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垂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垂冈
清代著名诗人严遂成的七律:
英雄立马起沙陀,奈此朱梁跋扈何。
只手难扶唐社稷,连城犹拥晋山河。
风云帐下奇儿在,鼓角灯前老泪多。
萧瑟三垂冈下路,至今人唱《百年歌》。
讲五代十国时的李存勖,首联说的是他老爹晋王李克用的发家史和郁闷史:李氏原性朱邪,属于沙陀部族(大概在现在甘肃宁夏一代),李克用当年趁唐王朝国力日下在边疆想浑水摸鱼作乱结果被赶到大沙漠里去了,后来黄巢起义国内一塌糊涂没法收拾唐政府才赦免了他叫他领兵南下平乱…后来黄巢被平定了,唐皇也被梁王朱温做了,他建立了新朝大梁…李克用当然不卯他,于是俩人开始掐架,因为沙陀人的生活作风问题(自由散漫加酗酒,就像现在的澳大利亚青年…)朱温在早期很占优势…于是李克用就被朱梁扫到了晋北一带…但朱温虽占上风但一时也灭不了他,于是俩人开始僵持…就在僵持时期李克用升仙了…
虽然李克用升仙了但他有一个出奇的儿子叫李存勖(亚子不是他长子);李克用曾在三垂岗(今山西上当一带)设宴,座上演奏的《百年歌》(一首感慨‘我们都会死’的古歌)唱得所有人都很郁闷,李克用却很豪迈的指着旁边才五岁的李存勖说:我老了但这娃很出奇,二十年后他肯定能继承我在这里好好干上一架;而李存勖十一岁随父觐见唐僖宗时唐皇见他也惊了:这孩子长得出奇,看来我这摊子以后得靠你了(如果认为沙陀与TURK有关系这确实可以理解…老师从小教育我们不要围观外国友人虽然他都长得很“出奇”…)……而李存勖在李克用新亡朱梁准备趁机入侵时打的第一仗就是在三垂岗,时值李嗣昭困守潞州(今上党一带)两年,梁人在城外筑高齐城墙的营寨“夹寨”日夜围攻,李存勖戴孝亲率大军趁雾奇袭夹寨,一举击溃城下围兵,朱温闻讯大惊感慨:生子当如李亚子!于是暂时搁置了攻晋计划…此后他再也没有机会实现原来的计划因为这人很快死于很《知音》的家庭伦理纠纷……
李存勖在接下来的数年里励精图治屡出奇师,终于直捣大梁首都开封(三支箭的传说很激动人心,但是不幸的是那不是真的)灭了后梁建立后唐……但是他登基后干了许多不适合我国当时国情的简称胡闹的混事(高中课文《伶官传序》里有详细介绍),直接导致后来他兵变被杀(题外一下:我坚决抵制‘李嗣源起兵反叛’这种大笔一挥不负责任的说法,李嗣源这人压根就不认识‘反叛’俩字,他是真的被逼上绝路了)……
那么知道了这些故事后当你经过那个似平常荒荒凉凉的地方时你会有什么感受呢?你会不会想起那首主题是“我们都会死”的《百年歌》然后小郁闷一下呢?
再题外一下:个人认为李存勖的败亡没有任何教育意义它只能说明这就是命运(或者是一个人应该生活在适合他的位置上),他做出那些事因为他就是那性格,而性格这个东西是由很多复杂因素构成的…一般人是控制不了的(除了物理学大师)…
英雄立马:三垂冈下的滚滚风烟
三垂冈是一个声名赫赫的遗址,也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遗址。
采访组来到这里的时候,夹寨城墙已然只剩下一点可怜的标本。
说不完道不尽的三垂冈,难道,我们又要在你身上,目睹一段历史消失的悲剧吗?
