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杭锦后旗奋斗中学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奋斗中学2015—2016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试题
历史(文科)
一、单选题(共25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铁犁牛耕的出现
B.耕犁技术的成熟
C.精耕细作的开始
D.单位亩产量提高
2.元代著名的文学家张养浩在《山坡羊》中写道:“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

粗茶淡饭饱
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

布衣得暖胜丝绵,长也可穿,短也可穿。

草屋茅舍有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

雨过天晴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

日上三竿犹在眠,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对这首词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反映了古代农耕经济的落后性和保守性
B.反映了小农经济状态下农民生活的富足和惬意
C.反映了古代自然经济状态下农民不思进取的心态
D.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3.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形成的原因不包括
A.生产经验的积累总结 B.生产组织的规模扩大
C.水利设施的日益完善 D.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
4.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逐渐取代井田制,对这一变化起推动作用的是
①荒地被大量开垦②“初税亩”等新税制的实行
③诸侯国的兼并战争④诸侯国的变法运动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5.苏洵在《田制》中指出:“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已(富民)得其半,耕者得其半。

”这
反映的是
A.租佃式经营
B.自耕农式经营
C.田庄式经营
D.千耦其耘式经营
6.下图是甲骨文中三个字,依次是“丝”、“桑”和“蚕”。

能正确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①中国的丝织业不晚于商朝②商朝的农业比较发达
③本材料可用来直接证明商朝已有种桑养蚕的历史
④商朝时人们的主要衣料是丝织品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 ①③
7. 下列关于古代制瓷业发展历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商朝时期开始出现原始的陶瓷
B.魏晋南北朝时北朝烧制出白瓷
C.明朝时期创造了中外闻名的珐琅彩
D.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
8.明代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取代以前占主导地位的官营手工业,主要是因为
A.官营作坊的产品数量有限B.私营作坊的工人大量增加
C.私营手工业产品市场流通D.资本主义萌芽的开始兴起
9.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诗句。

以下对材料中“商人”行为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他可以到浮梁草市收购茶叶
B.他到浮梁买茶时住在“会馆”中
C.经商使他的社会地位发生根本改变
D.他将茶叶贩卖到海外,受到“海禁政策”的限制
10.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认为“(中国)宋朝时期……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其
主要依据之一是
A.流通领域出现最早的纸币B.大批工商业市镇迅速兴起
C.区域性商人群体实力雄厚D.生产领域出现工场手工业
11.《喻世明言》中有一句谚语:“一品官,二品贾。

”《二刻拍案惊奇》中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
史》中认为“(中国)宋朝时期……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记载:“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笫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者。

”这两则材料反映的是
A.汉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唐朝商品经济发展
C.徽商活动遍布全国各地D.商人地位不断提高
12.宋徽宗时期,宋政府下令征收“侵街房廊钱”,表明宋政府对城市街道两旁的居民不断地扩大商业用地、导致城市街道越来越狭窄的现实无可奈何。

这说明
①宋代城市商业繁荣②宋代的城市规划已经失控
③“市坊”制度已经被打破
④在今天的城市发展中仍存在的“侵街”现象在宋朝时就已经出现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3.下面是赵、钱、孙、李四位同学在一次“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活动课上辩论的四个主题,你支持谁的
观点
A.赵同学:探索未知世界是西方航海家们远航的原动力
B.钱同学:宗教狂热是西方航海家们远航的原动力
C.孙同学: 对财富的迫切追求是西方航海家们远航的原动力
D.李同学: 宣扬国威和殖民征服是西方航海家们远航的原动力
14.一位美国历史学家这样总结道:在欧洲的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而
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

对这一点最恰当的解释是
A.否认了航海家们的贡献
B.突显了企业家的作用
C.企业家为航海活动提供了物质支持
D.资本主义的发展和需求是海外扩张的根本原因
15.某同学在搜集有关“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的材料时,利用网络查找到一些有关“世界市场对西欧
社会产生的重要影响”的观点。

其中表述最准确的是
A.为西欧商人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B.给西欧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C.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D.提供了丰厚的资本和广阔的海外市场,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16.马克思说:在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末,“商业和工场手工业不可阻挡地集中于一个国家——英国。


