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38 巧识“词类活用”(原卷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38 巧识“词类活用”
一、真题速递
【2018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
略举大义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
..。

宠风声大行,入为大司农。

和帝问曰:“在郡何以为理?”
宠顿首
..谢曰:“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薄镡显拾遗补阙,臣奉宣诏书而已。

”帝大悦,涣由此显名。

州举茂才
..,除温令。

县多奸滑,积为人患。

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

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

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

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

后坐考妖言不实论。

岁余,征拜侍御史。

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

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

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断,
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

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

京师
..称叹,以为涣有神算。

元兴元年,病卒。

百姓市道莫不咨嗟。

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醊以千数。

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盘案于路。

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钞,恒亡其半。

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

其政化怀物如此。

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

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

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

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

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

峻字叔高,终于太山太守。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2)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

二、考点精讲
(一)常见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1)活用为一般动词。

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名词+名词。

两个名词连用,不存在并列、修饰关系,不带计量意义时,第一个名词用作动词。

如:
籍吏民,封府库。

(《鸿门宴》)
句中的“籍”和“封”原来都是名词,在句中用作动词,分别解释为“登记”和“查封”。

②数词作状语+名词。

如:
范增数目项王。

(《鸿门宴》)
句中的“目”原来是名词,解释为“眼睛”;这里用作动词,解释为“递眼色”。

③能愿动词+名词。

如:
左右欲刃相如。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句中的“刃”原来是名词,解释为“刀刃”;这里用作动词,解释为“杀”。

④所+名词。

如: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陈涉世家》)
句中的“罾”原来是名词,解释为“渔网”;这里用作动词,解释为“用渔网捕”。

⑤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他词作谓语中心语,而名词又处于谓语中心语的位置,那么这个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如:
沛公军霸上。

(《鸿门宴》)
句中没有动词,我们就可以推断“军”应是动词,“驻扎”的意思。

(2)名词作状语。

①表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

如:
常以身翼蔽沛公。

(《鸿门宴》)
句中的“翼”作“蔽”的状语,解释为“像翅膀一样”。

②表动作行为(或待人、接物)的态度、方式。

如:
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
句中的“兄”作“事”的状语,解释为“像对待兄长一样”。

③表动作行为的工具。

如: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
句中的“箕畚”作“运”的状语,解释为“用箕畚”。

④表动作行为的处所。

如:
卒廷见相如。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句中的“廷”作“见”的状语,解释为“在朝堂上”。

⑤表动作行为的方向。

如:
操军破,必北还。

(《赤壁之战》)
句中的“北”作“还”的状语,解释为“向北方”。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其特点是名词必带宾语,且这个名词使这个宾语产生某种动作或发生某种变化。

翻译时应译成兼语式。

如:
宦士三百人于吴。

(《勾践灭吴》)
句中的“宦”用作动词,解释为“使……担任官职”。

(4)名词的意动用法。

其特点也是名词必带宾语,且是主语把宾语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如:
越国以鄙远。

(《烛之武退秦师》)
句中的“鄙”用作动词,解释为“当作边邑”。

2.动词的活用
(1)动词用作名词。

即这个动词在句子中,明显地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或“之”字。

如:
其继有在者乎?(《触龙说赵太后》)
句中的“继”用作名词,解释为“继承的人”。

(2)动词的使动用法。

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使+对象+动词。

如: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烛之武退秦师》)
句中的“亡”解释为“使……灭亡”。

(3)动词的为动用法。

即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发出的。

如: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句中“死国”中的“死”解释为“为……而死”。

3.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用作名词。

用作名词的形容词,在句中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的人或物,一般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之”等字或数词。

如:
共其乏困。

(《烛之武退秦师》)
句中的“乏困”用作名词,解释为“缺少的东西”。

(2)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

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动词。

如: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屈原列传》)
句中的“短”用作动词,解释为“陷害,说别人的坏话”。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后,使得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如: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过秦论》)
句中的“弱”用作动词,解释为“使……弱小”。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以……为……”或“把……当作……”。

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句中的“美”用作动词,解释为“认为……美”。

(二)如何确定词的活用
准确理解这类词的含义,首先要切实把握各类活用现象的一般特点,培养良好的语感,从而在阅读过程中敏锐地发现活用的词;其次用语法分析的方法确定特定的词在句中所扮演的“角色”——句子中的特定成分;最后确定其具体的含义。

在“常态”下,名词多作主语、宾语,形容词多作状语、定语、谓语,动词多作谓语。

如果一个词语出现在“非常态”的位置上,就要考虑它是否被活用了。

[思维链接]
三、考点精练
1. 阅读下面的文段,解一解加点词的含义,想想它们在用法上有什么特点。

郑遨传(节选)
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也。

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

遨少好学,敏于文辞。

唐昭宗时,举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欲携其妻、子与俱隐,其妻不从,遨乃入少室山为道士。