(滨河游园里的毛泽东书法《三垂冈》)
凹里村凸起大土堆
“英雄立马起沙陀,奈此朱梁跋扈何。
只手难扶唐社稷,连城犹拥晋山河。
风云帐下奇儿在,鼓角灯前老泪多。
萧瑟三垂冈下路,至今人唱百年歌。
”——这是清代著名诗人严遂成所作的《三垂冈》一诗。
此诗正是后梁时代的复杂纷争和晋梁潞州之战的浓缩。
7月14日,记者随文物专家在郊区马厂镇凹里村发现了见证这段历史的夹寨城墙。
可惜这段历经沧桑的古城墙正在遭受侵蚀,变得越来越小,文物专家呼吁有关部门对这段城墙予以保护。
在凹里村边一座即将荒废的寺庙后,我们看到了三垂冈战役夹寨城墙遗址,遗址长30余米高近10米,远远看去,像是平地间突然隆起的大土堆。
在文物专家的介绍下,我们看到了遗址是由十几层泥土夯制而成,夯土层之间的痕迹清晰可辨。
在城墙遗址中段,有一个深约几米的盗洞,凹里村一位村民说,这是几年前盗墓分子所为,当时盗洞近10米深,下面有积水。
市博物馆的考古专家秦秋红告诉记者,1964年,伟人毛泽东曾亲书《三垂冈》一诗,现存中央档案文献馆,堪为毛泽东书法精品,毛泽东一生书写的古人诗词屈指可数,可见此诗留给他的印象之深。
“但三垂冈战役城墙遗址历代均未发现,根据凹里村所处地形地势以及该城墙夯土风格等情况分析,这段城墙就
是三垂冈战役夹寨城墙遗址。
”
三垂冈,地处长治市区北郊,依临漳水,大冈、二冈、小冈,三峰逶迤。
与诸多的太行峰峦相比,三垂冈虽说不上威然雄奇,但因一场著名的奇战,而被载入了史册,如今,战争的硝烟虽然早已散尽,却构成了中国历史上一道壮烈而亮丽的风景线。
李存勖擎起晋山河
上党自古为战略要冲,谁占据了上党的地利,谁就可以囊括三晋,跃马幽冀,挥戈齐鲁,问鼎中原。
因此,从公元 883年至907年20多年间,朱温与李克用一直在反复争夺上党,主要城池、关隘曾先后几度易手,战事极其惨烈。
这是一段发生在上党的英雄人物的英雄故事:据《潞安府志》记载,唐末天下大乱,群雄逐鹿,黄巢部下大将朱温等与李克用连年相互直接间接地争夺上党主要城池、关隘,战火硝烟此起彼伏。
公元907年,朱温篡唐自立,国号大梁(史称后梁)。
在开封做了皇帝的朱温,派兵10万再攻上党,揭开了五代史上的晋梁潞州之战。
李克用的守将李嗣昭闭关坚守,梁军久攻不克,便在潞州城郊筑起了一道小长城,状如蚰蜒,内防攻击,外拒援兵,谓之“夹寨”(即今南寨、北寨村)。
两军相持年余,战事进入胶着状态。
唐天佑五年,也就是公元908年正月,时年53岁的李克用含恨别世。
正值上党孤城无援,情势危如累卵之时,其子李存勖不畏强敌,戴孝出征,隐蔽集结三垂冈,乘当时大雾弥漫,出其不意地挥师直捣梁军占领的“夹寨”,梁军将士惊恐万状顷刻溃败逃退,李存勖乘胜进而兵下太行,逐鹿中原,讨伐后梁,建立后唐王朝。
这次奇袭成功,大大挫伤了梁军的锐气。
《旧五代史》记载,朱温在开封闻讯后感叹:“生子当如是,李氏不亡矣,吾家诸子,乃豚犬尔。
”翻译成现代话来说就是:“生儿子就应当生李存勖这样的!李克用虽死犹生,我的儿子们与之相比,都是些猪狗之类无用的东西。
”三垂冈战役,不仅结束了两国长达一年之久的潞州之战,更重要的是奠定了后唐在与后梁征战中地势的主动。
(位于凹里村的夹寨城墙)
