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时代与高熵效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时代与⾼熵效应
注:转⾃IT经理世界
⼀个新的时代正在来临!基于24 ⼩时连接在线这⼀直观特征,我们把这个时代叫做24 ⼩时在线时代(Connected 24 hours Era),简称C 时代!
今年3⽉,在⾹港,维他奶国际集团公司推出具备Wi-Fi功能的⾃动售货机。
你可以在维他奶饮品⾃动售卖机附近30⽶范围内,通过具备兼容标准的Wi-Fi设备,例如智能⼿机笔记本电脑等,⽆须登记就能免费使⽤⽆线上⽹服务。
这看起来更像是⼀项为了促进销售⽽推出的附加功能,因为当你在⾃动售货机旁边“蹭⽹”的时候,顺便去买⼀罐饮料就变得⾮常⾃然。
但是你有没有想到,在弯腰拿起从⾃动售货机⾥“咣当”⼀声滚落出来的那罐饮料时,⼀个新的时代也随声⽽⾄。
为什么这家公司会在笨重的⾃动售货机上装配Wi-Fi模块?因为作为消费者的你变了,你随⾝携带很多可以⽆线上⽹的设备:智能⼿机、iPad、笔记本电脑等等,因为你的朋友、你的⼯作、你的⾳乐、你要买的⾐服、你的银⾏等等等等都在互联⽹上。
所以在这个时代,你与那台永远默默⽆闻地站在⾓落⾥的⾃动售货机发⽣了关系,产⽣了互动和信息交流。
我们试着给这个时代贴个标签——C时代。
在这个时代,⼈与⼈、⼈与物、物与物之间,永远在线,⽆线互联。
信息实时互动,分享随时发⽣。
因为移动互联⽹产业环境的迅猛发展,因为我们的世界有了那么多可以⽆时⽆刻进⾏⽹络连接的移动的⼤⼤⼩⼩的屏,因为有了⼤⼤⼩⼩的你不知道⾝在何⽅的可以集中⼤规模处理信息的“云”,整个社会的计算环境发⽣了根本性的变化,C时代成为可能。
C时代所带来的变化,不仅仅是你的⼿指在⼿机屏幕上的轻轻滑动,更为深刻的社会和产业变⾰正在发⽣。
4⽉1⽇愚⼈节的时候,星巴克的⼀段视频在⽹上流传,⼤街上⼀位匆匆⾛过的⾏⼈通过⾃⼰⼿机上的⼀个应⽤点了⼀杯星巴克咖啡,很快⼀位踩着滑板车的星巴克⼩伙就将咖啡送到了这个⼈的⼿上。
很多⼈会因此会⼼⼀笑:星巴克的愚⼈节笑话很有创意。
但是也有很多⼈却⾮常肯定地断⾔:这个真的可以有!事实上星巴克的确已经推出。
当你随时随地都可以⽹络购物的时候,店铺对你来说似乎已经意义不⼤;当你随时随地都能⽀付账单的时候,银⾏就只能“跟着你⾛”了;当消费和⽀付都可以在线完成时,你发现快递公司的那位送货的年轻⼈成了你与商家之间唯⼀的⼀次⾯对⾯接触。
这就是C时代!这是⼀个⾼熵值的社会。
信息分享传播、数据交互碰撞,这是⼀个越来越复杂的近乎失控的时代。
隐私作为伦理概念可能要消亡,因为你的信息都在⽹上;但掌控⼏亿⼈社交关系的“⽼⼤哥”也就是⼀位⼤学没毕业的⽑头⼩伙。
这⼜是⼀个所有⼈都可以被跟踪和分析的时代。
这就是C时代,不管你爱或者不爱,它已经到来。
C时代与“⾼熵效应”
2011年5⽉20⽇,我们这颗悬浮于宇宙之中孤独的蔚蓝⾊星球上有三个⼈,分别是亚马逊丛林⾥过着原始社会⽣活的阿玛;尼泊尔⼭区⾥过着农业社会⽣活的桑普;北京过着都市⽣活的莫问。
我们去看看这三⼈在这⼀天的⽣活。
阿玛是个20多岁的精壮汉⼦。
早晨醒来,阿玛伸了伸懒腰后吃了点妻⼦摘的野果,便拿起了⾃⼰的长⽭准备去狩猎。
阿玛在丛林⾥矫健地穿梭,⼀天的⾟苦下来,阿玛猎获了两只乌龟和五条鱼,⾜够⼀家⼈吃⼀周了。