其妻数以书劝遨还家,辄投之于火,后闻其妻、子卒,一恸而止。

遨与李振故善,振后事梁贵显,欲以禄遨,遨不顾,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

其后,遨闻华山有五粒松,脂沦入地,千岁化为药,能去三尸,因徙居华阴,欲求之。

与道士李道殷、罗隐之友善,世目以为三高士。

遨种田,隐之卖药以自给,道殷有钓鱼术,钩而不饵,又能化石为金,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

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

唐明宗时以左拾遗、晋高祖时以谏议大夫召之,皆不起,即赐号为逍遥先生。

天福四年卒,年七十四。

1.遨与李振故善善:
2.振后事梁贵显事:
3.欲以禄遨,遨不顾禄:
4.后振得罪南窜南:
5.由是闻者益高其行高:
6.世目以为三高士目:
7.道殷有钓鱼术,钩而不饵饵:
8.遨一不受一:
2.阅读下面文言语段,翻译文中加标注的词句。

范延光,字子瑰,临漳人也。

明宗时,为宣徽南院使。

明宗行幸.汴州,至荥阳,朱守殷反,延光曰:“守
殷反迹始见,若缓之使得为计,则城坚而难近。

故乘.人之未备者,莫若
..急攻,臣请骑兵五百,驰至城下,以神速骇.之。

”乃以.骑兵五百,自暮疾驰至半夜,行二百里,战于城下。

守殷死,汴州平。

明年,迁枢密使。

明宗问延光马数几何
..,对曰:“骑军三万五千。

”明宗曰:“吾兵间四十年,在太原时,
马数不过七千,今有马三万五千而不能一.天下,吾老矣,马多奈何
..!”延光因.曰:“臣尝计.,一马之费,可养步卒五人,三万五千匹马,十五万兵之食也。

”明宗扶髀叹曰:“肥战马而瘠吾人,此吾所愧也!”
(选自《新五代史》)
(1)幸()乘()莫若()骇()
以()几何()奈何()因()
(2)守殷反迹始见,若缓之使得为计,则城坚而难近。

译文:
(3)明宗扶髀叹曰:“肥战马而瘠吾人,此吾所愧也!”
译文:
3.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

又闻项羽亦重瞳子。

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

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1)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译文:
(2)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译文:
(3)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译文:
4.【2017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谢贞,字元正,陈郡阳夏人,晋太傅安九世孙也.。

父蔺,正员外郎,兼散骑常侍。

贞幼聪敏,有至性。

祖母阮氏先苦风眩,每发便一二日不能饮食。

贞时年七岁,祖母不食,贞亦不食,亲族莫不奇之。

母王氏,
授贞《论语》《孝经》,读讫便诵。

八岁,尝为《春日闲居》五言诗,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谓所亲曰:“此儿方可大成,至如‘风定花犹落’,乃追步惠连【注】矣。

”年十三,略通《五经》大旨,尤善《左氏传》,工.草隶虫篆。

十四,丁父艰,号顿于地,绝而复苏者数矣。

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乃谓贞曰:“孝子既无兄弟,极须自爱,若忧毁灭性,谁养母邪?”自后少进粥。

太清之乱,亲属散亡,贞于江陵陷没,暠逃难番禺,贞母出家于宣明寺。

及高祖受禅,暠还乡里,供养贞母,将二十年。

太建五年,贞乃.还朝。

及始兴王叔陵为扬州刺史,引祠部侍郎阮卓为记室,辟贞为主簿。

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

俄而高宗崩,叔陵肆逆,府僚多相连逮,唯贞与卓独不坐.。

后主乃诏贞入掌中宫管记,迁南平王友。

府长史汝南周确新除都官尚书,请贞为让表,后主览而奇之。

尝因宴席问确曰:“卿表自制邪?” 确对曰:“臣表谢贞所作。

”后主因.敕舍人施文庆曰:“谢贞在王处,未有禄秩,可赐米百石。


至德三年,以母忧去职。

顷之,敕起还府。

贞累启.固辞,敕报曰:“虽知哀茕在疚,而官俟得才,可便力疾还府也。

”贞哀毁羸瘠,终不能之官舍。

时尚书右丞徐祚、尚书左丞沈客卿俱来候贞,见其形体骨立,祚等怆然叹息。

吏部尚书姚察与贞友善,及贞病笃,察往省之,问以后事。

贞曰:“弱儿年甫六岁,情累所不能忘,敢以为托耳。

”是夜卒。

后主问察曰:“谢贞有何亲属?”察因启曰:“贞有一子年六岁。

”即有敕长给衣粮。

(节选自《陈书·列传第二十六》,有删改)【注】惠连:谢惠连,南朝宋文学家。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奇:稀奇
B.工.草隶虫篆工:擅长
C.唯贞与卓独不坐.坐:受株连而获罪
D.贞累启.固辞启:禀告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①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辙辞以疾,未尝参预。

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

(6分)
②吏部尚书姚察与贞友善,及贞病笃,察往省之,问以后事。

(4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