毛泽东钟爱三垂冈
1964年,毛泽东曾给他的秘书田家英写过这样一张条子:“田家英同志:近读《五代史·后唐庄宗传》三垂冈战役,记起了年轻时曾读过一首咏史诗,忘记了是何代何人所作。
请你查一查,告我为盼!”条子后面,毛泽东还附写了《三垂冈》诗,并注明“歌颂李克用父子”。
1993年,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手书选集》公开发表了这幅手书。
手书的原迹分写在三张信纸上,整篇书法大气磅礴,笔墨雄健,挥洒自如。
毛泽东后期书法的诸多优长尽在其中,属毛泽东手迹中的精品。
毛泽东是伟人,也是诗人,更是书法大家。
不知是何种原因,他对《三垂冈》一诗特别钟爱,曾将这首诗亲笔草书于笺。
在许多年的戎马倥偬后,读五代史时仍能清楚地记起年轻时读过的这首咏史诗,挥笔书写《三垂冈》一诗,也说明了他对这次奇战和对《三垂冈》诗都颇为欣赏。
上党从来天下脊。
李存勖因占有上党,把三晋大地作为稳固后方,进而兵下太行,逐鹿中原,灭掉了后梁,最终完成了乃父李克用的遗愿。
“自负咏史第一人”的诗人严遂成所写的《三垂冈》,寥寥数语不仅道尽了后人对前代历史人物和古战场的凭吊和沧桑感,更勾勒出李克用、李存勖父子的来龙去脉,与后梁朱温的矛盾,以及巧妙地嵌入李氏父子二人在三垂冈的事迹,加上伟人毛泽东的书法,三垂冈因此名扬天下。
遐迩闻名的三垂冈其实是三座不起眼的黄土冈,三冈相顾,形断意连,依临漳水,虎卧龙盘,显得气象不凡。
在采访现场,我们没有看到巍峨耸立的天险关隘,但能时时刻刻感到三垂冈所蕴涵的丰厚的历史文化,千年之后的今天,仍然跳跃着强烈的生命律动。
新问题考验古遗址
采访的时候正值仲夏,三垂冈古战场荫浓遍地,烟树迷蒙,凝望着一字排开的山冈,历史的沧桑变故让人感慨良多。
三垂冈久不为人所重,凹里村夹寨城墙绝大部分已经被挖掉,剩下了一段不足50米长的“标本”。
站在遗址上,考古专家秦秋红非常担忧地说:“大楼随时可以造,而文物古迹却是成百上千年历史积淀而成。
一个城市究竟该怎样为子孙后代多保留一些能够流传的东西,这是一个严峻考验。
”
在三垂冈,我们又一次目睹了古迹的行将毁灭,又一次惋惜“文化自杀”的悲剧上演。
只是,现在为什么还有这么多领导对文化古迹弃之如敝屣?在建设中,牺牲历史的时候为何连眼睛都不眨?
潞城市一中的王天喜老师在一篇文章中说:“我凝望着故乡的名山,默诵古今咏其之诗篇,追思千古,浮想联翩。
时间的长河啊,你可以把一切冲刷得面目全非,将沧海变为桑田,复将桑田再化为沧海,却没有能力改变人类历史,没有能力改变优秀的诗篇。
三垂冈永远镶嵌在中华灿烂的史册中,永远闪烁于优秀的诗章里,即使天地翻覆,亦岿然不动。
”
三垂冈,因李存勖的奇袭而成为经典战役,在战争史上名扬千古;三垂
冈,因著名诗人严遂成的七律而成经典诗章,在诗歌史中遐迩闻名;三垂冈,因伟人毛泽东的书法成为经典篇章,在书法史上成为不朽。
一个小小的地方,能有如此之多的经典历史,放在全国能有几个?我们有什么理由不为长治保留住这些
荣光?(何晨张一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