阿玛回到村落⾥受到了同族⼈的祝贺和家⼈的欢迎。
在享受过鱼⾁晚餐后,阿玛和族⼈⼀起围着篝⽕跳起了欢快的舞蹈。
桑普起床的时候,妻⼦已经做好了丰盛的早餐,孩⼦们已经围在桌旁,全家⼈有说有笑地开始了⼀天的新⽣活。
早餐后,桑普⼀⼿牵⽜,⼀⼿拿⼯具,背上背着种⼦朝⾃⼰的⼟地⾛去。
最后⼀粒种⼦撒到⼟⾥的时候⼣阳即将西下,桑普赶着⽜回到家,妻⼦已经做好了晚饭,孩⼦们从学校回到家,滔滔不绝地讲学校⾥发⽣的事。
妻⼦下午去了趟集市,⽤⾃家的粮⾷换回了⾐服和其他⽇⽤品。
当然也有桑普的新⾐服,妻⼦张罗着让他试穿。
桑普吃完晚饭后,穿着妻⼦买的新⾐幸福地睡着了。
莫问起床后第⼀事就是边上卫⽣间边⽤⼿机看微博,呵呵,⼜增加了⼏百名粉丝。
早餐是昨天通过⽹购由快递⼈员送过来的,莫问边吃早饭边⽤Pad上⽹看新闻。
开车去上班之前打开GPS 看了看交通状况,选择了⼀条不怎么堵的线路。
到公司的第⼀件事就是打开邮箱,处理夜⾥从不同地⽅不同⼈那⾥发来的上百封邮件。
然后是和部门的同事开会,期间不停地有客户的电话和邮件。
中午简单地吃顿快餐后去拜访客户,然后再回到公司根据客户的要求写⽅案。
期间在⽹上搜索需要的资料并在社区⾥求助。
写完已经是晚上8 点。
从阿玛、桑普、莫问三个⼈⼀天的⽣活,我们不难看出,他们每天与⾃⼰⽣活环境的信息交互和碰撞量与复杂程度是完全不⼀样的。
阿玛的量最少,也最简单;桑普的量有所增加,与社会有物品和知识信息的交流,复杂度⼤为提⾼;莫问⼀睁开眼睛就开始与社会进⾏海量和复杂的实时信息交互。
如果阿玛每天的信息交互是⼀颗⽔珠,桑普则是⼀股涓涓细流,莫问的则是
⼀⽚汪洋⼤海。
如果把这三个典型⼈物⼀天的⽣活场景放在历史长河中来看,恰恰代表了⼈类⽂明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和现代⽂明社会。
当然也不难得出结论,那就是随着⼈类⽂明的进化,整个社会的信息交互量和复杂程度逐步提⾼,尤其是进⼊到现代⽂明之后,更成爆发性加速增长。
这⼀现象的科学基础是:如果把地球看作⼀个孤⽴体系,⼈类⽂明的发展是⼀个熵不断增加的过程。
在科学领域,⽤熵(entropy)表⽰体系混乱程度,体系越混乱,越⽆序,熵值越⼤。
熵最早由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于1865 年正式提出,也就是著名的热⼒学第⼆定律:“在孤⽴系统中实际发⽣的过程,总是使整个系统的熵数值增⼤,它是不可逆的。
”从微观上理解,熵值的⼤⼩主要取决于两个指标,⼀是封闭体系中微观个体的多少,微观个体越多,熵值的基数越⼤;⼀是微观个体运动的⽆序程度,运动越⽆序,个体的碰撞和交互越频繁、越杂乱,熵值越⼤。
运动越简单、越有序,熵值越⼩。
⼈类⽂明发展熵的增加是⼀个不断加速的过程,越往后发展,熵增的加速度越⼤。
随着⼈类⽂明的发展,⼈⼝基数逐年增加,同时⼈与⼈、⼈与⾃然、⼈与⼈所造物之间的交互量和碰撞频率⼤幅度增加,也是就运动的复杂程度和⽆序程度⼤幅度增加,熵值越来越⼤,加速度也越来越⼤。
⼈类的商业活动是熵增的主要助推器,通过把⾃然中的低熵物质通过商业过程变成⾼熵物质,从⽽增加整个社会的熵值,企业制造⾼熵的能⼒越强,商业价值越⼤。
C时代来临——熵增的⽕箭加速度时代
⽂明发展进⼊到21世纪第⼆个⼗年,进⼊到莫问的时代。
