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覆膜方式对旱地春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覆膜方式对旱地春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王秀领;闫旭东;徐玉鹏;芮松青;肖宇;刘震;岳明强
【摘要】以露地平作为对照,在4种不同覆膜播种方式下,研究不同覆膜播种方式对春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对玉米株高、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均有促进作用,并且穗粒数、百粒质量均有所增加,故而籽粒产量明显提高,其中以垄作膜侧种植模式效果最优,比对照增产20.53%.综合分析认为,垄作膜侧种植模式具有促根壮苗、稳产增产作用,在严重缺水的华北旱作区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期刊名称】《天津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6(022)009
【总页数】3页(P126-128)
【关键词】覆膜方式;旱地;春玉米;生长;产量
【作者】王秀领;闫旭东;徐玉鹏;芮松青;肖宇;刘震;岳明强
【作者单位】沧州市农林科学院,河北沧州061001;沧州市农林科学院,河北沧州061001;沧州市农林科学院,河北沧州061001;沧州市农林科学院,河北沧州061001;沧州市农林科学院,河北沧州061001;沧州市农林科学院,河北沧州061001;沧州市农林科学院,河北沧州061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626
地膜覆盖是旱作农业生产中协调水热资源的重要栽培措施之一[1-14]。

许多研究表明,利用地膜覆盖种植玉米增产幅度达30%~60%[5-20]。

但不同地区采
用不同地膜覆盖栽培方式玉米增产效果不一。

华北雨养旱作区,春季地温低,雨水少,传统的春玉米种植方式受播种时气温、地温、墒情等因素的影响,常出现苗不齐、苗不壮、发苗慢等现象。

受五、六月干旱少雨影响,在春玉米需水需肥关键时期大喇叭口期形成“卡脖旱”,造成减产甚至绝收,严重制约了该地区的春玉米生产[21]。

针对上述问题,本试验以增温保墒、苗全苗壮、促苗早发为突破口,通过起垄覆膜、膜内膜侧播种等不同种植模式,研究不同覆膜方式对春玉米生长发育、产量表现的影响[3-18],以揭示覆膜增产机理,从而确定最佳种植模式,为该地区春玉米科学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1.1 试验区概况
试验在河北省沧州市农林科学院前营试验站进行,该区域属华北冲积平原,暖温带半湿润大陆季风气候,年均温13℃,≥10℃积温4 349℃,年均降水量为616.4 mm。

土壤为沙质潮土,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5.4 g·kg-1,土壤碱解氮、速效磷(P2O5)、速效钾(K2O)的含量分别为22.3,17.9,103.0mg·kg-1,是一年两熟旱作农业区。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5个处理(表1),玉米采用宽窄行带状种植形式,大行距70 cm,小行距40 cm,株距24 cm。

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

应用品种联丰20,4 月25日播种,生育期内进行常规管理。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玉米生育期间在玉米苗期、大喇叭口期、吐丝期、收获期测定玉米的株高、叶面积指数、单株干物质量。

玉米完熟期按小区实收测定各处理的产量。

调查玉米的单位面积穗数,室内考种穗行数、行粒数、百粒质量等产量构成因子。

试验数据应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应用Excel2003软件绘制图表。

2.1 不同种植模式对株高的影响
图1数据表明,覆膜种植方式各生育期株高均大于露地平作种植方式,苗期膜下处理株高大于膜侧处理,是由于在气温较低条件下地温升高所致。

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气温升高,处理间株高差异逐渐减小,到吐丝期以后不同覆膜方式玉米株高已无明显差异。

2.2 不同覆膜方式对玉米单株干物质量的影响
图2数据表明,玉米覆膜种植方式有利于植株干物质积累,不同生育时期玉米单株干物质量均高于对照。

苗期两膜下处理高于两膜侧处理,随着生育期的推进,膜下处理干物质积累减缓,膜侧处理干物质积累加快,大喇叭口期以后,膜侧处理干物质积累量超过膜下处理,起垄膜侧处理最高,并与对照间差异达显著水平,其它各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

2.3 不同种植模式对玉米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图3数据表明,覆膜处理在各个生育期的叶面积指数均高于不覆膜处理,其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覆膜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

