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教学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可应用性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5
陕西教育(高教)
体验式教学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可应用性分析
苏光霞
【摘
要】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体验式教学,注重大学生在课堂上的体验和感
受,增进大学生的理解和师生间的交流,从而深化课堂内容,锻炼大学生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使大学生获得全方位的发展,有利于大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另一方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多种优秀和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体验式教学符合心理健康的教学目的,以更加合理和高效的方式促进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
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

而教育不仅在于帮助大学生学习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更在于帮助大学生学习如何面对生活和挑战。

只有让大学生掌握调节和改善自身心理状态的能力和方法,帮助大学生完善自身的心理素质,才能使大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去面对生活中的机遇与挑战,使其无论在什么样的境遇下都能保持平和又坚韧的心理状态,不断调整自身的不良心理,进一步发展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提高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和水平,增强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与进步。

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种优秀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强调学生的自我启发和思考,推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既能活化课堂气氛,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有利于课堂内容的推进和学生的接受。

因此,将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进一步改善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吸引大学生更多地投入和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心理健康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难题,在思索中求得心理素质的改善和提高。

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对的挑战
1.不明确的教学目标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目标的确立是为了明确事务进行的方向并提高办事效率,同样,教学目标的确定是为了帮助学生明确课程所涵盖的内容和方向,并且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也应当更加贴合社会和公众对其的需求,更加有利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

当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注重对大学生心理的危机干预,内容上更加侧重于不良心理状况的改善,例如,消减压力的知识和方法、心理危机状况的剖析和讨论等。

这些内容固然重要,却缺少了积极心理学的内容,没有考虑到学生积极心理的培养,因此高校应当设立更加符合大学生生活需求的目标,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率。

2.滞后的教学理论与学生心理发展不匹配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讲授教师大多不是从事心理学研究的专业人员,而非心理学专业的教师并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当前心理学发展模式和最新研究成果及内容,就会造成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所用教学理论滞后的现象,而滞后、单一的理论与大学生多样化的心理发展特点不能做到妥善匹配,教师大多引用国外已成体系的理论和知识,但这些知识是否本土化却往往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所忽略的部分。

3.形式单一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丧失兴趣
当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多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作为课堂的主讲者为学生讲解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学生作为聆听者很少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并且教师的课堂提问往往是造成大学生压力和紧张的来源,无法为学生创设合适的机会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形式单一而传统的教学方式降低了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兴趣,而兴趣的丧失必然导致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降低,造成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不重视,不利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4.过短的教学时长使学生无法获得深刻体会
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位大学生都必须接受的教学内容。

但当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往往作为一门辅修课,并没有占据重要的学科地位,这与心理健康教育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期待是不相符的。

大学生心理发展状况是一个过程化的发展,需要学生在人生各个阶段去体味和学习,而这种长期性的变化和学习需求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短的教学时长现状亦不相符,这就容易导致学生无法感知教学内容,从而无法获得深层次的理解。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体验式教学的必要性1.强调学生为教育主体的重要性
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是教育应当首要考虑的对象。

现代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重要作用,充分考虑学生的感受和想法。

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同样将学生放在教学的重要地位,关注和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感受,促进学生在课堂上探索和思考,推动学生自己构建所学的知识以成体系,教师只作为课程的引领者和辅助者。

2.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兴趣
体验式教学包含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种类较多且侧重点各有不同,但这些模式都强调一个共同点,即教师关注学生的体验感受。

体验式教学明确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重要性,因而关注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兴趣程度,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增添了教学课程的可能性和趣味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

3.优化教学氛围,促进学生的吸收
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作为主导者的权威性,因此课堂气氛较为严肃沉闷,教师讲授即为课堂的全部内容,限制了学生的表达和自由,增加了学生课堂上的抵触心理和逆反心理,降低了教学的质量。

而体验式教学则强调学生的自由表达和感受,鼓励学生思考和体验,推崇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鼓励灵活自由的学术气氛,增加了课程的流动性和灵活性,使学生在包容和自由的学习气氛中学习与思考,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72
2018-5
陕西教育(高教)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体验式教学的具体策略1.成长性任务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公共课,上课的学生人数较多,但心理健康作为一门依赖个性特征的学问就必须考虑到每位学生独特的性格特点。

而成长性任务正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深入剖析自己的最好方式。

教师教导学生分析自己的人格、气质、情绪、性格、人际关系模式、社会支持等,学生在分析过程中了解自身的长处和待完善的部分,并以此作为自己成长进步的内容,找寻合理的改善方式来改善自己不足。