莫问是典型24⼩时连线(Connected 24 hours Era)的代表,并且⽣活在“云”中(Cloud living),即使是莫问睡着的时候,⼿机这个“端”也在不停地从“云中”接受信息,“云中”的社区好友可能在给他留⾔。
莫问的⾝体、精神、⽇常的⼯作和⽣活都通过不同的智能终端与⼀张虚拟的数字⼤⽹连接在⼀起,不停地进⾏信息的交互。
两年前的莫问⽤⼿机打电话,⽤PC上⽹处理⼯作,这与24⼩时在线⽣活有本质不同。
两年前他主要⽤⿏标点击,两年后变成了“磨纹”⼀族,⼿指在智能终端的屏幕上划来划去,磨得指纹都有些模糊。
同样模糊的是现实世界与虚拟数字世界的界限,某种程度上,虚拟世界甚⾄⽐现实世界更真实。
莫问并不孤独,放眼望去,我们中的很多⼈都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24⼩时在线中的⼀员,成为了“磨纹”⼀族。
这个群体的汇聚和快速发展壮⼤正在深刻地改变商业⽣态和社会⽣态,⼀个新的时代正在来临!基于24⼩时连接在线这⼀直观特征,我们把这个时代叫做24⼩时在线时代(Connected 24 hours Era),简称C时代!
C时代形成的基础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互联⽹技术、IT技术的发展和应⽤,并伴随最近⼏年移动互联⽹、物联⽹、云计算、社交⽹络、电⼦商务等新的IT和互联⽹技术与应⽤的发展。
C时代来临⼤⼤增加了⼈类社会的熵值,也⼤⼤提升了熵值增加的加速度。
如果原始社会熵增的加速度是⼈起跑的加速度的话,那么农业社会相当于马,⼯业⽂明相当于汽车,⽽C时代则如⽕箭。
农业社会的熵增主要来源于⼈对⾃然利⽤与交互,⼯业社会熵增主要源于⼤规模⼯业⽣产创造新物质以及⼈与这些物质的交互,C时代熵增与加速度的⼤幅度提升主要来源于两个⽅⾯:⼈与⼈的⼴泛信息交互与碰撞成为主要来源。
地球这个封闭系统内,有近60%的⼈像莫问这样通过各种智能终端24⼩时连接在线,进⾏各种信息的交互和碰撞,使原本在各⾃村落、城市、国家的⼈,很少能交互和碰撞的⼈连接在⼀张覆盖全球的数字⼤⽹⾥,⼤⼤增加了碰撞个体的数量。
同时,莫问们还通过电⼦商务和所消费的商品进⾏碰撞,也和通过物联⽹连接在⼀起的⼈造物、⾃然万物碰撞,更是增加了系统⾥的微观个体总量。
⼆是碰撞的复杂程度和交互量⼤幅度增加。
C时代,⼈⼈都是信息源(社交⽹络),时时处处都是信息源(移动互联),过程也是信息源(电⼦商务),物与⾃然也是信息源(物联⽹)。
⼀个信息海啸时代来临!AT&T公司CEO多尔·斯蒂芬森说:“没有想到世界会发展得那么快,在乔布斯带给我们iPhone的3年⾥,移动通信数据流量增长了50倍。
”中国移动移动数据流量的年复合增长率是150%;台湾中华电信移动数据流量年复合增长是289%。
贝尔实验室研究预测未来5年的移动数据流量增长将达到30倍。
莫问的⽣活其实也是我们⽣活的⼀个代表,每天很忙,要和很多的⼈和物进⾏交流。
这⼀切的原因都是C时代的熵增加速度⼤⼤提升,⾝处这个不可逆的熵快速增加的体系⾥,感觉有点眩晕。
C时代的商业规则:“⾼熵效应”
我们惊讶乔布斯靠⼏款产品就能把⼿机业、PC业和通信⾏业搅得天翻地覆,重新洗牌已不可避免。
现在⼤家明⽩,乔布斯的武器不仅是体验优良的终端产品,更是⼀个产品与服务⼏乎⽆所不包的软件商店。
为什么这种模式能摧枯拉朽,让⼏⼤产业的⼤佬感觉风⾬飘摇、如坐针毡?
