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C 651 机车,轨道车,多动力单元车和拖车司机室布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UIC 651
1994.1.1第2版
机车,轨道车,
多动力单元车
和拖车司机室布置
国际铁路协会
卷V VI
勘误表—1995.1.7
活页651(1994.1.1第2版)
机车,轨道车,多动力单元车和拖车司机室布置
第47—附件2
尺寸)1250(和)450(两倍)(最小
应为(1250)和(450(两倍))最大
此活页分册如下:
V—运输储存
VI—牵引
修订
………………………………………………………………………………………………………………………………………………………………………………………………………………………………………………………………………………………………………………………………………………………………………………………………………………………………
前言
前面标有“*”的为强制性规定
空白处标记的双线表示修改的日期为页脚所示。

此活页规定的实施根据此文件后“应用”的规定执行。

注释:
此活页为整套活页说明的一部分,其中包括:
-505-1 国际交通线上使用的动力单元的运动轨距
-533 车辆金属部分接地保护
-541-03 制动—不同制动部件的制造规定—司机制动阀
-544-2 机车和电动客室的动态制动时需遵守的条件以便计算制动重量时把额外制动力考虑在内
-564-2 国际运输线上使用的载客铁路车辆或类似车辆的有关保护和灭火措施的规定
-566 客室车体和其他部件的负载
-611 国际运输线上使用的“多系统”电气机车和有轨电车的结构需遵守的规定
-640 动力单元—标题,标记和符号
-642 国际运输线上使用的动力单元和拖车的防火和灭火措施有关的特殊规定
-646 柴油机和电气并联动力单元台阶和扶手的标准
目录0范围
1人员位置数量和安排
1.1 概述
1.2 司机室座位
1.3 其他座位
2司机室尺寸和布置
2.1 司机室面积
2.2 结构安全措施
2.3 车门
2.4 台阶
2.5 扶手和车门把手
2.6 地面
2.7 司机室车窗
2.8 司机室照明和亮度条件
2.9 司机室空调设施
2.10 噪音水平
2.11 其他配件
2.12 颜料的表面涂漆
2.13 保留
2.14 保留
3司机室能见度
3.1 概述
3.2 应用
3.3 能见度条件
4司机室桌面和主操作设备和控制系统4.1 概述
4.2 司机室桌面
4.3 操作设备和控制系统
UIC 651
5司机室座位
5.1 司机室座位
5.2 司机室其他座位
附件1 司机室
附件2 台阶,扶手和门把手
附件3 前窗试验方法以便保证其阻力能够抵抗射弹击穿
附件4 目视参考表面位置和信号能见度条件
附件5 最低和最高驾驶人员均考虑在内进行人体测量的主要措施
附件6 目视参考位置举例
a)带格架控制台-固定脚踏板
b)带格架控制台-可调脚踏板
c)不带格架的控制台-固定脚踏板
附件7 为了测定手臂和座位可达到范围的半径,在考虑到最高和最低驾驶人员的情况下进行的额外的人体测量的范围
附件8 “支架控制台”安排举例:建议尺寸和控制台/座位配合
附件9 手臂可达到范围的最优化半径图(仅供参考)
0 范围
0.1 此规定适用于各种动力牵引的机车,轨道车,多动力单元车和拖车,但不适
用于蒸汽牵引机车.
此规定并不仅为了方便国际交通,也为司机室布置提供了一个总体指导.
除了一些规定的特性外, 此规定同样适用于调车机车(见活页646).
0.2 此活页中的规定以活页505给出的轨距定义为基础. 更小轨距的铁路可能符
合此活页中的下列规定:
-司机室的使用
-司机室内的活动范围
-能见度条件
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车辆准备用于国际交通线,则不适用.
1 座位数量和安排
*1.1 概述
司机室必须设计为司机一人操作.
1.2 司机座位
*1.2.1 机车,轨道车,多动力单元车的司机室的座位安排必须使司机驾驶时面对轨道.
1.2.2 并且,司机室座位最好位于司机室一侧,这样,他/她能够从所在位置的一
侧保持观测列车,并且在刹车的同时能与车站人员进行交流.
*1.2.3 机车的司机室的设计必须能够使司机室在站位时也能够进行 1.2.1和
1.2.2条规定的驾驶.
*1.3 其他座位
必须为第二个人(领航员,保卫,或其他人员)提供一个正对铁轨的额外座位(见第5点).
2. 司机室面积和布置(见附件1)
2.1 司机室面积
2.1.1 司机室必须足够宽敞, 在站位的所有点上均能达到, 并且要尽可能有
2000mm的静空高度.
*2.1.2 在站位上可达到的任何点上的静空高度不得少于1850mm
司机室内在司机座在前窗内表面和司机座位后最近的物体(车壁,车门,橱柜等)之间时的视高度上纵向测得的高度最小为1500mm.
此高度为允许的最小高度,至少要在2000mm宽度上保持此高度.并且要从各方面尝试以便确保没有更小值.
司机的眼睛与司机座位前的前玻璃窗的距离应在500-1200mm之间.
不能有笨重的突出物体影响司机室内人员的活动范围.
司机室的宽度必须使人员能够在每一边上都能通过侧窗观察到列车,而无需探身出去或使用镜子。