2.心理成长小组
心理成长和发展需要社会的支持,而这种社会支持不仅可以来自教师和家人,同样可以来自同学。

心理成长小组很好地帮助学生建立支持关系网络,使学生在心理健康成长的道路上获得支持感,并且学生之间的相互分享也是帮助学生寻求共鸣和构建倾诉的途径。

对自己心理状态的体会和表达,以及对他人心理状态的倾听和感受是帮助学生心理成长的绝佳方式。

3.案例教学的应用
案例法是教育教学的最好方式,教授者通过具象的实际例子讲解原本抽象的理论内容,帮助学习者思考和理解。

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案例教学的方法,不仅可以优化教师的讲授内容,还可帮助教师清晰地表达理论知识,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4.心理情景剧的开展
体验的最好方式莫过于身临其境地实地感受,体验式教学的“体验”二字正是其教学方式的标志。

心理情景剧创设了一个情境,这个情境供学生想象力的发挥,学生在情景剧中的表演更需要学生的思考和感受,这种“真刀实枪”的表演和体会是书本教学所无法比拟的。

心理情景剧一方面需要学生进行团队合作,作品的共同完成锻炼了学生沟通交流和团体互助的能力;另一方面对剧情、人物性格、情绪的思考和揣摩更是增加学生的理解,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目标的达成。

5.影片赏析
作为一种教学材料和形式,影片赏析为教师提供了指导的材料和样本,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内容更加多样和丰富。

同时,电影的展现更具吸引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进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质量。

结语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需要不断优化自身、发展自身,才能求得提高和进步。

体验式教学模式更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开放又自由的课堂氛围更加利于学生的探索和体验,使得学生的理解也更为深刻和全面。

形式多样化的体验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能动性和参与度,真正做到学有所长。

体验式教学弥补了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帮助学生学习课堂内容,获得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郑金洲:《体验教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4。

[2]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教社政[2001]1号。

作者单位:西安培华学院
陕西西安
(上接71页)
育资源,并与思政教育内容有效融合,再借助微信、微博等平台进行传播,将思政教育融于“微生活”之中。

2.创建“微平台”,引领教育新发展
高校应抓住“微传播”,与时俱进,通过“微平台”的构建来引领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新发展。

一是开发官方微信工作平台,用于发布重要政策理论、新闻资讯等,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渗透到学生日常思想引导之中;二是构建校园微信教育平台,构建上至院系、下至班级的微信群及公众号等多元化平台,并强化融合联动,根据教学规划,以多种形式定期向学生推送思政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理念。

同时,可借助这些微平台与学生进行在线互动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行为动态,以及对当下思政教育内容及方法的意见和看法,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优化与完善。

3.提升“微素养”,给学生正确引导
“微传播”时代下,提倡个性化表达,情绪的自由释放,学生被海量的信息包围和充斥着,长此以往容易形成娱乐、消遣和无谓的思想行为理念。

与此同时,教育者若不能与学生建立同样的话语体系,变更固有的知识架构和思维模式,就会使教育与需求错位发展,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实效性。

针对此,高校思政教育首要任务就是强化对师生媒体素养的双重培养,一方面教育者要主动更新教学理念、变革教学方法,通过多种微平台了解学生思想行为的动态,增强彼此的互动交流性,以便及时对学生进行情绪疏导和思想行为监管。

而对于学生,高校要引导学生形成辨别真伪,趋利避害的思维,学会甄别和筛选有益的信息,
有效利用“微传播”中的正面信息,约束和规制自己的思想行为,将思政教育推向更高层次。

结语
如今,现代网络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及智能终端设备的微信、微博、论坛等现代化互动交流平台,已经成为信息和知识传播的主要载体,“微传播”时代已经到来,其高效的传播性、多元的信息承载性,使众多大学生成为其最大使用群体,思想行为也深受影响,这也给大学生思政教育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微传播”媒介环境之中,正确与消极的价值理念充斥其中,动力与阻力并行,教育者迫切需要利用“微传播”优势,拓展教育渠道、更新教育理念,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理念以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蚀,实现思政教育的本质。

参考文献:
[1]安俊达:《“微形式”中的高校思政教育》,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5。

[2]王坤:《“微形式”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途径研究》,《陕西教育》(高教)2017年第1期,第76-77页。

[3]肖军:《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机制的构建》,《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年第20期,第55-57页。

[4]展鹤:《网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性研究》,学位论文,吉林财经大学,2013。

[5]李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创新》,《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2期,第60-61页。

作者单位:榆林学院思政部
陕西榆林
7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