两年前,我们依然认为⾕歌不可战胜、⼏乎⽆所不能,它的爬⾍在全世界的⽹络⾥⾟勤地⼯作,为你寻找和汇聚全世界的信息。
但⼀个强有⼒的挑战者就出现在⾕歌的⾝边,那就是Facebook。
这个在全球拥有6亿多⽤户的社交⽹络,虽然还没有上市,估价已经超过700亿美元。
但就是这样⼀个公司,3年前把⾕歌的COO挖到⾃⼰公司时,还没明确的商业模式,但现在却
对整个互联⽹产业带来巨⼤冲击,这⼜是为何?
在中国的互联⽹市场,为什么微博能使得百度、腾讯、新浪、搜狐这些江湖⼤佬们趋之若鹜,重开战⽕?为什么沉寂多年不温不⽕的⼈⼈⽹得以在美国上市,开盘当天市值⼀举超过新浪、搜狐⽽仅次于百度?为什么拥有3亿终端⽤户,靠免费起家的360公司,在IPO的过程中,周鸿祎⾄少要花半个⼩时才能对投资⼈讲明⽩未来的商业模式建⽴在很多的可能性上。
⽽以前我们奉⾏的是1分钟规则,否则投资⼈会⽤脚投票?但⼜是什么原因使全球的投资⼈耐⼼听完周鸿祎的介绍,并⽤超过融资额百倍的资⾦去认购?
C时代,类似这样的疑问与感叹将不断上演。
我们⾝处⼈类社会发展熵值最⼤和熵增速最⼤的时期。
这个⼤的封闭系统有很多⾃成体系的⼦系统,谁能够使⾃⼰的⼦系统⾥参与碰撞的微观个体越多,碰撞的频率和信息的交互越复杂,那么谁的⼦系统⾥熵值就越⼤,熵的增速也越⼤,当然相应的商业价值就越⼤——这就是C时代的“⾼熵效应”。
苹果的应⽤商店是个封闭系统,这个封闭系统只准两类⼈或机构进来。
⼀个是买了苹果所有智能终端的⼈,如iPhone、iPad,通过移动互联⽹,这些“果粉”们就连接到了软件应⽤商店。
这⾥有成千上万的应⽤开发者,提供各种⼏乎⽆所不包的产品与服务(⽬前iPhone平台上已经有35万个应⽤)。
每个苹果粉丝都与这些产品和服务发⽣信息的交互和使⽤⾏为。
这就是苹果搭建和所控制的⼦系统,苹果要做的事情就是卖出更多的智能终端和吸引更多的应⽤开发者到系统⾥来。
粉丝的数量越多,⾥⾯的产品与服务越丰富,碰撞量就越⼤、越复杂,这个系统的熵值与熵的增速就越⼤。
⽽每⼀个有效的碰撞,苹果公司都能分得相应的利益,这就是苹果公司的“⾼熵效应”。
Facebook发展到现在,世界各地6亿多实名制的⼈每天在这个⽹络进⾏信息的交互和沟通,⽽且⼈数还在不断增加。
交互的信息⽆所不包且毫⽆规则,⼏乎是现实世界在⽹络世界的翻版。
这是世界上⽬前⼀个公司所能搭建的最⼤熵值的⼦系统,也是碰撞和交互最频繁最复杂的⼦系统,也是世界上熵增加速度最快的⼦系统。
这就是Facebook挑战⾕歌的资本。
当扎尔伯克选择引⼊应⽤开发者后,现实世界⾥的商业模式在这个系统⾥都可以找到翻版:⼴告、电⼦商务、游戏、培训、猎头等等。
Facebook盈利⽅式也⼏乎⽆所不包,你很难把Facebook的商业模式做简单归纳。
扎尔伯克要做的就是吸引更多的⼈和应⽤开发者进来,让彼此交互再交互、碰撞再碰撞,熵增再熵增,那么Facebook就会越来越强⼤,这就是Facebook的“⾼熵效应”。
360免费杀毒软件事实上是周鸿祎快速构建⾃⼰庞⼤系统的诱饵,这也是免费模式的真谛,拥有3亿⽤户的系统就有了成为⾼熵值系统的资本。
拿到钱的360接下来要解决的核⼼问题是怎么使这3亿⽤户的碰撞和交互更频繁,更有价值,使⾃⼰的熵值和熵的增速更⼤。