司机室的风量至少为10m3(例外情况见2.9.1.3)
2.2 结构安全措施
2.2.1 必须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以防受到外界的破坏力损坏。

2.2.1.1 司机和另一个人的座位高度的设置必须尽可能在轨面以上
2.2.1.2 墙壁,地面,车顶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以便抵抗外界压力或折弯。

2.2.1.3 司机室必须牢固地设置在牵引机组的机架内,以便防止在司机室前部和
下部发生碰撞时导致变形。

尤其是司机室前部应牢固的锚定在底架上以防止发生碰撞时变形,尤其是在主轴箱与车窗底部之间的区域。

并且,如果有必要防止永久变形,建议牵引机组的前部分应由能够吸收冲击能的材料制成。

2.2.1.4 预留
2.2.2 车辆内部的惯性作用的保护
*2.2.2.1 速度突然变化时,司机室内部配件的尖锐边缘,突出部分等不能伤到室内人员.
如果上述情况无法避免,此类物体应使用抗震材料保护。

*2.2.2.2 前部碰撞时,安装在车辆内部的设备固定件及其他部件应能耐受至少3g 的加速度。

2.2.2.3 然而,建议设计为在2.2.2.2规定的条件下允许5g的加速度。

*2.2.3 其他危险来源保护
司机室不能有任何容易对人员产生危险的传动装置或设备(爆炸,火灾,电击或有毒蒸汽等导致的伤害)
顶置金属的不携带电流部件应在电气上连接到车辆支架。

并且,必须适当的接地以便通过连接线导致某部分带电或集电弓降落到车顶时提供保护。

2.2.4 司机室紧急出口
*2.2.4.1 在车辆端部的司机室必须有至少一个门或一个通道以便室内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可方便地到达斜通往车辆另一端的纵向走廊。

