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小学语文教案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明上河图》小学语文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时代背景及艺术特点;(2)培养学生欣赏中国古代绘画作品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讨论,分析《清明上河图》的构图、色彩、人物等艺术特点;
(2)学会欣赏中国古代绘画的方法,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激发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二、教学重点
1. 《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时代背景及艺术特点;
2. 欣赏中国古代绘画作品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1. 《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清明上河图》的挂图或多媒体课件;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彩笔等绘画工具。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清明上河图》的挂图或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你们看到了什么?画中描绘了哪些场景?”(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清明时节的繁华景象,画面上有行人、车辆、船只、店铺等。
2. 讲授作者、时代背景
(1)教师介绍《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以及这幅画创作的时代背景。
(2)学生了解作者、时代背景。
3. 分析艺术特点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画面的构图、色彩、人物等,分析《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点。
(2)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清明上河图》采用了散点透视的构图方法,画面广阔,层次清晰;色彩丰富,生动活泼;人物刻画细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4. 欣赏与评价
(1)教师组织学生欣赏《清明上河图》,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中国古代绘画作品的方法。
(2)学生分组讨论,评价《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色。
5. 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以及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6. 作业布置
(1)学生复制《清明上河图》的某个场景,锻炼绘画能力;(2)写一篇关于《清明上河图》的观后感,培养写作能力。
六、教学拓展
1. 教师出示其他中国古代绘画作品,如《汉宫春晓图》、《簪花仕女图》等,引导学生欣赏并比较这些作品与《清明上河图》的异同。
2. 学生观察、讨论,教师总结:这些作品在构图、色彩、人物刻画等方面各有特色,共同展现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博大精深。
七、文化传承
1. 教师介绍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发展趋势。
2. 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历史背景,认识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八、实践环节
1. 教师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美术馆,欣赏实物绘画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2. 学生参观后,提交观后感,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
九、教学评价
1. 教师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完成情况、实践环节的表现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
2. 学生相互评价,总结自己在本次教学活动中的收获和不足。
十、教学反思
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学生提出建议和意见,共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十一、课程延伸
1. 教师鼓励学生在家中寻找关于《清明上河图》的资料,如图书、视频等,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
2. 学生分享自己找到的资料,扩大对《清明上河图》的了解。
十二、课外活动
1. 教师组织学生参观与《清明上河图》相关的展览或活动,如绘画展、历史讲座等。
2. 学生参与活动,加深对《清明上河图》及其背景知识的了解。
十三、自主学习
1. 教师布置关于《清明上河图》的自主学习任务,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画中的细节。
2. 学生独立完成任务,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十四、综合评价
1. 教师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践环节和自主学习任务等多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2.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和进步。
十五、课程总结
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清明上河图》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程中的学习心得,表达对《清明上河图》的喜
爱和敬意。
重点和难点解析
本教案设计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时代背景及艺术特点,并培养学生欣赏中国古代绘画作品的能力。
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和分析《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点,并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讨论和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掌握《清明上河图》的基本知识,并学会欣赏中国古代绘画的方法。
通过文化传承和实践环节,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清明上河图》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在教学评价和反思环节,教师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课程延伸和课外活动,学生能够进一步拓宽知识面,加深对《清明上河图》的理解和欣赏。
本教案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和实践环节,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欣赏《清明上河图》,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