也许做到这⼀点后,周鸿祎不再需要半个⼩时向投资者介绍360的模式。
为了搭建和控制⾃⼰的熵系统,苹果、Facebook等都选择了封闭的模式,所谓的开放只是为了吸引更多的微观个体和增加个体间碰撞的⼿段。
封闭的结果是搜索引擎的爬⾍只能在系统外徘徊⽽毫⽆办法。
如果这些封闭的⼦系统越来越多,越来越成为信息产⽣和互动的主体,爬⾍们就⽆事可做。
这是⾕歌们真正的危机和恐惧的来源,也是新浪、搜狐等开放性传统门户⽹站危机与恐惧的来源。
在Web时代,门户⽹站吸引了⼤量流量,却没⽤形成可控制的属于⾃⼰的⼦系统,⽹页终端的⽹民像断了线的风筝漂浮不定,不知道他们的⿏标下⼀次会点向哪⾥。
明⽩这⼀点之后,就会理解为什么三⼤门户⽹站会选择微博作为主战场,建⽴⾃⼰的⼦系统,尤其是移动互联作为主要信息出⼊⼝的C时代,这将显得多么重要和⽣死攸关。
“⾼熵效应”主导下的C时代,其商业规则具备以下基本特征:
商业模式不再⾄⾼⽆上,混搭的商业模式成为创新的标配。
⼀般⽽⾔,提供针对C时代⼈的基本服务和⼈性的基本需求容易搭建和形成⾃⼰的⼦系统,如社交、电⼦商务、知识、找⼯作、安全需求等等。
当然针对细分市场的核⼼需求也能形成⼩⽽有效的⼦系统,如针对专业⼈员的平台、⾏业应⽤平台等等。
尽可能地与所有的智能终端发⽣关系。
⼦系统尽量对所有的智能终端都开放,总之,尽量⽅便圈定的微观个体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参与互动和碰撞。
请对寄⽣者们敞开怀抱。
⼦系统尽量对所有能为微观个体带来更多交互、碰撞的应⽤服务开发者开放,让他们寄⽣到这个系统⾥,他们产⽣的每⼀个有效碰撞都会为系统带来利益。
尽快从“长尾”靠近“慧核”。
你会发现有很多的系统可以去寄⽣和对接。
但如何实现⾃⼰最⼤的商业价值,是摆在所有应⽤开发者⾯前的难题。
只要对⾃⼰有利,就不要放过每⼀份熵值,⽆论它在哪⾥。
传统企业可以与不同的⼦系统进⾏对接形成⾃⼰的⽣态圈系统,从⽽达到“⾼熵效应”。
随波逐流不再带有贬义⾊彩,⽽将成为⽣存技能。
⾼熵值的系统极不稳定,如何管理好那么多时时发⽣的动态碰撞,如何管理好不同平台对接的“熵”,将为企业的管理与技术带来巨⼤挑战。
⼩可以美,⽽且⽐⼤更美。
商业组织的强弱判断标准被重置。
⾼熵系统⾥,⼏秒钟可以成就⼀家公司,使⼩鱼变⼤鳄,也可以毁灭⼀家公司,从⼤鳄蜕变为⼩鱼。
云计算——⾼熵系统的⽀撑与控制中⼼
⼀⽅⾯,我们需要“⾼熵”系统,使⾃⼰的商业价值最⼤化,但同时也需要相对有序,使商业价值得以兑现。
如何管理好庞
⼤熵系统⾥时时产⽣并变化的海量信息,是云计算运⽤的真正基础。
我们需要在“云”中存储和处理这些海量信息,为整个⾼速变化增长的系统提供⽀撑和控制。
这些海量信息是C时代运⾏的⾎液,“端”成为按需索取与交互的⼯具。
正是基于云计算对系统很好的⽀撑与控制,Facebook可以了解⽹络⾥每⼀个⼈的基本信息与交互中产⽣的需求与⾏为,从⽆序到相对有序,这是Facebook把商业价值兑现的基础。
⽽Facebook上的应⽤开发者也得益于这个基础的⽀撑与控制。