如果有一个车门,此门必须朝外开,并要尽可能密封。

但是,此门应可
方便推开或通过其他简便快捷的方式打开。

如果有任何障碍物(行李,乘客),此门应为两面皆可推拉打开型(可
向里或向外)或为滑动门。

出口应方便司机或另一个人达到。

因此,座位不能是达到出口的主要障
碍物(见5.1.1)。

必须能够从司机室安全的退出,并且在至少2m距离上没有困难。

出口
高度至少为1800mm,宽度至少为500mm,车门自由空间的尺寸至少为
1700×430mm。

2.2.4.2 然而,建议铁路上使用的值要高于2.2.4.1中最后一段的规定值。

2.3 车门
*2.3.1 每个司机室应可从两边毫无危险的进入。

因此每侧都应有一个通向外界的车门,应可直接从司机室也可通过相邻隔间通过此门出入。

这些门与
位于司机前部的缓冲器之间的距离不能超过8m。

司机室两侧的车门只
能向内开。

*2.3.2 司机室通过外界的车门应具有一个最小静距1675×500mm. 司机室内地面水平的车门必须允许一个1750×500mm(不包括踏板)的最小静距.
*2.3.3 司机室必须符合2.2.4中关于车门与相邻隔间的交流的规定.
2.4 台阶
2.4.1 台阶必须在同一垂直平面上并且彼此等距.
*2.4.2 彼此之间的距离不能超过450mm. 最底层台阶必须是标准允许的最低高度(见活页505-1).
台阶的宽度必须一致,最少为300mm, 高度最少为150mm.
台阶应为防滑型.
*2.5 扶手和门把手(见附件2)
2.5.1 在通往司机室的门和踏板的每个侧面都要安装扶手.扶手的最低处到最
高处之间的距离不能超过1250mm. 扶手最高处到司机室地面的距离不
能少于1200mm.
扶手应为圆形,不能有任何锐边. 扶手的每个端部应固定到机车上. 扶手
和车辆侧之间的最小静距为40mm, 如果车辆标准允许, 此静距可在低
部增加到60mm.
2.5.2 如果在地面上够不着司机室车门的外开门把手, 应在车门较低位置安
装一个辅助把手.
把手的转轴距车门底边的最小距离为80mm, 距侧边的最小距离为
50mm. 80mm的距离也适用于固定门把手. 把手和车门表面的静距至少
为50mm.
门把手长度至少为120mm, 形状为圆形.
*2.6 地面
司机室地面必须平坦. 要覆盖防滑材料,并且要方便清洁.
2.7 司机室车窗
2.7.1 车窗类型
只能考虑下列三类车窗:
-前窗
垂直于运行方向放置,全部或部分安装在外墙或车门内用来观测轨
道和信号的窗格玻璃.
-侧窗
侧墙或侧门上的窗格玻璃
-其他车窗
其他所有面积大于250cm2的窗格玻璃(例如内门,锁柜等玻璃窗)
*2.7.2 车窗安排和尺寸
前车窗的尺寸应合适以便使司机室和另一个人能够正确观察轨道和(可
视)信号, 同时满足第3点的规定条件. 因此, 前窗或第二个加热玻璃(如
果有)顶边到地面的距离不能少于1800mm.
每个侧墙或侧门应至少有一个窗口, 窗口打开时,机组人员可探出窗口
观察列车(见2.1.2). 每个司机室每侧的窗口中至少有一个侧窗的尺寸能
够使人员在紧急情况下打破此窗口撤出司机室(如果没有更有效的方法)
司机室内所有车窗玻璃位置的设置应参考外部可视信号和内部光源等,
这样,工作人员在正常工作位置上工作时不会受到反射的影响.
*2.7.3 车窗玻璃材料
2.7.1所述三类车窗玻璃均应由安全玻璃1)制成, 并应有一个无法擦掉的
标记.
司机室前窗或加热玻璃(玻璃加热以防结雾)使用的安全玻璃不能改变信
号的颜色, 其质量(一般为层压玻璃)应保证在发生穿孔或有星星点点时,
玻璃仍在原位并保护工作人员, 并且具有足够的能见度以便列车继续行
使.
注释: 1) 安全玻璃应包括不同类型的玻璃,及可确保破碎时能够降低伤
害危险程度的类似材料或这两个材料的组合物等.
侧窗使用的安全玻璃的类型必须符合2.7.2规定的条件(一般为强化安全
玻璃)
2.7.4 车窗玻璃强度1)
2.7.4.1 前窗应具有足够的强度以避免被固体射弹(例如较大的冰块,飞鸟,货车上
掉下来大块金属,或从路过车上扔过来的瓶子,盒子等)穿透.
2.7.4.2 所需的强度可特别通过物体的重量,速度和与玻璃窗碰撞的方向来测定,
也可从动力单元或驱动拖车的速度和前玻璃窗的位置(倾斜度)来测定.
如果物体是从路过车上扔过来, 此路过车的最大速度可假定在160km/h
范围内, 因为更高速度的列车的车窗一般安装的是密封玻璃(空调室)
因此建议使用附件3中描述的方法来证明前玻璃是否足够坚固.
注释:2.7.4的内容建议作为一个临时措施使用直到ERRI 委员会A 165
研究出结果
2.7.5 其他车窗配件
*2.7.5.1 前车窗必须安装可调挡板,窗帘或其他装置保护乘务人员不会被阳光,前灯等照射的目眩。