种集中逐渐地给这个国家创造了相对的世界市场,因而也造成了对它的工场手工业产品的需求,这种需求是旧的工业生产力所不能满足的”。

马克思的话说明了工业革命的必要条件是
A.市场的不断扩大
B.工场手工业大量出现
C.新型工厂制度的产生
D.英国政治制度先进
17.小波在阅读历史文献时发现,很多国家在古代常用文字中有关“马”的词汇特别多;而现代常用文字中
关于“马”的词汇少了很多,但关于“机”的词汇却多了。

造成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生态恶化,物种消失
B.传统文化的丧失和灭亡
C.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转变
D.文字改革的必然结果
18.全球因焚烧矿物燃料而释放出的以二氧化碳形式存在的碳排放量节节攀升,产生的温室效应必然导致
全球气候变暖。

这种现象的出现起始于
A.经典力学体系的形成
B.蒸汽机的大量使用
C.发电机等发明的出现
D.人类对核能的利用
19.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的著名作品《八十天环游地球》讲述了公元1872年,主人公福克与人打
赌,用80天环游地球的故事。

在当时,现实中的凡尔纳要环游地球,可以使用的交通工具是
①火车②轮船③汽车④飞机
A. 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0.“黑奴贸易”的航程顺序是
A.欧洲→非洲→美洲→欧洲 B.欧洲→美洲→非洲→欧洲
C.美洲→非洲→欧洲→亚洲 D.非洲→美洲→亚洲→欧洲
21.经过两个世纪的争夺,英国最终战胜了法国,在18世纪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这场争夺从实质
上反映了
A.先进国家对落后国家的胜利 B.先进制度对落后制度的胜利
C.英国“大陆均势”政策的胜利 D.工业国对农业国的胜利
22.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社会并存的经济成分有
①自然经济②民族工业③洋务企业④外国资本主义企业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23.《上海县竹枝词》有诗云:“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

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


与上述内容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中法马尾海战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24.甲午战争以后到辛亥革命前我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

下列关于这时期民族资本主
义初步发展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欧洲帝国主义列强被迫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列强竞相对华输出资本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C.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民族危机刺激下民族资产阶级掀起“实业救国”的热潮
25.20世纪初,中国始有公园,然而却不准男女同游。

这表明
A.封建保守势力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B.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逐步西化
C.当时中国存在严重的男女不平等现象
D.当时中国已经实现了男女平等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6题20分,第27题30分,共50分)
26.(20分)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

——白居易《朱陈村》材料二在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有两重性。

它给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创造了客观的条件和可能,然而由于这种变化是外国资本在中国扩展殖民地贸易和实行经济侵略强行促成的,因此又不可避免地要服从西方资本主义总体的政治经济利益的需要,成为它们的附庸。

这种变化深深地打上了半殖民地经济的烙印,呈现出一种畸形状态。

——陈旭麓《中国近代史》(1)指出材料一所体现的经营方式及其主要特点。

它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长期居于什么地位?(10分)
(2)概括材料二中“变化”及其表现。

这种变化给中国带来怎样的消极后果?
(10分)
27. (30分)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500年前后,西欧发生了一系列事件,这些事件为一种新的文明开辟了道路,这就是现代化的准备阶段。

——钱乘旦《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材料二
材料三玉米、番薯、马铃薯这几种美洲作物均适应较强,耐旱耐瘠,使过去并不适合粮食作物生长的砂砾瘠土、高岗山坡、深山老林等地成为宜种土地。

于是,广大居民“即芟尽草根,兴种玉米、番薯、马铃薯、花生、芝麻之属,弥山遍谷,到处皆有”,“南坝山地,高处,低坡,皆种包谷,为酿酒、饲猪之用。

”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上,突出的人地矛盾以及庶民百姓的吃饭难问题都是困挠历代统治者的死结。

明中叶以后涌入中国并很快普及开来的粮食作物无疑起到了缓解这一死结的作用。

因有耐瘠的美洲作物传入,人口才能向土地贫瘠的地区流动,才能开山垦荒活命。

但流民的这种垦荒种植是开山砍伐,粗放式经营的。

——摘编自郑南《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影响问题的研究》
(1) 1500年前后,西欧发生的哪些事件为“一种新的文明开辟了道路”?(6分)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海外贸易的中心和贸易方式并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洲作物在中国广泛种植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16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