开发者平台还能使开发者导出使⽤其他更专业的数据分析⼯具进⾏深度分析,因此如Zynga这样的开发、运营、推⼴和宣传都在Facebook平台上找到了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可以稍微形象化地展⽰⼀下未来,我们这个星球上,覆盖着⼀张看不见的数字⼤⽹,⽹络的节点是⼀朵⼀朵的云,形成⼀个看不见但飘浮在地球表⾯的“云阵”,⽀撑和控制着⼀个⼜⼀个⼦系统与平台,⽽我们每⼀个⼈都通过智能移动终端,与不同的云连接在⼀起,或者也可以说,我们被这些云所控制。
但谁⼜来控制这些控制我们的云呢,这将是新的社会法律与秩序问题。
2011年5⽉20⽇,我们在匆匆忙忙、碰碰撞撞之间漏掉了三个⼈在这⼀天⽣活的⼀些⽚段:阿玛在追逐猎物的间歇,会停下来仔细欣赏盛开的鲜花,也会吹着⼝哨随着鸟⼉⼀起鸣唱。
桑普在地垄上头吃完妻⼦送来的午餐,拿出了⾃⼰的烟杆,坐在地头,美美地吐了⼀个⼜⼀个的烟圈。
莫问晚上10点到家后还和QQ、MSN上闪动的⼈头乱七⼋糟聊了⼀阵郁闷的话题,才倒头睡去。
沉睡的莫问所不知道的是,“云”正在算计莫问刚过完的⼀天。
C时代的商业重构
莫问两年时间从⽹民变成C时代“磨纹族”,背后动因是C时代的商业⽣态剧烈变化和“⾼熵效⽤”推动的结果。
如果说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IT技术的发展,诞⽣了⼀个庞⼤的TMT产业(IT制造业、通信业、互联⽹业、软件服务业等),并实现了⼈类社会的局部数字化进程的话,那么C时代会完成整个⼈类商业和社会⽣活的全⾯数字化,或者说整个⼈类⽂明发展进化的基因会完全数字化,⼈类社会⼏乎所有的商业与社会⽣活全部24⼩时在线进⾏,这是C时代的终极⽬标。
也许到了那⼀天,我们真的会成为《⿊客帝国》数字虚拟世界⾥的⼀段程序。
C时代对整个商业⽣态的影响与变⾰不仅仅在整个TMT产业领域剧烈展开,也会把所有其他产业全部囊括进来进⾏重构。
1.C时代的三⼤基础服务商:电信、⾦融、物流
基于24⼩时不受时空限制实时在线,实时进⾏信息交互、实时进⾏交易与⽀付、实时物流配送这些C时代的基本特征与需求,电信运营商、银⾏等⾦融服务商、物流服务商会成为C时代的三⼤基础服务商,成为C时代的三⼤基⽯。
三⼤基础服务商的信息时时互联互通成为C时代通畅运⾏的前提。
当然,电信运营商如何做好信息海啸时代的智能管道这⼀基础⾓⾊,如何在应⽤服务之间找到平衡与突破是摆在眼下的难题。
当移动⽀付的量越来越⼤,当现⾦交易越来越少,当⾦钱成为流动的数据,银⾏业如何适应C时代这⼀基础服务商新⾓⾊,并能出⾊胜任,是每⼀个⾦融家在C时代的新使命。
我们将很快接受物流配送⼈员成为这个世界实体商品交互的主要界⾯的事实。
全副数字化武装的物流配送⼈员将⽆处不在并成为热门职业,⽽我们很快会发现或者已经发现,离开他们我们将很难⽣存,C时代的物流将成为我们的⽣命线。
2.C时代的基础产品与服务提供商:IT制造与软件服务业——“云与端”中重构
C时代把⼈们对⼀切计算设备的性能、功耗表现形态都推向了极致。
未来的计算设备将按照“云的计算设备”与“端的计算设备”两条不同的线路进⾏发展。
苹果开启的“端的计算设备”变⾰已经对整个PC和⼿机制造业带来剧烈冲击。
⽽“云的计算设备”的变⾰才刚刚开始,IBM、HP、Dell、爱⽴信、华为等巨头都在忙着新的布局,新势⼒也正在孕育。