如果使用了透明板,则不能改变信号的颜色。

并且,前窗必须配备尺寸适宜的挡风玻璃雨雪刷以及防冻和除雾装置。

2.7.5.2 建议挡风玻璃雨雪刷的安排应能够间歇地操作,并要配备挡风玻璃清洗
器。

还建议安装适宜的装置(例如,排水槽和/或阻流板)以便尽可能地防止
水落到前车窗上。

2.8 司机室照明和亮度条件
*2.8.1 在日光下,应能十分容易地分辨出司机室内的详细情况,尤其是进入方式,出口和逃走。

*2.8.2 司机室内部必须有一定的装置能够防止乘务人员因受到阳光或人工灯光照射而目眩。

2.8.3 建议司机室具有一个总体照明系统,能够确保在司机操作台水平上持续
有60勒克斯的照明。

*2.8.4 此照明系统关闭后,司机室内应仍有足够的照明以便乘务人员找到位置。

*2.8.5 所有指示器必须能够借助自然或人工辅助灯光正确读出。

并且不能在司机室车窗上对人员(正常工作位置上)产生不利的反射。

*2.8.6 仪器和工作时间表的无眩光照明必须独立于总体照明系统,并且能够逐渐调节。

2.8.7 速度指器照明可以是不可调型
*2.8.8 如果有额外的照灯(例如另一个人用的照灯),则这些照灯不能对司机产生眩光。

2.9 空调设施(司机室)
2.9.1 总体要求
*2.9.1.1司机室各个边必须完全密封
门窗,管道和电缆线路,检查舷梯和任何通风翼片必须密封以便液体,
废气和排气进入。

2.9.1.2 司机室要轻微过压
*2.9.1.3 驾驶人员必须具有保护以防止突然的和主要的气压波动,此种波动一般在,尤其是在高速下,与其他列车交错行使和/或穿过隧道(这两种情况
可能同时发生)时产生。

在横截面为90m2的隧道中测得的气压变化应符合下列要求:
- 绝对气压变化≤1000Pa
- 一定时间内的压力变化≤400Pa/1秒
列车穿过隧道时适用上述值。

司机室,尤其是地面和车顶,应具有热绝缘。

排气系统的设计应保证废气不会被通风系统再循环。

如果具有2.9.3或2.9.4所述的有效的通风或空调设备,2.1.2点所述风量
可降低。

2.9.2 采暖
*2.9.2.1 司机必须能够在18-23℃范围内调整温度(在座位周围地面以上1.5m处测得). 司机室较高区域和较低区域之间的温度差不应超过10℃(在地
面以上10cm和天花板以下10cm处测得)
当外界温度较低时, 可允许降低上述温度范围.然而,加热功率必须设计
为在18℃时得到.
采暖打开时,设备必须能够提供至少30cm3/小时/人的外部风量.
2.9.2.2 如果合适,应订立有关双边协定, 即订立与设计国际铁路线上使用的动
力单元的采暖设备有关的额外规定.
2.9.3 通风
*2.9.3.1 通风系统必须能够保证至少30cm3/小时/人的风量吹入司机室,并且不能导致任何不适宜的气流.司机应能调节风量.
在正常通风条件下, 在司机头部水平上气流速度不能超过0.3m/秒
2.9.
3.2 为了保证积聚的热量快速排出, 司机必须能够调节通风系统够使外部气
流增加到每个司机室内至少300m3/小时.
2.9.4 空调
2.9.4.1 建议空调设备应安装在高温(30℃以上)和高湿地区频繁运行的车辆上.
此系统的等级应能使司机室保持下列温度:
t int=20+0.5(t ext-20) ℃ ( ≧20℃)
同时保证司机室的新风量至少为30m3/小时/人(司机室正常占用率)
*2.9.4.2 如果空调系统发生故障, 司机室内应具有足够的通风.
2.10 噪音等级
*2.10.1 司机室噪音等级应尽可能的低, 应采取适当的措施在声源处限制噪音(隔音, 吸声).
动力单元的运行速度为≤160km/h时,30分钟内测得司机室的L eq等效持
续噪音等级不能超过78dB(A).
2.10.2 如果在更高速度下, 应多方尝试以便达到与2.10.1规定相同的值.
速度值=300km/h
- 开放线*≤78dB(A) (必需)
75dB(A) 希望达到的水平
- 隧道内,忽略上层建筑*≤83dB(A) (必需)
80dB(A) 希望达到的水平- 车辆静止,门窗关闭并且辅助设备运行时*≤68dB(A)
2.10.3 必须在下列条件下进行测量:
-门窗必须关闭
-轨道的运行状态良好,轨道特性必须由铁道业主规定
-牵引载荷至少应与最大允许值的三分之二相等。

