三: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现实主义一直是中国电视剧创作的优秀传统。
当下的现实主义电视剧创作,首推表现中国城乡改革大潮的作品,它们承继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题材剧的现实主义传
统,如《鸡毛飞上天》等。
以先进人物为原型创作的纪实题材剧,如《黄大年》《初心》都以“深扎”精神、朴实无华取胜,向观众展现了主旋律创作的新意及其丰富性。
新时代现实主义电视剧创作在叙事艺术、影像质量、表演水准、艺术风格上都实现了跨越式进步。
然而,当下现实题材创作包括某些现实主义电视剧作品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是在题材拓宽的同时,精神内涵却日益稀薄,在不同题材类型中都存在以情感表现填充或置换社会现象的问题。
如《亲爱的翻译官》《谈判官》等“时尚职场剧”所展现的职场与真实职场存在隔膜。
此外,亟待提升的还有创作中的艺术真实性。
如果说细节不真实还是艺术功力不足的表现,而“作品局部真实却整体失真”等问题,就不只是艺术功力的问题,它损害的是“揭示真实”的审美价值与艺术功能。
值得关注的还有,现实主义电视剧创作中典型人物形象较少,人物符号化、定型化、泛偶像化等问题。
现实主义创作不是对生活的同格化描摹,它需要对现实进行提炼和概括,需要塑造一批紧扣时代发展,生动鲜活且具有说服力的典型人物形象。
最后,现实主义电视剧创作的美学观,价值观,与以网文IP 为基础的流行价值认知及审美趣味之间存在较大冲突。
许多作品虽然影调唯美,但却缺乏真实的质感之美;在价值观上过度迎合年轻观众的流行认知,如“颜即正义”的感官崇拜、金钱权力迷恋、女性独立意识退化、耽于梦想、缺乏理想等。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作品,现实题材剧创作需不断克服、超越不足,提升艺术原创力,坚守深化现实主义精神,方能创作更多现实主义精品力作。
(选目戴清《现实主义电视剧创作如何才能羽翼丰满》)
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全国人民用切实的战“疫”行动映射出昂扬向上、共克时艰的时代精神气象,虽然不能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旋律,但可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有特色的插曲。
B.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立象以尽意”,指的应是创作者用真情去体会,用真爱去触发,把其中能够引起人们广泛共鸣和深刻触动的精神内涵、炽热情感表达出来。
C.战胜疫情的经历会成为中华民族进一步提升精神高度,完善文化心理结构的契机,以此为契机也必将出现文艺高峰,为后世传唱。
D.在抗疫过程中,显现出一些人精神境界的低洼和公德意识的薄弱,对此我们不能视而不见,应该积极主动思考反省,从中获得新的力量。
5.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作家艺术家创作的关键是具有胆识和努力这个观点的一项是
A.很多人在考证《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时,都将这一段话作为一个重要的依据,因为其中提到了“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B.明朝的张溥每读一本书,必亲自手抄,抄好了背诵后就烧掉,然后又抄,如此反复七遍才罢手。
因此他读书的地方叫做“七录斋”。
C.清朝的赵翼有诗云:“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
D.黄庭坚在《黄山谷诗话》中曾道:“宁律不谐而不使句弱,宁字不工不使语俗。
”
6.根据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电视剧创作有着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不少优秀的作品以写实的精神,朴实的风格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
B.当下的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创作,继承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题材剧的传统,体现了时代的主旋律。
C.当下现实题材电视剧的也存在诸多问题,如艺术真实性低、精神厚度缺失、机械搬运生活素材、没有真实之美感等。
D.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作品,现实题材剧创作必须恪守现实主义精神,不断克服自身缺点,加强艺术原创,才能创作更多佳作。
7.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8.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如何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不得简单照抄原文)。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从乡村群众患病找“赤脚医生”,到现在签约家庭医生提供上门服务;从缺医少药看病难,到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我国医药卫生事业蓬勃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只有医疗卫生机构3670个,医疗床位8.5万张,卫生技术人员50.5万人。
医疗设备极其简陋,医疗技术水平低下,人民群众得不到基本的医疗卫生保障。
现在,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目前,我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99.7万个,医疗卫生机构床位840万张,卫生技术人员达952.9万人。
70年来,我国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主要健康指标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目前,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前的35岁上升到77岁。
我国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持续提升。
“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迅速,远程医疗服务全面推开,覆盖所有县域医共体,所有三甲医院都开展了远程医疗服务。
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对全球195个国家和地区医疗质量和可及性排名显示,1995 年我国位列第110名,2015年提高到第60名,2016年提高到第48名,是全球上升幅度最大的国家之一。
(摘编自《健康中国步履稳健》,《人民日报》2019年6月4日)材料二: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实施健康扶贫工程。
卫生健康部门进一步细化措施,将妇幼健康作为重要内容。