作为计算动⼒核⼼的芯⽚产业,Intel、AMD、ARM、⾼通等公司正在“云与端”的计算市场⾥互相渗透,⼆者通吃成为⼤家共同⽬标,但谁能成为赢家通吃都还⾔之过早。
软件服务业也忙着在“云与端”中重构,原来以“端”为核⼼的软件产业逐渐向“云”⾥吹响了集结号,但如何下⾬并把⾬以最佳量飘落到需要的地⽅,却是向“云”⾥集结后的软件服务产业⾯临的挑战与机遇。
3.C时代的商业掌控者:平台运营商
C时代的平台运营商很难⽤简单清晰的⼀段话来描绘清楚。
或者形象⼀点来说,你通过智能终端与之进⾏的各种有关⼯作和⽣活的信息交互、交易交互、服务交互的提供商都可以称之为平台运营商,离开他们你将在C时代⾥⼀⽆所获、⼨步难⾏。
C时代的商业核⼼和商业规则的制定掌握在平台运营商⼿中,因⽽极具商业价值,也引得各路英豪与草莽纷纷杀⼊这个市场谋求⾃⼰的地盘。
C时代的平台运营商⽬前的典型代表是苹果应⽤商店、Facebook、twitter、亚马逊。
在中国是腾讯、淘宝、京东商城、纷纷杀⼊微博市场的门户⽹站、是360与⼈⼈⽹。
C时代平台运营商的主体地位,使得原来相对稳定的传统互联⽹产业格局急剧变化,如何在C时代不被出局并重新谋得主体地位,使已经功成名就的互联⽹传统⼤鳄们如坐针毡。
新的搅局者也试图在社交、电⼦商务、内容服务、细分⼈群服务、⾏业服务、本地化服务等多个层⾯找到平台化运营的突破⼝。
4.C时代的寄⽣商业:应⽤开发者
借⼒于Facebook,成⽴于2007年的Zynga公司成为游戏业炙⼿可热的超级明星,⽬前全国拥有1800名员⼯,3.2亿注册⽤户,2011收⼊将达18亿美元,市值⾼达100亿美元。
⽽在这之前,⼀家游戏公司在短短的三四年时间⾥要取得同样成就⼏
乎不可能。
越来越多像Zynga这样有⼀技之长的应⽤开发者寄⽣于Facebook、苹果、Andriod这样的平台⾥发展。
这是⼀种新的商业⽣态,平台运营商通过基本的应⽤吸引⼤量的⽤户,然后再吸引第三⽅应⽤开发者进来,形成⼀种共⽣共赢关系。
仅2010年8⽉到2011年2⽉期间,苹果应⽤商店吸引了近2.4万名应⽤开发者。
4⽉底刚刚结束的中国移动互联⽹国际⼤会上,你可以看到应⽤开发者⼈头攒动的盛况。
5.C时代的传统企业:从供应链到⽣态圈
如果说在互联⽹时代还存在着互联⽹企业与传统企业之分的话,C时代这种区分的界限将逐渐模糊,或者不远的将来,所有的传统⾏业企业都会成为24⼩时在线的企业。
当越来越多像莫问这样的消费者24⼩时连接在不同的平台⾥,当他们越来越远离现实世界⾥的消费渠道,传统企业能做的就只有重构⾃⼰的⽣态圈,与那些⼤⼤⼩⼩的平台进⾏全⽅位的对接。
如果说传统企业在原来的世界⾥是供应链的竞争的话,那么C时代是企业⽣态圈的竞争,通过与苹果、Facebook、微博、淘宝、京东商城等等这些平台进⾏对接,与那些数量庞⼤的“磨纹族”建⽴直接碰撞和交互关系,将从产品研发、品牌推⼴、市场营销、服务等层⾯改变传统企业的商业模式。
管理供应链到管理24⼩时在线并直接⾯对消费者的⽣态圈,将是传统企业在C时代⾯临的巨⼤管理挑战。
当然新的管理思想和⽅法也将随之产⽣,这将改写MBA的管理学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