-90%的测量时间内,车辆应保持最大速度
2.10.1中规定的测量时间可分成几个较小的时间段以便符合上述条件。

应在司机耳部(在座位上)水平上,在从前车窗到司机室后墙出的水平
面的中心位置处进行测量.
2.11 其他配件
*2.11.1 司机室内至少应配备两个衣架.
应在方便的地方放置易倾空烟灰缸和废物箱
*2.11.2 建议配备一个衣柜或壁橱,尺寸最小为350×300×1500mm.
如果没有空间放置衣柜, 应配备一个最小尺寸为350×150×450mm的
锁柜放置私人物品.
如果控制台面上没有自由空间作为桌子使用, 则应提供一个折叠架.
建议提供一个橱柜以便长途旅行时加热食物或在炎热地区长途旅行时
冷藏食物用.
*2.11.3 如果动力车没有配备厕所, 在牵引单元和客室之间应有一个连接通道.
2.12 颜色和表面涂料
*2.12.1 色彩的设计应在生物工程标准的基础上进行选择.
司机室内,需要经常接触其扶手或支腿的部件不应产生”凉金属”的感觉.
这些部件应涂覆一层令皮肤感到舒适的涂料, 或提供表面增温。

*2.12.2 表面的结构应能产生镜像效应(光滑面)。

*2.12.3 反射系数(1)必须符合下列要求:
-控制台0.3-0.5,可见显示板除外
-可见显示板最大为0.15
-车壁和门窗为0.3-0.7
-地板至少0.15
-天花板至少为0.5
必须把反射光扩散,而不能集中
应尽量在车窗周围区域找出一个更高的发光度(可见显示板除外),以便
减少眩光的影响。

注释:反射也可通过发亮度系数=反射系数×100表示
*2.12.4 下列发光度比例(L最大/L最小)应分别为1:3:10(1):
-司机控制台上的可视显示板
-司机控制台其余部分
-环境
注释:如果发光度比例(L
最大/L
最小
)高于10, 驾驶人员将会感到沉闷; 如
果发光度比例少于3, 司机室将会变得阴暗.
2.12.5 应避免使用太暗的颜色或红色调的颜色, 因为这些颜色的吸热系数将会
导致司机室温度增加. 在具有足够的发光度的区域,颜色要清晰可见.
2.13 “保留”
2.14 “保留”
3 司机室能见度
*3.1 概述
下列准则决定了直轨道或弯轨道(半径为300m或300m以上)每个运行方向的能见度条件. 这些规则适用于司机位置以及另一个人的位置(如果此位置永久固定)
*3.2 应用
3.2.1 车辆对应轨道的参照位置,定义如下:
水平:
-在直线轨道上, 假定车辆在中线位置上,即其纵轴与轨道中线重合
-在曲线轨道上, 假定车辆的纵轴中心垂直于曲线半径.
垂直:
-假定车辆车轮部分磨损, 载客为总载荷的2/3, 如果是轨道车或多动力单元车, 则应为有效载荷的2/3.
3.2.2 乘务人员眼部的相对参照位置(见附件4,5,6a,6b,6c,7,8)
司机在座姿和站姿驾驶时, 其眼睛的位置在每种情况下都在控制台纵轴中心的参照面上(见附件4). 对于附件6a,6b,6c,8中规定的驾驶姿势, 这些参照面的上限和下限由司机的实际眼睛位置测定(其中要考虑到司机身高
最低和最高的情况) 即通过测量附件5和7中的b*,d和q来测定. 对于所有其他姿势, 这些参照面的范围应通过附件7中给出的人体测量数据测定.
假定站位驾驶时为垂直参照面, 但是在座位驾驶时, 根据所选的控制台/座位系统的环境改造方式以及座位在垂直或水平面上调整的程度, 参照面可能与垂直平面偏离.
如果另一个人的位置为固定的工作位置, 对应的参照面必须以相似的方式固定.
3.3 能见度条件(见附件4)
*3.3.1 高信号的能见度
位于轨道中心左边或右边2.50m, 高度为轨道以上6.3m的高信号,在距缓冲器前表面10m或以上距离上, 从3.2.2规定的参照面上的每个点来看都必须可见.
在站位驾驶时, 高信号的能见度可允许降低,但是司机室地面和前车窗上边不能低于2.7.2规定的最小距离.
3.3.2 低信号的能见度
*3.3.2.1 位于轨道中心左边或右边1.75m, 与运行表面水平的低信号,在距缓冲器前表面15m或以上距离上, 从3.2.2规定的参照面上的每个点来看都必
须持续可见.
3.3.2.2 建议低信号可见的最小距离应尽量降低.
4 司机控制台,主操作设备和控制系统
*4.1 概述(见附件5和7)
司机室控制台的设计极其安排, 操作设备和控制系统的型号和运行方向首先取决于司机的人体计量值, 然后取决于执行的具体任务(设备运行和监控).
司机室控制台及其操作设备和控制的安排应能够使司机保持正常的姿势,并且不会妨碍司机自由活动.
4.2 司机室控制台(见附件8和9)
*4.2.1 司机室控制台的形状和尺寸应允许司机方便到达座位, 并应具有一定空间使其腿脚和膝盖能够自由运动, 即便使用的是转椅. 控制台还必须能够使司机能够在站位上驾驶(见点1.2.3)(如果有此要求)
控制台上操作设备和控制系统安排(见4.3.2) 应组成:
-一个操作组(尤其是操作设备)
-和一个信息组(尤其是控制系统)
4.2.2 关于控制台和座位的尺寸和公差, 建议附件8中给出的值作为最经常使用
的配置. 当然,也可使用其他布置.
4.3 操作设备和控制系统
*4.3.1 总体要求(见附件8和9)
*4.3.1.1应以功能和逻辑方法安排操作设备和控制系统, 无论涉及个体还是彼此.
最优化的司机操作区和视野(见附件8和9)只须包括运行时或出现危
险时需要操作或监控的操作设备和控制系统。

