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房谋杜断的典故简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释义] 房:唐朝宰相房玄龄;谋:计谋;杜:唐朝杜如晦;断:决断。
两人同心济谋,传为佳话。
比喻能人合作,天作之合
[语出] 《旧唐书·房玄龄杜如晦传论》:“世传太宗尝与文昭图事,则曰:‘非如晦莫能筹之。
’及如晦至焉,竟从玄龄之策也。
盖房知杜之能断大事,杜知房之善建嘉谋。
”
[近义] 天作之合
唐太宗时,名相房玄龄多谋,杜如晦善断。
两人同心计谋,传为美谈。
后人因以房谋杜断喻指同心协力,配合默契,同掌朝政,谋划国家大事。
元雅琥《上执政政四十韵》:“房谋兼杜断,萧律继曹遵”(萧规曹随)。
房玄龄(579-648),字乔(一说名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
隋末举进士,任隰城尉。
唐兵入关中,归李世民,任秦王府记室。
参与玄武门之变,助李世民夺取帝位。
贞观元年(627年)为中书令。
后任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
他长期执政,与杜如晦、魏征等同为唐太宗的重要谋臣。
后封梁国公。
曾受诏重撰《晋书》。
杜如晦(585-630年),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隋末曾任滏阳尉。
唐兵入关中,助李世民筹谋,临机善断,官陕东道大行台司勋郎中。
太宗即位后,累官至尚书右仆射,与房玄龄共为辅弼,订定各种典章制度。
时人合称“房杜”。
杜如晦少年时聪明伶俐,悟性极高,精神丰采超乎常人。
归唐后,李世民任用他为秦王府兵曹参军;不久改任陕州长史。
李世民封王后,开府置属,广揽人才,罗致博学之士18名,命画家阎立本作肖像,文学家褚亮题像赞,辟文学馆,令18人轮三番值班。
李世民早晚入馆讨论文籍政事,彻夜不倦,时人称为“十八学士登瀛州”。
房杜两人名列前茅,高居榜首。
且说房玄龄闻知杜如晦外迁,便对李世民劝道:“王府僚属升迁外调的人很多,其他人都不足惜。
惟杜如晦聪明过人,洞达事理,是辅佐您治国安邦的不可多得的人才。
假如您仅想保住自己的封地,就可以不用他;如果一定要得天下的话,那么非用杜如晦不可。
”于是,李世民便留杜如晦为秦王府掾史,封建平县男,补授文学馆学士,并为之作像赞曰:“建平文雅,休有烈光。
怀忠履义,身立名扬。
”
唐太宗贞观初年,房玄龄、杜如晦任左右相,珠联璧合,为“贞观之治”立下汗马功劳。
杜如晦比房玄龄小6岁,却先房玄龄18年去世,可谓英年早逝。
有一天,唐太宗在吃味道鲜美的甜瓜时,忽然想起了杜如晦,不禁潸然泪下,吃了一半便停下了,派人将另外的半个甜瓜放到杜如晦灵位上,以示悼念祭奠。
后来,唐太宗将黄银官带赐予房玄龄时,又对他说:“杜如晦曾经和你一起齐心协力辅助我,今日赏赐,却只有你一人了!”言罢不禁又黯然泪下。
因为当时民间有黄银带能祛除鬼神恶气的说法,所以不便赐给杜家黄银带。
太宗便叫人取来金带,派房玄龄亲自送到杜家去。
魏征死后,太宗驾临吊丧,亲视大殓,抚棺哭别,自制碑文书石,语侍臣曰:“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古为镜,可见兴替;以人为镜,可知得失。
征殁,朕亡一镜矣!”不久,下诏在凌烟阁(后人称功臣阁)中绘功臣像,为二十四名开国元勋树碑立传,长孙无忌,赵郡王孝恭以下,杜如晦名列第三,魏征居四,房玄龄第五。
1) 如果没有房谋杜断,如果没有“玄武门之变”。
2) 看着老李得瑟的脸,氏族就想上去踹一脚,没胆量,第二天早朝上的官员任免传遍长安,百姓拍掌称快,尤其是老李最后说的“房谋杜断”。
3) 尤其翻到最后一页的时候,杨侑心头巨震,最后一页就一个名字,同时也是杨侑在历史书上耳熟能详的名字——杜如晦,历史上房谋杜断,开创贞观之治。
4) 看到被侵略者洗劫后的村庄,真使人房谋杜断,一股复仇的怒火不由得从我心底燃烧起来。
5) 怪不得说房谋杜断,原来是多谋少断。
6) 就是那个与老爷并称‘房谋杜断’的房大人啊,前几天他还曾到过府里,少爷怎么会不记得了呢?
7) 李世民时有房谋杜断,说的是房玄龄出谋,杜如晦决断。
8) 人才济济,文治,房谋杜断,长孙辅机,武功,秦琼尉迟,军神李靖。
9) 原来是房谋杜断的房大人,久仰久仰。
10) 房玄龄和杜如晦被称为房谋杜断,都是贞观时期李世民的重要助手。
11) 我的意思是李叔你以此书好好教导李申兄长,让他成为房谋杜断之类的人物。
12) 在李世民左侧的是房玄龄,左房右杜,房谋杜断正是让天下胆寒的两大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