膜下播种处理叶面积指数同样表现出玉米苗期较大的特点。

大喇叭口期以后,起垄膜侧处理玉米生长速度加快,叶面积指数迅速增加达最大值,直到收获期叶面积指数最高。

2.4 不同种植模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表1数据表明,不同覆膜处理均能提高玉米的穗粒数和百粒质量,穗粒数与对照间差异达显著水平,从而提高玉米籽粒产量;不同覆膜种植模式玉米籽粒产量差异较大,起垄覆膜处理产量明显高于平作覆膜处理,显著高于露地平作(CK)。

膜侧处理均优于膜下处理,以起垄膜侧播种模式最优,比对照增产20.53%,比平作膜侧播种增产6.33%,比起垄膜下播种增产1.9%。

不同覆膜种植方式均能促进玉米植株生长。

覆膜种植方式玉米株高、叶面积、单株干物质均高于露地平作种植方式。

特别在大喇叭口期以前覆膜播种的效果更明显,以起垄膜下播种效果最好。

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垄作膜侧播种模式凸显优势且具有
持续作用,吐丝期以后玉米株高、叶面积、单株干物质量均最大。

穗粒数的增加提高了玉米籽粒产量。

起垄膜侧播种技术具有促根壮苗、稳产增产作用,较对照增产20.53%,在严重缺水的华北旱作区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相关文献】
[1]王喜庆,李生秀,高亚军.地膜覆盖对旱地春玉米生理生态和产量的影响[J].作物学报,1998,24(3):349-353.
[2]张晓辉.地膜集水技术在北方旱作玉米栽培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3):6151-6153,6169.
[3]陈素英,张喜英,刘孟雨.秸杆覆盖麦田对土壤温度与水分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2002,22(4):34-37.
[4]薛少平,朱琳,姚万生,等.麦草覆盖与地膜覆盖对旱地可持续利用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02,18(6):71-73.
[5]李洪勋,吴伯志.地膜覆盖对玉米生理指标的影响研究综述[J].玉米科学,2004,12
(S1):66-69.
[6]王维,郑曙峰,路曦结,等.农田秸秆覆盖技术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8):8343-8346.
[7]刘永红,杨勤.玉米集雨节水膜侧栽培技术[J].四川农业科技,2010(11):16-17.
[8]张德奇,廖允成,贾志宽.旱区地膜覆盖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5,23(1):208-213.
[9]田野.玉米不同覆膜栽培方式比较试验结果初报[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8(1):10-11. [10]刘晓伟,何宝林,郭天文,等.半干旱地区玉米覆膜方式研究[J].玉米科学,2012,20(2):107-110.
[11]于永梅,李艳杰,朱晶,等.玉米大垄行间覆膜栽培技术的研究初报[J].玉米科学,2006,14(1):146-148.
[12]高岩.不同覆膜方式对旱地玉米的影响[J].甘肃农业科技,2008(5):27-28.
[13]WANG H,GONG D,MEI X,et al.Dynamics comparison of rain-fed spring maize growth and evapotranspiration in plastic mulching and un-mulching fields
[J].T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2012,28(22):88-94.
[14]张俊鹏,孙景生,刘祖贵,等.不同水分条件和覆盖处理对夏玉米籽粒灌浆特性和产量的影
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0,18(3):501-506.
[15]邢胜利,魏延安,李思训.陕西省农作物地膜栽培发展现状与展望[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2,20(1):10-13.
[16]王耀林.花生,玉米,棉花,西瓜地膜覆盖高产早熟栽培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1988:66-69.
[17]马金虎,田恩平,王永成,等.秋季覆膜技术在玉米上的应用效果试验初报[J].宁夏农林科技,2007(5):82-83.
[18]高玉红,牛俊义,闫志利,等.不同覆膜栽培方式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2,20 (4):440-446.
[19]徐澜,安伟,郝建平.渗水地膜覆盖对旱作玉米生理特性、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的影响[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24(8):180-185.
[20]智建奇,胡奋山,武海丽,等.旱地玉米全覆膜方式的增产效应[J].山西农业科学,2011,39(6):543-545.
[21]姚建民,张宝林,殷海善.渗水地膜利用旱地小雨量资源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1998,
18(3):24-2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