这样可避免司机的注意力
偏离观察线。

此种设备和系统的设计必须使司机不仅能够在黑暗中确认
这些设备的位置和正确无误地操作,而且无论在白天还是黑夜,要毫无
困难(如没有眩光)的读数。

应清晰地标记出操作和控制系统。

如果没有象形图,则相应的说明必须
简明扼要。

在司机视力范围内极接近司机的地方提供一个时间表托架
4.3.1.2 并且,建议:
-应尽量避免操作设备与相关控制系统的工作方向之间产生矛盾。

-应尽力达到操作设备和控制系统以及不同型式的牵引车辆上的安排的最大标准化(对于象形图和信号灯和标记的颜色:见活页640)。

-经常操作的把手及经常用手或前臂接触的表面,应衬有非导热材料。

*4.3.1.3 下列元件的安装:
-中央单元显示牵引力,制动力,速度和司机室信号
-位于一侧的单元用于显示和开/关地面信号控制设备(轨道侧信号)
具有下列尺寸要求:
-中央单元:宽度:400mm
长度:255mm
高度:200mm
-侧单元:宽度:228mm
长度:216mm
高度:180mm
安装时,根据连接的类型,应包括大约100mm的额外高度
车载通讯设备和无线电话上所罩机箱尺寸如下:
-宽度:160mm
-长度:240mm
-高度:160mm
听筒,无论是否安装在机箱内,应都是用于列车上的通讯设备和无线电
话。

4.3.1.4 保留
4.3.2 主运行设备
4.3.2.1 功能
-换向开关决定运行方向。

在两个端位置之间可具有一个中间位置,用于独立于运行方向的特殊用途。

-主控制器调整牵引力。

主控制刹车组合开关也控制刹车。

-并联控制器调整牵引电机的励磁
-速度显示调整器(调整速度控制器)可预设运行速度,然后牵引机组将自动观测此速度。

上述装置可设计为部分和全部联锁,也可组合成一个单元:
-司机刹车阀用于操作连续闸
-直接作用刹车阀用用于操作直接动作闸
-如果司机刹车阀不连带操作动态刹车和气闸,则分离式刹车调整器
(如果有)可操作动态刹车(见活页541.03和544-2)
-停车闸控制装置(手制动器或弹簧载荷制动)用于操作牵引机组或拖车的整个或部分刹车
4.3.2.2 组成
*4.3.2.2.1 换向开关/主控制器
-换向开关
换向开关应由单臂控制杆组成
控制杆的转轴应垂直于控制台顶部或平面,并垂直于车辆纵轴
-主控制器
主控制器或主控制器/刹车组合开关必须为轮式或控制杆式。

转轴应为:
-如果为轮式:垂直于或稍微朝司机方向倾斜
-如果是控制杆式:同上,或水平并垂直于车辆纵轴
后者情况下,控制杆可能在一个最大为150°的角内转动,控制杆所
画过的扇形的定位应尽量方便控制杆的操作。

也有一种特殊的控制杆
设计即滑片以直线方式运动。

主控制器的安排应能使司机容易确定控制装置的位置。

如果使用主控制器/刹车组合开关,牵引和刹车对应的槽口安排在空挡
位置的两侧,并应采取适当的措施以防止从一个模式移动到另一个模
式的意外情况(例如,在空档位置上规定一个制动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