一是推进妇幼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优先保障贫困地区妇女儿童。
实现了新生儿疾病筛查项目覆盖所有贫困地区:加强贫困地区出生缺陷防治,启动实施遗传代谢病救助项目和先天性结构畸形救助项目,截至2018年底累计救助出生缺陷患儿1.3万名,拨付救助金超过1.5亿元。
二是
加强对患病贫困妇女儿童的救治保障。
通过确定定点医院、诊疗方案和单病种收费标准,加强对农村贫困家庭患有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大病进行集中救治,并逐步扩大救治病种。
对患有慢性疾病的农村贫困人口实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加强健康管理和指导。
对患有重病的农村贫困人口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实行倾斜性保障政策,提高报销比例,采取“一站式”结算,切实减轻医疗费用负担,有效防止因病致贫返贫。
(摘编自《中国妇幼健康事业发展报告(2019) 》)材料三:
“中国采取了历史上最勇敢、最灵活、最积极的防控措施。
”
在2月29日发布的《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联合考察报告》中,这一表述令人印象深刻。
这是25名来自德国、日本、美国等8国和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通过对中国9天的实地考察得出的一致结论。
联合考察组外方组长、世卫组织总干事高级顾问布鲁斯·艾尔沃德博士近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谈了实地考察后的感受:中国的方法是目前我们唯一知道的、被事实证明成功的方法。
基于对生命的尊重与保护,中国展现的强大动员能力、果断的执行能力以及利他主义的集体意愿,给考察组留下深刻印象。
让专家们印象深刻的,还有中国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技术手段救治病人的努力。
此外,为了挽救生命,中国在医疗设备等领域的巨大投入也获得了联合考察组的认可。
短短数日,超过4万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
考察报告里说,中国人表现出的真诚和奉献精神深深感动了联合考察组所有成员。
(摘编自《实地考察后,国际专家一致肯定中国说明了什么?》,央视新闻客户端)材料四:
自2020年1月20日起,我国政府建立起来的防控疫情体系正在发挥巨大的作用。
在经过持续近三周的防控下,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出现积极向好态势。
面对如此巨大的公共卫生灾难,我国充分展现了中国力量、中国速度,更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但是,我们也深刻认识到,我国公共卫生体系仍存在短板。
因此,未来我国将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全面加强和完善公共卫生领域相关法律法规建设,认真修改完善传染病防治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
要从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系统规划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
要尽快推动出台生物安全法,加快构建国家生物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制度保障体系。
(摘编自《新冠肺炎疫情出现积极向好态势我国公共卫生体系改革在路上》,《经济参考报》)
9. 下列对我国现行“公共卫生服务”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我国逐步建成,为百姓健康保驾护航,我国人民身体健康水平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B. 70年来,我国医疗技术能力日益提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远程医疗服务的推开,公共卫生服务整体水平正不断提升。
C. 对患有慢性疾病的农村贫困人口实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从而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这是维护我国人民健康、落实健康扶贫工作的重要举措。
D. 面对突发新冠肺炎疫情,我国依托现有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运用多种措施控制疫情蔓延,短时间内疫情已出现积极向好态势。
10.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床位和卫生技术人员的数量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为居民人均预期寿命的大幅提高做出了贡献。
B. 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卫生健康部大力推进妇幼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优先保障贫困地区妇女儿童,已经满足贫困地区人民的健康需求。
C. 在中国进行9天实地考察之后,世卫组织对中国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多方面工作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盛赞中国对生命的尊重与保护。
D. 我国对新冠疫情采取了多种防控措施,体现了中国力量、中国速度和中国制度的优越性,同时也提醒人们深入思考公共卫生体系存在的问题。
11. 前三则材料各自表述的重点是什么?请分别加以概括。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也。
雄少而好学,博览无所不见。
为人简易佚荡少耆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自有大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
顾尝好辞赋。
赞曰:雄之自序云尔。
初,雄年四十余,自蜀来至游京师,大司马车骑将军王音奇其文雅,召以为门下史,荐雄待诏,岁余,奏《羽猎赋》,除为郎,给事黄门,与王莽、刘歆并。
哀帝之初,又与董贤同官。
当成、哀、平间,莽、贤皆为三公,权倾人主,所荐莫不拔擢,而雄三世不徙官。
及莽篡位,谈说之士用符命称功德获封爵者甚众,雄复不侯,以耆老久次转为大夫,恬于势利乃如是。
实好古而乐道,其意欲求文章成名于后世,以为经莫大于《易》,故作《太玄》;传莫大于《论语》,作《法言》;史篇莫善于《仓颉》,作《训纂》;赋莫深于《离骚》,反而广之;辞莫丽于相如,作四赋:皆斟酌其本,相与放依而驰骋云。
用心于内,不求于外,于时人皆少之;唯刘歆及范逡敬焉,而桓谭以为绝伦。
王莽时,刘歆、甄丰皆为上公,莽既以符命自立,即位之后,欲绝其原以神前事,而丰子寻、歆子棻复献之。
莽诛丰父子,投棻四裔,辞所连及,便收不请。
时,雄校书天禄阁上,治狱使者来,欲收雄,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